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
1.1 大氣環境與大氣汙染
1.1.1 大氣圈的構成及大氣組成
1.1.2 大氣汙染
1.1.3 室內空氣汙染
1.2 大氣汙染物及其危害
1.2.1 氣溶膠狀態汙染物
1.2.2 氣體狀態汙染物
1.3 空氣質量控製標準
1.3.1 環境空氣質量控製標準的種類和作用
1.3.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1.3.3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1.3.4 大氣汙染物綜閤排放標準
1.3.5 空氣質量指數及報告
習題與思考
第2章 大氣汙染的發生與擴散
2.1 燃料燃燒過程大氣汙染的發生
2.1.1 燃料及燃料的組成
2.1.2 燃料燃燒過程
2.1.3 燃料燃燒産生煙氣體積
2.1.4 燃燒産生的汙染物
2.2 氣象要素和大氣的熱力過程
2.2.1 主要氣象要素
2.2.2 大氣的熱力過程
2.3 大氣擴散濃度估算模式
2.3.1 湍流擴散統計理論
2.3.2 高斯擴散模式
2.3.3 汙染物濃度的估算
2.3.4 特殊條件下的擴散模式
2.4 空氣質量模型
習題與思考
第3章 顆粒汙染物控製技術基礎
3.1 顆粒物的粒徑和顆粒群的特性
3.1.1 顆粒物的粒徑
3.1.2 顆粒群的特性
3.1.3 粉塵的粒徑分布函數
3.2 粉塵的物理性質
3.2.1 粉塵的密度
3.2.2 粉塵的比錶麵積
3.2.3 粉塵的安息角與滑動角
3.2.4 粉塵的含水率
3.2.5 粉塵的潤濕性
3.2.6 粉塵的荷電性和導電性
3.2.7 粉塵的粘附性
3.2.8 粉塵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3.3 顆粒物捕集的理論基礎
3.3.1 流體阻力
3.3.2 重力沉降
3.3.3 離心沉降
3.3.4 靜電沉降
3.3.5 擴散沉降
3.3.6 慣性沉降
習題與思考
第4章 淨化裝置的分類和性能
4.1 大氣汙染物的一般淨化方法
4.1.1 氣溶膠汙染物淨化方法
4.1.2 氣態汙染物淨化方法
4.2 淨化裝置的分類
4.2.1 氣溶膠汙染物淨化裝置
4.2.2 氣態汙染物淨化裝置
4.3 淨化裝置的性能
4.3.1 淨化裝置技術性能的一般錶示方法
4.3.2 淨化效率的錶示方法
4.3.3 排放濃度及排放速率
習題與思考
第5章 氣態汙染物控製技術基礎
5.1 氣體擴散
5.1.1 分子擴散速率方程
5.1.2 氣體在氣相中的擴散係數
5.1.3 氣體在液體中的擴散係數
5.2 氣體吸收
5.2.1 氣液相平衡關係
5.2.2 吸收機理與速率方程
5.2.3 伴有化學反應的吸收過程動力學
5.2.4 吸收設備
5.3 氣體吸附
5.3.1 吸附原理
5.3.2 吸附劑
5.3.3 吸附速率
5.3.4 吸附設備
5.4 氣體催化轉化
5.4.1 催化作用和催化劑
5.4.2 氣固相催化反應動力學
5.4.3 S0z催化氧化動力學方程
5.4.4 氣一固相催化反應器
習題與思考
第6章 顆粒態汙染物淨化設備
6.1 機械式除塵器
6.1.1 重力沉降室
6.1.2 慣性除塵器
6.1.3 鏇風除塵器
6.2 電除塵器
6.2.1 電暈的發生
6.2.2 電場
6.2.3 粒子荷電
6.2.4 粒子的捕集
6.2.5 電除塵器的工作原理
6.2.6 電除塵器的特點
6.2.7 電除塵器的分類
6.2.8 電除塵器結構
6.2.9 電除塵器的供電
6.2.10 影響電除塵器性能的因素
6.2.11 電除塵器的選擇設計和應用
6.3 過濾式除塵器
6.3.1 袋式除塵器的工作原理
6.3.2 袋式除塵器的濾料和結構型式
6.3.3 袋式除塵與靜電除塵比較
6.3.4 袋式除塵器的選擇設計和應用
6.3.5 顆粒層除塵器
6.3.6 電袋復閤除塵器
6.4 濕式洗滌器
6.4.1 概述
6.4.2 重力噴霧洗滌器
6.4.3 鏇風洗滌器
6.4.4 自激噴霧洗滌器
6.4.5 文丘裏洗滌器
習題與思考
第7章 氣態汙染物控製工藝
7.1 硫氧化物的控製工藝
7.1.1 燃燒前燃料脫硫
7.1.2 燃燒中脫硫
7.1.3 高濃度二氧化硫的迴收和淨化
7.1.4 燃燒後煙氣脫硫
7.2 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控製工藝
7.2.1 氮氧化物的來源和危害
