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

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纯,张殿印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烟尘
  • 烟气治理
  • 大气污染防治
  • 环境保护
  • 资源回收
  • 粉尘控制
  • 脱硫脱硝
  • 清洁生产
  • 环境工程
  • 循环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87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54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生态平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补充该领域科技书籍的不足,增加近年出现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业大气污染控制需要,提高各种工业烟尘治理技术水平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水平。
  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工业烟尘减排和回收利用原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炼焦工业、耐火材料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烟尘来源,烟尘排放特点,烟尘减排主要技术以及烟尘回收利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工业烟尘减排和回收利用原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炼焦工业、耐火材料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烟尘来源、烟尘排放特点、烟尘减排主要技术以及烟尘回收利用技术。
本书特点是内容丰富、概念清楚、联系实际、实用性强,可供大气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原理1
第一节工业烟尘概述1
一、工业烟尘的含义与分类1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2
三、工业企业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特点3
四、大气污染的防治原则4
第二节颗粒污染物减排原理与除尘器6
一、含尘气体的流动特性6
二、颗粒物从气体中分离的机理8
三、除尘器的概念和分类12
四、除尘器的性能表示方法15
五、除尘装置的选择要点21
第三节气态污染物净化原理与装置22
一、吸收净化法原理22
二、吸附净化法原理26
三、催化净化法原理30
四、热燃烧和催化燃烧33
五、净化装置33
第四节烟尘回收利用的基本方法42
一、烟尘处理与回收原则42
二、粉尘的处理利用基本方法42
三、气态污染物回收利用途径44
参考文献45
第二章电力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46
第一节烟尘来源与特点46
一、烟尘来源与组成46
二、烟尘的形成机理48
三、烟气性质特点与危害52
四、燃煤锅炉烟气量和污染物量54
第二节燃煤电厂除尘和粉煤灰回收利用58
一、燃煤电厂电除尘特点和选用58
二、燃煤电厂袋式除尘特点和选用66
三、电袋复合式除尘器技术73
四、燃煤电厂气力除灰技术82
五、粉煤灰的分选和综合利用95
第三节燃煤电厂SO2减排和副产品回收利用103
一、SO2生成机理104
二、工业型煤固硫技术107
三、燃用水煤浆脱硫技术110
四、流化床燃烧脱硫的机理111
五、烟气脱硫技术113
六、脱硫副产品回收利用138
第四节燃煤锅炉烟气NOx减排技术146
一、煤粉燃烧和NOx产生机理147
二、炉内NOx的减排技术148
三、炉外NOx减排技术149
四、NOx减排技术路线152
五、电厂脱硝装置工程实例153
第五节燃煤电厂脱汞技术159
一、汞的排放形态与特性159
二、燃煤电厂汞控制技术159
三、利用烟气净化设备除汞161
参考文献162
第三章钢铁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163
第一节钢铁工业烟尘来源与减排原则163
一、钢铁工业工艺流程与烟尘来源163
二、钢铁工业烟尘排放特点164
三、钢铁工业烟尘减排总则166
第二节烧结工序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169
一、烧结烟尘的来源和特点169
二、烧结机头部烟尘减排171
三、烧结机机尾除尘173
四、烧结矿冷却系统除尘177
五、成品矿烟尘减排技术178
六、烧结烟气SO2减排技术181
七、烧结粉尘和脱硫副产品回收利用技术191
第三节炼铁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199
一、炼铁工艺流程及烟尘特点199
二、炼铁原料系统烟尘减排技术201
三、高炉煤气除尘技术207
四、高炉本体烟尘减排技术217
五、高炉含铁尘泥回收利用技术228
第四节炼钢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232
一、炼钢工艺流程及烟尘特点233
二、转炉煤气净化技术234
三、转炉二次烟尘治理246
四、电炉炼钢烟尘减排技术248
五、炼钢辅助工序烟尘减排技术259
六、炼钢尘泥回收利用技术267
第五节轧钢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272
一、轧钢烟尘来源和特点272
二、初轧、热轧烟尘减排技术273
三、冷轧烟尘减排技术279
四、轧钢粉尘的回收利用287
参考文献288
第四章建材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289
第一节烟尘的来源和特点289
一、建材工业烟尘来源289
二、建材工业废气的分类290
三、建材工业烟尘的特点290
第二节水泥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292
一、水泥生产烟尘的来源和性质293
二、水泥生产烟尘减排总则295
三、水泥窑烟尘减排技术305
四、篦式冷却机余风除尘311
五、烘干机烟气除尘312
六、各种磨机废气治理315
