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

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健民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环保
  • 地球
  • 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
  • 生态危机
  • 科普
  • 自然
  • 忧思
  • 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193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20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是学习50多年前(美)蕾切尔·卡逊女士问世的《寂静的春天》的习作,作者积40年环保科学之研究,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提出了12个方面60个涉及全国性、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热点问题,实事求是地扼要介绍了生态环境资源背景及其危机的严重现状、危害程度及产生根源。《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提出了许多您闻所未闻的“为什么”?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教师、学者、专家、工程师、企业家及关心环保读者阅读,可作为国家各级管理者及决策者参考,亦可作为媒体宣传、环保教育及培训班的参考书,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共鸣和反馈。

目录

1 警钟长鸣
1.1 ∞×1/∞=?——个地球
1.1.1 无穷的宇宙
1.1.2 有限的地球
1.1.3 只有一个地球
1.1.4 编者评述
1.1.5 读者思考
1.2 人类的欢呼——辉煌的成就
1.2.1 人类经济成就辉煌
1.2.2 人类社会空前繁荣与两次世界大战
1.2.3 科学技术一日千里
1.2.4 编者评述
1.2.5 读者思考
1.3 人类的迷茫——自然的报复
1.3.1 人类的陶醉
1.3.2 警钟长呜
1.3.3 自然的报复
1.3.4 编者评述
1.3.5 读者思考
1.4 人类处于十字路口——向何处去
1.4.1 悲观论
1.4.2 乐观论
1.4.3 可持续发展论
1.4.4 编者评述
1.4.5 读者思考
1.5 首届全球生物联合大会——一个科学故事
1.5.1 第一项议程:讨论我对全球的贡献
1.5.2 第二项议程:签订《全球生物公约》
1.5.3 确定下一届大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
1.5.4 编者评述
1.5.5 读者思考