7.2.2 氮氧化物的形成機理
7.2.3 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
7.2.4 燃燒後煙氣脫硝
7.3 揮發性有機物的控製工藝
7.3.1 概述
7.3.2 冷凝法淨化含VOCs廢氣
7.3.3 吸收法淨化含VOCs廢氣
7.3.4 吸附法淨化含VOCs廢氣
7.3.5 燃燒法淨化含VOCs廢氣
7.3.6 生物法淨化含VOCs廢氣
7.3.7 VOCs淨化新技術
7.4 惡臭物質的控製工藝
7.4.1 惡臭物質的分類與來源
7.4.2 惡臭汙染的一般控製方法
習題與思考
第8章 淨化係統的設計
8.1 淨化係統概述
8.1.1 淨化係統的組成
8.1.2 淨化係統設計的基本內容
8.2 集氣罩
8.2.1 集氣罩的集氣機理
8.2.2 集氣罩的基本類型
8.2.3 集氣罩的性能參數及計算
8.2.4 集氣罩的設計
8.3 管道係統的設計
8.3.1 管道係統部件
8.3.2 管道係統布置
8.3.3 管道係統設計計算
8.3.4 煙囪設計
8.4 淨化裝置選擇
8.4.1 淨化裝置的選擇
8.4.2 淨化裝置的費用
8.5 淨化係統的動力選擇
習題與思考
第9章 城市空氣汙染
9.1 城市揚塵
9.1.1 什麼是揚塵
9.1.2 城市揚塵的來源
9.1.3 城市揚塵的影響因子
9.1.4 城市揚塵的危害
9.1.5 城市揚塵的防治
9.2 機動車汙染
9.2.1 機動車尾氣汙染物種類及危害
9.2.2 機動車尾氣汙染的防治
9.3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汙染
9.3.1 POPs的定義
9.3.2 PoPs的種類與危害
9.3.3 POPs的來源
9.3.4 POPs的降解消除
9.4 光化學煙霧
9.4.1 什麼是光化學煙霧
9.4.2 光化學煙霧是怎麼形成的
9.4.3 光化學煙霧的危害
9.4.4 光化學煙霧的防治
9.5 溫室效應
9.5.1 溫室效應的定義
9.5.2 溫室氣體的種類
9.5.3 溫室效應的影響
9.5.4 溫室效應的防治對策
9.6 酸雨
9.6.1 酸雨的定義
9.6.2 酸雨的成因分析
9.6.3 酸雨的危害
9.6.4 酸雨的防治對策
9.7 霧霾
9.7.1 霧霾的定義
9.7.2 “霧”和“霾”的區彆
9.7.3 霧霾的成因分析
9.7.4 霧霾天氣的危害
9.7.5 霧霾天氣的防治措施
習題與思考
參考文獻
這本書確實在某些方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些地方感覺可以更進一步。首先,它在理論闡述上相當嚴謹,很多章節都深入剖析瞭大氣汙染物的形成機理和傳播規律,這對於理解問題的本質非常有幫助。例如,書中對PM2.5在大氣中的化學轉化過程進行瞭詳細的描述,這讓我對霧霾的形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明白瞭為什麼僅僅減少排放量有時不足以快速改善空氣質量。此外,書中對於各種控製技術的原理介紹也相當到位,無論是煙氣脫硫、脫硝,還是揮發性有機物的吸附、催化燃燒,都給齣瞭較為詳盡的數學模型和工程實例。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濕式除塵器時,對氣流組織、液滴分布、顆粒物捕集效率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這讓我認識到設計一個高效的除塵係統需要考慮的因素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從理論深度上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紮實的,對於那些希望打下堅實理論基礎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科普讀物,而是真正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的學術著作。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實際案例的呈現上,雖然提供瞭一些,但感覺不夠“接地氣”。書本裏列舉的案例,更多的是一些標準化的、理想化的工業排放控製場景,這些當然有其價值,但對於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復雜情況,卻顯得有些“隔靴搔癢”。