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主要水生生物

海南主要水生生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鹏,陈积明,刘维 著
图书标签:
  • 海南
  • 水生生物
  • 海洋生物
  • 淡水生物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动物学
  • 植物学
  • 海南生态
  • 水产养殖
  • 海洋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8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080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扼要地介绍了每一经济物种的中文名、学名、别名、分类隶属、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以及生态和生物学、经济价值、学术研究意义、渔业和开发利用现状等,并按其分类地位编排。通过彩色的外形图照,真实地反映生物形态特征,从而能快捷、准确地识别物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海洋主要鱼类
第一节 大洋性鱼类
1. 大青鲨
2. 灰青鲨
3. 沙拉真鲨
4. 鲯鳅
5. 沙氏刺鲅
6. 东方旗鱼
7. 白枪鱼
8. 箭鱼
9. 黄鳍金枪鱼
10. 大眼金枪鱼
11. 长鳍金枪鱼
12. 鲣鱼
第二节 中上层鱼类
13. 弧形长尾鲨
14. 居氏鼬鲨
15. 吻沟双髻鲨(又名路氏双髻鲨)
16. 中华青鳞鱼
17. 金色小沙丁鱼
18. 鲥鱼
19. 鳓鱼
20. 宝刀鱼
21. 大圆鄂针鱼
22. 短鳍拟飞鱼
23. 飞鱼
24. 尖鳍燕鳐
25. 弓头燕鳐
26. 尖头燕鳐
27. 大舒
28. 珍鲹
29. 游鳍叶鲹
30. 沟鲹
31. 蓝圆鲹
32. 大甲鲹
33. 竹荚鱼
34. 高体鲹
35. 纺锤鲹
36. 红海�旝�
37. 长颌�旝�
38. 乌鲳
39. 褐梅鲷
40. 二带梅鲷
41. 黄背梅鲷
42. 异鳞蛇鲭
43. 羽鳃鲐
44. 鲐鱼
45. 康氏马鲛
46. 青干金枪鱼
47. 裸狐鲣
48. 扁舵鲣
49. 鲔鱼
50. 中国鲳
第三节 底层和近底层鱼类
51. 豹纹鲨
52. 尖头斜齿鲨
53. 白边真鲨
54. 黑印真鲨
……
第二章 淡水及河口主要鱼类
第三章 主要软体动物
第四章 节肢动物
第五章 腔肠动物
第六章 其他主要水生动物
第七章 海水主要藻类

