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 [Journal Of The 3-9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 [Journal Of The 3-9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史
  • 隋唐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资料
  • 史学研究
  • 古代史
  • 断代史
  • 史料
  • 文献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77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58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Journal Of The 3-9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一辑)》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一辑)》中的文章质量很高,为该学科领域的标杆式刊物,与《唐研究》地位相当,研究风格和侧重点不同。

目录

从走马楼竹简论孙吴的户人
走马楼吴简竹木牍的刊布及相关研究述评
从南京出土的东晋南朝墓志推论侨旧之别
东晋末、刘宋时期道教与政权关系问题——以孙恩起事和五斗米道改革为中心
皇权象徵与信仰竞争:刘宋、北魏对峙时期之嵩岳
南齐《隗先生铭》与南朝道馆的兴起
书写“南岳”——中古早期衡山的文献与景观
从“京观”到佛寺——隋与唐初战场屍骸的处理与救度
转轮王“化谓四天下”与武周时期的天枢、九鼎制造
中古岭南沿海甯氏家族渊源及其夷夏身份认同——以隋唐钦州甯氏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唐代的身分制社会
次赤、次畿县的成立与唐宋府制变迁
日本杏雨书屋藏羽663R号敦煌文书的定名
南监本(魏书》之意改与中华标点本之择从
《北史》校读剳记六十八则
奉辑作者工作和学习单位
稿约

精彩书摘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如果已婚,对其担任户主有无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作为户主,朱呜未婚可以肯定,其他人则不得而知。按现有竹简,15—19岁的男性已婚者共有10例,其中贰·2027、2119为吏、卒名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剩馀8例仅占总数的2.93%(8÷273),而且无一例外均附属于其他亲属户籍之下。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即使已婚,与其他亲属合籍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这仍然是由其不具备完全的成人能力导致的。所以,婚姻对这一年龄段的男性是否担任户主,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结合表4的统计资料,对19岁的以下男性一般不会出任户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直系尊长如祖、父或亲兄长合籍,属正常情况,但19岁以下的男性与较速的旁系亲属(指表中从父以下的身份)及异姓亲属合籍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共有401人,占总数的15.31% (401÷2620)。这说明,这类男性在直系尊长去世后如无兄长,也会儘量附籍其他亲属名下,除非迫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自立为户,成为户人的。
  第三、四、五、六、七5个年龄段为20—69岁之间的男性。作为第二大阶段,户人占比高达65.83%。概括地说,孙昊男性在这一阶段充住户人的比例达到最高峰,但是,这五个年龄段的户人比例仍有较大的差异。20—29岁为38.68%,儘管较15—19岁出现了巨幅上扬,但在第二阶段中比例最低;30—39岁与60—69岁的比例相当接近,分别为72.69%、74.14%,相差仅1.45个百分点;40—49岁与50—59岁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79.67%、83.61%,相差3.94个百分点。
  ……

