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

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尧品华,刘瑞娜,李永峰 著
图书标签:
  • 厌氧菌
  • 微生物学
  • 实验
  • 厌氧环境
  • 医学微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细菌学
  • 微生物实验
  • 生物技术
  • 医学检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54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52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共分为4篇,包括厌氧微生物基础实验部分、厌氧微生物应用性实验部分、环境工程厌氧微生物实验部分以及综合型、研究型厌氧实验部分。第1篇突出介绍基础厌氧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包括如何掌握培养、分离、纯化、观察和检测厌氧微生物的基本技能,以及影响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和厌氧微生物在处理废物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2篇主要介绍分子技术在厌氧微生物中的应用与实践。第3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第4篇是在验证实验开设的基础上,选择一些与研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型实验,为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附录部分介绍了包括教学常用菌种以及培养基、消毒液、溶液的制备及色谱分析方法等,可作为实验教学及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的重要参考材料。
  《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农业环境保护、微生物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篇 厌氧微生物基础实验
实验1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形态观察
实验2 微生物染色
实验3 微生物细胞计数
实验4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实验5 细菌纯种分离及培养
实验6 菌种保藏
实验7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8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实验
实验9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10 微生物对柠檬酸盐的利用实验
实验11 微生物对气态氨的固定能力实验
实验12 微生物的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实验
实验13 用厌氧袋法培养丙酮丁酸梭状芽孢杆菌
实验14 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
实验15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实验16 厌氧细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17 铁细菌的计数、富集和分离
实验18 厌氧菌的测定
实验19 厌氧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实验20 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实验
实验21 厌氧菌的分离和培养
实验22 从沼液中分离产甲烷细菌
实验23 乙醇发酵实验
实验24 乳酸发酵实验
实验25 丁酸发酵实验
实验26 微生物引起的反硝化作用实验
实验27 厌氧微生物产沼气
实验28 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29 乳酸脱氢酶及其辅酶作用的实验
实验30 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

第2篇 厌氧微生物应用性实验
实验31 微生物的固定化技术
实验32 乳酸细菌产乳酸和乳酸菌素的测定
实验33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的测定
实验34 微生物过滤箱法处理含氨废气
实验35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工业废水可生化性及毒性的测定
实验36 PCR—DGGE法检测含重金属废水净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实验
实验37 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实验38 发光菌的生物毒性实验
实验39 UCT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实验40 UASB高效厌氧生物处理
实验40 利用Biolog自动分析系统分离鉴定微生物菌群

第3篇 环境工程厌氧微生物实验
实验41 温度、pH值和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
实验42 五氯酚污染土壤的厌氧生物修复
实验43 废弃物类生物质的厌氧生物处理实验
实验44 废气的生物滴滤塔处理实验
实验45 废气的生物洗涤器处理实验
实验46 废水厌氧消化
实验47 高盐度工业废水处理优势菌种的筛选分离实验
实验48 高盐度工业废水处理优势菌种的包埋固定实验
实验49 废水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实验50 SBR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废水
实验51 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反硝化聚磷特性检测实验
实验52 废水厌氧可生物降解性实验
实验53 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的培养
实验54 UASB反应器的启动实验
实验55 UASB反应器处理废水实验
实验56 UASB反应器处理废水的评价实验
实验57 生物降解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58 污泥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测定
实验59 渗滤液中碱度的测定
实验60 固体废弃物的固体发酵
实验61 活性污泥菌胶团及生物相观察
实验62 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实验63 餐厨垃圾厌氧制氢实验
实验64 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
实验65 厌氧发酵沼液、沼渣生物毒性判断
实验66 污泥厌氧发酵产氢
实验67 味精废水厌氧处理实验

