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

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杜文玉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西北
  • 資源環境
  • 經濟發展
  • 地緣政治
  • 曆史研究
  • 區域發展
  • 西北地區
  • 環境問題
  • 經濟地理
  • 曆史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40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89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可供曆史學、曆史地理學研究者及其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參考。

內容簡介

《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關文獻資料,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齣發,在曆史時段中動態考察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的特點和變化及其對中原王朝的影響。
此外,《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還對西北地區疆域的變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會經濟結構進行瞭探討,視圖揭示曆史時期西北地緣關係的總體特徵及其發展規律,為廣大讀者客觀認識西北地緣政治結構的變遷提供新的途徑。

目錄

序言1
緒論1
一、學術史的迴顧與評價1
二、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6
三、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9
第一章上古部落分布與先秦時期西北地緣政治14
第一節西北地區的文化遺址與部落分布14
一、史前文化遺址的分布14
二、傳說時代的部落分布16
三、部落間的徵服與融閤活動17
第二節商周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8
一、西北地區的地理範圍18
二、殷商時期的地緣特點19
三、西周時期的地緣特點99
第三節春鞦戰國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25
一、先秦時期的地緣思想25
二、西北地緣地位的變化33
三、地緣政治與國傢戰略39
第二章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45
第一節秦漢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45
一、漢武帝以前的西北地緣形勢45
二、西北疆域的擴展與地緣形勢的變化49
三、東漢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55
第二節魏晉南北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61
一、魏晉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61
二、淝水之戰以前的西北地緣政治64
三、淝水之戰以後的西北地緣政治67
四、北魏、南朝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72
五、北魏分裂後的西北地緣政治79
第三章隋唐五代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及其特點84
第一節隋唐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84
一、西北疆域、民族及地緣意義84
二、西北地緣因素變化的階段性88
三、西北地區對隋唐地緣政治的影響93
四、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97
第二節民族關係與“我群意識”104
一、“我群意識”的基本內涵104
二、唐人“我群意識”的形成105
三、“我群意識”與大唐的崛起110
四、“我群意識”與西北地緣政治114
第三節五代十國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17
一、全國政治中心的東移117
二、政治中心東移的原因120
三、五代十國時期的西北地緣地位122
第四章宋金元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及特點128
第一節北宋時期西北地區的地位及變化128
一、研究現狀及西北地理範圍128
二、西北地區的地位及變化130
三、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136
第二節金代西北地區的地位及地緣特點138
一、地理範圍的進一步縮小138
二、西北地區的地緣地位及其變化140
三、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145
第三節元代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及變化147
一、西北地區的地理範圍148
二、對西北地區的經營150
三、民族問題與中西交流154
四、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158
第五章明代西北地緣政治之地位與特點162
第一節明代前期西北地緣政治與陝西行都司衛所體係的建立163
一、明代前期西北地緣政治與明軍平定西北163
二、建立陝西行都司衛所體係一167
第二節明代中期西北地緣政治與修築邊牆塹壕178
一、明代中期西北地緣政治形勢178
二、築邊牆塹壕與貢賜貿易183
第三節明代後期西北地緣政治與封貢互市186
一、明代後期西北地緣政治形勢186
二、隆慶議和與俺答封貢190
三、結語191
第六章清代前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93
第一節康雍乾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193
一、平定噶爾丹戰爭之前的西北地區地緣政治格局193
二、平定噶爾丹戰爭時期的西北地區地緣政治格局196
三、平定準噶爾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格局199
第二節西北疆域擴大後的地緣政治影響203
一、對清王朝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203
二、對中亞地醫地緣政治的影響209
第三節嘉慶至同治年間的西北地緣政治211
一、陝甘地區迴族組織力量的逐步壯大212
二、青海藏族的北遷運動與“環湖八族”的形成215
三、新疆天山以南地區和卓後裔的不斷叛亂218
四、哈薩剋族內徙對西北地緣政治的影響222
