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子双宰相,一门六翰林,张英张廷玉家族的家学家训家风
曾国藩至少五次推荐,叹曰“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出自他家
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审校
《父子宰相家训》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yi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文端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鸿儿体亦单弱,亦宜常看此书。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颜黄门之推《颜氏家训》作于乱离之世,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
  ——《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张文端公《聪训斋语》兹付去二本,尔兄弟细心省览,不特于德业有益,实于养生有益。
  ——《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张文端家训一本,寄交纪渠侄省览。渠侄恭敬谦和,德性大进,朱金权亦盛赞之。将来后辈八人,每人各给一本。
  ——《曾国藩全集·家书·致澄弟沅弟》
  
  ★《聪训斋语》,余以为可祛病延年。尔兄弟与松生、慕徐常常体验否?
  ——《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其言如布帛菽粟,朴实切要,于持家涉世之道,修己接物之方,尤为周详恳挚。
  ——张师亮评《澄怀园语》
  
  ★读之而叹世德相承,后先媲美之,不可及也。文和(张廷玉)以宰相之子,生长华腴,乃能一秉庭训,百行修举,尤为古今来难能可贵。
  ——清代藏书家葛元煦评《澄怀园语》
  
  ★从张英开始,张家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列翰林。“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养吉斋丛录》)
聪训斋语/1
卷一/3
卷二/43
澄怀园语/91
序/93
卷一/95
卷二/118
卷三/139
卷四/165
恒产琐言/191
张英小传/215
张廷玉小传/221
  《聪训斋语》是清代名臣张英(1637—1708)所作的家训。张英,字敦覆,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年间重要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张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张英以降,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张英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最初典章皆出其手,与鄂尔泰等同为军机大臣,且恩遇最隆。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代为相,“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是中国历史上的美谈。《聪训斋语》是张英为官处世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悟,他结合古代圣贤的经典名言和事例,告诫家中子孙修身、治家乃至为政的要道。本书分为两卷,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务农、节用、学习经典、慎交朋友、诫免骄奢淫逸以及培养高雅情趣等各个层面。本书行文流畅,言辞恳切,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一个家中长者对于年轻后辈的慈爱、告诫和期待。《聪训斋语》是清代家训中的名篇,流传深远,为后人所赞颂。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张英的子孙人才辈出,张家也成为清代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
  圃翁[1]曰: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2]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3],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4],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5]之易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6]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7],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8],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9],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10]之间,苏过[11]跣足[12]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13]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14],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壹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15]。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苦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16],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热[17],转眼皆空。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
  记诵纂集,期以争长[18],应世则多苦,若涉览[19],则何至劳心疲神?但当冷眼于闲中窥破古人筋节处[20]耳。予于白陆诗,皆细注其年月,知彼于何年引退,其衰健之迹[21]皆可指。斯不梦梦[22]耳。
  【注释】
  [1]  圃翁:张英号乐圃,此处为作者自称。
  [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指性情之心易私而难公,故益加危殆。义理之心易昧而难明,故常隐微不显。惟有专一精诚,秉持中道而行。
  [3]  束水:抵御洪水。
  [4]  帷之映灯:用布幔遮蔽灯光。帷,帘幕。
  [5]  晦:掩蔽。
  [6]  堪舆家:风水先生。
  [7]  栖泊:栖息停靠。
  [8]  栖栖皇皇:惶恐不安的样子。