七、辅助生产设备除尘321
八、烟尘和废弃物回收利用323
第三节水泥生产气态污染物减排技术324
一、二氧化硫减排技术324
二、氮氧化物减排技术327
三、氟化物污染的防治技术329
第四节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烟尘减排技术330
一、产品生产工艺流程330
二、废气的来源和特点330
三、坯料制备过程废气治理332
四、成型工艺过程废气处理337
五、烧成废气治理341
六、辅助材料制备过程废气治理342
第五节油毡工业废气治理348
一、油毡生产工艺过程与污染物特性349
二、油毡工业废气治理350
第六节砖瓦工业废气治理352
一、砖瓦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染物特性352
二、砖瓦工业废气治理353
参考文献355
第五章化学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356
第一节化学工业废气的来源及特点356
一、化学工业废气来源356
二、化学工业废气分类356
三、化学工业废气特点357
第二节氮肥工业废气治理与回收技术358
—、生产工艺与废气来源358
二、氮肥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技术361
三、氮肥废气净化回收工程实例365
第三节磷肥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技术370
一、废气来源及组成371
二、磷肥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技术373
三、磷肥工业含氟烟气的回收利用技术375
四、烟尘减排与回收工程实例380
第四节无机盐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385
一、废气来源与特点386
二、无机盐工业废气减排与回收387
三、废气净化回收工程实例389
第五节氯碱工业废气治理392
一、生产工艺和废气来源393
二、氯碱工业废气治理技术394
三、废气减排与回收工程实例397
第六节石化工业废气减排与回收400
一、石化工业废气的来源及特点400
二、燃料脱硫技术401
三、石油炼制废气治理技术401
四、石油化工废气治理技术407
五、合成纤维工业有机废气治理技术408
六、恶臭治理技术410
第七节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废气治理与回收410
一、生产工艺和废气来源411
二、废气治理与回收技术411
三、废气回收利用工程实例414
第八节涂料工业废气治理技术416
一、废气来源与污染物417
二、涂料生产废气治理技术418
三、涂料废气治理工程实例419
参考文献422
第六章有色金属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423
第一节有色金属生产烟尘来源和特性423
一、有色金属工业烟尘来源423
二、有色金属工业烟气特性424
三、有色金属烟尘性质425
第二节轻金属生产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429
一、铝生产烟尘减排技术429
二、镁冶炼烟气治理435
三、钛生产烟尘减排技术435
四、碳素行业沥青烟气治理438
五、轻金属烟尘回收利用445
第三节重金属生产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447
一、铜冶炼烟尘减排技术447
二、铅锌冶炼烟尘减排451
三、其他重金属冶炼烟尘减排技术455
四、重有色金属冶炼烟尘回收技术459
第四节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471
一、稀有金属冶炼烟尘减排技术471
二、放射性废气的控制与净化474
三、稀土冶炼烟尘减排技术475
四、贵金属生产烟尘减排技术476
五、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烟尘回收利用481
第五节有色金属加工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483
一、轻有色金属加工废气治理484
二、重有色金属加工废气治理489
三、稀有金属加工废气治理493
四、有色金属加工尘屑回收利用494
参考文献497
第七章机械工业烟尘减排技术499
第一节机械工业烟尘来源与特点499
一、机械工业烟尘来源499
二、机械工业烟尘特点500
第二节铸造车间烟尘减排技术501
一、铸造生产工艺流程501
二、冲天炉烟尘减排503
三、工频(中频)感应电炉排烟513
四、有色金属熔化炉排烟除尘514
五、冶炼球墨铸铁的排烟除尘516
六、砂处理工段排风除尘516
七、落砂清理工段除尘527
八、铸件表面铲刺修磨除尘535
第三节锻造车间烟尘减排技术537
一、加热炉排烟净化537
二、热处理盐浴炉烟尘净化542
第四节酸洗、电镀车间烟雾净化技术546
一、烟雾来源和净化原则546
二、酸洗槽抽风装置与抽风量548
三、 酸雾净化原理与设备551
四、酸洗槽覆盖层及缓蚀剂555
第五节焊接车间烟尘减排技术556
一、焊接烟尘来源和特点556
二、减少焊接烟尘的工艺措施558
三、焊接烟尘净化技术559
四、个体防护焊接烟尘措施567
第六节木工车间除尘技术568
一、木工车间组成和有害物569
二、木工机床除尘569
三、车间地面吸尘579
四、油漆工部漆雾净化580
参考文献580
第八章炼焦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581
第一节炼焦工业烟尘来源与特点581
一、炼焦生产工艺过程和有害物581
二、炼焦烟尘来源582
三、烟尘特点583
第二节备煤车间烟尘减排技术584
一、烟尘减排技术要点584
二、备煤设备除尘585
三、成型煤生产除尘586
四、煤制样室除尘588
五、煤粉碎除尘技术改造实例589
第三节焦炉煤气净化技术591
一、焦炉煤气来源591
二、焦炉煤气的性质592
三、焦炉煤气净化工艺流程592
四、煤气净化回收产品产率598
五、煤气净化安全规则599
六、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600
第四节干熄焦烟气除尘和余热利用602
一、干熄焦工艺流程602
二、干熄焦循环烟气除尘604
三、干熄焦环境除尘611
四、干熄焦余热回收利用615
第五节炼焦生产烟尘减排技术620
一、装煤烟尘减排620
二、推焦烟尘减排623
三、焦成品烟尘减排625
四、回收焦粉的综合利用630
参考文献633
第九章耐火材料工业烟尘减排技术634