第四節結語——清代前期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226
第七章晚清民國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227
第一節近代西北地區的地緣政治變化的國際國內背景997
一、前近代時期的中國地緣政治特點227
二、近代國際關係、國內政治變動下的西北地緣政治229
第二節晚清時期西北地緣政治變化233
一、19世紀六七十年代迴民起義及邊疆危機的齣現233
二、戰後清政府對西北地緣政治結構的調整與新疆設省236
三、陝西在辛亥革命中地緣政治作用的體現238
第三節民國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240
一、西北地方軍閥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政治關係240
二、抗戰時期西北國際國內地緣政治地位的變化251
三、陝甘寜邊區在中國革命中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261
結語——近代西北地緣政治變化的特點264
第八章西北地區曆代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66
第一節所涉及的幾個重要概念266
一、曆代疆域的變遷266
二、西北地區的地理範圍267
第二節夏商周至秦漢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68
一、夏商周至秦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68
二、兩漢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1
第三節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6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7
二、隋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9
三、唐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0
四、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5
第四節宋夏金元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6
一、宋夏金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6
二、濛元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9
第五節明清與民國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2
一、明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2
二、清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4
三、“中華民國”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7
結語297
第九章地緣政治視野下的西北經濟、文化的特點299
第一節農業經濟的特點299
一、先秦、秦漢時期的特點299
二、魏晉北朝時期的特點305
三、隋唐五代時期的特點309
四、宋金以來的特點315
第二節畜牧業經濟的特點322
一、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畜牧業322
二、隋唐五代時期的畜牧業326
三、宋金至明清時期的畜牧業330
四、畜牧業生産的演變及其啓示335
第三節手工業與商業經濟的特點336
一、手工業生産及其特點336
二、對外經濟交流的發展342
三、號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354
第四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361
一、文化交流的初期階段361
二、文化交流的鼎盛階段364
三、文化交流的衰落階段370
第五節結語375
後記377

精彩書摘

緒論
西北地區是我國古人類遺址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我們的始祖黃帝與炎帝就是從這一地區走齣去的。從政治地理角度來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西北地區的地域範圍大小不一且變化頗大。在曆史時期,由於種種原因,人類遷徙頻繁,故在這一地區生活的人類族群也不穩定。在商周之前,由於我國尚處於文明社會的初期階段,生産力水平低下,各族群之間極少交往,故西北地區的地緣地位尚不明朗。自商周以來,隨著各個曆史時期全國政治中心的轉移與改變,西北地區在全國的地緣地位也隨之發生變化,從而形成瞭不同的鮮明特點。研究商周以來西北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地緣政治的結構、特點,以及其在全國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和變化,是本書的研究重點之所在。
一、學術史的迴顧與評價
類似本書這樣全麵、係統的研究設計,在學界至今尚未齣現。從已有的研究情況看,多是從某個單一的角度,或者對其中某個具體問題進行研究,也有對整個中國古代地緣政治進行宏觀地論述,卻未見有對西北地緣政治的全麵係統的研究。此外,還有對地緣政治學說本身進行專門研究的,其中雖然也涉及區域地緣政治的問題,卻不是針對西北地區,也不是專論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而是屬於一種概論。關於這方麵的研究成果,作為本書的指導理論,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但兩者畢竟不是一迴事,故這裏不予細述,而主要針對前兩個方麵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評述。
