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帝王必讀政治教材
◎日本現存抄本二十餘種
◎描繪貞觀盛世明君能臣的政治全景圖
◎感受唐太宗對治國之道的深刻認識
《貞觀政要譯注》全書強調臣僚諫勸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諫諍為內容的專篇,不僅要諫諍帝王,而且也要諫勸教導太子及諸王。從這個角度說,《貞觀政要譯注》一書就是吳兢通過樹立唐太宗及其“貞觀之治”的榜樣,用以開導和諫勸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後的繼承者。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傢,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於犯顔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編著有《樂府古體要解》、《唐春鞦》、《唐書備闕記》、《太宗勛史》、《睿宗實錄》、《中宗實錄》、《貞觀政要》、《則天實錄》、《唐高宗實錄》(與劉知己閤撰)等,僅《貞觀政要》傳於今。
前言
第一捲
論君道第一
論政體第二
第二捲
論任賢第三
論求諫第四
論納諫第五
直諫(附)
第三捲
論君臣鑒戒第六
論擇官第七
論封建第八
第四捲
論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論尊敬師傅第十
論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論規諫太子第十二
第五捲
論仁義第十三
論忠義第十四
論孝友第十五
論公平第十六
論誠信第十七
第六捲
論儉約第十八
論謙讓第十九
論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論悔過第二十四
論奢縱第二十五
論貪鄙第二十六
第七捲
崇儒學第二十七
論文史第二十八
論禮樂第二十九
第八捲
論務農第三十
論刑法第三十一
論赦令第三十二
論貢賦第三十三
辨興亡第三十四
第九捲
議徵伐第三十五
議安邊第三十六
第十捲
論行幸第三十七
論畋獵第三十八
論災祥第三十九
論慎終第四十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貞觀政要譯注》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麵上有很多打著“曆史”旗號的書籍,內容常常是東拼西湊,要麼過於淺顯,要麼就充斥著一些未經考證的道聽途說。但這本書,從第一頁翻開,就讓我感受到瞭作者的用心。它不僅僅是一本文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編者在譯注上的處理,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既沒有過度解讀,也沒有敷衍瞭事。原文的韻味被保留瞭下來,同時,經過譯注者的梳理,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那些帝王與臣子之間細膩的心理博弈,那些治國策略背後的深思熟慮,都變得豁然開朗。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決策的解析,它會追溯到當時的曆史背景,分析不同選擇的可能性,以及最終決策的得失。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不僅僅是在“讀”曆史,更是在“學”曆史,學如何去理解一個時代的運作邏輯,學那些曆久彌新的政治智慧。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貞觀政要譯注》,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厚重與嚴謹。封麵樸實無華,但字體印刷清晰,紙張的觸感也恰到好處,不會過於粗糙,也不會太滑膩,這在閱讀體驗上是極其重要的加分項。我尤其欣賞編者在譯注方麵所下的苦功。對於古文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造詣,而好的譯注,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能將晦澀難懂的原文,化為清晰易懂的白話。我試著對照瞭其中幾段關於“納諫”的論述,原以為是枯燥的說教,但經過譯注者的精心闡釋,那些曆史人物的對話、君臣之間的博弈,便鮮活起來。原文中可能僅寥寥數語,在譯注者的筆下,卻拓展齣瞭豐富的背景信息、人物心理分析,甚至是更深層次的政治哲學思考。這讓我不禁感嘆,原來曆史的智慧,真的可以穿越時空,以如此生動的方式抵達我們眼前。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傳承,讓人在閱讀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政治傢們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評分我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治國之道非常感興趣的讀者。市麵上關於古代帝王的書籍良莠不齊,但《貞觀政要譯注》這本書,可以說是給瞭我一個非常驚喜的體驗。它的裝幀設計雖然樸素,但內涵卻相當豐富。我最看重的是其譯注的質量。譯文流暢自然,不會讓人覺得生硬,而那些注,則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是對原文背後深厚曆史文化背景的補充和闡釋。舉例來說,書中在描述唐太宗與魏徵的對話時,譯注者會詳細說明當時朝廷的政治環境,以及兩位人物在曆史上的具體地位和作用。這些信息,對於我這個普通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對話的意義,以及唐朝之所以能夠成為盛世的內在原因。這本書讓我感覺到,編者並非隻是簡單地將古文翻譯過來,而是真正地在“解讀”曆史,在傳遞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
評分我嚮來對帝王史書有種莫名的敬畏感,總覺得裏麵充滿瞭權謀鬥爭和高深莫測的政治哲學。《貞觀政要譯注》這本書,在我翻開之前,也曾有過這樣的預設。然而,它帶給我的,卻是一種意想不到的親切感和啓發。譯注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們不僅準確地傳達瞭原文的意思,更在譯注中融入瞭自己對曆史的深刻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章節,譯者通過生動的語言,將唐太宗虛心納諫的場景描繪得活靈活現,並且通過詳細的注,讓我瞭解到當時諫官的地位以及他們所麵臨的風險。這種呈現方式,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唐太宗,也讓我體會到,真正的“為政之道”,並非是高高在上的諭旨,而是充滿智慧的對話和深刻的反思。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並非遙不可及,那些古人的經驗和智慧,是可以被我們理解和藉鑒的。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的政治製度和帝王心術抱有濃厚的興趣,市麵上相關的書籍也看瞭不少,但《貞觀政要譯注》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踏實。它不是那種為瞭獵奇而挖掘秘辛的小說,也不是那種空洞乏味的理論闡述,而是真正從史料齣發,以一種近乎“實錄”的方式,將貞觀年間君臣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事無巨細地呈現齣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譯注”二字。譯文的白話程度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又避免瞭過於口語化的疏離感,讀起來非常順暢。而更關鍵的是那些“注”。我發現,作者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還常常會引申齣相關的曆史事件、典故,甚至是不同學派的觀點。例如,在討論到“任人唯賢”的章節時,書中不僅列舉瞭唐太宗提拔賢纔的具體案例,還詳細解釋瞭為何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以及這種用人理念對大唐王朝的長遠影響。這些注疏,就好似一把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曆史的更多扇門,讓原本可能被忽略的細節,都變得意義非凡,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