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

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於文國 編
圖書標籤:
  • 生化分離
  • 分離技術
  • 生物化學
  • 生物工程
  • 蛋白質分離
  • 核酸分離
  • 色譜法
  • 離心法
  • 膜分離
  • 生物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05636
版次:3
商品編碼:117495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教材內容適閤於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生化製藥技術、生物製藥技術、化學製藥技術、生物化工工藝、藥物製劑技術等工藝類專業的教學及製藥生産企業職工培訓,也可供從事生産、科研開發等工作的有關技術人員閱讀、學習和參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纍計銷售14000餘冊,品種

內容簡介

  《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主要介紹液體的混閤、固液分離、沉澱、萃取、離子交換、吸附、色譜、電泳、膜分離、結晶、蒸發、乾燥、處理等單元技術。各單元技術主要介紹單元操作的主要任務、基本原理、工藝計算、主要設備結構與操作、生産工藝及其操作過程、影響因素及其控製手段、常見問題分析及主要處理方法等。
  教材內容適閤於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生化製藥技術、生物製藥技術、化學製藥技術、生物化工工藝、藥物製劑技術等工藝類專業的教學及製藥生産企業職工培訓,也可供從事生産、科研開發等工作的有關技術人員閱讀、學習和參考。

作者簡介

  於文國,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1.從事生物化工、生化製藥專業教學工作,主講《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工藝學》、《生化分離技術》、《微生物製藥工藝及反應器》等課程,主持或參加上述二個專業生産實習、專業實驗、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
  2.為正定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石傢莊製藥集團中潤製藥、華北製藥集團倍達公司、河北玉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等10餘傢河北省大中型企業員工進行技術培訓;
  3.主持完成瞭中央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生物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申報及建設工作;
  4.完成瞭教育廳"二年製高職教育人纔培養方案研究"課題研究工作;
  5.主持完成瞭生化製藥技術省級示範專業建設工作;主持生化製藥、生物化工工藝、中藥製藥、藥學、藥物製劑、化學製藥、中藥鑒定、食品生物技術等專業改革與建設工作;主持完成瞭上述專業實訓室建設及實訓項目的設計工作;
  6.主持完成全真生産環境的生物製藥技術實訓基地社會調研,撰寫瞭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行業企業專傢論證會,與設計院共同完成基地項目的設計工作;
  7.主持完成瞭省教育廳課題“製藥技術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的研究工作 ;
  8.近三年在省級或以上刊物上發錶論文8篇 ;
  9.擔任全國化工高職製藥技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在教指委主任的領導下負責製藥技術類專業人纔培養計劃開發及教材建設工作,組織行業及全國同類院校的專傢研討會議,製定瞭指導性的人纔培養計劃,開發一套較高質量的係統化教材,其中6本被定為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
  10.多年在製藥企業及啤酒企業進行生産實踐,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目錄

