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缪荃孙 著,张廷银,朱玉麒 编
图书标签:
  • 缪荃孙
  • 日记
  • 近代史
  • 个人传记
  • 文学
  • 历史
  • 回忆录
  • 清史
  • 民国史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19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934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4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日记部分,又称“艺风老人日记”,为缪荃孙全集的重要部分,收录了缪荃孙从1888年至1919年间32年间的日记。《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共四册,按年代分卷编排,详细记载了其学术、交游等活动。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书名索引。

目录

戊子日记(一八八八年)
己丑日记(一八八九年)
庚寅日记(一八九〇年)
辛卯日记(一八九一年)
壬辰日记(一八九二年)
癸巳日记(一八九三年)
甲午日记(一八九四年)
乙未日记(一八九五年)
丙申日记(一八九六年)
丁酉日记(一八九七年)
戊戌日记(一八九八年)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图书简介 一、 著者简介: 缪荃孙(1844-1924),字筼溪,号耕耘,晚号退翁,又署“朴学老人”、“香溪老人”。他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史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教育家。籍贯江苏仪征。缪荃孙出身寒门,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天赋,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早年师从朴学大师焦循,深受其治学精神的影响,尤其在经学、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缪荃孙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他曾任职于江南水师学堂、两江总督府,后又受邀参与编纂《清史稿》,为中国史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行者,曾先后在江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北京大学等学府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缪荃孙在学术研究上,秉承朴学传统,注重考据辨析,力求实事求是。其治学严谨,学问广博,尤以史料考订、文献辑佚、金石辨伪见长。他一生著作宏富,涉及领域广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二、 内容概述: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是一部珍贵的史料汇编,全面收录了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缪荃孙先生一生所撰的日记。这套日记共分四册,以时间为序,详细记录了缪荃孙先生从青年时期直至生命晚年的生活、思想、治学、交游以及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其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堪称近世学人日记中的典范。 第一册:早年岁月与学术启蒙(1844-1875年) 本册日记主要涵盖了缪荃孙先生自出生至三十岁左右的这段时期。读者将有机会窥见他早年的家庭生活、求学经历以及初步的学术探索。这一时期的日记,虽然可能记录得相对简略,但却折射出一位寒门子弟如何克服贫困,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逐步走上学术道路的艰辛历程。 家庭与成长: 记录了缪荃孙先生童年时期在家中的生活片段,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以及早期受到的家教影响。 求学之路: 详细描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接触到的老师、课堂的氛围,以及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汲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特别会提及他对朴学大师焦循先生的师从,以及焦循先生对其治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这是他学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早期治学: 展现了他对经史子集的初步涉猎,开始对某些学术问题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可能还会记录一些他阅读的书籍、进行的考证,以及萌生的学术见解。 社会见闻: 零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貌、人情世故,以及他对所处时代的一些初步观察和感受。 第二册:中年时期与学术高峰(1876-1900年) 本册日记是缪荃孙先生学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他,学问日益精进,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的深入: 详细记录了他对史学、目录学、金石学等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过程。读者可以看到他如何搜集、整理、辨析史料,如何进行文献考证,如何对金石文物进行鉴定和研究。可能会有关于他参与编纂某部史书、撰写某篇论文的具体过程的记载。 重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记录了他与当时其他著名学者之间的交往、通信、研讨。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清末民初的学术生态,以及不同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社会任职与责任: 涵盖了他在官方机构担任职务期间的经历,例如在江南水师学堂、两江总督府等地的任职情况。日记中会反映他对行政事务的处理,以及在这些岗位上所承担的责任和遇到的挑战。 个人生活与情感: 记录了他的家庭生活、婚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第三册:晚年岁月与教育贡献(1901-1924年) 本册日记记录了缪荃孙先生生命中最后的二十余年,这也是他将毕生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培养新一代学人的关键时期。 参与编纂《清史稿》: 详细记录了他在国家重大史学项目《清史稿》编纂过程中的工作内容、遇到的困难、与同仁的协作以及他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这部分内容对于研究《清史稿》的成书过程及其学术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投身近代教育: 深入记录了他参与筹建和发展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的经历。日记中会反映他对学校的规划、课程的设置、师资的聘任、学生的教育以及对教育理念的思考。他如何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其间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都将在这部分内容中得以体现。 晚年治学与反思: 即使年事已高,缪荃孙先生仍笔耕不辍,继续进行学术研究。本册日记会记录他晚年的治学心得、对以往学术成果的梳理和反思,以及对一些新出现的学术思潮的看法。 社会影响与晚景: 记录了他晚年作为学术界泰斗的社会声望、参与的各种学术会议、接受的荣誉,以及他晚年生活的点滴,包括身体状况、与亲友的交往,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第四册:附录与索引(可能包含) 尽管《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主要以日记为主体,但第四册可能还会包含一些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缪荃孙先生及其日记内容的辅助材料,例如: 后人研究文章: 挑选一些关于缪荃孙先生生平、学术思想、日记价值的权威性研究文章,为读者提供更宏观的视角。 相关史料选辑: 搜集一些与缪荃孙先生日记内容相互印证或补充的重要文献,如他人的回忆录、书信、奏折等。 人物关系图谱: 梳理缪荃孙先生一生交往的重要人物,以图谱形式呈现,便于读者理解其社交网络。 人名、地名、书名索引: 制作详细的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日记中提及的特定人物、地点、书籍等信息,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和研究价值。 三、 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近代史料学和学术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珍贵的个人史料: 日记是个人最真实的记录,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奋斗与思考。通过这套日记,我们可以走进缪荃孙先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情感起伏、思想变迁,以及他作为一个时代人物的独特视野。 详实的学术研究过程记录: 对于研究缪荃孙先生的学术成就,这套日记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他如何选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观点,以及他在史学、目录学、金石学等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贡献。 清末民初社会风貌的缩影: 缪荃孙先生的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活,也折射出他所处的时代风貌。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的政治变动、社会习俗、文化思潮、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教育史、学术史的学者而言,这套日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 缪荃孙先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参与创办和发展中国现代大学的历程,包括他对教育理念的探索、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史稿》研究的重要依据: 缪荃孙先生参与了《清史稿》的编纂,其日记中对编纂过程的详尽记录,为研究《清史稿》的史料取舍、考订过程、学术争议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清史稿》的学术价值与局限。 填补学术空白: 缪荃孙先生的许多重要著作和研究成果,在过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出版。这套日记的出现,将极大地弥补这一学术空白,为学界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素材。 四、 阅读价值与读者指南: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不仅是学者研究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文化与人物的绝佳机会。 历史爱好者: 能够通过日记,亲身感受一个时代的变迁,了解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生活和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的。 对近代学术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从日记中领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学术研究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对教育改革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了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探索历程,学习缪荃孙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对人物传记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阅读一位伟大史学家、教育家的人生轨迹,感受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阅读建议: 1. 按时序阅读: 建议读者按照日记的时间顺序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缪荃孙先生思想和经历的发展变化。 2. 结合背景资料: 阅读时,可适当参考一些关于清末民初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记中的内容。 3. 利用索引: 对于有特定研究兴趣的读者,可以充分利用日记中的索引,快速查找相关信息。 4. 细心体会: 日记记录的往往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和即时的想法,需要细心体会,从中挖掘深层含义。 《缪荃孙全集:日记(套装共4册)》的出版,是对缪荃孙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又一次重大贡献。它将为后人研究这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提供一部无可替代的宝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把这套《清代文人 epistolary 往来集》啃完了,感触颇深。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到手里仿佛就能闻到旧书的味道,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内容上,它收录了大量晚清几位重要文人之间的信件,展现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和思想交流。尤其是一些涉及时局的讨论,写得含蓄而深刻,能体会到当时文人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复杂心境。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封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往来,笔锋犀利,观点独到,让人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忧虑与希望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对收信人和写信人背景的注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会更加友好,毕竟很多典故和人物关系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历史知识才能完全领会。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研究晚清士人精神世界的珍贵资料,对于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的读者来说,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我近期在研读的这套《江南士绅家族的兴衰史》,简直是地方史研究的典范之作。它以一个特定区域的几个大家族为切入点,详尽地梳理了他们从清中叶到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变迁。作者的功力体现在对档案材料的精妙运用上,那些细致到田产买卖、婚丧嫁娶的记录,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有血有肉的士绅生活图景。书中对于“地方自治”概念在这些家族中的实践与演变有深入的探讨,这一点非常精彩,它揭示了中央权力与地方势力之间微妙的拉锯战。相比于纯粹的政治史,这本书更侧重于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分析,读起来沉稳扎实,引人深思。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插图部分可以更丰富一些,毕竟如此庞大的家族谱系和房产变迁,若能辅以图表或旧照片,理解起来会更直观。

