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弟子规

声律启蒙·弟子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 译
图书标签:
  • 启蒙教育
  • 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
  • 弟子规
  • 声律启蒙
  • 儿童启蒙
  • 礼仪规范
  • 道德修养
  • 中华传统文化
  • 经典诵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3882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222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声律就是诗词的韵律,《声律启蒙》是一部关于诗韵的启蒙著作,是儿童学诗的入门读物,由清代车万育编撰而成。《声律启蒙》按照古代通行的平水韵平声的川页序编排,每个韵部编成若干段押韵的文字,每段都由两两相对的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组成,不仅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知识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其中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人们在学习诗词技巧的同时,还能广泛涉猎,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写的《声律启蒙》精选了《声律启蒙》经典篇章,并附有相应的历史故事。

  《弟子规》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论语·学而》中有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离家外出要尊重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对大众要有博爱情怀,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古代文献,增长知识。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写的《弟子规》,正是具体阐述了这段话的含义,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基本生活规范。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写的《弟子规》精选了《弟子规》经典篇章,并附有相应的历史故事。

前言/序言


《声律启蒙·弟子规》:国学启蒙的智慧之光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经典著作,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孩童的成长之路,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声律启蒙》和《弟子规》便是其中翘楚,它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学子踏入国学殿堂的入门基石。本书将这两部不朽的蒙学经典融为一体,旨在为现代的孩子们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生动有趣的国学启蒙体验。 一、 《声律启蒙》:音韵之美,智慧之源 《声律启蒙》是清代名士李渔所著的一部优秀声律启蒙读物。全书共分上、下两卷,每卷又包含若干章节。其精妙之处在于,它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诗歌形式,引导读者认识、辨析声律、词汇、意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声律启蒙》的编排匠心独运。它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初学者可以从最简单的“一”对“二”、“天”对“地”开始,感受字词的对应关系。随着篇章的深入,词汇的难度和意象的复杂度逐渐增加,例如“红”对“绿”、“花”对“树”,再到“珠联璧合”、“风和日丽”等成语和四字短语。书中大量运用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天文地理等素材,将抽象的声律知识融入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易于理解和记忆。 更重要的是,《声律启蒙》不仅仅是在教授声律和词汇,它更是在启迪智慧。通过品味诗句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孩子们可以开始体会语言的魅力,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甚至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例如,“春风送暖,百花齐放”描绘的是春天的生机勃勃;“落花飞絮,岁月无情”则传递出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些诗句如同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对文学、对生活、对人生的最初的感知。 本书在保留《声律启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力求呈现最原汁原味的经典。对于每一个章节,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读。注释部分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深入剖析了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以及可能蕴含的文化典故,力求让孩子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解读部分则以更加生动、贴近孩子生活的语言,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甚至激发他们自己去创作和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声律启蒙》的音韵之美,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成为他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有力工具。 二、 《弟子规》:生活之道,德行之基 如果说《声律启蒙》为孩子们打开了语言文字的奇妙世界,那么《弟子规》则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往品德修养的康庄大道。《弟子规》是一部以贾谊《道德经》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然后学”的十德为核心,经过圣贤的加工和提炼而成的儿童行为规范。它以三字一句、七言一韵的韵文形式,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念,如孝、悌、谨、信、泛爱、亲仁、余力学文等,以浅显易懂、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经典。 《弟子规》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事事皆有规矩,处处皆有德行。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勿偷懒”的孝顺,到“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尊敬,再到“出门问路,在家听话”的谨信,以及“凡事若问,一句话,说清楚”的表达方式,《弟子规》如同一本生活指南,为孩子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 本书在呈现《弟子规》原文的同时,也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拓展。我们深入挖掘了每一句“弟子规”背后的文化意涵和道德价值,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例如,在解读“首孝弟,次谨信”时,我们不仅会解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重要性,还会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和尊重。在解读“泛爱众,而亲仁”时,我们会鼓励孩子们学会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懂得合作与分享。 本书特别注重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练习和互动环节,例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帮助孩子们将书中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阅读《弟子规》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记住那些优美的文字,更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这些美德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成为一个有德行、懂礼貌、懂得感恩的人。 三、 融汇经典,古今辉映 《声律启蒙》与《弟子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基石,共同塑造着孩童的品格与智慧。前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孩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后者以德行为核心,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知荣知耻,建立健全的人格。 本书将这两部经典并列呈现,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力求展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一个有良好品德的孩子,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一个具备良好语言能力的孩子,也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 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汲取养分,滋养心灵,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品德和智慧基础。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我们希望《声律启蒙·弟子规》这本书,能够成为孩子们童年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热爱生活、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精美的插图、清晰的排版、适宜的字体,都旨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我们相信,这是一本能够点燃孩子们对国学热情,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的优秀读物。它将是中国孩子迈向国学殿堂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常常会在市面上寻找一些能够真正触及我内心深处的好书。《声律启蒙·弟子规》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它的文字像潺潺流水,清澈而富有生命力,虽然讲的是古人的规训,但其所蕴含的智慧却穿越时空,依然能够给予我们现代人深刻的启示。翻阅这本书,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也对自己的言行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老实说,最初买这本书,只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点好奇心,但翻开之后,我真的被深深吸引了。书中的语言,虽然古老,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都能在脑海里勾勒出画面。而且,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不禁回味再三。

评分

我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如果仅仅是摆在那里,会显得有些疏远。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充满智慧与礼仪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它的排版方式,每一句的注释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繁琐,也不会过于简略,恰好能点亮我们这些现代读者理解上的盲区,让我一边读,一边就能感受到古人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就像在与一位智者隔着时空对话一样,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这本《声律启蒙·弟子规》,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的实用性。我一直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弟子规》的部分,尤其让我感到贴近生活。它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教导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以及如何待人接物。读着读着,仿佛就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父母的教诲,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的基石。

评分

这本《声律启蒙·弟子规》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封面采用的是那种淡淡的素雅风格,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觉得是精心打磨过的。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带着一点韧性的特制纸,摸上去温润细滑,印刷的字迹清晰工整,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读起来就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