  [9]  高、孝:指宋高宗、孝宗两位帝王,推崇苏轼的文章。
  [10] 潮、惠:潮州、惠州,皆属今天的广东省。
  [11] 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第三子。苏轼辗转仕途,迭遭挫折,唯幼子苏过陪侍左右。
  [12] 跣足:赤脚,跣(xiǎn)。
  [13] 白香山: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14] 陆放翁:指宋代诗人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力主抗金。陆游晚年隐居,生活贫困,仆婢尽散。
  [15] 涣然冰释:完全消解。
  [16] 富盛之事:指富贵荣华。
  [17] 炙手可热:指有财有势者气焰逼人。
  [18] 争长:争相增长。
  [19] 涉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20] 筋节处:关键所在,精要部分。
  [21] 衰健之迹:强健或衰颓的迹象。
  [22] 梦梦:指昏乱的样子。
  ……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传诵广远,“让他三尺又何妨”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诗的后面藏着一则故事。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
  诗的作者张文端公,即本书《聪训斋语》的作者张英。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才学出众,慎密恪勤,被康熙倚为重臣。如此位高权重,面对纷争却宽容大度,礼让为先,体现了一代儒臣的气度风范,堪为后世楷模。
  张英辞官归隐后,即撰写《聪训斋语》,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成熟的处世智慧,从修身、存养、节用、读书、交友等诸多层面,对家中子孙谆谆教导,细细叮咛。如:在存养和修身层面,要勤奋读书,以求养其心志;在生活层面,睡眠和食物是养护身体的重中之重,不可暴饮暴食,要按时休息;在节用方面,持家应采用宋代陆九韶的量入为出之法;在修养层面,不可骄奢淫逸,应培养习字、看山、听古乐等高雅情趣;在社交层面,他认为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应该慎重交友。
  有其父必有其子。次子张廷玉最为时人所知。他居官五十多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去世后配享太庙,谥号文和。整个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的,仅有张廷玉一人。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深知荣誉和地位得来不易,他始终清正廉洁,谨小慎微,因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得以久安。
  张廷玉受益于《聪训斋语》,自云:“先公诗文之外,杂著内有《聪训斋语》二卷以示子孙,廷玉终身诵之。”像他父亲一样,他又将数十年日积月累的人生心得编为《澄怀园语》,“俾子孙辈读之,知我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云尔。”该书分为四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书中多次引用父亲张英的训诫,可见对良好家风的恪守和维系。
  张英张廷玉父子为官清廉沉静,为人谦和豁达,生活淡泊名利,处世圆润得体。他们如此处世,也以身作则,教育家人。因而其家族能够形成优良的家风,后辈人才辈出,成为清代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张英有六子,其中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先后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张廷玉有四子,为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淑、张若渟,四人先后进入仕途为官;长子和次子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张氏家族从张英开始,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列翰林。“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养吉斋丛录》)这种情况在清代实属罕见。中纪委网站刊登的一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说得好:“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家训,是中国人对父母谆谆教诲的敬称。《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清代名臣曾国藩叹为“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至少五次向子女推荐:
  颜黄门之推《颜氏家训》作于乱离之世,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张文端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鸿儿体亦单弱,亦宜常看此书。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张文端公《聪训斋语》兹付去二本,尔兄弟细心省览,不特于德业有益,实于养生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张文端家训一本,寄交纪渠侄省览。渠侄恭敬谦和,德性大进,朱金权亦盛赞之。将来后辈八人,每人各给一本。(《曾国藩全集·家书·致澄弟沅弟》)
  《聪训斋语》,余以为可祛病延年。尔兄弟与松生、慕徐常常体验否?(《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至于《澄怀园语》,光绪年间藏书家葛元煦在重刻时指出,“读之而叹世德相承,后先媲美之,不可及也。文和(张廷玉)以宰相之子,生长华腴,乃能一秉庭训,百行修举,尤为古今来难能可贵。”清代学者沈树德说:“《澄怀园语》四卷,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修齐治平之道,即于是乎在焉。”又,张师亮在同治七年刻本跋文中称:“其言如布帛菽粟,朴实切要,于持家涉世之道,修己接物之方,尤为周详恳挚。”