前言/序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 之外的历史研究资料导览 导言:史料的广袤与聚焦 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往往取决于我们所能接触和利用的资料范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作为一套专注于特定历史阶段(约三世纪至十世纪初)的文献汇编,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历史的脉络是连续且多维的,任何单一的资料辑录都无法涵盖全部。 本导览旨在介绍和梳理那些不包含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之内,但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中,具有同等或补充价值的、或者研究视角迥异的典籍、档案、考古报告及其他类型的史料。这些资料的梳理,旨在拓宽研究者的视野,避免研究的自我循环,并从不同侧面构建起对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的全面认知。 一、 先秦至两汉的奠基性史料(前置背景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建立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基础之上的延续与重构。因此,理解秦汉的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的成熟,是研究后续分裂与融合时期的前提。 1. 《史记》与《汉书》的精读与拓展: 尽管这些经典史书的基本内容为学界所熟知,但针对其特定人物传记、列传的细节考证,尤其是关于地方豪强、少数民族(如匈奴、乌桓)的记载,往往需要与魏晋南北朝的边疆史料进行对照研究。例如,《史记》中关于氐、羌等部族的早期记载,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五胡”问题的理解。 未被《资料辑录》收录的汉代碑刻与简牍: 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如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中包含的律令、户籍、赋税制度细节,对于理解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和赋役制度改革的动因至关重要。这些一手考古资料,是纯粹的文献汇编所无法替代的。 2. 汉代经学与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承: 研究魏晋玄学与玄佛思潮,必须回顾汉代“独尊儒术”下的经学演变。东汉光武至灵帝时期的谶纬之学,以及对《尚书》《春秋》的不同诠释版本(如欧阳尚书、古文尚书之争),是理解魏晋士人如何“反叛”或“继承”汉代正统思想的关键。这些源自汉代的注疏学著作,往往是魏晋学者思想的直接靶子或养分。 二、 侧重于同时期其他区域或专题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主要聚焦于中原汉地政权的官方史料、奏议或文集。然而,同一时期,其他区域和专题的研究依赖于不同的文献群。 1. 突厥、吐谷浑等草原民族的外部视角记录: 研究北朝的民族关系与军事冲突,不能仅依赖汉文史书。需要参考《旧唐书·北狄传》的早期部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史料中对粟特商人、突厥汗国的记载,以及早期中亚地区粟特文、梵文的碑铭。这些外部资料提供了对“蛮夷”视角的独特反思。 2. 敦煌、吐鲁番等西北丝绸之路沿线档案: 吐鲁番出土的晋至唐初的“晋晋人”、“唐人”文书,揭示了当地社会的实际运行情况。例如,有关土地买卖契约、奴婢交易、诉讼文书等,它们展示的基层经济生活远比正史宏大叙事要丰富得多。这些档案材料(如《吐鲁番出土文献》系列汇编),详细记录了地方官府的行政细节、赋役征发,以及僧侣的经济活动。 3. 佛教造像碑刻与石窟题记的拓展: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是核心议题。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外,大量的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碑刻的拓片集(例如,早期的《北魏石刻史料》)记录了供养人的社会身份、地域来源以及佛经的传译情况,它们是研究社会史和宗教史的活档案,远非仅仅收录文献。 三、 唐代中晚期的制度演变与社会转型(唐后期的侧重) 虽然“隋唐史”涵盖了唐代全貌,但如果第31辑侧重于前期或盛唐的经典文献,那么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后)的转型研究,则需要依赖以下资料: 1. 晚唐五代的地方藩镇文书与档案: 研究藩镇割据、唐室衰微,需要查阅《故宫博物院所藏唐五代文书》《敦煌五代文书》中关于藩镇内部的行政指令、钱粮收支记录。这些“档案型”材料,揭示了中央朝廷权力衰落后,地方政权如何独立运行、征税和组建军队的实际操作细节。 2. 唐代诗歌与小说之外的民间话语: 针对唐代社会风俗和民间信仰的研究,除了著名的唐传奇之外,还需要参考《说郛》《太平广记》中大量搜集的民间故事源头、唐代的“怪力乱神”记录,以及与唐宋变革相关的地方志、类书中记载的地理风物和人物逸事。 四、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反思 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有时需要引入特定史学流派的成果,这些成果本身就依赖于对上述资料的再解读。 1. 中古社会经济史的专题研究报告: 围绕租调平庸制、府兵制瓦解等议题的当代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汇编(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相关专题),它们运用了大量前述未被直接收录的田野调查、考古报告和碑刻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或制度溯源。这些对一手资料的“二次加工”成果,是构建成熟史观不可或缺的桥梁。 总结 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是一个立体构建的过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但要避免陷入文本的局限性,就必须广泛涉猎秦汉奠基性的考古档案、周边民族的外部记录、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文书,以及唐代中晚期地方行政的实际运作材料。这些广阔的史料视野,才能确保研究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批判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那些厚重、略显古板的历史书籍,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透露出其内容的份量。封面色彩的搭配非常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细腻。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到位,不仅便于长时间阅读而不易产生视觉疲劳,而且油墨的印刷质量极高,即便是那些极其复杂的碑刻拓片或者地图插页,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可以感受到原件的肌理。装订方式也很扎实,翻阅起来非常顺畅,可以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频繁对照不同章节或图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看来,编辑团队在实体呈现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对内文的严谨性也充满了期待。这种内外兼修的美学追求,在如今的学术出版物中已属罕见,足以让它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书架上的一道风景线。

