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电子证据

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电子证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平,杨莉莉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电子证据
  • 犯罪取证
  • 数字取证
  • 法律
  • 计算机犯罪
  • 网络安全
  • 调查取证
  • 证据保全
  • 数据恢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96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47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电子证据》借鉴证据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电子证据的概念、立法情况,从不同方面考查了电子证据的来源。依据证据学中对证据的收集原则及方法,并根据电子证据的自身特点,对电子证据的收集作了详细的探讨。在总结电子证据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证据的形式,研究了电子证据的保全、法律效力、认定方法与技术以及电子证据出示等相关问题。《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电子证据》附录部分收录了国内外电子证据方面的相关法律,给出了相关中英文名词对照表及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第1章 电子证据概念1.1证据的概念1.1.1证据的概念1.1.2证据的类型1.1.3证据的特征1.2电子证据的概念1.2.1国内外对电子证据的认识1.2.2电子证据概念的比较1.2.3本书关于电子证据的界定1.3电子证据的立法状况1.3.1国外关于电子证据的立法1.3.2我国关于电子证据的立法
第2章 电子证据来源2.1从存储介质中获取电子证据2.1.1硬盘数据2.1.2网络设备数据2.1.3其他设备数据2.2从电磁辐射中获取电子证据2.3从线路中截取电子证据
第3章 电子证据收集3.1证据收集的概念3.1.1一般证据收集的概念3.1.2电子证据收集的概念3.2电子证据收集范围3.2.1搜查设备3.2.2收集设备中数据3.3电子证据收集规则3.3.1一般证据收集的基本规则3.3.2电子证据收集的基本规则3.4电子证据收集方法3.4.1一般对象的收集方法3.4.2几类特殊对象的收集方法3.5电子证据收集要求3.5.1人员要求3.5.2设备要求3.5.3工作要求3.6电子证据收集技术3.6.1数据复原技术3.6.2数据复制技术3.6.3数据截取技术3.6.4数据欺骗技术
第4章 电子证据形式4.1证据形式的概念4.1.1物证4.1.2书证4.1.3证人证言4.1.4被害人陈述4.1.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和辩解4.1.6当事人陈述4.1.7鉴定结论4.1.8勘验、检查笔录4.1.9视听资料4.2电子证据形式的概念4.2.1电子证据形式界定的重要性4.2.2国内外概念比较4.3电子证据形式4.3.1视听资料说4.3.2书证说4.3.3物证说4.3.4鉴定结论说4.3.5独立证据说4.3.6混合证据说4.4电子证据形式的发展趋势4.4.1关于电子证据的性质问题4.4.2关于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问题4.4.3关于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问题
第5章 电子证据保全5.1电子证据保全的概念5.1.1证据保全的概念5.1.2电子证据保全的概念5.2电子证据保全原则5.2.1一般证据保全原则5.2.2电子证据保全原则5.3电子证据保全方法5.3.1一般证据的保全方法5.3.2电子证据的保全方法5.4电子证据保全技术5.4.1数据隐藏技术5.4.2数据加密技术5.4.3数字签名和数字时间戳技术5.4.4数字摘要技术
第6章 电子证据效力6.1电子证据效力的概念6.1.1证据力的概念6.1.2证据效力的概念6.1.3电子证据效力的概念6.2电子证据效力产生的原因6.3电子证据效力分析6.3.1电子证据不可靠性来源6.3.2电子证据法律效力6.3.3特殊电子证据的效力
第7章 电子证据认定7.1证据认定的概念7.2电子证据认定的概念及内容7.2.1电子证据可采性认定7.2.2电子证据证明力认定7.3电子证据鉴定方法7.3.1电子证据鉴定概念7.3.2鉴定机制完善途径7.4电子证据鉴定技术7.4.1数据复原技术7.4.2扫描技术7.4.3对比搜索技术7.4.4文件指纹特征分析
第8章 电子证据出示8.1电子证据出示的概念8.1.1电子证据出示概念8.1.2电子证据出示主体8.1.3电子证据出示范围8.1.4电子证据出示时机8.2电子证据出示方法8.2.1计算机系统本身作为证据出示8.2.2计算机存储体作为证据载体出示8.3电子证据出示程序8.4电子证据出示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 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摘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摘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摘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摘录)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八、公安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开展垃圾电子邮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十、中国香港电子通信条例(摘录)-¨十一、香港地区《诉讼证据条例》(摘录)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十二、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案(修订稿)(摘录)十三、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十四、南非计算机证据法十五、菲律宾电子证据规则十六、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1999》(摘录)十七、荷兰刑事诉讼法(摘录)国际相关法律法规十八、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摘录)十九、联合国《电子签字示范法》附录二 相关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网络安全与数字侦查前沿系列丛书 《高级渗透测试与红队行动实战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是“网络安全与数字侦查前沿系列丛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聚焦于网络攻防技术的前沿应用与企业级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在当前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安全挑战日益复杂,传统的边界防御策略已难以应对持续演进的攻击手段。本书旨在为信息安全专业人员、网络架构师以及希望深入理解攻击者思维的安全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高度实战化的渗透测试与红队模拟演练框架。 