评分

说实话,这本《京剧早期剧本选注与赏析》是我最近为数不多的“慢读”之作。它收录的剧目大多是早期徽班进京时流行的本子,很多在后来的京剧发展中已经基本失传或被改编面目全非了。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详尽的注释,不仅解释了生僻的古典词汇,还考证了剧本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和戏曲程式的起源。这对于一个戏曲爱好者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本源”的大门。作者在赏析部分,对唱腔的流派风格和身段设计也有独到的见解,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脑海中能浮现出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唯一的“槽点”可能是排版略显拥挤,那密集的注释有时候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焦。但就其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京剧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评分

最近捧读的这本《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晚清到新文化运动的转折》可以说是一部极具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勾勒出那个剧烈动荡时期知识分子思想光谱的变迁路径,从早期对西学的被动接受,到中期对传统文化的激进反思,再到后期对建构新国民性的探索,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作者的叙述风格沉稳有力,擅长将复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相对易懂的论述,这一点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对梁启超与陈独秀思想轨迹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两种不同路径的救国理想与实践困境。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让我感到有些意犹未尽,那就是书中对一些边缘化思想流派的讨论略显简略,似乎更侧重于主流声音的梳理。但作为一部思想史的通论,它已经做到了极高的水准,是理解近现代中国如何走过那段“精神阵痛期”的必读书目。

评分

最近读的这本《民国遗珍:失落的文脉》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那个时期文化圈的固有印象。这本书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细碎片段。它汇集了许多当时报刊上刊载的短篇评论、书评,乃至一些民间流传的文人轶事。文字风格多变,有的犀利如刀,有的温润如玉,展现了民国时期思想的活跃与碰撞。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新旧交替”时期文学创作困境的随笔,作者用非常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老派文人面对新思潮时的彷徨与不适,读来令人唏嘘。唯一的遗憾是,有些篇章的原始出处标注不够清晰,偶尔会让人产生“这究竟是哪个名家的手笔?”的疑问。但瑕不掩瑜,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文化侧影的独特窗口,推荐给所有对那个“黄金时代”充满好奇心的人。

评分

缪荃孙(1844年9月20日—1919年12月22日),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清光绪年间进士。缪荃孙幼承家学,11岁修毕五经。17岁时

评分

福建

评分

云南

评分

挺好的,以前从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东,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

评分

后记《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是古典文献新视野丛书之一。

评分

书的送货速度很快,性价比高,赞一个!

评分

绵绵瓜瓞:清代文学世家联姻的意义(代前言)

评分

直隶

评分

再说装订,横排繁体,精装,手感效果是凤凰出版集团一贯的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