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中信出版社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史
  • 儒学
  • 政治史
  • 文化史
  • 转型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宋代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009
商品编码:1080877480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哈佛中国史
外文名称:The Song Transformati...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新宋史】 西方宋史研究的杰出学者、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迪特·库恩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新宋史,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宋史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宋史首要选择!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新宋史】迪特·库恩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宋朝历史,涵括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医疗史、女性史、艺术史、科技史、物质文化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了儒家统治之下、转型之中的宋朝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

【高度评价宋代的历史地位,全面反映西方学界的宋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国内对宋代的历史地位评价较低,而本书则较为全面反映了欧美学界对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度评价,尤其突出了宋代的多功能的大都市发展、纸币的创制和使用、手工业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当时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

―――――――――

【专题叙事,内容广博,优美晓畅】全书分为12个专题,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涵盖丰富,涉及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不仅是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普通读者的宋史必读佳作。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全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zui终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zui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作者简介

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译者简介

李文锋,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译有《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金属、文化和资本主义:现代世界起源散论》(待出)等。



精彩书评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zui能反映世界汉学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zui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在12章篇幅中,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作者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yi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打上了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及个性的烙印。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研究宋朝历史zui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迪特·库恩拿出了一本经验丰富、信息详实,在物质文化与科技史方面尤为突出的作品。库恩有力地描绘出了当时许多领域的景象:京城的变迁,教育与考试,商业,宋朝财政系统,对宗教信仰的生动讨论,自然现象的研究,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生活,等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华帝国中期的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库恩的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保证会是你合适的选择。

--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研究深入,论述清晰,库恩广泛地涉及了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即使已然精通这一时期的学者也能从中学到许多。与此同时,这本书也非常适合那些刚开始研究中国历史的读者。

--谢康伦(C. Schirokauer,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每个教中国历史的人书架上都应该有一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并时常翻阅……库恩对于物质文化的关注非常新鲜,他由此而论证了宋代中国的重要性。

--伊沛霞(Patricia Ebrey),汉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


目录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禁 佛

乡村的盗匪

五代十国

契丹帝国(大辽)

党项王国(西夏)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王朝的建立

统一疆土

中央集权

印刷和政治

文 治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早期的范仲淹“小规模”改革

王安石的“大规模”改革

辽的衰落和金的兴起

北宋的灭亡

第4章 南宋

共处之路

金的汉化

宋朝的辉煌和苦难

蒙古的崛起

“上帝之鞭”

宋朝的垂死挣扎

zui后的崩溃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振兴儒学

系统化儒学的创建者朱熹

宋代的道教和佛教

新儒学与佛教

祖先崇拜和孝道

辽、金的佛教

转型中的儒学和佛教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制度

教育制度

进士考试

古文运动

仕途、俸禄和特权

第7章 人生礼仪

宋朝的婚姻制度

女性的教育和财产权

契丹和女真的婚姻制度

汉人的丧葬习俗

契丹和女真的丧葬风俗

婚礼、丧葬礼和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

诗词——展示内心变化的艺术

绘画中反映的自然与日常生活

格物之理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长安,天子之都

开封,都市典范的变化

杭 州

长安、开封和杭州的命运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农业生产8

纺织机械和水磨坊

货物和人员运输

自然资源的开采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纸 币

纸 钞

通货膨胀与钱币借贷

两税法

宋代的赋税负担

异族政权的财政政策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家庭与居家布置

个人交通

卫生与梳妆

缠 足

衣 饰

娱乐与浮世

医疗保健与福利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宋代度量单位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7章 人生礼仪

在宋代,两项仪式由于其社会和开支方面的重大影响,在一个家庭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即婚礼和丧礼。除此以外,女孩适龄订婚的笄礼、四季的释奠礼、祭祖礼以及年轻男子年满15 岁时的冠礼(在这个礼仪中他们穿上长袍并取字)等,在贯穿其一生的诸多礼仪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冠礼是仿效古礼重新恢复的,而婚丧礼并不仅仅是繁文缛节,更是宋代传统生活的一部分。婚丧礼的意义已经超yue了个体家庭,它们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极其重要,通过这一阐释,人们得以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继而得以沟通古今。