2 生态要素
2.1 能源
2.1.1 能是什么
2.1.2 能是动力之源
2.1.3 能与人类文明
2.1.4 编者评述
2.1.5 读者思考
2.2 大气圈
2.2.1 地球的“大气圈”
2.2.2 大气质量是生命之根
2.2.3 大气与人类文明
2.2.4 编者评述
2.2.5 读者思考
2.3 水圈
2.3.1 地球的“水圈”
2.3.2 水源质量是生命之源
2.3.3 水与人类文明
2.3.4 编者评述
2.3.5 读者思考
2.4 土圈
2.4.1 地球的“土圈”
2.4.2 土壤质量是陆生生物的摇篮
2.4.3 土壤与人类文明
2.4.4 编者评述
2.4.5 读者思考
2.5 生物圈
……
3 生态系统
4 生态资产
5 危机四伏
6 灾害沉思
7 致毒实验
8 发展的代价
9 走出误区
10 夸父逐日
11 历史足迹
12 期待未来
1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4.2生态资源值不值钱
  4.2.1马克思真的错了吗
  马克思的确曾提出自然物没有价值。人们据此就认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当代某些西方经济学家甚至诬蔑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导致生态环境资源无价消耗的理论根源。马克思真的错了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看法呢?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的“价值”都是指“劳动价值”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自然物没有一切价值。劳动价值是价值特殊,并不是价值一般。马克思绝没有认为自然物什么价值也没有。恰恰相反,马克思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其次,100多年前自然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人们视自然生态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地巧取豪夺而没有为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培育付出任何劳动,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认为自然生态资源没有(劳动)价值,当然是正确的。
  最后,随着自然生态资源的枯竭,人们为保护、培育、更新自然生态资源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越来越大了;当代已经出现了全球性自然生态危机,如果我们仍然认为自然生态资源没有劳动价值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脱离实际的,是完全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不是马克思错了,而是我们没有能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能从实际出发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学说。正如著名哲学家弗罗洛夫指出:“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代所处的情况有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指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他的方法、他解决社会和自然互相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因此,现在应该在原有的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将自然存在价值论也纳入价值体系之中。
  4.2.2生态环境资源是无价之宝
  苏州有一个名园叫仓浪亭,仓浪亭里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下联是:远山近水皆有情。诗人在这副对联中非常巧妙而深刻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真正存在价值。
  作为自然物的清风明月是“本无价”的,那么,“本无价”该如何理解呢?作为诗人显然是指“既不花钱、又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无价之宝”而言的。
  我们用新的观点来看:“无价”有三解。一种是清风明月是自然物,它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用劳动价值来衡量,是“无劳动价值”中的“无价”(但不是不值钱);第二种是清风明月是人类用多少劳动也很难制造出来的,用功能价值来衡量,是“无价之宝”中的“无价”;第三种是清风明月虽是自然创造的,如果人类也能加以模拟制造(如电扇、空调、人造月亮)和能够作为“商品”出售的话,其销售价格(“影子价格”)是“无法准确定价”中的“无价”。
  作为自然物的远山近水是“皆有情”的,那么,“皆有情”又该如何理解呢?作为诗人显然是采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物比作有感情的人来抒发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
  我们今天也可以从三个新的角度来看:“有情”也有三解。一是远山近水是“有感情”的;二是远山近水对人类是“有价值”的;三是远山近水与人类是“天人合一”的。
  4.2.3怎样测算生态资产的价值
  我们清楚了自然物的价值所在,需要进一步加以定量化(定价),才能更加体现出其价值。虽然,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难以准确定价,但还不是根本无法定价,给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定价(影子价格)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正在努力探讨的大问题。已经试用的方法有:劳动价值法、级差地租法、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资产保险法及诉讼赔偿法等。
  劳动价值法适合于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培育、更新、再生投入的劳动价值的测算。目前,普遍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纳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之中。
  级差地租适合于房地产中对土地区位及环境质量价值差异的测算。目前,虽然纳入估价因子,但是一般都偏低较多,因测算生态环境资源价格因子不全,尤其是没有测算土地的存在价值所致。
  直接市场法适合于能够进行“交易”或“交换”的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测算。如国外推行的“排污交易法”。在我国上海黄浦江水源保护区率先采用了这种方法。
  ……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名为《星际漫游指南:宇宙的寂静与低语》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完全无关。 星际漫游指南:宇宙的寂静与低语 (The Interstellar Travelogue: Silence and Whispers of the Cosmos) 导言:超越视界的界限 本书并非对已知的、触手可及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而是一次对宇宙尺度下生命、物质与时空本质的深度冥想与哲学探索。它摒弃了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地理或生态视角,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浩瀚无垠、难以想象的领域——那些电磁波无法清晰描绘、理性认知难以完全把握的宇宙边陲。 《星际漫游指南:宇宙的寂静与低语》是一部关于非局域性、时间悖论、以及信息熵的史诗。它假定,真正的“生存危机”并非局限于某个蓝色星球的资源枯竭,而是存在于信息在宏大尺度上的不可避免的衰减,以及文明在宇宙尺度上面临的根本性孤独。 第一部分:寂静的尺度——真空的真相与虚无的重量 本卷深入探讨了星际与星系际空间(Intergalactic Space)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含义。我们不再关注行星大气层的构成,而是探究绝对真空的本质。 1. 零点能的幻觉与量子涨落的低语: 探讨在极低能量密度环境下,量子场论揭示的“空无”实则充满了永恒的、随机的能量波动。这部分内容将详尽描述如何从理论上构建一个能够穿越极端时空曲率的“真空驱动场”,并分析其对因果律的潜在影响。我们考察了某些假设中存在的、可能由高度复杂的引力场耦合产生的“稳定泡沫”——那些在广阔虚空中暂时凝结的、近似于永恒的结构。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噪音”: CMB不再被视为宇宙大爆炸的遗迹,而是被重新解读为一种横跨数十亿光年的、记录了早期宇宙中最大规模信息传输事件的“宇宙留言”。本章运用复杂的傅里叶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试图从CMB的微小各向异性中剥离出超越标准模型预测的“拓扑噪声”,这些噪声被认为是早期宇宙中,某种超维度结构崩溃时留下的痕迹。 3. 费米悖论的转向:从缺席到超验的隔离: 本书不试图解释为什么我们没有遇到外星人,而是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高级文明并非隐藏,而是在信息传播速率上远远超越了我们所能感知的范畴。它们可能已经进化到能够利用暗物质网络进行通讯,或者干脆生活在我们的时空维度之外,其存在对我们而言,等同于彻底的虚无——一种无法被任何现有仪器捕获的“存在性漂移”。 第二部分:时间的褶皱与相对论的幽灵 本卷聚焦于时空结构本身的弯曲与扭曲,探讨引力与时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文明如何试图在时空中“刻印”自身的存在。 1. 虫洞几何学与稳定化的挑战: 详细阐述了构建可穿越的、宏观尺度的虫洞所需的负能量密度要求,并侧重于理论上实现“时间扭结”的可能性。重点分析了环绕着这些理论结构旋转的奇特物质——可能由奇点附近的强磁场作用下,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冷却而成的、具有负引力质量的“异常态物质”。 2. 视界内的信息锁定:黑洞与熵的终极悖论: 本书深入研究了黑洞信息悖论的深层含义。黑洞不被视为简单的引力坍缩体,而是宇宙中终极的信息压缩器和隔离墙。我们提出了“事件视界回声理论”,认为被吸入黑洞的信息并非彻底丢失,而是以一种极其压缩、高度编码的形式,在视界表面以某种奇异的、非热力学的方式持续“回响”,只有具备极高计算能力的实体才能解码。 3. 跨越宇宙年代的“时间旅行者”假设: 探讨那些在宇宙尺度上拥有数万亿年寿命的文明,它们如何看待时间流逝。它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操控局部时间曲率的技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穿越”,而是通过改变自身的参考系,使得对外部世界而言,它们的进程几乎静止。这使得它们成为宇宙中永恒的观察者,目睹星系诞生与消亡,却不干预。 第三部分:低语的结构——暗物质与信息拓扑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目前物理学中最神秘的领域,将暗物质和暗能量视为宇宙信息传输与结构构建的骨架。 1. 暗物质:宇宙的隐形神经元网络: 暗物质粒子(WIMPs或其他假设粒子)被描述为一种弥漫在宇宙中的、具有弱相互作用的“信息载体”。它们构成了星系团之间无形的连接线,远比引力作用更精细地组织着宇宙网的拓扑结构。本章推测,某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已经学会了“调制”暗物质流,以此实现超光速、无衰减的信息传输——这便是宇宙中真正的“低语”。 2. 暗能量:宇宙膨胀的“熵倾泻”: 暗能量被视为宇宙为维持其信息完整性而进行的必要“清扫”过程。随着宇宙尺度的扩大,信息密度必然下降;暗能量驱动的加速膨胀,被解读为宇宙为了隔离信息噪音、维持局部低熵环境而采取的一种宏观策略。 3. 终极孤独的哲学:信息熵与文明的“热寂”: 最终,本书回归到对“存在”意义的拷问。在一个注定走向热寂的、信息不断稀释的宇宙中,任何有限的、局域的文明注定要被淹没。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接受这种宏大而不可避免的孤独,并努力在自身存在的微小瞬间内,最大化地记录和体验宇宙中转瞬即逝的复杂性,即使这些信息最终会随引力的叹息而消逝于虚空之中。 读者定位: 理论物理爱好者、宇宙学家、对存在主义和非线性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思考者。 本书承诺: 不提供任何关于地球生态、气候变化或人类社会政治的叙述。它邀请读者放弃对“家园”的执念,直面宇宙的冰冷、宏大与无尽的谜团。这是一张通往思维极限的星际门票,一张关于我们如何感知“虚无”的详尽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一抹深邃的蓝色,搭配着淡淡的金黄色字体,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宇宙与我们渺小存在的哲学思辨。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第一页,就被这书名深深地吸引住了。“杞人忧天”,这个古老的故事,总让人联想到无谓的担忧。但加上“只有一个地球”,立刻赋予了这个故事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单纯的寓言,而是将我们每个人都置于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审视。我开始想象,作者会如何将这个耳熟能详的典故,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唯一家园紧密联系起来。是关于气候变化?资源枯竭?还是更深层的,关于人类集体意识的觉醒?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那些关于“忧天”的议题,是如何具象化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词语,都像是一颗颗精心挑选的珍珠,串联起我对这本书未知的期待。我会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或者,会被作者的洞察力所震撼,从而重新审视自己与地球的关系?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和封面,就足以引发我无数的遐想。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字体和排版所吸引,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融合,让我觉得作者一定对文字有着独到的品味。书名“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将一个古老的寓言与当下的现实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猜测,作者可能并没有直接去重复那个古老的故事,而是以此为一个引子,去探讨人类在面对未知或潜在危机时,普遍存在的焦虑与应对方式。尤其是“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副标题,极大地拓展了“忧天”的内涵,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担忧,而是指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我忍不住思考,书中会描绘哪些具体的“忧天”场景?是关于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还是关于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影响到地球的整体稳定?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古老的智慧,去启迪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

