陶希圣、陈寅恪亲传弟子——杨联陞的探微之作
《国史探微》为知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论文集。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学术论文,此书的写作态度虽然是严肃的,力求深入,探索精微,其叙述方式却是娓娓道来,极具趣味性。其内容正体现杨先生的治学风格,涉及面颇广,14篇文章有的谈古时人们的作息时间,有的谈历史上的女主,有的谈宋代的纸币形状,有的谈寺院与当铺的关系……让读者在不那么枯燥的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真实。
杨联陞教授最难得的不仅在于才华卓越、思想敏锐,而且更在于性情醇厚;这三种性质同时集于一身是不多见的。
——钱穆
《国史探微》是知名史家杨联陞国史研究的文集,收其十四篇博综融会、洞悉精微的国史专论,依照论文性质,以类相从为序。从世界秩序、朝代兴替、地方政制到作息时间、国史上的女主、人质研究等等,兼收并蓄,文章着眼点皆为前人所未发,如帝制时代作息表,经济上的数词与量词等,皆探求精微,力求深入,可为治国史者提供新的视野、新的途径。
杨联陞(1914——1990),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在陈寅恪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租庸调到两税法》,后赴美,任教于哈佛大学。五十年代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有《中国制度史研究》《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汉学论评集》等著作多种。
杨联陞从经济史入手,兼治文史,曾为赵元任先生助手,与胡适谈诗论学二十年,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诸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世界第一流汉学家的作品多有评论,享有“汉学界的检察官”之美誉。
杨联陞教授在国际上以学术辨析能力与才思敏捷著称,是几代学生所亲切怀念的好老师,是协力培育与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学者之一。
——哈佛大学
总之,杨联陞的学问继承了中国百科全书式学问的优良传统,发挥其个人天赋之才,在广阔范围的资料中,以细致严密的分析作出综合性结论。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杨联陞教授受过最严格的现代学术训练,是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叶理绥(Serge Elisseeff)
杨联陞教授最难得的不仅在于才华卓越、思想敏锐,而且更在于性情醇厚;这三种性质同时集于一身是不多见的。
——钱穆
莲生的学问包括中国历史与语言两大方面。语言兼及古代和现代,历史则上起先秦,下迨清末,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以至考古、艺术等部门。他善于发现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小以见大。论著每多创获,深得陈寅恪先生学风的三昧。
——周一良
台湾版序
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
国史诸朝兴衰刍论
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
国史上的女主
国史上的人质
明代地方行政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
奢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
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
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
晋代经济史释论
会子形状考
二十四史名称试解
官修史学的结构——唐朝至明朝间正史撰修的原则与方法
附录 杨联陞先生论著目录
岁暮天涯,时觉岑寂。忽然接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寄来的《国史探微》全书分页校样,知道此书不久可以问世,为之一喜。
此书共收我的论著十四篇,原作都是英文(只有第二篇附录“朝代间的比赛”是中文原作)。联经公司分请六位学人(大名见后)给译成中文,又请人校阅过,1982年7月下旬,我来台开会(“院士”会议)得以抽暇看过全部译稿,很欣赏译笔之忠实畅达。我除了对各位译者深致谢忱之外,只建议了很少数的小修改,并且增加了若干条按语补注。现在重新校阅,发现全书只有二十几处需要改动。足证联经各位先生编辑校印之认真,可敬可感。在附录又看见为我特别编制的中外文著作目录,已经十得其九。多费清神,统此致谢!
