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大师 亲历者真挚记录,大师书写大师,一个时代的群雕与集体记忆

再见大师 亲历者真挚记录,大师书写大师,一个时代的群雕与集体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实秋,许倬云 等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名人
  • 艺术史
  • 回忆录
  • 传记
  • 时代精神
  • 大师
  • 文学
  • 历史
  • 人物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南博集天卷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3548
商品编码:1585731807
丛书名: 《传记文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再见大师》,是《传记文学》诸多珍藏内容首次在大陆呈现。
★同时代大师书写大师,展现出中国黄金一代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侧面!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剧烈动荡年代,方显一代学人的精神、传统与风骨。亲历者真挚记录,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

内容简介

《再见大师》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
台湾《传记文学》珍藏文集,再见民国大师。
记录者或为挚友亲人,或为弟子晚辈,亲历者眼中的大师风骨逸事弥足珍贵。
大师书写大师。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在大陆出版有《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目录

第一编 大师风度
章太炎被困北京逸事 / 002
我所见晚年的章太炎 / 014
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 / 019
赵元任先生的最后一年 / 023
烟斗、字典、马
——语堂先生的三件事 / 026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 033
追忆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 / 046
我所知道志希先生的几件事 / 053
我所认识的罗志希先生 / 059
怀念朱自清先生 / 070
追忆张大千旅居卡迈尔逸事 / 075
085 / 第二编 大师治学
抗战胜利后我与齐白石的交往 / 086
忆陈寅恪先生 / 097
回忆陈寅恪师 / 103
陈寅恪先生给我的两封信 / 117
追思胡适、林语堂两博士 / 122
记刘半农先生 / 127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 134
回忆赵元任先生一二事 / 140
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 142
董作宾先生之治学与为人 / 153
董作宾先生访美记略 / 156
回忆吾师李济 / 163
朱佩弦和其他诗友 / 168
181 / 第三编 大师事迹
藏书、印书、校书的张元济 / 182
记王国维先生 / 190
亡兄苏曼殊的身世 / 193
忆王云五先生 / 201
王云五先生与我 / 210
赵元任小传(一八九二—一九八二) / 214
顾颉刚的前两次婚姻(选载) / 221
蒋廷黻其人其事 / 237
记廷黻先生二三事 / 243
十年永别忆廷黻 / 245
师生之间 / 251
山园感逝 / 253
忆李济之先生 / 255
老舍这一辈子 / 258
沈从文还乡记 / 272
梁实秋先生传略 / 275