緒論1
第一節生物技術産品與生化分離過程1
一、生物技術産品的特性1
二、生化分離過程的重要性及其特點2
三、生化分離過程的基本原理3
四、生化分離過程的選擇與設計4
第二節生化分離的一般過程及單元操作5
一、生化分離的一般工藝過程5
二、發酵液的預處理和固液分離5
三、細胞破碎和其碎片的分離6
四、初步純化(提取)6
五、高度純化(精製)9
六、成品加工9
第三節生化分離技術的發展9
思考題10
第一章液體混閤技術11
第一節液體混閤單元的主要任務11
第二節混閤的基本原理11
一、混閤的基本理論11
二、液體混閤的機理12
三、提高湍動程度措施14
第三節混閤設備15
一、機械攪拌混閤器15
二、射流混閤器17
三、管道混閤器18
四、強製循環混閤器18
五、葉輪混閤器18
六、氣流混閤器19
七、多室混閤器19
第四節混閤技術實施19
思考題20
第二章固液分離技術21
第一節固液分離單元的主要任務21
第二節發酵液的預處理技術22
一、預處理的原理及方法22
二、發酵液的相對純化26
三、發酵液預處理工藝及操作27
第三節過濾分離技術27
一、過濾分離原理27
二、過濾設備30
第四節沉降分離技術34
一、沉降基本原理34
二、沉降設備35
第五節固液分離技術的實施38
一、闆框過濾分離工藝及操作38
二、真空轉鼓過濾工藝及操作39
三、預處理及固液分離技術應用實例40
第六節其他固液分離方法41
一、錯流過濾41
二、雙水相萃取41
三、吸附法41
思考題41
第三章細胞破碎技術43
第一節細胞壁的結構與組成43
一、細菌43
二、真菌和酵母44
三、藻類44
第二節細胞破碎技術實施45
一、細胞破碎工藝及其操作45
二、細胞破碎中的工藝問題及處理50
第三節包含體50
一、包含體的形成、分離及洗滌50
二、包含體的變性溶解51
三、蛋白質的復性51
思考題54
第四章萃取和浸取技術55
第一節溶劑萃取單元的主要任務55
一、萃取的目的55
二、萃取單元的主要任務56
第二節溶劑萃取原理56
一、基本概念56
二、溶劑萃取的基本原理57
三、溶劑萃取方式及有關計算62
第三節溶劑萃取技術實施68
一、萃取單元工藝構成68
二、萃取設備69
三、溶劑萃取工藝及其操作73
四、溶劑萃取的工藝問題及處理76
第四節浸取技術76
一、浸取單元的主要任務77
二、浸取理論77
三、浸取設備81
四、浸取方法及操作84
五、浸取工藝85
六、浸取的工藝問題及處理87
第五節新型萃取技術88
一、雙水相萃取88
二、超臨界流體萃取92
三、反膠團萃取96
思考題100
第五章沉澱技術102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102
一、蛋白質的溶解性102
二、蛋白質膠體溶液的穩定性103
三、沉澱動力學103
第二節蛋白質沉澱技術實施104
一、基本方法104
二、沉澱工藝及其操作110
三、沉澱技術的應用111
思考題111
第六章吸附及離子交換技術112
第一節吸附技術112
一、吸附單元的主要任務112
二、吸附的基本原理113
三、常用吸附劑116
四、吸附技術的應用118
五、吸附設備119
六、吸附工藝及操作121
七、吸附的工藝問題及處理125
第二節離子交換技術126
一、離子交換單元的主要任務126
二、離子交換基本原理126
第三節離子交換樹脂及離子交換設備131
一、離子交換樹脂的分類131
二、離子交換樹脂的命名132
三、離子交換樹脂的理化性質132
四、離子交換樹脂的功能特性134
五、離子交換樹脂的選擇136
六、有關計算136
七、離子交換設備137
第四節離子交換技術的實施141
一、離子交換工藝及其操作141
二、離子交換的工藝問題及處理147
第五節離子交換技術的工業應用147
一、離子交換技術在水處理上的應用147
二、離子交換技術在藥物生産上的應用150
第六節離子交換技術的發展151
一、新型離子交換樹脂的開發及應用151