在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的宏觀研究方麵,姚曉瑞的《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空間結構過程及模式研究》姚曉瑞:《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空間結構過程及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8年第1期,第69—73頁。一文,對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結構的地理規律和形成過程進行瞭研究,認為秦以前結構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秦以後結構的融閤、擴散和模式化,反映瞭中國古代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的兩個階段。結構模式的初步分析,可以揭示齣結構的一些重要特性,主要有強大的整體功能、獨特的邊緣效應和通過圈層同構、結構復製所展現齣來的穩定性的復雜錶現。對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空間結構的分析,是大尺度的整體輪廓研究,隨著空間結構研究尺度的細化,可進一步對中國古代政治過程的諸多特性做齣結構主義的揭示,從而推動中國古代政治曆史研究的深化。這篇文章並沒有涉及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的具體問題,主要研究瞭空間結構模式的問題,將中原地區視為結構的核心層,以此為中心依次是邊緣層、邊疆層。這一研究成果對分析古代地緣政治問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僅限於理論方麵。關於我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尹朝暉的《論管子的地緣政治思想》尹朝暉:《論管子的地緣政治思想》,《管子學刊》2005年第2期,第11—14頁。一文,認為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地緣政治學的存在,但地緣政治思想卻是早就存在的。此文主要從地緣實力思想、地緣外交思想、地緣經濟思想等方麵研究瞭管子的地緣政治思想。這一研究對瞭解先秦時期諸子的地緣思想頗有助益。此外,在大陸學術界還認為春鞦戰國時期的一些軍事傢和思想傢,除瞭管子外,孫子、吳子、張儀、蘇秦等,均具有地緣政治思想。縱橫傢們在政治實踐中也多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齣發,進行遊說和實施其政治方略的。有關這方麵的論著頗多,就不一一列舉瞭。
趙世超的《西周政治關係、地緣關係與血緣關係並存現象剖析》趙世超:《西周政治關係、地緣關係與血緣關係並存現象剖析》,《河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第23—29頁。一文,認為西周時期的宗法製與分封製,滲透著濃厚的地緣政治關係和血緣關係。此文對瞭解先秦時期的政治關係頗有幫助,文中雖然也論述瞭地緣關係的問題,但卻不是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展開論述的。李久昌的《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論研究》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論研究》,《史學月刊》2007年第9期,第22—29頁。,雖然探討的是周公的建都思想,但其中也涉及瞭一些地緣政治方麵的內容。此外,還有吉傢友《魏惠王以後地緣政治變化與魏國戰略策略得失之探析》、周德鈞《閤縱: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論》等一批成果。吉傢友:《魏惠王以後地緣政治變化與魏國戰略策略得失之探析》,《軍事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04—114頁;周德鈞:《閤縱: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論》,《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第15—17頁。其中,吉傢友的文章僅涉及魏惠王以來魏國諸國君沒有根據地緣政治關係的變化及時調整魏國的戰略方針,從而導緻魏國由強盛走嚮衰落以至於滅亡的問題。然而在分析魏國地緣政治變化時,提齣瞭地緣政治思維的七大定勢,並認為“這些理論和規律不僅適應分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戰國時期也適應分析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周德鈞的文章主要認為閤縱策略的提齣,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齣發的,認為“閤縱理念的要義在於將地緣政治因素視為製約國力強弱和國際關係的首要變量,並以地緣政治因素作為研判國際形勢、製定應對戰略的主要依據”。於愛華的博士學位論文《南宋地緣政治關係研究》,比較全麵、係統地研究瞭南宋一朝地緣政治的發展變化情況及特點,認為南宋的地緣優勢在於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就外緣地理環境來說,則與西夏、金、濛古、交趾、大理等政權並立,軍事壓力極大,環境極為險惡。在其初期不得不采取聯閤西夏、西遼與高麗,共同抗金的策略;在後期則采取瞭聯強攻弱的戰略,即聯閤濛古滅金的戰略。在總體軍事布局上,采取瞭禦北安南的方略。其能夠立國150多年,與強大的濛古抗衡達半個世紀之久,與這種禦北安南的地緣戰略思想不無關係。於愛華:《南宋地緣政治關係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雲南大學曆史係,2010年,第1—177頁。尹海全所撰的《論晚清地緣政治睏局》一文,認為19世紀中葉以來,清朝政府陷入瞭東南海疆與北部陸疆同時受到外來威脅的睏境,緻使其陷入瞭戰略上的兩難選擇,強鄰環伺的地緣政治環境和矛盾交匯的地緣戰略區,這是嚴重影響和製約晚清社會變遷的三大地緣政治睏局。晚清政府應對失誤,為其覆亡埋下瞭禍根。尹海全:《論晚清地緣政治睏局》,《史學月刊》2005年第7期,第64—69頁。以上這些論著,或研究瞭古人的地緣政治思想,或針對某些曆史時期的地緣政治進行瞭比較深入的研究,對瞭解我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和地緣戰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理論和研究思路方麵對本書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啓示或參考意義。
研究我國古代區域地緣政治的論著主要有:蕭映朝《河南地收復前的代北形勢與漢初地緣政治》、趙天改《論北宋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陸韌《元代西南邊疆與麓川勢力興起的地緣政治》、滕蘭花《明清時期兩廣的地緣政治關係及其影響》、方鐵《曆代治邊與雲南的地緣政治關係》等。蕭映朝:《河南地收復前的代北形勢與漢初地緣政治》,《蘭州學刊》2010年第11期,第200—204頁;趙天改:《論北宋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理論界》2010年第1期,第115—117頁;陸韌:《元代西南邊疆與麓川勢力興起的地緣政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第55—65頁;滕蘭花:《明清時期兩廣的地緣政治關係及其影響》,《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2—117頁;方鐵:《曆代治邊與雲南的地緣政治關係》,《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9期,第5—20頁。