第一节耐火材料工业烟尘来源和特点634
一、耐火材料工业烟尘来源634
二、耐火材料工业烟尘的特点635
三、耐火材料厂烟尘治理原则636
第二节竖窑除尘技术637
一、竖窑烟尘来源和特点637
二、竖窑除尘技术参数638
三、石灰竖窑除尘641
四、白云石竖窑除尘642
五、镁砂竖窑除尘643
六、双膛竖窑除尘644
第三节回转窑除尘技术646
一、回转窑除尘烟气参数646
二、石灰回转窑除尘648
三、白云石回转窑除尘652
四、镁砂回转窑除尘653
五、铝矾土回转窑654
六、石灰回转窑烟尘减排实例656
第四节悬浮窑除尘技术659
一、石灰悬浮窑除尘660
二、镁砂悬浮窑除尘661
三、干燥筒除尘662
第五节砖成型加工工序除尘净化664
一、砖成型工序除尘664
二、砖加工工序除尘668
三、不定型耐火材料除尘673
四、沥青烟气治理673
五、试验室除尘677
第六节辅助设备粉尘减排技术678
一、粉尘特点及其参数678
二、治理技术原则679
三、原料仓库除尘680
四、破碎、筛分、磨碾设备除尘681
五、输送设备除尘684
六、其他辅助设备除尘686
七、石灰窑辅助设备除尘实例690
参考文献693
第十章其他工业烟尘减排与回收利用694
第一节工业锅炉烟尘减排技术694
一、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量694
二、工业锅炉烟尘减排技术697
三、锅炉房运煤系统的除尘709
第二节纺织工业除尘技术710
一、纺织工艺及粉尘来源710
二、纺织工业除尘技术712
三、纺织工业常用除尘设备716
第三节造纸工业烟尘减排技术725
一、造纸工业生产工艺流程725
二、备料过程的烟尘控制725
三、碱回收炉除尘729
四、二氧化硫吸收控制技术731
五、恶臭气体控制技术732
第四节铁合金工业烟尘减排技术736
一、有害物质及烟尘特点736
二、矿热电炉烟尘减排技术738
三、封闭型电炉煤(炉)气净化738
四、矿热电炉出铁口排烟净化743
五、钨铁电炉烟尘减排技术745
六、原料成品、料仓除尘746
七、硅铁矿热炉烟尘减排与回收实例746
八、钼铁冶炼烟尘减排技术749
九、钒、铬冶炼烟尘减排技术754
十、铁合金粉尘回收利用758
第五节垃圾焚烧烟气净化技术764
一、湿法净化技术764
二、半干法净化技术765
三、干法净化技术766
四、医疗废物焚烧烟气净化768
五、垃圾焚烧烟气净化新技术771
参考文献773

前言/序言


冶金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提升与智能控制 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革新的专著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当代冶金生产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核心议题:能源效率的极限提升与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我们不再将冶金视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而是将其视为高技术集成、高效率运行的精密工程领域。本书旨在为冶金工程师、能源管理专家、自动化控制人员以及行业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前沿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从原材料预处理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重点剖析了各个关键环节的能耗热点、优化潜力以及智能化改造路径。我们摒弃了对烟尘处理等传统环保主题的深入论述,转而将笔墨集中于冶金生产内部的能量流、物质流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 第一部分:冶金能源结构优化与热能梯级利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钢铁、有色金属(如铜、铝)冶炼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现状与瓶颈。我们详细分析了化石燃料替代、电能优化配置以及余热回收的系统性策略。 第一章:冶金能效基准与诊断 1.1 冶金过程能耗的量纲分析: 建立统一的能耗指标体系,区分显热、潜热、电能消耗的贡献度。 1.2 重点高能耗单元的能流图谱: 以高炉鼓风、电炉熔化、转炉吹氧、精炼过程的能量损失模型为核心进行建模与分析。 1.3 能源绩效评估: 引入能源效率指数(EEI)的国际对标与国内冶金企业的差距分析,明确能效提升的“沃土”。 第二章:炉窑系统的高效热管理 2.1 燃烧技术革新: 探讨富氧燃烧、蓄热式烧嘴(RTO/RCF)在焙烧和加热炉中的应用,如何实现燃料消耗降低15%以上。 2.2 炉衬材料与热工优化: 分析新型耐火材料对热损失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优化炉内气流组织,实现均匀加热和热量最优化传递。 2.3 间接加热技术的潜力挖掘: 针对粉末冶金和特种材料制备,研究惰性气体保护下的高效间接加热方案。 第三章: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的系统工程 3.1 高温余热的深度回收: 详细介绍先进的余热锅炉设计,重点关注冶金炉渣、烟气、冷却水等介质中潜藏热能的捕获技术,而非仅仅是烟气净化后的残热。 3.2 能源梯级利用链的构建: 阐述如何将不同温度等级的余热(如1000°C以上的高温热源、300°C中温热源、90°C低温热源)分配给不同的生产环节(如预热、蒸汽发电、厂区供暖),实现能源的“吃干榨尽”。 3.3 冶金余热发电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评估布雷顿循环、朗肯循环在冶金余热发电中的适用性及投资回报周期。 --- 第二部分:智能制造与流程控制的深度融合 本部分是全书的创新核心,着重论述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冶金生产的“透明化”与“自主优化”。 第四章:过程数据采集与数字孪生构建 4.1 传感器技术升级: 聚焦高温、高腐蚀环境下的新型在线检测技术(如激光测温、光谱分析、高精度气体探针),确保数据源的可靠性。 4.2 冶金过程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建立熔炼、连铸过程的高保真虚拟模型,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实时映射、状态预测和故障预警。 