二、離子交換技術與其他分離技術的結閤152
思考題152
第七章膜分離技術154
第一節膜分離單元的主要任務154
一、膜的分類及性能154
二、膜組件155
三、膜在生物技術行業中的應用158
四、膜分離單元的主要任務159
第二節膜分離過程159
一、膜分離過程的傳質形式及機理159
二、膜分離過程的類型162
第三節膜分離技術的實施164
一、微濾164
二、超濾168
三、反滲透170
四、納濾172
五、透析173
六、電滲析174
七、滲透蒸發179
八、滲透蒸餾181
第四節膜分離過程中的問題及處理183
一、壓密作用183
二、膜的水解作用183
三、濃差極化184
四、膜的汙染184
第五節液膜分離技術186
一、液膜類型及膜相組成187
二、乳化液膜的分離機製188
三、乳化液膜分離工藝流程及應用190
思考題191
第八章色譜分離技術192
第一節色譜分離的基本原理及分類192
一、色譜分離的基本原理192
二、色譜法的分類196
第二節凝膠過濾色譜197
一、原理與操作197
二、凝膠色譜的應用及特點199
第三節離子交換色譜201
一、原理與操作201
二、離子交換色譜的應用及特點201
第四節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譜202
一、原理與操作202
二、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譜的應用及特點203
第五節親和色譜204
一、原理及操作204
二、親和色譜的應用及特點205
第六節反相色譜205
思考題206
第九章電泳技術207
第一節電泳的基本原理207
一、電泳的理論基礎207
二、影響電泳遷移速率的因素207
第二節電泳及其應用209
一、電泳的分類209
二、幾種典型的電泳技術210
三、電泳的應用與操作過程213
四、電泳應用實例216
思考題216
第十章結晶技術218
第一節結晶單元的主要任務218
第二節結晶基本原理219
一、飽和和過飽和溶液的形成219
二、成核221
三、晶體生長223
四、晶習及産品處理224
第三節結晶的類型226
一、結晶分類226
二、分批結晶226
三、連續結晶227
四、重結晶228
五、分級重結晶228
第四節結晶操作控製229
一、溶液的濃度及純度229
二、過飽和度229
三、溫度229
四、晶漿濃度230
五、流速230
六、結晶時間230
七、溶劑與pH230
八、晶種230
九、攪拌與混閤231
十、操作壓力231
第五節結晶技術的實施231
一、結晶工藝及其操作231
二、結晶設備235
三、結晶的工藝問題及處理240
第六節結晶技術應用實例242
一、青黴素鉀鹽的結晶工藝242
二、四環素堿的結晶工藝243
思考題244
第十一章蒸發與乾燥技術245
第一節蒸發技術245
一、蒸發單元的主要任務245
二、蒸發的基本原理246
三、蒸發的操作方法247
四、蒸發設備249
五、蒸發工藝及其操作254
六、蒸發工藝問題及處理256
第二節乾燥技術257
一、乾燥單元的主要任務257
二、乾燥的基本原理257
三、乾燥的操作方法259
四、乾燥設備260
五、乾燥工藝及其操作268
六、乾燥工藝問題及處理271
七、乾燥過程應用實例272
思考題273
第十二章典型産品的分離工藝274
第一節青黴素的分離工藝274
一、青黴素的分離原理274
二、青黴素的分離工藝及操作277
第二節維生素C的分離工藝282
一、維生素C的分離原理282
二、維生素C的分離工藝及操作283
第三節榖氨酸的分離工藝285
一、榖氨酸的分離原理286
二、榖氨酸的分離工藝及操作287
思考題290
附錄一室溫(25℃)達到預定飽和度時每升硫酸銨原始水溶液應加入固體
硫酸銨的質量(g)291
附錄二0℃下達到預定飽和度時每100mL硫酸銨原始水溶液應加入固體
硫酸銨的質量(g)292
參考文獻293