精彩书摘

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
生平听过无数次讲演,能高高兴兴地去听,听得入耳,中途不打呵欠、不打瞌睡者,却没有几次。听完之后,回味无穷,印象长留,历久弥新者,就更难得一遇了。
小时候在学校里,每逢星期五下午四时,奉召齐集礼堂听演讲,大部分是请校外名人莅校演讲,名之曰“伦理演讲”,事前也不宣布讲题,因为学校当局也不知道他要讲什么。也很可能他自己也不知要讲什么。总之,把学生们教训一顿就行。所谓名人,包括青年会总干事、外交部的职业外交家、从前做过国务总理的、做过督军什么的,还有孔教会会长等等,不消说都是可敬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也许偶尔有些值得令人服膺弗失的,可是我一律“只作耳边风”。大概我从小就是不属于孺子可教的一类。每逢讲演,我把心一横,心想我卖给你一个钟头时间做你的听众之一便是。难道说我根本不想一瞻名人风采?那倒也不。人总是好奇,动物园里猴子吃花生,都有人围着观看。何况盛名之下世人所瞻的人物?闻名不如见面,不过也时常是见面不如闻名罢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次演讲,事隔数十年未能忘怀。一次是听梁启超先生讲“中国文学里表现的情感”。时在一九二三年春,地点是清华学校高等科楼上一间大教室。主席是我班上的一位同学。一连讲了三四次,每次听者踊跃,座无虚席。听讲的人大半是想一瞻风采,可是听他讲得痛快淋漓,无不为之动容。我当时所得的印象是:中等身材,微露秃顶,风神潇散,声如洪钟。一口的广东官话,铿锵有致。他的讲演是有底稿的,用毛笔写在宣纸稿纸上,整整齐齐一大叠,后来发表在《饮冰室文集》。不过他讲时不大看底稿,有时略翻一下,更时常顺口添加资料。他长篇大段地凭记忆引诵诗词,有时候记不起来,愣在台上良久良久,然后用手指敲头三两击,猛然记起,便笑容可掬地朗诵下去。讲起《桃花扇》,诵到“高皇帝,在九天,也不管他孝子贤孙,变成了飘蓬断梗……”,竟涔涔泪下,听者愀然危坐,那景况感人极了。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开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地呼唤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上去把黑板擦干净。每次钟响,他讲不完,总要拖几分钟,然后他于掌声雷动中大摇大摆地徐徐步出教室。听众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敢先离席。
又一次是一九三一年夏,胡适之先生由沪赴平,路过青岛,我们在青岛的几个朋友招待他小住数日,顺便请他在青岛大学讲演一次。他事前无准备,只得临时“抓哏”,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他凭他平时的素养,旁征博引,由“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讲到山东一般的对于学术思想文学的种种贡献,好像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扬尽在于是。听者全校师生,大部分是山东人,直听得如醍醐灌顶,乐不可支,掌声不绝,真是好像要把屋顶震塌下来。胡先生雅擅言词,而且善于恭维人,国语虽不标准,而表情非常凝重,说到沉痛处,辄咬牙切齿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令听者不由得不信服他所说的话语。他曾对我说,他是得力于《圣经》传道的作风,无论是为文言或白话,一定要出之于绝对的自信,然后才能使人信。他又有一次演讲,一九六○年七月他在西雅图“中美文化关系讨论会”用英语发表的一篇演说,题为“中国传统的未来”。他面对一些所谓汉学家,于一个多小时之内,缕述中国文化变迁的大势,从而推断其辉煌的未来,旁征博引,气盛言直,赢得全场起立鼓掌。有一位汉学家对我说:“这是一篇邱吉尔式(Churchillian)的演讲!”其实一篇言中有物的演讲,岂只是邱吉尔式而已哉?
一般人常常有一种误会,以为有名的人,其言论必定高明;又以为官做得大者,其演讲必定动听。一个人能有多少学问上的心得,处理事务的真知灼见,或是独特的经验,值得兴师动众,令大家屏息静坐以听?爱因斯坦在某大学餐宴之后被邀致辞,他站起来说:“我今晚没有什么话好说,等我有话说的时候会再来领教。”说完他就坐下去了。过了些天,他果然自动请求来校,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演说。这个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肯效法仿行的人太少。据说有一位名人搭飞机到远处演讲,言中无物,废话连篇,听者连连欠伸。冗长的演讲过后,他问听众有何问题提出,听众没有反应,只有一人缓缓起立问曰:“你回家的飞机几时起飞?”
我们中国士大夫最忌讳谈金钱报酬,一谈到阿堵物,便显着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得到孝武皇帝、陈皇后的酬劳黄金百斤,那是文人异数。韩文公为人作墓碑铭文,其笔润也是数以斤计的黄金,招来谀墓的讥诮。郑板桥的书画润例自订,有话直说,一贯的玩世不恭。一般人的润单,常常不好意思自己开口,要请名流好友代为拟订。演讲其实也是吃开口饭的行当中的一种,即使是学富五车,事前总要准备,到时候面对黑压压的一片,即使能侃侃而谈,个把钟头下来,大概没有不口燥舌干的。凭这一份辛劳,也应该有一份报酬,但是邀请人来演讲的主人往往不作如是想。给你的邀请函不是已经极尽恭维奉承之能事,把你形容得真像是一个万流景仰而渴欲一瞻风采的人物了么?你还不觉得踌躇满志?没有观众,戏是唱不成的。我们为你纠合这么大一批听众来听你说话,并不收取你任何费用,你好意思反过来向我们索酬?在你眉飞色舞唾星四溅的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恭恭敬敬地给你送上一杯不冷不烫的白开水,喝不喝在你。你讲完之后,我们不是没有给你猛敲肉梆子;你打道回府的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恭送如仪,鞠躬如也地一直送到你登车绝尘而去。我们仁至义尽,你尚何怨之有?
天下不公平之事往往如是,越不能讲演的人,偏偏有人要他上台说话;越想登台致辞的人,偏偏很少有机会过瘾。我就认识一个人,他略有小名,邀他讲演的人太多,使他不胜其烦。有一天(一九八○年三月十七日)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新闻,“邱永汉先生访问记”,有这样的一段:
邱先生在日本各地演讲,每两小时报酬一百万圆,折合台币十五万。想创业的年轻人向他请益需挂号排队,面授机宜的时间每分钟一万圆。记者向他采访也照行情计算,每半小时两万圆。借阅资料每件五千圆。他太太教中国菜让电视台录影,也是照这行情。从三月初起,日本职业作家一齐印成采访价目一览表寄往各报社,价格随石油物价的变动,又有新的调整。
他看了灵机一动,何妨依样葫芦?于是敷陈楮墨,奋笔疾书,自订润格曰:“老夫精神日损,讲演邀请频繁。深闭固拒,有伤和气。舌敝唇焦,无补稻粱。爰订润例,稍事限制。各方友好,幸垂詧焉。市区以内,每小时讲演五万元圆,市区以外倍之。约宜早订,款请先惠……”稿尚未成,友辈来访,见之大惊,咸以为不可。都说此举不合国情,而且后果堪虞。他一想这话也对,不可造次,其事遂寝。
原载《传记文学》第七十二卷第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号)
……