第一部分:现代渗透测试方法论与流程重塑 本部分首先对渗透测试的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与方法论的革新。我们不再将渗透测试视为简单的漏洞扫描与报告撰写,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以攻击者视角驱动的风险验证工程”。 01. 渗透测试的战略定位与合规性框架: 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监管环境下(如GDPR、HIPAA、PCI DSS)渗透测试的法律边界与职业道德准则。重点解析了“蓝队-红队-紫队”协同作战模型中,红队在提升整体防御成熟度中的核心价值。 02. 自动化与手动测试的融合策略: 深入探讨了如何高效地整合商业和开源自动化工具(如Burp Suite Pro、Nuclei、Masscan)与深度定制的手动挖掘技术。重点讲解了如何识别“自动化盲区”中的逻辑缺陷和业务流程漏洞。 03. 目标情报收集(OSINT)的高级技术: 介绍了如何运用暗网数据源、专业搜索引擎的深度查询语法、社交工程学初步侦察以及Shodan等物联网搜索引擎,构建目标的全景式数字画像。这不仅仅是信息收集,更是攻击链初始立足点的精准定位。 第二部分:实战化攻击技术栈深度剖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详细拆解了当前最具威胁性的几类攻击技术,并提供了详尽的攻击路径和规避检测的技巧。 04. 身份与访问管理(IAM)的绕过技术: 摒弃基础的密码喷洒,聚焦于JWT/OAuth 2.0 令牌劫持、SSO(单点登录)流程的逻辑漏洞挖掘,以及利用Kerberos协议的特定缺陷(如Kerberoasting、AS-REP Roasting)。详细分析了针对云环境(Azure AD, Okta)中特权提升的复杂场景。 05. 高级Web应用攻击向量: 涵盖了传统OWASP Top 10的深度挖掘,特别是针对Server-Side Request Forgery (SSRF) 的二阶利用,以及如何构造针对现代JavaScript框架(如React, Vue)的跨站脚本(XSS)变种,例如原型污染攻击。 06. 供应链攻击的模拟与防御: 针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渗透。详细介绍了如何劫持私有仓库的依赖项、投毒公共包管理器(npm, PyPI),以及利用CI/CD流水线配置错误进行持久化植入。 07. 容器化环境与微服务架构的特权升级: 鉴于企业对Kubernetes和Docker的广泛采用,本章专门讲解了针对容器逃逸(Container Breakout)的内核漏洞利用、不安全的默认配置(如特权模式、挂载敏感主机路径)以及Kubernetes API Server的权限提升路径。 第三部分:红队行动:持久化、隐蔽性与对抗安全工具 本部分将测试提升到“红队行动”的层面,强调在复杂对抗环境中维持有效存在(Persistence)和规避检测(Evasion)的能力。 08. 内存取证规避与无文件攻击: 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Shellcode注入、Process Hollowing、Direct Syscall等技术,绕过EDR(端点检测与响应)系统的钩子(Hooking)机制。重点讲解了Cobalt Strike等商业工具的内部工作原理与定制化Payload的开发。 09. C2(命令与控制)基础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不仅仅是建立C2服务器,而是如何设计难以追踪的通信信道。探讨了利用合法云服务(AWS S3, Azure Blob Storage)作为隐蔽通信的“死信队列”,以及使用DNS/HTTPS协议进行流量混淆和隧道技术的应用。 10. 侧向移动与域环境控制深化: 在成功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如何高效地在企业内网中进行权限提升和横向移动。详尽分析了针对Active Directory域控制器(DC)的黄金票据(Golden Ticket)和白银票据(Silver Ticket)的制作流程,以及利用组策略对象(GPO)进行大规模后门植入。 第四部分:安全运营中心的协同与防御强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防御者。因此,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红队发现的战术、技术和程序(TTPs)来强化蓝队的检测能力。 11. MITRE ATT&CK 框架的实战映射: 将红队行动中的每一个步骤,精准映射到ATT&CK矩阵中对应的ID。这为安全团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语言来衡量防御的覆盖率和效率。 12. 威胁搜寻(Threat Hunting)的战术指导: 基于红队测试中发现的“隐藏迹象”,指导安全分析师如何主动利用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和日志平台,主动搜寻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异常行为,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狩猎的转变。 本书特色: 高保真度代码示例: 所有工具链和PoC(概念验证)代码均在隔离的、符合行业标准的模拟环境中进行验证,确保结果的可复现性。 防御视角解析: 每种攻击技术的讲解后,都附带了“防御启示”章节,指导安全工程师如何配置IDS/IPS规则、调整防火墙策略、优化日志采集,以有效阻断或检测此类行为。 面向复杂环境: 案例研究不仅限于传统内网,更深入探讨了DevOps、SaaS应用和混合云环境下的特定攻击面。 本书是网络安全领域高级从业人员必备的参考手册,它不仅教授“如何做”,更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防范”。阅读本书,您将真正掌握现代网络对抗的艺术与科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一种沉稳又略带神秘感的蓝色调,搭配着抽象的电路和锁孔元素,立刻勾勒出信息安全与数字侦查的主题。翻开扉页,厚实而有质感的纸张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尽管我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光是这份触感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平时对网络安全多少有些关注,也偶尔会看到一些关于网络犯罪的新闻,但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也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名中的“电子证据”几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网络世界里留下的蛛丝马迹,它们是如何被发现、提取,并最终成为定罪的关键。我很好奇,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否都会留下可以追溯的痕迹?这些痕迹又是如何被技术手段解读的?这本书是否会像侦探小说一样,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数字世界的谜团,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世界的风险,同时也学习如何保护自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枯燥的技术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