4.3 工业互联网与数据湖: 构建冶金企业级的数据中台,整合MES、ERP、APS等系统的数据孤岛,为高级控制提供“燃料”。 第五章:高级过程控制(APC)与能耗的实时闭环 5.1 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PC): 详细介绍MPC算法在复杂冶金反应器(如转炉、电炉)中的应用,如何以前瞻性地调整操作参数(如吹氧速率、投料量),以达到能耗最低、冶金质量最稳定的“帕累托最优解”。 5.2 智能调度与能耗平衡: 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能源调度系统,实时根据电网价格波动、内部负荷变化,智能调整高耗能设备的启停和负荷分配。 5.3 质量与能耗的耦合控制: 探讨如何将产品质量指标(如碳含量偏差、成分波动)作为约束条件,嵌入到能耗优化模型中,确保减能不减质。 第六章:设备健康管理(PHM)与预测性维护 6.1 关键设备的振动、温度异常监测: 利用AI算法对鼓风机、轧机、电机等大型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模式识别,提前发现早期磨损和故障隐患。 6.2 维护策略的智能化转型: 从定期维护转向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PdM),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同时优化备件库存和维修资源配置,降低运维成本。 6.3 能源系统的安全冗余设计: 针对热能回收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关键节点,设计智能化的故障切换与恢复机制,保障生产连续性。 --- 第七章:新兴冶金工艺与能源效率的新机遇 本章展望了未来冶金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对传统高能耗环节的颠覆性替代方案。 7.1 氢冶金与绿色炼铁: 深入分析直接还原铁(DRI)制氢还原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技术成熟度、能耗特性及与现有高炉体系的衔接挑战。 7.2 低品位矿资源的精细化处理: 研究通过生物浸出、电化学分离等技术,降低对高品位矿的依赖,从而减少富集过程中的能源投入。 7.3 工业大数据在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加速新型合金成分的筛选与工艺参数的优化,缩短新材料的上市周期,间接降低试错成本和能源浪费。 总结: 《冶金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提升与智能控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技术手册,它精准地将“能效”和“智能”两大驱动力融入到冶金工业的每一个生产单元。本书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冶金工厂,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坚实的技术支撑。它着眼于优化生产的“内部循环”和“数字神经系统”,而非外部污染物治理,是当前冶金行业向“零碳工厂”迈进的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科幻小说,它所描绘的未来世界,让我既感到惊叹又有些许不安。故事发生在一个被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的22世纪,人类的生活几乎完全被智能系统所掌控。从自动驾驶的飞行器到个性化定制的虚拟现实体验,科技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高度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当人类越来越依赖于算法和数据,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连接是否会逐渐退化?当AI的意识觉醒,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在这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中,试图找回“人性”的普通人。他的经历,让我们开始反思科技的边界,以及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作者的想象力极为大胆,对于未来科技的设想既有前瞻性,又不失现实的逻辑。书中对于AI的描写,既有冰冷的理性,又不乏某种难以言喻的“人性”的模仿,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科技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选择、关于自由、关于人与技术之间永恒议题的深刻探讨。

评分

一本令人捧腹的奇幻冒险小说!作者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奇遇的魔法世界。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艾莉亚的年轻女巫展开,她意外获得了一枚能够召唤元素生物的古老符文。然而,这枚符文并非寻常之物,它牵引着一场宏大的命运之轮,将艾莉亚卷入了一场波及整个大陆的危机之中。从巍峨的雪山之巅到幽深的地下洞穴,从繁华的魔法都市到荒凉的禁忌之地,艾莉亚的旅程充满了惊险与挑战。她不仅要学会驾驭日益强大的魔法力量,还要面对觊觎符文力量的邪恶势力。沿途中,她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伙伴:一位沉默寡言却武艺高强的精灵弓箭手,一位总是惹是生非但心地善良的矮人战士,以及一只能够与她心灵相通的会说话的猫头鹰。他们的友谊在共同经历生死考验后愈发坚固。书中对魔法系统的设定独具匠心,无论是元素魔法的精妙运用,还是符文的神秘解读,都让读者大开眼界。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巧妙地将幽默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紧张刺激的冒险过程不失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艾莉亚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成熟睿智,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我仿佛跟随她一起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史诗般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与期待。