  可见在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以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端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作为底本,力求将古人经典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进而为读者进行多样化的解读留出空间。由于本书注者功力有限,在注释过程中仍会存在问题,还望广大读者海涵并予以指正。在此,我们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传承”这一主题的复杂探讨。它没有给出简单化的答案,比如一味赞扬或彻底否定。相反,它用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不同代际之间价值观的碰撞与妥协。老一辈对“规矩”的坚守与新一代对“变通”的渴望,在字里行间交织出一种既矛盾又和谐的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的引用,那些褪色的文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直接与今天的读者进行对话。这些私人化的记录,极大地软化了宏大历史叙事带来的疏离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大人物”作为普通人生活中的脆弱和坚持。它成功地将“家国天下”的沉重与个体生命微小的欢喜悲伤连接起来,读来让人心头一暖,又夹杂着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怅然。这本书在人文关怀上做得非常出色,是那种能陪伴你度过一段静谧时光的良伴。
评分我向来偏爱那种叙事风格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思辨深度的作品,而这本关于某个古代士族兴衰的文集,恰好满足了我的胃口。它的行文用词极具韵味,许多句子读来,都有种古朴的典雅和哲学的思辨感,绝非流水账式的记录。作者似乎不满足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热衷于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说明了什么”。书中对某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变迁,对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束缚与塑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批判与重估,观点新颖独到,甚至有些挑战传统史观的意味。这种带着鲜明立场的叙述,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迫使我不断地去审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既有认知。读罢合卷,脑海中充斥的不是满满的故事情节,而是关于士大夫精神、家族责任与时代洪流之间拉扯的深刻印记。对于追求阅读深度而非广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精神的盛宴,需要耐心细嚼,方能领略其精髓。
评分这本新近拜读的古代传记读物,着实让我沉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之中。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仿佛带领读者亲身走进了那些宏伟的宫殿和简陋的乡村。书中对几位核心人物的性格刻画入木三分,他们的决策、挣扎乃至细微的情感波动,都被细腻地捕捉并展现出来。尤其是书中对于权力斗争的描绘,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运作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社会结构,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反思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推进关键事件,时而又放缓笔墨,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点滴,这种节奏的把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吸引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客观史实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同情与理解,使得即便是功过参半的人物,也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复杂而立体的印象。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历史写作中常见的“全知视角”,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旁观者——或许是一个后世的家族编年史官,或者一个局外但深知内情的智者——来进行讲述。这种视角使得叙事带有一种疏离的审视感和必要的距离感,避免了过度煽情。作者的句式长短交错,节奏多变,有时会使用一连串排比句来增强气势,描述重大事件的波澜壮阔;有时又会用极简的短句来定格某个转折点,力量感十足。阅读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画面感极强。全书的布局结构非常严谨,事件的起承转合,人物的登场退场,都像是舞台剧本般精密设计过。它展现出的那种对叙事艺术的精湛驾驭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材料的掌控能力。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听”的文字作品。
评分坦白说,初翻这本书时,我差点被它繁复的家族谱系和大量的官职名称劝退。它似乎不太迎合现代读者对于快节奏、强情节的需求。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深入到中段,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作者的笔力主要体现在对制度细节的描摹上,例如对古代科举流程的还原,对地方行政运作的剖析,都细致入微,充满了专业性。这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运行轨迹。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学或政治学的案例分析,而非单纯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描述某一家族如何利用人脉和资源在官场中步步为营时,那种对权力游戏的冷峻洞察,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详实和对体制运作的深刻揭示,对于历史研究者或对制度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有极高的参考意义。
评分父子宰相家训,内容没的说,必须给力!
评分非常好,价格非常的优惠
评分休闲读物,开卷有益,感悟深刻,育世经典。
评分很不错 孩子特别喜欢 很有教育意义
评分好好好好阿红阿红啊好啊好啊好哈啊好
评分看一看也许有用好好看看。
评分正货,送货快,点赞……
评分喝星巴克下午茶,泡康师傅方便面。要说安静,咱就发呆听曲看经书,要说捣乱,咱就起哄闲扯骂无耻。论高雅,偶尔写写小诗,讲无品,流氓都觉得三俗。走什么路穿什么鞋,过什么山降什么妖。有人问为啥人心有红黑,我一指这人都有黑的,何况人心?
评分读完感触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