精密分離與高效純化:現代化學工程的基石 導讀: 在化學、生物技術、製藥以及材料科學等諸多前沿領域,物質的分離與純化能力直接決定瞭最終産品的質量、收率乃至整個工藝的經濟性。本書係統闡述瞭支撐現代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核心分離技術。它深入剖析瞭各類分離單元操作的理論基礎、工程實踐以及在實際工業應用中的優化策略。本書旨在為工程師、研究人員以及高年級本科生提供一套全麵且深入的知識體係,幫助讀者掌握從宏觀到微觀層麵實現高效、精準分離的精髓。 第一部分:分離科學的理論基石與熱力學驅動 分離過程本質上是基於物質組分間物理化學性質差異的能量驅動過程。本部分首先構建瞭理解所有分離技術的基礎框架。 熱力學平衡的決定性作用: 我們從相平衡原理(氣液平衡、液液平衡、固液平衡)入手,詳細探討瞭吉布斯相律在多組分體係中的應用。重點解析瞭活度係數模型(如Wilson、NRTL、UNIQUAC等)在高壓、復雜非理想體係中的適用性及其對分離過程設計的指導意義。理解相平衡的偏離程度,是預測分離難度和確定所需驅動力的關鍵。 傳輸現象與動力學控製: 任何分離過程都涉及質量、動量和能量的傳輸。本書深入講解瞭擴散理論(Fick定律)及其在不同介質中的修正形式。我們強調瞭界麵傳質過程的速率控製,分析瞭傳質阻力在兩相接觸係統中的分配規律,並引入瞭傳質係數的概念,為設計高效接觸設備奠定瞭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傳統與經典分離單元操作的精細化研究 本部分聚焦於工業應用最廣泛、技術積纍最深厚的幾大類分離技術,並探討其在新世紀的改進與深化。 精餾(Distillation): 作為石化和化工行業的心髒,精餾的理論深度和工程復雜度毋庸置疑。本書不僅涵蓋瞭平衡蒸汽圖、McCabe-Thiele圖解法等基礎內容,更側重於現代精餾塔的設計與優化。討論內容包括:高效塔盤(如泡型、篩闆、浮閥塔盤)的效率評估(Murphree效率),新型填料(規整填料與散裝填料)的性能錶徵,以及針對共沸物、易分解物、低揮發度組分等復雜體係的進階分離策略,如共沸精餾、萃取精餾和反應精餾。 吸收與汽提(Absorption and Stripping): 針對氣體淨化、溶劑迴收等過程,本書詳細分析瞭氣液傳質的吸收因子(吸收係數與傳質係數的關係),並重點對比瞭填料塔與塔盤塔在處理不同氣液負荷時的優缺點。在吸收劑的選擇上,深入探討瞭化學吸收(如胺法脫硫/脫碳)的反應動力學耦閤問題。 萃取(Extraction): 對於熱敏性物質或沸點相近組分的分離,液-液萃取提供瞭獨特的優勢。我們係統梳理瞭三相平衡圖的繪製與解讀,溶劑選擇的原則(分配係數與選擇性),並詳細介紹瞭多級逆流萃取的流程設計與級數計算,特彆關注瞭萃取精餾技術在實現“一塔兩用”中的工程實現難度與效益。 結晶(Crystallization): 結晶是實現高純度固體産品(尤其在製藥工業)的終極手段。本書從成核理論(均相與非均相成核)和晶體生長動力學齣發,解析瞭過飽和度的控製對晶體形貌和粒度分布的影響。對比瞭冷卻結晶、蒸發結晶、沉澱結晶等不同工藝,並探討瞭連續化結晶過程的控製策略。 第三部分:基於驅動力的新型與高效分離技術 麵對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和對産品超高純度的追求,本部分著重介紹瞭利用分子級選擇性或場驅動的新型分離技術。 膜分離技術(Membrane Separations): 膜分離已成為能源效率最高的單元操作之一。本書係統介紹瞭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四大類膜的結構、分離機理和應用領域。對膜汙染的控製、膜材料的開發(如混閤基質膜)以及膜接觸器技術的工程放大問題進行瞭深入探討。 吸附與色譜分離(Adsorption and Chromatography): 吸附基於分子尺寸、極性或電荷的差異。我們詳細分析瞭吸附等溫綫(Langmuir, Freundlich)及其在固定床吸附劑設計中的應用。在色譜方麵,重點講解瞭模擬移動床(SMB)技術在連續化、大規模手性藥物分離中的核心優勢、操作周期優化及再生策略,這是現代精細化工分離中的關鍵技術。 電化學與場驅動分離: 電滲析(Electrodialysis, ED)和電容去離子化(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DI)作為水處理領域的新星,因其對高鹽度溶液的處理能力而備受關注。本書闡述瞭離子交換膜的選擇性傳輸機製以及電場對離子的驅動作用,並將其與傳統蒸餾和反滲透進行瞭全麵的經濟性與能耗對比分析。 第四部分:集成化、過程強化與智能控製 現代分離工程強調過程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以提升整體效率。 過程強化(Process Intensification): 本部分探討如何將多個單元操作耦閤以簡化設備和提高效率。重點分析瞭反應精餾(耦閤反應與分離)、膜吸收(耦閤傳質與傳熱/反應)等集成化係統的設計方法,並討論瞭微反應器和微通道設備在加速傳質和提高安全性方麵的潛力。 過程控製與優化: 復雜分離過程的運行穩定性至關重要。本書引入瞭先進過程控製(APC)的概念,特彆是模型預測控製(MPC)在維持精餾塔迴流比、萃取塔的負荷平衡等關鍵操作變量穩定方麵的應用。討論瞭基於實時傳感器數據和過程模擬的在綫優化策略,以確保在不同原料和産品規格變化下仍能保持最優能耗。 結語: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邏輯嚴密、內容前沿,並緊密結閤工業實踐中的工程案例,強調從理論到工程應用的轉化能力。通過對這些核心分離技術的全麵學習,讀者將能係統性地解決化工、製藥、環保等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純化難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在生物醫藥行業負責質量控製的資深技術人員,對於生化分離技術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有著極高的要求。《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在原理闡述上嚴謹細緻,更在方法的選擇、優化和驗證方麵提供瞭詳實的指導。我尤其看重的是書中關於“色譜分離技術”的係統性介紹。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的色譜柱(如反相、正相、離子交換、尺寸排阻)的填料特性、分離機理以及適用範圍。我曾經在開發一種新的藥物中間體質量檢測方法時,遇到分離度不佳的問題。翻閱此書,書中關於“選擇性與分離度影響因素分析”的章節,讓我係統地梳理瞭流動相組成、pH值、柱溫、流速等關鍵參數對分離效果的影響。結閤書中提供的“優化分離度的係統性策略”,我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方法優化,最終成功解決瞭分離難題。此外,書中對“高效液相色譜(HPLC)”和“氣相色譜(GC)”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性能驗證和方法學考察,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討。這對於我們確保産品質量,滿足監管要求,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支撐。這本書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讓我能夠隨時查閱,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評分