精彩书摘

  珊瑚礁被喻为“海洋的热带雨林”,能消解海浪,保护海岸带。它为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存栖息环境,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是弱小海洋生物的生态乐园;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库。海南珊瑚种类非常丰富,种类繁多,约有300多种。珊瑚纲(Anthozoa)为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全部海产。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身体为两辐射对称。其繁殖生物学是珊瑚的生殖,可分为无性及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出芽、断裂、脱出等;至于有性生殖方面,包括体内及体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人海水中。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于胃循环腔内。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虫,能游动。数日至数周后固著于固体的表面上发育成水螅体。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
  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繁衍成群体。绝大多数珊瑚的浮浪幼虫都经由附着、变态等过程而形成新个体;少部分终其一生均行自由生活,因此不需附着而直接变态产生新个体。至于生长季节,一般认为排放精卵的时机和光线强弱、温度高低、月亮盈亏.潮汐等环境因子有关,由于珊瑚的种类太多,而每种的生殖季节皆不大相同,所以并没有固定的生殖季节。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其下方的老水螅体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体上。大多数活体石珊瑚为浅黄色、淡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类而定。但其骨骼恒为白色。造礁珊瑚为珊瑚纲(Anthozoa)、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两类。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濒危动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简称“CITES”附录I和附录Ⅱ中明确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种都属二级濒危野生动物。现得知我国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属174种;海南岛浅水造礁珊瑚据邹仁林等调查研究鉴定( 1964),总共发现110种和5亚种,其中有1新种,分别属于13科、34属和2亚属。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0.5~2.8 cm。
  珊瑚的身体基本结构是由两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
《丝绸之路的辉煌与变迁: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史》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深度剖析了贯穿欧亚大陆的古代商业与文化交流大动脉——丝绸之路,自其起源至近代衰落的完整演变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贸易路线的地理描述,更是一部融合了政治博弈、宗教传播、技术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百科全书式的文明史。 第一部分:萌芽与早期发展(公元前2世纪前至公元2世纪) 本书首先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与早期雏形。我们详细探讨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揭示了汉朝对西域的军事控制如何为稳定商贸创造了先决条件。重点阐述了早期丝绸贸易的驱动力:中国精美的丝织品、罗马帝国的巨大需求以及沿线草原民族的游牧经济。 我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物流动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早期文化与技术的双向渗透。例如,犍陀罗艺术如何在中国佛教造像中留下深刻印记,以及冶铁技术和玻璃制造工艺如何沿路线西传东渐。书中对塔里木盆地各绿洲王国(如楼兰、疏勒)的兴衰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描绘了这些“中转站”在权力真空期的独立性与繁荣景象。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多元文明的交汇(公元3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也是其文化复杂度最高的阶段。本书将叙事重点投向了中原王朝的变迁(魏晋南北朝至唐朝)对商道的影响。唐朝开放的国策、强大的军事投射能力以及长安城的国际化氛围,使得丝路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我们系统梳理了佛教东传的复杂路径与本土化过程,着重分析了玄奘西行对佛学思想体系的重塑作用。同时,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得丝绸之路沿线真正成为了一个宗教的“熔炉”。书中包含了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书的最新学术解读,以此来具象化当时思想文化的交融状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进行了同步的考察,认为其与陆路贸易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当时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我们详细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如白瓷、青瓷)如何成为海路上的主要商品,以及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的崛起。 第三部分:变革、挑战与中转(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 蒙古帝国的崛起是丝绸之路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如何短暂地实现了欧亚大陆的空前统一,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马可·波罗的游记被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强调了这次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这种统一的脆弱性也随之显现。书中分析了瘟疫(黑死病)的传播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探讨了贸易中断对沿线政治格局的冲击。同时,帖木儿帝国的兴起,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使得传统商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开始下降。 第四部分:转型、衰落与遗存(公元15世纪至今)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对传统贸易路线的控制,以及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浪潮,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式微。本书详细分析了葡萄牙、西班牙等新兴海洋强国如何通过绕过中东和中亚的传统中间商,开辟了直接的远洋航线,这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的几何中心。 衰落并非意味着终结。我们转而关注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遗产”与“精神遗存”。本书通过考察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以及近代西方探险家对古遗址的发掘,展现了这条古道在历史记忆中的延续。 最后,本书以一个开放性的视角收尾,探讨了“新丝绸之路”概念的当代意义,对比了历史上的交流模式与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异同,旨在引发读者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与经济连接的反思。 核心研究视角与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全景式”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它融合了考古学(对出土文物的分析)、人类学(对游牧民族迁徙模式的研究)、宗教史(对文本流传的考证)以及经济史(对货币体系和税收制度的比较)。叙事风格力求沉稳、富有画面感,避免了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在同一时间段对丝路的贡献与索取,勾勒出一条动态、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文明互动网络。读者将看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协作与冲突的舞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以鲜艳的蓝色为主调,搭配着几幅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水生生物插图,仿佛能感受到海南热带海域的活力与神秘。我一直对海洋生物充满好奇,尤其向往那片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海岛,听说那里孕育着无数奇特的生命。这本书的标题——《海南主要水生生物》,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海南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认识那些隐藏在碧海蓝天之下的生命奇迹。比如,我一直对那些色彩斑斓的珊瑚礁鱼类非常感兴趣,不知道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它们的种类、生活习性,甚至是用餐习惯?还有,对于海南独特的红树林生态,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重要的育幼场和栖息地,书中是否会涉及潮间带的各种蟹类、弹涂鱼,甚至是守护着这片绿色屏障的红树本身?从封面和标题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编排应该是非常有序的,可能会按照生物类别或者栖息环境来划分章节,方便读者逐一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精美图片,那将是直观认识这些生物最有效的途径,毕竟,许多名字听起来就十分陌生的生物,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对一些“冷门”海洋生物的关注。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鱼类和哺乳动物,我更对那些形态奇特、生活习性独特的无脊椎动物感兴趣。例如,海南的海星、海胆、海参,它们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色彩鲜艳,有的则全身布满棘刺,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它们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海底扮演的“清道夫”或者“工程师”的角色。还有,那些生活在岩石缝隙和沙底中的小型甲壳类,比如各种螃蟹、虾、寄居蟹,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潮间带环境中生存的?它们的行为模式有没有一些特别之处?我一直觉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恰恰最能体现海洋生态的韧性和多样性。而且,这本书似乎也涉及到了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生物,比如牡蛎、扇贝等贝类,它们不仅是海洋中的滤食者,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我希望书中能对其养殖和利用有相关的介绍,这能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从我粗略翻阅到的信息来看,似乎是一群在海南海洋生物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更有信心,毕竟,由真正了解这片海域的人来讲述,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必然有保证。我一直对海龟的迁徙和繁殖习性非常着迷,特别好奇海南的海龟是否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特定的繁殖海滩,或者它们的迁徙路线是否受到某些海洋洋流的影响。书中是否有专门章节深入探讨这些话题?我特别关注那些可能濒危的海洋生物,例如儒艮(海牛),它们被称为“海上的美人鱼”,但在很多地区都面临生存危机,不知道海南海域的儒艮数量和生存状况如何?书中是否会对这些珍稀物种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保护建议?另外,我也对海南独特的淡水水生生物抱有浓厚兴趣,毕竟海南岛上也有不少淡水河流和湖泊。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这些淡水区域的鱼类、虾蟹,甚至是水鸟?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生物的生态位、食物链以及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等信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海南的水生生物多样性。

评分

从我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花哨的排版,而是显得十分沉静和专业。我一直对鱼类的分类和演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想知道海南海域是否有一些非常古老或者形态奇特的鱼类,它们是否能为我们揭示一些关于生命演化的奥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海南常见鱼类的科学分类、物种特征,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亚种。例如,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在海南海鲜市场上的鱼类,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它们的真实面貌,它们是如何被捕捞的,以及它们的种群数量是否健康。另外,对于一些具有观赏价值或者科研价值的生物,比如不同种类的海马、海龙,它们独特的繁殖方式和生活习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入的描写。我甚至对海南的水母类生物也充满好奇,它们形态各异,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则如同幽灵般漂浮在水中,不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描绘和介绍?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海南的水下世界有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不仅仅是名字的罗列,而是对生命内在规律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从我目前的浏览来看,似乎非常符合逻辑。它似乎是从宏观的海域生态环境入手,逐渐深入到具体的生物种类。我一直对海洋中的共生关系和捕食关系感到好奇。比如,海葵和海葵虾之间,或者小丑鱼和海葵之间,它们是如何形成如此奇妙的互利共生的?书中是否有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些有趣的生态互动?再者,对于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比如鲨鱼,海南海域是否存在一些相对常见的鲨鱼种类?它们的捕食策略是怎样的?我对这些充满力量的生物充满敬畏,也希望了解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的地位。此外,我还对海洋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感到好奇,它们虽然微小,却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即使是简单的介绍,也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全面的海洋生物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对“大鱼大鳖”的认知上,而是能够看到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网络,理解每一个生物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