第4篇 综合型、研究型厌氧实验
实验68 HRT对糖蜜废水发酵产氢的影响
实验69 巴氏杀菌对餐厨垃圾高温厌氧发酵的影响
实验70 采油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实验
实验71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验72 温度对UASB厌氧消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73 严格厌氧微生物甲烷古菌分离纯化实验的改进
实验74 厌氧出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实验75 连续流Biohydrogen,bacteriumR3sp.nov.菌株糖蜜废水发酵产氢能力分析
实验76 ABR发酵系统运行特性及产氢效能研究
实验77 不同污泥对两相厌氧工艺快速启动的影响
实验78 工业化UASB厌氧颗粒污泥产氢产乙酸菌群分析
实验79 硫酸盐还原菌在中水中的分离及生长特性研究
实验80 反硝化细菌抑制石油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实验研究
实验81 耐酸厌氧消化污泥处理餐厨垃圾
实验82 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产甲烷相恶臭排放规律
实验83 厌氧细菌对葡萄糖的产氢特性研究
实验84 新型厌氧反应器+厌氧MBR处理乳品废水的实验研究
实验85 附加外循环IC反应器启动实验
实验86 IC反应器快速启动的实验研究

附录1 产甲烷菌分离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2 分光光度法
附录3 色谱法
附录4 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名称
附录5 微生物接种技术
附录6 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附录7 消毒液的配制
附录8 缓冲液的配制
附录9 常用溶液的配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
  实验42 五氯酚污染土壤的厌氧生物修复
  1.实验目的和意义
  五氯酚(PCP)常作为除草剂、木材防腐剂而被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发现土壤、沉积物受到PCP的污染。国外为修复受氯酚类污染土壤与沉积物,研究开发了生物堆层、堆肥及土壤泥浆反应器等好氧修复工艺,并分离获得具有矿化PCP能力的PCP降解菌。许多研究者认为以厌氧还原脱氯为特征的厌氧微生物降解作用,在氯代芳烃污染环境的厌氧生物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本实验达到以下目的:
  ①学习厌氧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②了解降解PCP的厌氧颗粒污泥作为生物强化剂修复受PCP污染土壤的性能。
  2.实验原理
  厌氧生物修复可将多氯代化合物脱氯形成低氯代、低生物积累及易好氧生物降解的产物,甚至矿化形成CH4/CO2。与脱氯细菌纯培养物相比,厌氧颗粒污泥这种特殊的结构化微生物群体,在降解活性及生态竞争性上更适宜于作为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接种物或生物强化剂。本实验根据氯代芳香族化合物厌氧还原脱氯作用依赖于电子供体这一特性,以工业有机废水作为共基质,培养获得可降解PCP的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在泥浆反应器中外源投加降解PCP厌氧颗粒污泥,考察其作为生物强化剂修复受PCP污染土壤的性能,以及厌氧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实验材料
  ①土壤、水及降解PCP厌氧颗粒污泥。
  ②泥浆反应器、过滤筛、振荡器、500mL三角瓶及灭菌装置。
  ③HPLC(Chemstation Analysis软件包)、四元泵及二极管矩阵紫外检测器。
  4.实验方法与步骤
  (1)土壤样品的采集。
  从未污染农田采集土壤样品,该土壤应未检出氯酚类污染,将其风干过筛(≤2mm)后备用。
  (2)降解五氯酚颗粒污泥的获得。
  供试厌氧颗粒污泥可取自实际工厂废水处理UASB反应器,以葡萄糖为共代谢底物配制五氯酚模拟废水,在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培养颗粒污泥3-4个月。
  ……

