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主要水生生物

海南主要水生生物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鵬,陳積明,劉維 著
圖書標籤:
  • 海南
  • 水生生物
  • 海洋生物
  • 淡水生物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學
  • 動物學
  • 植物學
  • 海南生態
  • 水産養殖
  • 海洋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886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080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4
字數:3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扼要地介紹瞭每一經濟物種的中文名、學名、彆名、分類隸屬、形態特徵、地理分布,以及生態和生物學、經濟價值、學術研究意義、漁業和開發利用現狀等,並按其分類地位編排。通過彩色的外形圖照,真實地反映生物形態特徵,從而能快捷、準確地識彆物種。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海洋主要魚類
第一節 大洋性魚類
1. 大青鯊
2. 灰青鯊
3. 沙拉真鯊
4. 鯕鰍
5. 沙氏刺鮁
6. 東方旗魚
7. 白槍魚
8. 箭魚
9. 黃鰭金槍魚
10. 大眼金槍魚
11. 長鰭金槍魚
12. 鰹魚
第二節 中上層魚類
13. 弧形長尾鯊
14. 居氏鼬鯊
15. 吻溝雙髻鯊(又名路氏雙髻鯊)
16. 中華青鱗魚
17. 金色小沙丁魚
18. 鰣魚
19. 鰳魚
20. 寶刀魚
21. 大圓鄂針魚
22. 短鰭擬飛魚
23. 飛魚
24. 尖鰭燕鰩
25. 弓頭燕鰩
26. 尖頭燕鰩
27. 大舒
28. 珍鯵
29. 遊鰭葉鯵
30. 溝鯵
31. 藍圓鯵
32. 大甲鯵
33. 竹莢魚
34. 高體鯵
35. 紡錘鯵
36. 紅海�旝�
37. 長頜�旝�
38. 烏鯧
39. 褐梅鯛
40. 二帶梅鯛
41. 黃背梅鯛
42. 異鱗蛇鯖
43. 羽鰓鮐
44. 鮐魚
45. 康氏馬鮫
46. 青乾金槍魚
47. 裸狐鰹
48. 扁舵鰹
49. 鮪魚
50. 中國鯧
第三節 底層和近底層魚類
51. 豹紋鯊
52. 尖頭斜齒鯊
53. 白邊真鯊
54. 黑印真鯊
……
第二章 淡水及河口主要魚類
第三章 主要軟體動物
第四章 節肢動物
第五章 腔腸動物
第六章 其他主要水生動物
第七章 海水主要藻類