宋朝的婚姻制度

中国家庭是由家长主导的,这意味着父亲或祖父对家庭具有法律赋予的统治权wei。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对整个家庭及其成员(包括其妻妾、儿子和儿媳、孙子和未出嫁的女儿,以及辈分较低的亲属和仆人)负有法定责任。他对家中一切重要事务,特别是祭祖,具有绝对的权wei,而祭祖被认为对于家族的延续、巩固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士大夫家庭的家长在宗祠主持祭祀,宗祠是家族的精神中心,通常祭祀对象是三代以上的祖先。男性后代zui重要的法定义务是把祭祖仪式世代传承下去,而婚姻就为此提供了一个渠道,婚姻通常被视为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可以通过精神方式,将生者与逝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二者的福祉。权wei的《礼记·昏义》解释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但一桩好的婚姻除了养育后代之外,还要满足其他社会经济功能的需要。婚姻使许多家庭被连接在一起,它也使家庭的政治影响力、特权和经济上的兴旺得到了保障。在中国社会,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由其身份(家长、长兄、弟、妻、妾、女、女婿等等)所确定。家庭中的等级比性别更重要,仍然健在的老夫妻在家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使唤晚辈做事。

尽管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登记婚姻,但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男女双方家庭都把婚姻视为一件严肃的事情,并接受法律对婚姻的约束。例如,中国的一夫一妻制意味着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和几个女人一起在他的家庭中生活(他的妻子、妾和婢女),但他只能有一位法定的妻子。妻子,即正房,位列家中等级制的女性之首,特别是在其儿子娶妻、她成为婆母后。根据法律,一个已经娶妻的男人严禁再娶一位妻子,否则会受到刑罚处罚,只有他的妻子死后或他离婚之

后才能再婚。

大多数家庭请女性媒人来给儿女安排良缘,媒人们熟悉当地情况,他们牵线搭桥促成好事,让双方家庭zui终同意男家下聘礼,女家出嫁妆。在与男女双方家庭的商谈中,女方家庭的财富要比待嫁女子的相貌或其他条件更为重要。适龄的年轻男女只是婚姻棋局中的卒子,在男女双方都还是孩子的时候,双方父母预先定好婚约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与邻国的蛮夷不同,宋朝人通常是同代相婚。11 世纪时,女子的适婚年龄是14 岁到20 岁;男子是16 岁到30 岁,在更小的年龄婚嫁也是被许可的,年长而不婚被认为是不幸的。

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xuan。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在新儒家哲学家看来,这种婚姻观念带来的堕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男人的财产、他的聘礼以及妻子的嫁妆成了婚姻的决定因素。

宋代的富裕之家通常来自士绅和商人阶层,这些人家为其出嫁的女儿置备了田地和嫁妆作为陪嫁品,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他们四处打听在京城进士考试中及第的年轻士子的信息,这些人被视为未来女婿的zui佳人选,整个家庭都期待着从与进士结亲而获益。而对于一位受过教育、富有而又可爱的正当妙龄的女子来说,她的父母要让她读文阅史、填词作文,使之善于谈吐,精于女红,士大夫为了幸福和家道兴旺似乎会把这样的女子视为求婚的zui佳人选。有时候,有的家庭还会对未来女婿的教育进行投资,“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

为一位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子寻找合适的配偶可能是个挑战,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哲学家程颢(1032— 1085)的女儿。她的叔叔程颐是个坚定的卫道士,不让她嫁给不及她智力水平的男人,认为这样的男人与她不配。在她24 岁因病而亡后,年老的程颐说:“颐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为免嫁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出现,北宋上流社会家庭在朋友、同僚和亲戚的家庭中寻求婚配之家。在南宋,地方交往在促成婚配中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

根据1147 年一篇文献的记载,由媒人与双方家庭对婚聘以及具体细节问题的商议可以确保双方家庭免于出错和受骗。男方所聘的媒人说媒的第yi步是向女方家递上“草帖”,列明男方各种信息:男方家的家族谱系、男方在家中的地位、他的生日以及他母亲的姓氏。