前言/序言

总序
杨天石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30万字,453期就是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主人”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面”。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舍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光影流转:电影艺术的百年回响》 一本深入剖析电影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如何诞生、演进,并在世界文化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史诗级著作。 本书并非追忆某个特定年代或人物的传记,而是聚焦于电影艺术本体的变迁、美学哲学的探讨,以及技术革新对其叙事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沿着时间的长河回溯,探寻电影自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花乍现,到数字时代的沉浸式体验,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思想碰撞与技术突破。 第一部分:默片的诗学与视觉的诞生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电影的“拓荒时代”,即默片时期。我们不将此视为技术不成熟的过渡阶段,而是一个纯粹的、高度依赖视觉符号学和肢体语言的艺术高地。 早期实验与“视觉词汇”的构建: 电影早期工作者如何解决声音缺失的问题?我们将深入分析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是简单的镜头拼贴,而是通过对立、并置产生新的意义场域。探讨格里菲斯在叙事结构上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如何确立了平行剪辑、景深镜头等基础语法。 流派的兴起与地域特色: 聚焦于德国表现主义的阴郁美学(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布景与光影)、苏联的辩证法叙事(如普多夫金的联想式剪辑),以及法国印象派电影对光线和速度的诗意捕捉。这些流派是各自社会思潮在光影中的投射。 演员的身体表演: 探讨默片时代,如巴斯特·基顿和查理·卓别林等大师,如何通过精湛的形体控制,完成超越语言的、普世的情感传达,以及这种“身体的修辞”对后世表演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的叙事重塑与类型片的定型 有声电影的出现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对电影本质的深刻危机与重构。 “声音的入侵”与美学的阵痛: 分析有声片初期,电影人如何笨拙地适应声音,以及声音如何一度扼杀了默片时代建立起来的精妙的视觉节奏。探讨鲁贝尔·马莫里安等导演如何率先将声音融入叙事,而非仅仅是对话的载体。 好莱坞的工厂化与类型片的黄金时代: 深入剖析二战前后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探讨“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歌舞片——如何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核心载体。黑色电影部分将侧重于其对战后焦虑、女性形象的复杂处理,以及其标志性的低调布光(Key Light)技术如何服务于其宿命论的世界观。 欧洲的艺术反思: 对比美国类型片的商业化,考察欧洲大陆,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崛起。该运动抛弃了传统影棚的虚假,转而将镜头对准废墟、普通工人和日常生活的艰辛,这不仅是电影题材的转向,更是对“真实”定义的一次哲学叩问。 第三部分:新浪潮与电影的自我意识觉醒 战后,全球范围内对既有美学和叙事权威的反叛成为主题,标志着电影进入了“后经典时期”。 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革命: 聚焦于“电影手册派”知识分子转向导演后的实践。探讨他们如何运用手持摄影、即兴表演、跳切(Jump Cut)等技术,解构叙事连贯性,强调导演的主体性(作者论)。电影不再仅仅是“讲述故事”,而是“展示电影是如何被讲述的”。 东欧的哲学沉思: 考察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米洛斯·福尔曼等导演的作品。他们的电影往往节奏缓慢,充满象征意义和对记忆、信仰、精神空间的探索,将电影从娱乐产品提升至严肃的哲学沉思载体。 打破第四堵墙的实验: 分析导演们如何通过直接与观众对话、展示片场环境等方式,提醒观众“你正在看一部电影”,以此挑战观众的被动接受习惯。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美学边界与未来图景 进入九十年代至今,技术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消费模式。 视觉特效的本体论转变: CGI(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普及,使得“不可能的画面”成为常态。本书将探讨这种无限的视觉可能性,对传统构图、布景设计以及对“真实感”追求的冲击。特效是解放了想象力,还是在构建一种新的、更具操控性的现实? 叙事碎片化与流媒体的影响: 探讨网络传播和“Binge-Watching”(连续观看)文化对剧本结构的影响。电视和电影界限的模糊,以及长篇连续剧集如何承担起过去史诗电影的功能,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完整的故事”。 沉浸式体验的探索: 从3D技术到虚拟现实(VR)的尝试,电影艺术正试图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空间。本书将辩证地评估这些技术进步在多大程度上增强了艺术表达,又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导致叙事核心的稀释。 结语:作为时代镜像的电影语言 本书最后将总结电影艺术如何在不断吸收新技术、反思旧传统中,持续保持其作为人类集体情感和历史变迁最敏锐的感应器的地位。电影的语言永远在重写,而每一次重写,都折射出我们身处时代的复杂性与不安。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跨越百年的视角,让读者理解:电影是如何从一种新奇的消遣,成长为一种与文学、绘画、音乐并驾齐驱的、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现代艺术殿堂。它记录的不是个体英雄的功绩,而是光影本身——这种魔术般的技术——如何驯服了时间和空间,并将其塑造成我们共享的文化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沉思良久,思考文字背后那些未尽之言。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重要的转折和情感的跌宕,都是通过对场景的精确还原和对对话的细致捕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完成最后的构建。这使得每一次阅读体验都具有高度的个体化色彩。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主动探究历史的肌理与人性的幽微。这种相互成就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大大延长,绝非一读即弃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放置在书架上的一面镜子,每次驻足,都能从中照见自己对时代、对艺术、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理解与反思,充满了持续的对话潜力。