精彩書摘

  珊瑚礁被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能消解海浪,保護海岸帶。它為海洋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存棲息環境,水産資源十分豐富;同時也是弱小海洋生物的生態樂園;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庫。海南珊瑚種類非常豐富,種類繁多,約有300多種。珊瑚綱(Anthozoa)為腔腸動物門中最大的一個綱,全部海産。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復雜,身體為兩輻射對稱。其繁殖生物學是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無性生殖包括齣芽、斷裂、脫齣等;至於有性生殖方麵,包括體內及體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産生,經口排人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縴毛的浮浪幼蟲,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體的錶麵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以齣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
  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絕大多數珊瑚的浮浪幼蟲都經由附著、變態等過程而形成新個體;少部分終其一生均行自由生活,因此不需附著而直接變態産生新個體。至於生長季節,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綫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大多數活體石珊瑚為淺黃色、淡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恒為白色。造礁珊瑚為珊瑚綱(Anthozoa)、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兩類。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附錄I和附錄Ⅱ中明確指齣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海南島淺水造礁珊瑚據鄒仁林等調查研究鑒定( 1964),總共發現110種和5亞種,其中有1新種,分彆屬於13科、34屬和2亞屬。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艷,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0.5~2.8 cm。
  珊瑚的身體基本結構是由兩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麵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裏麵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乾之分,沒有神經中樞,隻有彌散神經係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為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它以捕食海洋裏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隻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齣石灰石,並粘閤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
《絲綢之路的輝煌與變遷:一部跨越韆年的文明史》 圖書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史料考證,深度剖析瞭貫穿歐亞大陸的古代商業與文化交流大動脈——絲綢之路,自其起源至近代衰落的完整演變曆程。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貿易路綫的地理描述,更是一部融閤瞭政治博弈、宗教傳播、技術交流與民族融閤的百科全書式的文明史。 第一部分:萌芽與早期發展(公元前2世紀前至公元2世紀) 本書首先追溯瞭絲綢之路的地理基礎與早期雛形。我們詳細探討瞭張騫“鑿空”西域的曆史背景與深遠意義,揭示瞭漢朝對西域的軍事控製如何為穩定商貿創造瞭先決條件。重點闡述瞭早期絲綢貿易的驅動力:中國精美的絲織品、羅馬帝國的巨大需求以及沿綫草原民族的遊牧經濟。 我們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物物流動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早期文化與技術的雙嚮滲透。例如,犍陀羅藝術如何在中國佛教造像中留下深刻印記,以及冶鐵技術和玻璃製造工藝如何沿路綫西傳東漸。書中對塔裏木盆地各綠洲王國(如樓蘭、疏勒)的興衰進行瞭細緻的比較研究,描繪瞭這些“中轉站”在權力真空期的獨立性與繁榮景象。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與多元文明的交匯(公元3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絲綢之路迎來瞭它的“黃金時代”,也是其文化復雜度最高的階段。本書將敘事重點投嚮瞭中原王朝的變遷(魏晉南北朝至唐朝)對商道的影響。唐朝開放的國策、強大的軍事投射能力以及長安城的國際化氛圍,使得絲路貿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鼎盛。 我們係統梳理瞭佛教東傳的復雜路徑與本土化過程,著重分析瞭玄奘西行對佛學思想體係的重塑作用。同時,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的傳入,使得絲綢之路沿綫真正成為瞭一個宗教的“熔爐”。書中包含瞭對敦煌莫高窟壁畫和藏經洞文書的最新學術解讀,以此來具象化當時思想文化的交融狀態。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也進行瞭同步的考察,認為其與陸路貿易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瞭當時全球貿易網絡的核心。我們詳細分析瞭唐宋時期中國瓷器(如白瓷、青瓷)如何成為海路上的主要商品,以及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的崛起。 第三部分:變革、挑戰與中轉(公元11世紀至14世紀) 濛古帝國的崛起是絲綢之路曆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瞭“濛古治世”(Pax Mongolica)如何短暫地實現瞭歐亞大陸的空前統一,極大地便利瞭人員和信息的流動。馬可·波羅的遊記被置於更廣闊的政治經濟背景下進行解讀,強調瞭這次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然而,這種統一的脆弱性也隨之顯現。書中分析瞭瘟疫(黑死病)的傳播與絲綢之路的關聯,探討瞭貿易中斷對沿綫政治格局的衝擊。同時,帖木兒帝國的興起,以及地方割據勢力的抬頭,使得傳統商路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開始下降。 第四部分:轉型、衰落與遺存(公元15世紀至今)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對傳統貿易路綫的控製,以及歐洲地理大發現的浪潮,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走嚮式微。本書詳細分析瞭葡萄牙、西班牙等新興海洋強國如何通過繞過中東和中亞的傳統中間商,開闢瞭直接的遠洋航綫,這徹底改變瞭全球貿易的幾何中心。 衰落並非意味著終結。我們轉而關注絲綢之路留下的“文化遺産”與“精神遺存”。本書通過考察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進程、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開發,以及近代西方探險傢對古遺址的發掘,展現瞭這條古道在曆史記憶中的延續。 最後,本書以一個開放性的視角收尾,探討瞭“新絲綢之路”概念的當代意義,對比瞭曆史上的交流模式與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的異同,旨在引發讀者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認同與經濟連接的反思。 核心研究視角與特色: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全景式”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它融閤瞭考古學(對齣土文物的分析)、人類學(對遊牧民族遷徙模式的研究)、宗教史(對文本流傳的考證)以及經濟史(對貨幣體係和稅收製度的比較)。敘事風格力求沉穩、富有畫麵感,避免瞭簡單的綫性敘述,而是通過對比不同文明在同一時間段對絲路的貢獻與索取,勾勒齣一條動態、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文明互動網絡。讀者將看到的,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協作與衝突的舞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安排,從我目前的瀏覽來看,似乎非常符閤邏輯。它似乎是從宏觀的海域生態環境入手,逐漸深入到具體的生物種類。我一直對海洋中的共生關係和捕食關係感到好奇。比如,海葵和海葵蝦之間,或者小醜魚和海葵之間,它們是如何形成如此奇妙的互利共生的?書中是否有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些有趣的生態互動?再者,對於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比如鯊魚,海南海域是否存在一些相對常見的鯊魚種類?它們的捕食策略是怎樣的?我對這些充滿力量的生物充滿敬畏,也希望瞭解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的地位。此外,我還對海洋中的微生物和浮遊生物感到好奇,它們雖然微小,卻是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基石,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這方麵的知識,即使是簡單的介紹,也能幫助我建立一個更全麵的海洋生物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停留在對“大魚大鱉”的認知上,而是能夠看到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生命網絡,理解每一個生物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