以上這些研究成果雖然與西北地緣政治無涉,但均屬於區域地緣政治的研究範疇,與本書在研究性質上完全相同,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某個角度或在某個具體問題上涉及古代地緣政治,並且與西北地緣政治有關聯的研究,主要是從地理環境、軍事鬥爭、民族關係等方麵展開研究。在軍事方麵,有江戍疆等《唐與吐蕃在西域的鬥爭》、王飛《從地緣政治看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郭弘《試評唐蕃戰爭中的河隴形勢》、薛宗正《波斯薩珊王裔聯閤吐火羅抗擊大食始末——兼論唐與大食中亞對峙形勢的演變》、趙現海《明初甘肅的地緣政治與西北疆界的形成》等。江戍疆等:《唐與吐蕃在西域的鬥爭》,《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第29—37頁;王飛:《從地緣政治看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甘肅農業》2006年第4期,第215—216頁;郭弘:《試評唐蕃戰爭中的河隴形勢》,《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第79—81頁;薛宗正:《波斯薩珊王裔聯閤吐火羅抗擊大食始末——兼論唐與大食中亞對峙形勢的演變》,《新疆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第65—75頁;趙現海:《明初甘肅的地緣政治與西北疆界的形成》,張柱華主編:《“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齣版社,2010年,第220—236頁。在地理環境方麵,主要是從西北地理的重要性及關中地理形勢等方麵展開論述,尤其在後一方麵,取得瞭許多成果。著名曆史地理學傢史念海先生在其《中國古都和文化》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一書中,率先論述瞭在關中建都的地理環境因素,隨後又有一批成果問世,如魏道明《試論唐代建都關中的曆史影響》魏道明:《試論唐代建都關中的曆史影響》,《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第54—60頁。等,均屬此類成果。在民族關係方麵,主要有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高榮《先秦漢魏河西史略》、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等書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7年;高榮:《先秦漢魏河西史略》,天津:天津古籍齣版社,2007年;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8年。以及一些相關的論文,這些論著都或多或少地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論述瞭西北民族關係的變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西北地緣政治研究的內容。
在研究漢唐時期和清代的西北地緣政治時,不能不涉及整個西域、中亞的問題,中原王朝在這一地區先後與匈奴、突厥、吐蕃及大食帝國等,展開過激烈的爭奪。直到清代為瞭維護中國在廣大西北地區的利益和領土完整,同當地分裂勢力和沙俄、英國進行過鬥爭,從而使西北地緣政治上升到有關國傢安全的高度。有關這方麵的成果主要有劉光華《秦漢西北史地叢稿》、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等書劉光華:《秦漢西北史地叢稿》,蘭州:甘肅文化齣版社,2007年;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颱北:文海齣版社,1975年;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1992年;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8年;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北京:民族齣版社,2006年。,至於相關論文就更多瞭。以帝國主義對西北地區的蠶食為例,主要有鄭紹欽的《清代沙俄侵吞中國西北邊陲史實考》、石滄金《英國、沙俄與後期阿古柏政權的關係》、魏飛《淺析國際法視角下民國初期新疆與沙俄的交往——立足於1917—1919年的考察》、李淑雲《沙俄侵略中亞的地緣思考》等論著。鄭紹欽:《清代沙俄侵吞中國西北邊陲史實考》,《世界曆史》1982年第1期,第28—36頁;石滄金:《英國、沙俄與後期阿古柏政權的關係》,《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第34—38頁;魏飛:《淺析國際法視角下民國初期新疆與沙俄的交往——立足於1917—1919年的考察》,《法製與社會》2009年第16期,第207頁;李淑雲:《沙俄侵略中亞的地緣思考》,《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76—82頁。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深入地探討瞭帝國主義在中亞的爭奪以及對我國新疆地區的侵略情況,有些還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論述瞭帝國主義的這些行動對當時國際政治的影響。有關這些方麵的研究還有不少,其中多為就事論事式的研究,沒有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所以不再一一列舉瞭。不過,也有一些學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研究瞭中亞及我國西北地區的問題,如丁建偉《地緣政治中的西北邊疆安全》、潘誌平《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等書。丁建偉:《地緣政治中的西北邊疆安全》,北京:民族齣版社,2004年;潘誌平主編:《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齣版社,2003年。這些著作雖然也從曆史的角度迴顧瞭中亞及我國西北地區危機的根源,但更多的還是從現代國際地緣政治方麵展開論述,對本書的研究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卻不在本書研究的範圍之內。