评分

翻阅此辑,最大的感受是其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论的创新。它显然不满足于传统史学对正史的依赖,而是大胆地引入了多种现代研究的工具和视角。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考古学报告摘要和艺术史的分析材料,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动荡而辉煌时期的认知边界。特别是关于佛教造像风格在不同政权间的流变分析,它不仅展示了图像本身,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信仰如何成为政治合法性构建的工具。这种将物质遗存与文献记录并置比较的研究方法,有效地弥补了单一史料来源可能带来的偏颇。对于希望从更立体、更具象的层面理解“中古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它鼓励读者跳出文字的框架,用心去“阅读”那些沉默的文物,这无疑是史学研究迈向精细化的重要一步。

评分

坦白说,学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是极其枯燥且耗费心力的,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对学术的虔诚。但当我逐页翻阅这本集子时,我深深感受到了编纂者们对学术良知的坚守。那些繁复的注释体系、严谨的校勘说明,无不体现了对史料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即使是那些最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其旁注的释义也清晰到位,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道友善的入门阶梯,同时又不失对专业读者的深度要求。这种在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达成的绝妙平衡,是很多优秀历史出版物所梦寐以求的境界。这套资料的问世,无疑为后续研究者节省了大量基础性的查证时间,使我们能够更专注于史实的阐释和理论的构建,它更像是一座坚固的学术基石,支撑着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进一步探索。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专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题资料集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偏爱,而这本集子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为我这种“资料控”量身定做的。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面面俱到,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度集中的专题切入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精准地为我们挖掘出了特定时间段内最富争议或最亟待梳理的史料。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地方志的引用和交叉比对,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记录,被巧妙地串联起来,瞬间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现实。编纂者的眼光非常独到,他们显然深谙史料的“语境”——哪些文本需要完整的呈现,哪些段落只需摘录关键信息,这种平衡的艺术掌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堆砌资料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每发现一处新证据,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形态和文化变迁的理解维度。

评分

我过去在研读隋唐之际,常为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缺乏第一手确切记载而感到困扰,总觉得历史的叙事链条上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白。然而,这套资料集中的某些特定篇章,尤其是关于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互动的部分,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收录了一些我从未在主流史籍中见过的译注文本,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文化圈在接触、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微妙张力。这些资料的价值在于,它们大多来自相对边缘或被忽视的档案,揭示了“大一统”叙事背后,地方精英和特定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态。阅读这些材料时,仿佛能听到那些被主流历史淹没的声音,这对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历史图景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一条单向度的河流,而是无数支流汇集而成的壮阔海洋。

评分

资料是最老牌的中古史刊物,值得购买

评分

外表包装完好,送货速度快。

评分

一下买了连续的三辑

评分

研究文章很不錯的,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研究文章很不錯的,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

评分

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如果已婚,对其担任户主有无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作为户主,朱呜未婚可以肯定,其他人则不得而知。按现有竹简,15—19岁的男性已婚者共有10例,其中贰·2027、2119为吏、卒名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剩馀8例仅占总数的2.93%(8÷273),而且无一例外均附属于其他亲属户籍之下。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即使已婚,与其他亲属合籍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这仍然是由其不具备完全的成人能力导致的。所以,婚姻对这一年龄段的男性是否担任户主,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评分

好书,虽然只有一辑

评分

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如果已婚,对其担任户主有无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作为户主,朱呜未婚可以肯定,其他人则不得而知。按现有竹简,15—19岁的男性已婚者共有10例,其中贰·2027、2119为吏、卒名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剩馀8例仅占总数的2.93%(8÷273),而且无一例外均附属于其他亲属户籍之下。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即使已婚,与其他亲属合籍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这仍然是由其不具备完全的成人能力导致的。所以,婚姻对这一年龄段的男性是否担任户主,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