從我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就被其厚重的質感和內斂的設計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市麵上的科普讀物那樣追求花哨的排版,而是顯得十分沉靜和專業。我一直對魚類的分類和演化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知道海南海域是否有一些非常古老或者形態奇特的魚類,它們是否能為我們揭示一些關於生命演化的奧秘?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海南常見魚類的科學分類、物種特徵,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亞種。例如,對於那些經常齣現在海南海鮮市場上的魚類,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它們的真實麵貌,它們是如何被捕撈的,以及它們的種群數量是否健康。另外,對於一些具有觀賞價值或者科研價值的生物,比如不同種類的海馬、海龍,它們獨特的繁殖方式和生活習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深入的描寫。我甚至對海南的水母類生物也充滿好奇,它們形態各異,有的色彩斑斕,有的則如同幽靈般漂浮在水中,不知道書中是否會對它們進行細緻的描繪和介紹?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海南的水下世界有一個更係統、更科學的認識,不僅僅是名字的羅列,而是對生命內在規律的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團隊,從我粗略翻閱到的信息來看,似乎是一群在海南海洋生物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更有信心,畢竟,由真正瞭解這片海域的人來講述,其內容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必然有保證。我一直對海龜的遷徙和繁殖習性非常著迷,特彆好奇海南的海龜是否有一些獨特之處,比如特定的繁殖海灘,或者它們的遷徙路綫是否受到某些海洋洋流的影響。書中是否有專門章節深入探討這些話題?我特彆關注那些可能瀕危的海洋生物,例如儒艮(海牛),它們被稱為“海上的美人魚”,但在很多地區都麵臨生存危機,不知道海南海域的儒艮數量和生存狀況如何?書中是否會對這些珍稀物種的保護現狀進行分析,並提齣一些保護建議?另外,我也對海南獨特的淡水水生生物抱有濃厚興趣,畢竟海南島上也有不少淡水河流和湖泊。不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涉及這些淡水區域的魚類、蝦蟹,甚至是水鳥?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生物的生態位、食物鏈以及它們在當地生態係統中扮演的角色等信息,這樣纔能更全麵地理解海南的水生生物多樣性。

評分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對一些“冷門”海洋生物的關注。除瞭那些廣為人知的魚類和哺乳動物,我更對那些形態奇特、生活習性獨特的無脊椎動物感興趣。例如,海南的海星、海膽、海參,它們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的色彩鮮艷,有的則全身布滿棘刺,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它們的分類、結構特點,以及它們在海底扮演的“清道夫”或者“工程師”的角色。還有,那些生活在岩石縫隙和沙底中的小型甲殼類,比如各種螃蟹、蝦、寄居蟹,它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潮間帶環境中生存的?它們的行為模式有沒有一些特彆之處?我一直覺得,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恰恰最能體現海洋生態的韌性和多樣性。而且,這本書似乎也涉及到瞭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生物,比如牡蠣、扇貝等貝類,它們不僅是海洋中的濾食者,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我希望書中能對其養殖和利用有相關的介紹,這能讓我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人類與海洋的關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以鮮艷的藍色為主調,搭配著幾幅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的水生生物插圖,仿佛能感受到海南熱帶海域的活力與神秘。我一直對海洋生物充滿好奇,尤其嚮往那片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海島,聽說那裏孕育著無數奇特的生命。這本書的標題——《海南主要水生生物》,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內容,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帶領我深入瞭解海南豐富的海洋生態係統,認識那些隱藏在碧海藍天之下的生命奇跡。比如,我一直對那些色彩斑斕的珊瑚礁魚類非常感興趣,不知道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它們的種類、生活習性,甚至是用餐習慣?還有,對於海南獨特的紅樹林生態,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瞭解。紅樹林是海洋生物重要的育幼場和棲息地,書中是否會涉及潮間帶的各種蟹類、彈塗魚,甚至是守護著這片綠色屏障的紅樹本身?從封麵和標題來看,我預感這本書的編排應該是非常有序的,可能會按照生物類彆或者棲息環境來劃分章節,方便讀者逐一探索。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大量的精美圖片,那將是直觀認識這些生物最有效的途徑,畢竟,許多名字聽起來就十分陌生的生物,隻有親眼看到,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