如果女方家对他有兴趣,媒人也会给男方家一份列明女子的同样信息的草帖。

下一步男方家还要给女方家一份“细帖”,包含更多的个人信息,包括男方的出生时辰和女方将来要生活的家庭的情况,女方家会答复男方家有关女儿的嫁妆的数量和类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一方或双方对这桩婚事不是很满意,他们可以不失体面地取消婚约。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接下来新郎家的女眷会对新娘进行检查,南宋时新郎本人可以这时看一下新娘。如果他认可这位未来妻子,就把一支金簪插入她的发髻中。

新郎家给新娘家送去4 坛或8 坛酒(酒坛装饰得很漂亮),表示确认这桩婚配。为了完成婚约,新郎家还要把聘礼送到新娘家,根据新郎家的富裕程度不同,聘礼不仅包括食品、女式衣衫和丝绢,而且还有三件金制品—金钏、金鋜、金帔坠。新娘家一般也会回礼,以此建立相互的义务关系。这时,两家还请占卜者确定结婚的良辰吉日,包括嫁妆等一应物件都要置备好。

宋代婚礼所具有的社会重要性,在新郎要穿的新衣上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在唐代,官员的嫡长子在婚礼那天可以穿上比其父亲品级低一级的官服。而在宋代,如果官员的儿子还没有考过科举,他可以穿上九品官服。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的新郎在婚礼那天会穿着自己的官服。唐宋时代的法律允许平民在婚礼时穿喜服,但不能穿官服。

平民百姓的婚礼相对简单,一般仅有四个步骤,而世家子弟的婚礼则要六个步骤,仪式更为复杂。理论上,这些仪式和古礼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仪式在仅仅百年间就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司马光和朱熹的论著中已经很清楚地指明了这些变化。这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礼仪包括:新娘离别娘家、送亲的队列、新娘蒙着盖头坐在带帘的花轿里、乐队击鼓吹笙、到达新郎家及迎亲者的迎轿、新娘进入夫家门、拜堂前的准备、跪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娘要应承敬奉公婆、新人夫妇祭拜夫家先祖神位、洞房、婚宴、其后夫妻回访女家。这一套复杂礼仪的每一步都要按传统规则和当地风俗进行。

……

 

前言/序言

【中文版总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zui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中国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yi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朱老师或许对中国同事们的研究局限多有责备,但对那些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则往往慷慨相助。他相信,我们的确能够带来些什么,而且我们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因为我们对中国的观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中国人所没有的。听他说着,我不禁想起了明朝时的一句俗语:中国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

作为一个二十来岁才开始研究中国的学者,我自然是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二十来岁的光阴正好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意味着我大致上与中国所谓的“文ge一代”同辈。彼时正是西方史学经历大转折的时期,历史不再是伟人和强权间相互影响所取得的成就,而转变为普通人在其所处社会的约束与机遇中经历的生活。对于一个在此时拥抱中国明代社会和经济史的外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讽刺,因为彼时我zui想求教的历史学者并非来自西方,而是一个中国人——傅衣凌。傅衣凌对与我同辈的中国历史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展示给了我们具体的研究路径,让我们知道如何用明代史料写出各个阶层民众经历的历史,而不是统治家族支配的历史。70年代末,我有幸在北京见过傅老师一面,至今我仍后悔没能向他学习更多,像我从朱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

当哈佛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一套中国帝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找到了与我同辈的三位历史学者,他们多多少少形塑了我在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方面的兴趣。我们并非用同一种语调或同一种国家视角(三人中一位是德国人,两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来论述问题,但我们差不多是同一代人,踩在同一片知识的土地上。我并未做多少导引,主要是请他们引用自己和其他人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样他们的描述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在的知识脚步。我可不想我们只是在重复老套的故事。另外,我请他们仔细考虑在他们所写的那个时代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写作。我希望他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他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他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我所写的元明卷与其他几卷有一个显著不同,这种不同是在整个系列的编纂后期才逐渐显露出来的,所以该特征在其他几卷中并没有出现。正如我提到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这么做zui开始是为了满足我对自身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环境研究领域的zui新成果,而这些成果正不断涌现。然而,我逐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元明四个世纪的历史中,对民众生活经历和政治时运产生影响的zui重要因素正是气候变化。气候虽不能回答历史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发现要回答元明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就不得不把两个zui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个世界的寒冷和干燥程度——考虑进来。元明卷并非完全在论述中国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的环境历史,但它的确是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考虑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现在,我邀请你们走进这个中国历史的房间,而四位学者正站在外头观察它。我希望你会同意,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你会错过但值得留心的东西。我还希望我们发现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中国读者用自身的内部观察视角来检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卜正民