前言/序言


实验动物学: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 图书简介 《实验动物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基础、技术操作、伦理规范以及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内容覆盖广泛,从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到实验操作技术、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力求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实用、深入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基础与生物学特性 第一章 实验动物学概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实验动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生命科学、基础医学、新药研发和毒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介绍了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提供可重复的生物学模型、替代性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等。同时,对实验动物的伦理学意义和法规要求进行了初步介绍,强调了“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分类与生物学特征 本章深入探讨了实验动物的分类体系,涵盖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等主要类型。详细描述了常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的系统分类、遗传背景、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指标等关键生物学特性。重点分析了不同品系、种属动物在遗传背景、微生物群落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差异,这对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与品系管理 遗传背景是影响实验动物生理和药理反应的关键因素。本章详细阐述了同源系(Inbred)、近交系(Congenic)、嵌合体(Chimeric)等不同品系的遗传学特征。介绍了遗传漂变、近交系数的计算及其对实验结果的潜在影响。同时,详细介绍了品系维护的关键技术,包括系谱记录、遗传监测(如微卫星标记、SNP分析)以及品系纯化的方法,确保实验动物群体的遗传稳定性。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与环境控制 动物的微生物组及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章系统介绍了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概念,包括屏障系统、净背景、无菌级、清洁级动物的定义和标准。详细阐述了微生物监测的程序、方法(如ELISA、PCR),以及常见的病原体及其导致的生理影响。此外,对饲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周期、气流组织)的参数控制、垫料选择、饮水系统及饲养设施的建筑设计标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第二部分:实验动物的饲养、护理与健康监测 第五章 动物设施的规划与管理 本章侧重于实验动物设施的硬件建设和日常管理。内容包括动物房的合理布局(如生产区、饲养区、手术区、检疫区的功能划分)、生物安全等级(BSL)的确定与执行。详细介绍了HVAC(暖通空调)系统在维持环境参数和空气洁净度中的作用,以及自动化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同时,探讨了设施运行中的能源管理和废物无害化处理流程。 第六章 实验动物的营养与繁殖 科学的营养是保障实验动物健康的前提。本章详细介绍了实验动物不同生命阶段(幼年、成年、妊娠、哺乳期)的营养需求,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方设计。重点分析了饲料的质量控制、储存条件及潜在污染(如霉菌毒素、重金属)。在繁殖管理方面,本章阐述了不同物种的最佳交配时间、妊娠期监测、分娩护理以及幼崽的早期离乳和断奶技术,以优化动物繁殖效率和后代健康。 第七章 实验动物的健康监测与疾病诊断 本章聚焦于预防性医学和疾病快速诊断。系统介绍了健康监测计划(Sentinel Program)的制定与实施,包括定期的临床检查、血清学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详细描述了常见传染病(如鼠痘、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技术和控制措施。对于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牙齿咬合不良),也提供了识别和干预的指导。 第八章 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伦理规范 动物福利是现代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深入探讨了实验动物福利的内涵,包括动物的五大自由(Five Freedoms)。详细介绍了疼痛评估的工具与方法(如非人类灵长类疼痛量表),以及麻醉、镇痛和安乐死的伦理与技术标准。本章强调了实验动物福利委员会(IACUC/伦理委员会)在实验方案审查、人员培训和设施监管中的核心职责。 第三部分: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技术 第九章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与无菌技术 本章是实验操作的技术手册。详细介绍了动物的个体识别方法(如耳标、纹身、皮下注射芯片)、安全约束技术和日常护理操作。重点讲解了无菌手术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准备、消毒流程、麻醉诱导与维持(吸入麻醉与注射麻醉)、术中生命体征监测以及术后恢复管理。此外,还涵盖了采血(不同部位与采血量限制)、灌胃、注射(皮内、皮下、腹腔、静脉)的规范操作。 第十章 实验动物模型的设计与建立 动物模型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本章分类介绍了疾病模型的构建策略,包括:自发性疾病模型、诱导性疾病模型(化学、物理或生物诱导)、基因工程模型(基因敲除/转基因小鼠)。针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模型,详细分析了模型的优选标准、验证方法和局限性。 第十一章 实验动物模型的表征与质量评估 一个有效的模型必须具备高可重复性和高预测价值。本章阐述了模型验证的关键步骤。内容包括:生物学指标的测定(如生物力学测试、神经影像学技术)、病理学特征的确认(如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讨论了如何使用多参数评估体系(如表型分析)来量化模型的表征程度,并提出了模型选择与替代决策的科学流程。 第十二章 替代方法与先进实验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整合 随着技术的进步,寻找合适的替代方法(如体外培养、器官芯片、计算机模拟)成为趋势。本章探讨了非动物实验方法(NAMs)的发展及其在毒性测试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潜力。同时,介绍了先进的活体成像技术(如小动物CT、MRI、PET)在疾病进程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微创手术和先进的生理信号记录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集成应用。 附录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理学参考范围 常见实验操作的剂量计算示例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审查申请表范例 常见病原体监测指南摘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完全不符合现代科学出版物的标准。字体选择上,正文部分使用了过小的宋体,而图表中的注释更是小到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辨认,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面对实验数据和流程图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更令人抓狂的是,图片的质量,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细胞形态或菌落特征的微观照片,清晰度极低,色彩失真严重,完全无法用于辅助我们进行准确的形态学鉴别。我记得有一处关于硫酸盐还原菌的电镜图,模糊得如同早期的黑白电视雪花点,根本看不出鞭毛结构或细胞壁的细节。对于微生物学研究者而言,清晰的图像是至关重要的旁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近乎失职。如果说内容是骨架,那么呈现方式就是血肉,而这本“骨架”配上这般粗糙的“血肉”,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猜测图表中的箭头指向和数据点的位置,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学习进度,这完全是出版方在流程管控上的疏忽所致。