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现代都市生活观察的散文集,细腻地描绘了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琐碎却又充满意义的瞬间。作者以一位敏锐的观察者视角,捕捉着城市脉搏的跳动,记录着人情冷暖的变迁。从清晨街角小贩的吆喝声,到夜晚写字楼里闪烁的灯火,再到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乘客,一切都被作者用朴实却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娓娓道来。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作者擅长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深意,例如一杯咖啡的味道、一次偶然的微笑、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读罢此书,你会不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温情。它让你明白,即使身处喧嚣的都市,心灵依然可以拥有一片宁静的港湾。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次短暂的休憩,让你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得以喘息,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与力量。那些关于孤独、关于陪伴、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思考,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是一本适合在午后阳光下,或者深夜独处时静静品读的书。

评分

这本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解读,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盛宴!我一直对希腊神话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简化,难以满足我对深入了解的渴望。而这本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不仅对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宙斯、雅典娜等耳熟能详的神祇和英雄的故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更深入挖掘了故事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以及宗教信仰。它不再是简单的神话故事堆砌,而是将神话置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这些神话来理解世界、解释自然现象,以及塑造他们的价值观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版本神话的比较和分析,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神话的复杂性和演变性。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描绘神祇与英雄的古典绘画,让古老的故事更加鲜活生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走进了古希腊的殿堂,与那些伟大的神灵和英雄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艺术鉴赏的入门指南,对于像我这样对艺术略知一二,却又渴望更深入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及时雨。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充满热情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了色彩、线条、构图、光影等艺术的基本语言。书中并没有堆砌晦涩的艺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如梵高的星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来讲解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观者的感受。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不同艺术流派的介绍,从文艺复兴的写实到印象派的光影变幻,再到现代抽象艺术的自由表达,都用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进行了梳理。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如何“看”,如何“感受”,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身边的美,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街头涂鸦,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真正地“读”画,去体会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它教会我如何用艺术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如何用艺术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奇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