评分

每次合上这本书,我的胸腔里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混杂着敬畏、怀念与一丝丝酸楚的独特感受。它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枯燥的传记汇编,而是充满了叙述者本人浸润其中的主观情感与独到洞见。那些穿插其中的细节,是旁人难以企及的珍贵馈赠,它们像是散落的宝石,将原本平面的形象瞬间立体化,丰满了我们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精神面貌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记录态度,他没有刻意去神化或丑化任何人,而是以一种近乎素描的精准度,描摹出每一个灵魂在特定时代洪流中的真实状态。这种“亲历”带来的第一手资料的震撼力,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替代的。读完后,我似乎不再是从一个遥远的旁观者角度看待那些名字,而是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段共同的旅程,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悦与彷徨。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如同老电影的胶片,带着微微的颗粒感和温暖的色调,将那个特定年代的集体记忆,以一种无比温柔而坚韧的方式重新唤醒。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与渴望理解那个时代的新生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择记录对象和呈现方式上的深思熟虑,每一个被提及的名字,都像是那个时代精神图谱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这种群像式的描绘,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大师”群体的理解边界,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文化高地,从来不是由孤胆英雄支撑起来的,而是由无数相互启发、相互砥砺的灵魂共同铸就的坚实地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谁”,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为什么”——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土壤里,能孕育出如此丰盛的精神果实。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厚重”。这种厚重感并非源于页数的堆砌,而是源自其所承载的历史密度和情感张力。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如何成为”的生动案例集合,展现了艺术创作背后的艰辛、理想主义的光辉以及妥协的无奈。它以一种近乎纪实的冷静,却又饱含着深沉的温情,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用他们一生的坚持和选择共同塑造而成的具体形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传承”二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具体和富有责任感。

评分

这本厚重的作品,像是一扇扇沉重的木门,缓缓推开后,眼前豁然开朗,涌现出的是一个由无数鲜活生命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它不只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追忆,更像是一部用真诚和热泪精心编织的时代史诗。书中那些被记录者的声音,穿越了岁月的尘埃,依然带着清晰的温度和力量,仿佛触手可及。我在这文字间行走,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松节油和老旧纸张的气味,那些曾经的辉煌、挣扎与坚持,被细腻地捕捉并定格。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朝圣,每一次翻页,都是对逝去美好的一种郑重告别,同时也是对精神遗产的一种深刻继承。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大师”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那些在各自的领域里燃烧生命,用汗水和智慧铸就时代坐标的普通人。这种由近及远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体的格局既有微观的精致,又不失宏观的磅礴,真正做到了“群雕”的深刻内涵。

评分

书一直十分满意,快递也蛮快。

评分

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一系列回忆大师的文章,很棒,赞赞赞

评分

买来慢慢看。

评分

东西很好,喜欢618,真赞

评分

很不错,值得好好看一看。

评分

书很好,纸质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

来过多次了,宝贝不错,价格也还行!

评分

这套书非常满意,基本上全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