评分

我是一名对技术细节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运作原理的知识深感兴趣。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套“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时,立刻就被“电子证据”这个子标题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在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安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与之相伴而生的电子证据,更是现代司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迫切想知道,一本关于电子证据的书籍,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这个课题?它是否会深入到数据恢复、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等方面,解释这些技术是如何被用来收集和分析证据的?我对那些能够解释“如何做到”的细节非常感兴趣,比如,当一个设备被销毁或者数据被删除后,专业人士是如何从残存的碎片中挖掘出关键信息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前沿的取证技术,例如内存取证、网络流量分析,甚至是人工智能在电子证据分析中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或者案例,让我对这个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对社会科学和法律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对法律和司法实践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信息安全和电子证据,这两个词汇在我看来,代表着一个正在快速演变的领域,它连接了技术与法律,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和处理犯罪的方式。“电子证据”这个具体的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网络上发生的、需要通过数字痕迹来解决的案件。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构建起一个关于电子证据的知识体系?它会从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电子证据、它的法律效力如何,还是会直接切入到更复杂的取证流程和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数字证据面前,法律是如何适应和演进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电子证据收集和使用方面的法律差异?以及在跨境电子证据调查中会遇到哪些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看到技术如何重塑司法公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安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兴技术趋势保持关注的科技媒体从业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而“电子证据”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对于理解和应对未来的网络挑战至关重要。当我看到这套丛书的“电子证据”这一本时,我立刻被它所涵盖的专业深度和广度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电子证据获取、保存、分析和呈现的标准化流程和最佳实践。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取证工具和技术,例如数据提取、密码破解、恶意软件分析等?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技术在实际的犯罪取证过程中是如何应用的,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展示电子证据在侦破案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例如物联网设备、社交媒体数据、云存储中的信息等,我都非常希望了解这本书是否会涉及这些新兴的电子证据领域,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挑战。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现实世界充满警惕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觉得网络安全问题离我既近又远。近,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网络钓鱼、信息泄露的受害者;远,是因为那些复杂的网络犯罪和证据收集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电影里的情节。这本书的名字《信息安全与犯罪取证系列丛书:电子证据》,听起来非常专业,但“电子证据”这个词,却触及到了我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真的发生了网络上的不法行为,我们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证据又从何而来?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解释清楚,那些在网络上发生的事件,是如何留下“痕迹”的?这些痕迹又如何被发现和利用?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常见的网络犯罪类型,以及在这些案件中,电子证据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特别想了解,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在不经意间,为可能发生的维权留下有利的“电子证据”,或者避免不小心触犯法律?这本书能否给我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数字时代的安全法则?

评分

很不错。很好。纸质很好

评分

好用

评分

好用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用

评分

好用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好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