2016年6月2日

 


《帝国的黄昏:晚唐的权力碎片与社会变迁》 作者:[此处留空,或用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如:李文德]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用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如:东方学苑出版社] --- 导言:盛极而衰的时代回响 本书聚焦于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常被概括为“衰落”与“混乱”的时代——晚唐五代之交的权力结构重塑过程。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史学中对“藩镇割据”和“黄巢之乱”的简单线性叙事,深入剖析在帝国中枢权力瓦解的背景下,地方精英、新兴军事阶层以及城市商人群体是如何重塑社会契约和权力运作逻辑的。 晚唐绝非一个简单的中央衰亡史,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转型期。中央政府的衰弱并非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完全崩溃,相反,它催生了新的地方性政治实践和经济模式。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揭示,正是这种看似无序的权力碎片化,为随后宋朝的文官化和财政集权奠定了难以预见的社会基础。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在结构性危机中,精英如何适应并定义新的生存法则”。 --- 第一部分:中央的失语与地方的崛起 第一章:宦官专权与士大夫的退守 本章首先考察唐玄宗晚期至唐昭宗时期,宦官集团权力膨胀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这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是中央财政体系对地方资源调配能力下降的外部投射。我们将详细分析“中朝”与“外朝”之间的制度性摩擦如何演变为不可调和的政治僵局。同时,对以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在面对宦官集团的强大压力时,其政治参与策略的转变进行细致描摹。士大夫阶层从积极干预朝政到退守学术与地方“乡贤”角色,这种知识精英的“去政治化”倾向,为日后宋代“重文抑武”的文化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藩镇的内卷化与军事权力的世袭化 晚唐的藩镇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实体,而是半自治的军事政权。本章通过对河北三镇(如魏博、卢龙)和中原地区(如沙陀军)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军事首领如何从中央任命的代表,转变为实际上的世袭统治者。我们特别关注藩镇内部的权力继承模式——从“父死子继”到“部下推举”,这种内部机制的变化,实际上是古代军事组织中,在缺乏中央强力监督时,如何建立临时性合法性的尝试。这种权力世袭化的趋势,使得地方精英的忠诚度不再依赖于中央的官僚序列,而是依赖于区域性的军事契约。 第三章:税制失灵与土地占有权的转移 帝国财政的枯竭是导致中央失控的直接原因。本章深入研究唐后期“两税法”的实际运行效果及其在地方上的扭曲。随着人口流动和战乱加剧,大量土地游离出国家的直接管辖,被地方豪强、寺院或新兴的世袭武将所侵占。我们通过对各地赋税档案残片的重构,展示了国家税收体系如何从“人丁为本”逐步滑向“土地为本”,最终走向“控制力为本”的现实。这种土地占有权的松动,为宋代“均税”改革(或曰清查田亩)提供了紧迫的动因。 ---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塑 第四章:黄巢之乱的社会动员与权力真空 黄巢起义不仅仅是一场农民反抗,它更像是对晚唐社会结构断裂的一次剧烈冲击。本章侧重于分析起义军的社会构成——他们是如何吸收破产农民、失业士兵以及地方盐贩等边缘群体的。重点在于,黄巢政权在短期内对地方政权的颠覆性作用,它彻底清除了大量旧有的地方士绅和官僚网络,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地带。这种“清零”效应,虽然带来极大的破坏,但也意外地为中原地区后续新兴势力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第五章:城市商业的韧性与“外围”精英的兴起 与乡村的凋敝形成鲜明对比,晚唐的少数大都会(如扬州、成都)的商业活动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本章关注在战乱中,城市中的行会组织、地方性商帮以及非传统士族背景的富商群体所扮演的角色。他们通过提供战争物资、维持地方金融稳定,获得了事实上的地方治理权。这些“外围”的经济精英,其合法性基础源自商业运作和地方需求,而非科举功名,他们的崛起预示着宋代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萌芽。 第六章:文化与信仰的世俗化转向 在国家意识形态权力衰弱的背景下,宗教(尤其是佛教)和地方性信仰在社会稳定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本章探讨了在地方势力崛起后,他们如何利用宗教机构作为吸收财富、建立社会网络和合法化自身统治的工具。同时,我们观察到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用化”倾向,即经典解释开始服务于地方秩序的维护,而非纯粹的道德教化,这为宋代理学对“理”的重建提供了历史参照点。 --- 结语:通向新秩序的裂痕 本书的结论认为,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中介期”。它既是汉唐大一统帝国模式的彻底终结,也是宋代中央集权、文官主导的新型帝国模式的“孵化器”。中央政府的权威虽然崩溃,但其遗留下的制度惯性(如户籍管理、漕运结构)与地方新兴的军事-商业力量发生了复杂的耦合。 没有晚唐的彻底“破败”,就没有宋朝的自上而下的“重塑”。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聚焦于社会结构和地方实践的视角,来理解一个古老王朝如何瓦解,以及新的社会秩序是如何在废墟之上,通过无数地方精英的艰难适应与博弈而悄然成形的。理解晚唐的“碎片化”,是理解宋代“集权”的逻辑起点。 --- 主要参考资料(略) 此书内容聚焦于唐末至五代,重点分析中央权力瓦解后,地方藩镇、军事集团、城市商业阶层在社会结构重塑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和文化上的世俗化、实用化转向,为宋代的制度变革提供了社会背景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特别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烁着一种历史的微光,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本来就对古代史,尤其是宋代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就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考究,文字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真是下足了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精装书质感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对实体书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好感。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其中内容的深刻与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让我有些“头疼”的,但这并非贬义,而是指它对思维的挑战性。它迫使我跳出以往习惯的、碎片化的历史认知模式,去接受一个更加复杂、多维且充满内在矛盾的历史图景。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体验到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对历史运行逻辑的豁然开朗。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案头书。它的观点新颖,论据扎实,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社会演变脉络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都有了一层全新的、审慎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相当惊人,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走进了历史的迷宫。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知识的密集输入,很多以往模糊的观念都在清晰的论证下得到了重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社会结构变动的那几章,作者对于士大夫阶层内部的分化和权力基础的转移,分析得鞭辟入里,那种洞察力简直令人叹服。我甚至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做一些笔记,或者去查阅一些附录里的补充材料,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精妙的见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穿透力的分析框架,去重新审视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黄金时代”,这种挑战固有观念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启发。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世界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变迁梳理,也有微观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两者穿插得天衣无缝。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比如某个重大的文化思潮兴起或是政治斗争白热化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和历史的必然性,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的典籍和复杂的官僚体系,用极其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重新组织起来,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脉络。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人物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没有过度美化或丑化,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人性剪影,这在历史解读中是极为难得的品质。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坐在窗边,伴着一杯热茶开始阅读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行文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僵硬的板正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将历史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那种带着思考的停顿,作者总能在关键的论述后,留下那么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沉思片刻,回味其间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它不仅仅是在“阅读知识”,更像是在与一位高明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心神都变得沉静而开阔起来。

评分

很好的商品,值得购买!

评分

每天看书学习 好好的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书不错,就是物流慢点。

评分

每天看书学习 好好的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很好的商品,值得购买!

评分

每天看书学习 好好的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每天看书学习 好好的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哈佛中国史”前三卷完全由专题史内容组成不同,这本书采取的是事件史和专题史相综合的叙述方式,作者在史料的选取和剪裁方面颇见功力,对于科举制度、纸币、居住与环境卫生等方面在宋代发生的转型与变化,分析得非常透彻。仍然值得推荐。

评分

“哈佛中国史”前三卷完全由专题史内容组成不同,这本书采取的是事件史和专题史相综合的叙述方式,作者在史料的选取和剪裁方面颇见功力,对于科举制度、纸币、居住与环境卫生等方面在宋代发生的转型与变化,分析得非常透彻。仍然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