以上這些論著研究的範圍和時段極為廣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部圖書的詳細介紹,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 --- 《絲綢之路沿綫文明的互動與演進:歐亞大陸橋的角色與影響》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絲綢之路作為古代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生命綫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詳盡考察瞭其沿綫地區在貿易、文化、技術和宗教交流中産生的深遠互動與演進過程。它不僅是一部曆史敘事,更是一項多學科視角的綜閤性研究,旨在揭示這一宏偉網絡如何塑造瞭歐亞大陸的文明格局。 第一部分:絲綢之路的地理基礎與早期形成 本書首先勾勒瞭絲綢之路的地理脈絡,從漢唐時期長安的起點,穿越河西走廊、蔥嶺高原,直至中亞的綠洲城市與波斯高原,最終抵達地中海沿岸。我們探討瞭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催生齣多樣化的貿易模式——從草原絲路到海上絲綢之路的互補與競爭。 早期動力與貿易的萌芽: 聚焦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本書詳細闡述瞭張騫鑿空西域的曆史背景、動機與初始成果。重點分析瞭早期絲綢貿易的貨物構成,特彆是絲綢、香料與貴金屬的交換機製。我們辨析瞭早期綠洲城邦如樓蘭、高昌的興衰,它們如何成為中轉站和文化熔爐。 技術傳播的前奏: 在貿易的錶象之下,本書特彆關注瞭早期技術,如冶鐵技術、灌溉係統(如坎兒井的雛形)和農作物品種,在歐亞大陸間的緩慢擴散路徑。這些“隱形”的交流,為後續文明的飛躍奠定瞭物質基礎。 第二部分:文化與宗教的深度交融 絲綢之路最持久的影響在於其作為宗教和思想傳播的載體。本書用相當的篇幅研究瞭佛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如何在這一廊道上傳播、適應與融閤的過程。 佛教的東傳與本土化: 詳細考察瞭佛教自印度次大陸傳入中亞,並最終進入中國內地的復雜曆程。我們分析瞭犍陀羅藝術風格對中國雕塑藝術的直接影響,並探討瞭鳩摩羅什、玄奘等譯師在文本傳播與哲學詮釋上的貢獻。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等藝術寶庫,被視為這一文化融閤的物質見證。 多神信仰的共存與衝突: 除瞭主流宗教,本書還關注瞭粟特商人社群所帶來的商業文化與多神信仰(如祆教)在中亞地區的傳播。在中亞的十字路口,不同信仰體係如何在同一城市中並存,形成一種獨特的宗教多元景觀,這為理解現代文明的包容性提供瞭曆史參照。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鼎盛與中轉站的興衰 本書將目光轉嚮中世紀,特彆是唐宋時期至濛古帝國時期,這是絲綢之路最為繁盛的階段,也是其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時期。 唐代的黃金時代與長安的地位: 深入分析瞭唐代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控製,如何保障瞭貿易路綫的暢通。本書特彆描繪瞭長安、洛陽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景象,來自波斯、大食、天竺的使節、商人、僧侶構成瞭當時世界上最復雜的社會圖景之一。 濛古帝國下的“Pax Mongolica”: 著重探討瞭濛古帝國統一歐亞大陸後,對絲綢之路産生的顛覆性影響。在相對統一的政治框架下,人員流動性空前加強,馬可·波羅等旅行傢的遊記被置於更廣闊的貿易網絡中進行解讀。然而,本書也分析瞭濛古治下不同汗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如何間歇性地中斷和重塑貿易通道。 技術與商品的再平衡: 在這一時期,火藥、印刷術等中國技術嚮西方的傳播速度顯著加快,而中亞的玻璃工藝和伊斯蘭世界的數學成就則反哺瞭東方。這種雙嚮的技術交流,極大地推動瞭歐亞大陸的整體進步。 第四部分:危機、轉型與遺産的延續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15世紀以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地理大發現的開啓以及海運技術的成熟,傳統陸上絲綢之路地位的相對衰落。 衰落的內在與外在因素: 分析瞭中亞綠洲城市因政治分裂、環境變化(如水源枯竭)導緻的衰退,以及奧斯曼帝國對傳統商道的控製對歐洲貿易格局的衝擊。我們審視瞭陸路貿易如何逐漸被更安全、更高效的海上航綫所取代。 文化遺産的滲透與延續: 盡管貿易量下降,本書強調瞭絲綢之路留下的文化遺産並未消失。它以一種“非物質”的形式,滲透到沿綫各民族的語言、飲食習慣、音樂和建築風格中。本書通過對比中亞、波斯與中國西北部地區現代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來證明這種曆史連接的韌性。 結論:歐亞大陸橋的現代啓示 本書總結瞭絲綢之路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跨文化互動係統所提供的經驗教訓——即開放性、互信與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交流繁榮的永恒要素。它為理解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文明對話提供瞭深厚的曆史縱深。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曆史學、考古學、地理學和宗教研究的最新成果。 微觀與宏觀結閤: 既有對城市貿易機製的細緻分析,也有對帝國戰略影響的宏觀考察。 豐富的史料運用: 引用瞭大量的齣土文獻、碑銘和中外旅行傢的記錄,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沉靜而厚重的色調,仿佛將人拉迴瞭那片古老而壯闊的土地。我一直對中國西北這片神奇的地域充滿好奇,它承載瞭太多曆史的滄桑和地緣的變遷。從書名來看,它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資源和經濟數據,更試圖深入探究這些因素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與地緣政治緊密交織,塑造瞭西北的現在。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展現齣絲綢之路如何改變瞭這裏的經濟格局,以及不同王朝時期,中央政府與西北地方勢力之間的博弈,是如何影響瞭資源開發和人口遷徙的。此外,現代社會背景下,西北地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挑戰,這些也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將那些冰冷的史實和數據,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西北地區人民的奮鬥與智慧。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一扇瞭解中國曆史深處以及當代發展重要區域的窗戶,它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更能引發讀者對這片土地的深刻思考。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曆史上的邊疆地區情有獨鍾,而西北地區無疑是中國邊疆史中最具代錶性的區域之一。這本書的題目,恰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幾個核心問題。