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银河忆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银河忆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健群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回忆录
  • 银河社
  • 近代史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历史文献
  • 人物传记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0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83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银河忆往》系国民党军政要人刘健群的回忆文集,原书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于1966年出版。全书辑录了作者在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十六篇文章,回顾了作者在1949年前的一些重要经历以及其与国民党政要陈诚、宋哲元、秦德纯、龙云等人的交往。特别是该书对于国民党秘密特工组织“蓝衣社”的活动有所披露,因此素来受到史学界瞩目。

前言/序言


汉风唐韵:大唐盛世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回响 作者: 史景渊 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开本/定价: 16开 / 188.00元 ISBN: 978-7-5611-9876-5 --- 内容简介 《汉风唐韵:大唐盛世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回响》是一部深入剖析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全景的宏大历史著作。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中对唐代“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的简单赞颂,力求以多维度的视角,勾勒出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王朝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 全书结构严谨,共分六个主要部分,辅以大量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的细致解读,构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唐代图景。 第一部分:隋唐嬗变与帝国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隋末的社会动荡与唐朝的建立过程。作者详尽考察了李唐集团崛起的政治策略,特别是他们如何成功吸纳和整合关陇集团、河北汉族士族等多元力量。重点分析了唐初的制度革新,包括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均田制的巩固以及租庸调制的设计原理。这一部分不仅梳理了唐朝初期面临的边疆压力(如东突厥的威胁),更细致描绘了初唐统治者在吸取隋亡教训后,所采取的审慎的“无为而治”与“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旧唐书》和出土的《唐六典》残卷的对比研究,本书揭示了这一时期制度构建的复杂性与实用性。 第二部分:盛世的结构性张力:开元之治的内部分析 开元时期(唐玄宗前期)被视为唐代历史的顶峰,本书却着重探讨了盛世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矛盾。作者认为,繁荣的背后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微妙平衡,以及人口增长对土地分配制度的冲击。重点考察了张说、姚崇、宋璟等名臣的治国方针及其历史局限性。书中特别开辟章节,详述了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指出科举制度的完善在带来社会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剧了士人对官位的竞争压力。通过对敦煌文书和长安城市规划的考古报告的综合分析,本书描绘了盛唐都会的繁华与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揭示了繁荣的代价。 第三部分:文化熔炉与信仰交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吸收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唐朝的文化生态。佛教的鼎盛及其对哲学、艺术、社会风俗的渗透,被视为核心议题。从玄奘西行到最终的“会昌法难”,本书提供了一个连贯的脉络,分析了儒释道三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互动关系。此外,作者深入探讨了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长安的传播与适应过程。文学方面,本书超越了对“唐诗”的简单歌颂,转而关注诗歌作为政治参与、士人交际和个体情感表达的载体功能,对李白、杜甫等人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解读。 第四部分:帝国边陲与多元民族关系 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其对边疆的治理模式,是理解其“天可汗”地位的关键。本书详细分析了唐朝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采取的不同策略。对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运作机制进行了专业研究,强调了唐朝对西域各国采取的“羁縻”政策的灵活性。书中收录并解读了部分吐蕃文书(或相关考古发现的记录),用以对谈唐蕃之间的战争、和亲与贸易关系。作者指出,唐代“天可汗”体系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将不同民族的精英纳入到中央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中,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 第五部分:经济脉络与社会生活变迁 本书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对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漕运体系以及货币流通状况进行了细致梳理。着重分析了中晚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带来的冲击。作者特别关注了女性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尤其是在高官家庭和寺院中女性所拥有的经济权利和文化影响力。通过对墓志铭、唐代食谱(基于文献推测)和服饰制度的描述,勾勒出唐代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面貌,揭示了士族与寒门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第六部分:中晚唐的转折与王朝的背影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灾难,更是中央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性重塑。本书详细分析了藩镇割据的形成机制,指出这并非简单的地方军人专权,而是中央财政能力衰竭与地方土地兼并加剧的共同结果。对晚唐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分析,旨在说明政治斗争如何进一步消耗了王朝的生命力。最终,作者以对黄巢起义的社会根源分析作结,探讨了唐代“内卷化”的社会矛盾,是如何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瓦解,以及其留给后世五代十国复杂遗产的成因。 --- 本书特点: 1. 史料整合的深度: 本书广泛汲取了《唐会要》、敦煌文书、安西简牍、西方及中亚史料(译注部分),力求突破传统“二十四史”的窠臼,构建一个多源头的叙事框架。 2. 社会科学视角的引入: 运用了制度分析、社会分层理论等工具,对唐代的科举、门阀、藩镇等现象进行了深度的结构性考察。 3. 清晰的行文风格: 语言平实而富有张力,逻辑链条清晰,旨在使专业历史研究成果能被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欣赏。 适合读者: 历史研究人员、中国古代史爱好者、对盛唐文化及制度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的理解力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套文献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构建,明显带有其特定的时代烙印,许多表达方式和概念体系与我们今天的思维习惯存在一定的隔阂。这要求读者必须放慢速度,需要一定的耐心去解码和背景知识的补充。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一种需要“投入时间成本”去消化的智慧结晶。正是这种略带“门槛”的特质,让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的人,能够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每一次克服了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远胜于轻易获取的知识。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近代史发展脉络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丛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许多我们通常在主流教科书中难以寻觅的“侧面史料”。它更像是一张立体拼图,填补了许多关键节点的细节空白。我发现其中有许多人物的私人信件和未曾公开的会议记录片段,这些一手资料的披露,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特定历史人物动机和决策过程的理解。每一次翻阅,都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原先模糊不清的脉络变得清晰起来。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总结,而是充满“泥土气息”的真实记录,这种朴素而又坚实的史料基础,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那个时期的学者或严肃读者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

阅读这些篇章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上审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他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冷静客观,又流露出对那个特定时代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文字的张力十足,即使是描述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片段,也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人性挣扎。特别是一些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细致描摹,那种鲜活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耳边还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喧嚣。这种叙事风格的拿捏,确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历史现场的精准把握,绝非一般的文献汇编所能比拟,它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纯粹乐趣。

评分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套丛刊的整理和注释工作堪称典范。每一次引文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那些详尽的脚注,不仅解释了生僻的词汇,更提供了关键的背景信息,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这些复杂史料的难度。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负责的治学精神。对于那些需要引用或考据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可靠性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极高的信源保证。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是一份坚实的学术参考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带着微微的泛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封面上的字体排版,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庄重,又不失一种内敛的美感,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产生了一种对往昔时光的敬畏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复古的墨香调,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也构成了一道风景线。每一页的装订都非常扎实,可以看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阅读历史文献,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这套丛刊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满足。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下扉页和目录的设计,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从这些外在元素中就已初见端倪,让人对内部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它能配得上这份精美的包装。

评分

还没看,不过先给个好评吧~

评分

不错 真实

评分

很好的资料

评分

书收到了,挺不错,一直京东买书的

评分

还没看,不过先给个好评吧~

评分

书收到了,挺不错,一直京东买书的

评分

好书好价,非常喜欢十分满意,不错哦!!

评分

不错 真实

评分

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