联经公司选定这十四篇论著时,曾同我的挚友余英时教授(耶鲁大学史学讲座)商量。书名《国史探微》大约也是与余教授商定的,意兼嘉勉。我喜其简洁,欣然同意,中国人治中国史,自然是“国史”。“探微”可释为力求深入,探索精微,是撰文的目标主旨,能达到几成则不敢说。友人厚意勖勉,自应致谢。
十四篇的排列,大抵依照论文的性质,以类相从为序。第一篇中国的世界秩序(邢义田译),第二篇朝代兴衰刍论(陈国栋译)包罗较广。第三篇作息考(梁庚尧译),第四篇女主考(林维红译),第五篇人质考(张荣芳译),第六篇明代地方政府(张永堂译),这四篇是社会史政制史。再下六篇(即第七至第十二篇)是经济史(陈国栋译,连前共译七篇)。末后第十三、十四篇是史学史(张荣芳译,连前共译三篇)。各位译者下笔都很细心。对各篇引用的文字,尤其是要转回中文时,费时查对,不厌其烦,对读者大有补益,我深为感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要求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他不会让你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分析状态,总会在关键转折点插入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史料或小故事,这些“点缀”非但没有削弱严肃性,反而像是给原本复杂的织锦绣上了一颗颗亮珠,让整体结构更加清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一文化现象起源的追溯,时间跨度极大,从遥远的先秦一直追到近现代,但作者通过几个关键的文化符号作为锚点,始终将讨论的焦点拉回到核心议题上,使得整个论证链条清晰可见,逻辑链条坚不可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由顶尖历史学家主持的深度研讨会,他们耐心地为你拆解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结构性问题,并且提供多种可能性供你参详,而不是直接塞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在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雅致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绝不会让人觉得是信口开河,但其行文又充满了洞察人心的力量。很多时候,读到一些精彩的论断,我甚至会忍不住轻声念出来,感叹作者对语言的精准拿捏。比如他描述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时,用词的选择极其考究,那种微妙的褒贬倾向,隐藏在看似中立的描述之下,需要读者有相当的阅读经验才能捕捉到。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对“王朝更迭”的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一些观念和制度,它们的根源究竟可以追溯到何种古老的土壤之中。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咂摸出新的滋味和更深层次的含义,每次放下书本,都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拓宽了一圈。
评分对于任何对历史抱有好奇心,并渴望超越教科书式简单叙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惊天秘闻”,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历史的全新分析工具和框架。作者对于史料的交叉印证和批判性解读,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平。他并不回避历史中的模糊地带和矛盾之处,反而将这些“不确定性”视为研究的宝贵财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自己独到的解释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对“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宿命论,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和选择的可能性。读完后,你会发现,看待社会现象时,会不自觉地被引导去追溯其漫长的历史渊源,去考察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性力量。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史鉴知今”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提供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穿越时空的洞察力,而非简单的知识点积累。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宏观”和“微观”这对词放在一起,很容易变成两头都抓不牢的空泛之谈。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平衡之道。他处理历史事件的手法,如同精密的钟表匠,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朝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论述,不仅仅是罗列了数字的变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底层农民的生活状态是如何被重塑的,以及这种重塑又如何反作用于中央集权的力量。那种从宏观政策到个体命运的无缝对接,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更多的是用“可能”、“倾向于”、“有迹象表明”来引导读者思考,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学风,反而更显出其研究的严谨和深度。读完某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坐片刻,回味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且让你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换做别种情况又会如何”。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让人肃然起敬的气息,仿佛一下子把你拉到了历史的深邃河流之中。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起初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一页一页读下去,竟是越来越停不下来。作者的笔力极其老道,他对史料的掌握程度,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他不是那种堆砌史实让你感到枯燥的学者,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总能在看似寻常的事件里,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微妙之处。尤其是他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我这个自诩对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顶。感觉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仿佛站在山巅俯瞰整个历史脉络,但同时又能迅速聚焦到一粒沙子的大小,把这粒沙子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实在令人叹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光是历史书,更像是一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综合教材,对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其深刻的启发意义。
评分值得一读的历史
评分发货很快,快递很好,性价比高
评分书很好
评分希望改善物流过程,书收到后,边缘都是皱。
评分非常好,开卷有益,包装精美
评分发货很快,快递很好,性价比高
评分希望改善物流过程,书收到后,边缘都是皱。
评分中信出版必是精品,值得购买收藏,好评!
评分非常好,开卷有益,包装精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