比如,書中關於城市交通汙染控製的部分,更多是宏觀層麵的政策建議,對於如何針對某個特定區域、特定類型的交通汙染源進行精細化管理,缺乏具體的工程解決方案和操作指南。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包含實際問題、挑戰以及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的案例研究,例如某個城市如何通過改造老舊鍋爐來顯著降低SO2排放,或者某個區域如何通過精細化VOCs管控來提升空氣質量。如果能有更多關於技術選擇、設備運行、效果評估等方麵的真實數據和分析,這本書的實用性將會大大提升,也能更好地幫助讀者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從學習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雖然邏輯清晰,但閱讀過程中的流暢度有時會受到一些影響。一些關鍵概念的引入和解釋,有時會顯得有些跳躍,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理解。例如,在介紹大氣擴散模型時,書中直接給齣瞭多個復雜的公式,而對這些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各參數的物理意義,則沒有進行足夠的鋪墊和解釋。這使得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在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感到吃力。我個人更傾嚮於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希望能夠從最基本的原理講起,逐步引入更復雜的概念和模型。如果書中能夠增加一些圖示、流程圖或者更生動的類比,來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邊界層大氣擴散的特點,相信會大大降低學習門檻,提升閱讀的趣味性和效率。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和內容側重點,讓我在某些特定的知識領域感到意猶未盡。比如,關於大氣汙染監測與評估的部分,雖然提及瞭各種監測手段,但對於不同監測技術(如遙感、地麵監測站、走航監測)的優缺點、適用場景,以及數據質量控製和不確定性分析的詳細闡述,感覺還有提升的空間。在實際工作中,準確的監測數據是製定有效控製策略的基礎,因此,更深入地探討監測技術的細節和數據處理方法,對於我們這些一綫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另外,書中在提到一些新興的大氣汙染控製技術時,例如負離子發生器、光催化氧化等,涉及的內容相對較少,並且缺乏對其長期有效性、環境影響以及經濟可行性的深入評估。如果能對這些新興技術進行更全麵的介紹和批判性分析,相信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前沿的知識。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某些學術研究的前沿性方麵,給我的感受是比較平淡的。它更多地聚焦於一些經典的大氣汙染控製理論和技術,對於近年來在數值模擬、人工智能在空氣質量預測與管理中的應用,以及一些非常規汙染源(如餐飲油煙、建築揚塵)的精細化管控等方麵的最新進展,介紹得不夠突齣。雖然書本中有提到一些相關的研究方嚮,但內容相對簡略,沒有深入探討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實際應用前景。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來優化汙染源清單、預測空氣質量變化趨勢、輔助決策製定等方麵的研究成果。畢竟,大氣汙染控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緊跟學術前沿對於保持技術和知識的更新至關重要,這一點上,這本書似乎還可以更進一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