评分

从一个老派实验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安全与伦理”方面的论述极其敷衍。在涉及高风险厌氧菌株(如某些产甲烷菌或致病性厌氧菌)的操作规程时,作者的措辞过于轻描淡写,几乎没有对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警示。举例来说,在处理高浓度硫化氢释放风险的操作环节,书中只用了一小段话带过,没有详细阐述应急处理流程、个人防护装备(PPE)的特殊要求,更没有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BSL)的细致划分标准。这对于指导实验室人员,尤其是经验尚浅的研究生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一本严谨的实验指南,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它应该详尽地列出每一步操作可能遇到的危险情景及其应对措施,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操作流程。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疏忽,可能会导致读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必要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编制堪称混乱,简直是为“迷路”而生的工具书。我需要查找关于“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器”中阴极微生物的培养条件,结果在索引中搜索“电化学”或“阴极”,完全找不到相关的条目。我不得不翻遍了“培养技术”和“特殊培养基”等几个大类,才勉强定位到几页模糊的提及,而且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一个好的专业参考书,索引应该是读者快速定位知识点的桥梁,而这本书的索引更像是一个作者随性记录的片段集合。此外,术语的混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了截然不同的英文对应词汇,这让习惯于查阅国际文献的研究者感到非常困惑,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信息检索的效率。对于这样一本需要频繁查阅细节的工具书而言,索引和术语的一致性是衡量其专业水准的基本标准,而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令人非常失望。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期待值挺高的,毕竟“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怎么说呢,一种与我预想中那种严谨、手把手的实验指导书的鸿沟。它更像是一部学术综述的集合,虽然资料翔实,引用了大量的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初学者或者即便是中级研究人员来说,操作层面的细节却显得捉襟见肘。比如,关于不同气体混合物的精确配比、培养基的渗透压微调,以及如何排除环境氧气的痕量污染等关键技术点,书中的描述往往止步于“根据文献或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这对于想亲手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我原以为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新型厌氧手套箱维护的实用技巧,或者针对特定厌氧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案例库,但收获甚微。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框架的搭建,而非实验台上的“救火指南”。这种“高屋建瓴”的叙事方式,虽然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却牺牲了实践指导的深度,让人读完后,手头的实验问题依然需要另寻他法解决。这对于一本强调“实验”的专业书籍来说,是相当遗憾的。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试图消化其中的“厌氧菌群落结构演替模型”一章,然而,这本书在这部分的处理上显得过于陈旧和保守。它似乎停滞在了十年前的认知水平上,对宏基因组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厌氧微生物生态学中的最新突破几乎没有提及。例如,关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关键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复杂性,书中依然采用基于培养的经典分类学视角进行阐述,这在当前以功能驱动的微生物学研究浪潮中,显得力不从道。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功能基因簇的解析,或者利用代谢网络分析来预测厌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路径,但书中仅是罗列了一些传统的分离培养结果和生化反应式。这种知识的时效性问题,对于需要走在科研前沿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仅仅是想了解基础的微生物学常识,市面上有很多更易懂、更全面综述可供选择,这本书在体现其“前沿实验”的定位上,明显未能达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