書中能否細緻地描繪齣,從古代到現代,西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其地緣政治格局?例如,高原、山脈、沙漠等自然屏障,如何塑造瞭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政治實體,又如何成為中央王朝維護邊疆穩定的天然屏障或挑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央王朝是如何通過軍事、行政、經濟等手段來管理和經營西北地區的,以及這些政策對當地的資源開發、經濟模式以及民族關係産生瞭怎樣的長期影響。此外,本書是否會涉及西北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與衝突,比如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和經濟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西北地區自身的發展軌跡。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連接中國曆史、地理、民族學和經濟學等多重維度的一部重要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讀起來就感覺內容非常紮實,很有學術深度。“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這個組閤,是當今任何一個區域研究都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我尤其關注西北地區,這個地理跨度巨大、自然條件復雜多樣的區域,資源環境的特點,無疑是製約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西北地區特有的礦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以及這些資源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發現、開發和利用的?同時,環境的承載能力,比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又如何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角色?我希望書中能呈現齣一種動態的視角,展示齣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下,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如何演變的。例如,早期依賴粗放式開采的模式,是否給後期的可持續發展埋下瞭隱患?以及在當今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這可能是書中最重要的討論方嚮之一。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中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挑戰與機遇的絕佳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選材角度真是太有意思瞭!“曆代地緣政治變遷”這個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絕對離不開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産生的政治格局。西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也是文化交融的樞紐,這種復雜的地緣背景,必然會對資源開發和經濟模式産生深遠影響。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梳理從漢唐時期到近代,不同朝代在西北地區采取的策略,比如屯田、移民、築關設塞等等,這些措施又是如何影響當地的資源分布和利用效率的。更重要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曆史上的地緣政治力量,是如何塑造瞭今天我們看到的西北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形態?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時期某個民族的興衰如何與當地的資源開發和貿易路綫息息相關。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零散的曆史事件串聯起來,幫助讀者理解西北地區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地緣政治對區域經濟的長期塑造作用。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透露齣一種宏大的敘事感,仿佛要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探尋中國西北這片土地的奧秘。“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這個主題,涵蓋瞭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而“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更是將視角聚焦在瞭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維度上。我迫切希望書中能清晰地勾勒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西北地區的戰略地位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由此産生的地緣政治力量是如何塑造瞭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開發策略。例如,書中是否會分析,在民族融閤與衝突交織的漫長曆史中,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互動,如何影響瞭西北地區的經濟結構和資源利用方式?以及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介入,又給西北地區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帶來瞭哪些新的變化和挑戰?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些曆史上的地緣政治變遷,是如何層層疊加,最終影響到當今中國西北地區在國傢發展戰略中的定位,以及它所麵臨的資源環境挑戰和經濟發展機遇。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解讀中國西北地區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脈絡的必讀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