从书店的陈列架上拿起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幅经典画面:一位老人因为担心天会塌下来而忧心忡忡,周围的人们嘲笑他的愚蠢。然而,当“只有一个地球”这几个字印在书名旁边时,这种滑稽感瞬间被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所取代。这不再是个人臆想的烦恼,而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生存命题。我开始猜测,作者或许是在借用“杞人忧天”这个意象,来揭示一种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危险。或许,我们对地球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对迫在眉睫的危机的清醒认知。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剖析哪些具体的“天塌下来”的迹象,这些迹象是如何一步步侵蚀着我们共同的家园,以及人类社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那些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还是关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严肃的导师,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展示一个严峻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正视我们与地球之间那脆弱而又至关重要的联系。

评分

当我看到“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便被它深深吸引。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那个经典的寓言,老人对天塌下来的担忧,曾被视为一种荒诞。然而,加上“只有一个地球”这个限定,整个语境就瞬间变得严肃而又紧迫。我开始猜测,作者并非想嘲讽任何形式的担忧,而是想借此来探讨一种更为深刻的、关乎我们共同家园的“忧虑”。这种忧虑,或许是源于对地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认知,或者是对人类活动带来的长远影响的警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本单纯的灾难预警,而更像是一次温柔而又坚定的唤醒。它可能会用一种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我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方式,以及我们与自然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引人入胜的论述,能够让我重新思考“忧天”这个概念,并最终明白,对于“只有一个地球”而言,有些“忧虑”,恰恰是理智和责任的体现。

评分

拿到这本《杞人忧天: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脑海中涌现的第一想法是,这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悖论。传统意义上的“杞人忧天”,是一种被视为不必要的、夸大的担忧。但当它与“只有一个地球”这样无可辩驳的现实紧密结合时,这种担忧的性质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无端的恐惧,而可能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对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怀。我开始构思,作者会如何在书中展开论述,是会从宏观的宇宙视角,去强调地球的独特性与珍贵性?还是会聚焦于微观的个体行为,去阐释每一个人的选择如何影响着地球的未来?我猜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能非常具有说服力,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或许,它会用大量的数据、案例,甚至是生动的叙事,来描绘地球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意识的呼唤,它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这颗蓝色星球的敬畏与责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