我是一位對生物科技充滿熱情的大學生,雖然專業課纔剛開始學,但對生化分離這門課的興趣尤其濃厚。《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這本書,真的是幫瞭我大忙。一開始,我隻是覺得書名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拿到手後,發現它比我想象的要容易理解得多。作者在講解時,非常注重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分子相互作用講起,然後逐步引入各種分離技術。比如,在講到“沉澱法”時,作者不僅列舉瞭常用的沉澱劑(如硫酸銨、乙醇),還詳細解釋瞭不同沉澱劑的作用機理,以及如何通過調節pH、離子強度、溫度等條件來控製沉澱的選擇性和效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離心分離”部分的圖示,清晰地展示瞭不同沉澱模式(如絮狀沉澱、均勻沉澱)的形成過程,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離心參數來獲得最佳的分離效果。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原來簡單的“過濾”或“離心”,背後都蘊藏著如此多的科學原理。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應用案例,比如如何利用沉澱法去除樣品中的雜質,或者如何通過離心獲得高純度的細胞器。這些案例讓我對生化分離技術的實際意義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更加激發瞭我深入學習的動力。

評分

作為一名初入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助理,我深知掌握紮實的生化分離技術對於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這本書,無疑是我的得力助手。我最看重的是它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書中不僅係統地闡述瞭各種分離技術的物理化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大量貼閤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例如,在介紹蛋白質純化時,作者詳細講解瞭層析技術的不同模式——親和層析、離子交換層析、疏水層析等,並深入分析瞭在選擇閤適的填料、優化洗脫條件以獲得高純度目標蛋白的關鍵步驟。我曾經在一次實驗中,反復嘗試使用某種親和層析柱,但目標蛋白的迴收率一直不理想。偶然翻到這本書,書中關於“填料選擇與配體設計”的章節,讓我醍醐灌頂。我意識到之前選擇的填料在特異性上存在不足,結閤書中提供的“基於蛋白質錶麵電荷和疏水性分布的層析介質選擇指南”,我重新評估並更換瞭層析介質,實驗效果立竿見影。此外,書中對“固相萃取(SPE)”技術的講解也十分詳盡,從選擇閤適的固相填料,到優化上樣、淋洗、洗脫的溶劑體係,再到處理復雜基質(如生物體液)的策略,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操作建議。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從大量樣品中提取痕量目標物質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操作手冊”。

評分

這本《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並非專業科班齣身,但當初為瞭瞭解一些生物製藥的生産流程,硬著頭皮選擇瞭這本。拿到手後,我第一反應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紮實,那種紙張的質感就透著一股子專業勁兒。翻開目錄,各種我聞所未聞的術語撲麵而來,什麼“色譜法”、“膜分離”、“萃取”……看得我有點暈乎乎的。但我硬是憑著一股好奇心,從頭開始啃。讓我驚喜的是,作者的講解雖然嚴謹,但並不晦澀難懂。他會用很多生動的比喻來解釋一些復雜的原理,比如把色譜柱比作一個“高速公路”,不同分子就像在這個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根據它們的大小、極性等“駕駛習慣”來選擇不同的“車道”,從而實現分離。這種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對專業知識的畏懼感。而且,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像一個個清晰的“導航圖”,指引我一步步理解整個分離過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離心技術”的那一部分,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離心機的結構、工作原理以及在生物樣品處理中的具體應用,甚至還給齣瞭選擇閤適離心機的指導建議。我本來以為隻是簡單瞭解一下,結果卻被深深吸引,開始研究起不同離心杯的形狀如何影響分離效率,以及不同轉速和離心時間如何決定最終的沉澱效果。這本書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分離”這件事,背後蘊含著如此多的科學智慧和工程設計。

評分

我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生物工藝工程師,在行業內摸爬滾打瞭十幾年,對於各種生化分離技術早已爛熟於心。這次偶然翻閱《生化分離技術(第三版)》,本以為不過是老調重彈,但它卻給瞭我不少啓發。書中對一些經典分離方法的深入剖析,以及在現代生物技術背景下這些技術如何不斷演進和改進,都讓我耳目一新。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膜分離技術”的闡述,其深度和廣度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超濾、微濾、納濾、反滲透等不同類型膜的原理、結構和性能指標,還深入探討瞭膜材料的製備、改性以及膜汙染的防治策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錯流過濾(Tangential Flow Filtration, TFF)”的講解印象深刻。過去我們更多是憑經驗操作,而書中係統地梳理瞭TFF的流體力學模型,並給齣瞭不同操作參數(如跨膜壓差、流速)對分離效率和膜汙染影響的定量分析。這對於我們優化大規模生産過程,提高工藝穩定性和經濟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另外,書中對於“電泳分離技術”在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最新進展,以及其在DNA、RNA分離中的應用,也進行瞭詳實的介紹,這對我擴展業務領域,思考新的工藝開發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