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北京龙泉寺提供文字内容,学诚法师在其中为各地网友解。
★读者对象:有关佛教受众,喜爱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受众,关心社会问题、
心理问题的受众。目标读者广泛,已知受众与潜在受众为数。
★经典整体设计,版式赏心悦目。
本书为学诚法师在其微博上与网友答问的合集,彰显了当前社会与个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与精神冲突时,应有的健康心态导向。在微博上,学诚法师与网友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以及佛法修行体悟。本书所选法师与网友在微博上的交流内容按所涉方面共分为十章,分别为梦想与现实、经营家庭、善于处世、苦乐人生、命自我立、修身养性、趣入佛法、如教修行、学佛群疑、菩提大道等。
通过法师解答网友的疑惑,帮助读者认清了自身,引导其正确对待事业、家庭、人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法师说:“从他们的反馈中我了解了很多。我知道他们的烦恼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来对治烦恼。”由此,法师对网友的解答和开释也更加注重结合社会现实。
学诚,1966年出生于中国福建仙游;1982年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博士学位。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等职。
法师本着佛教积极入世、普度众生的精神,致力于向海内外大众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作品有:《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漫谈佛教人才建设》、《现代丛林生活的趋势》。《佛教的和平观》《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学诚学师微博答问录》《烦恼都是自找的》(漫画)《放下是舍更是得》(漫画)《感悟人生》(漫画)《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等。
第一章 梦想与现实
1. 职场境界多
2. 身忙心更累
3. 学子志踌躇
第二章 经营家庭
1. 问情为何物
2. 行孝之道
3. 家有千千结
4. 教子有方
第三章 善于处世
1. 笑对伤害
2. 任劳容易任怨难
3. 人善天不欺
4. 相处的智慧
5. 不见他人过
第四章 苦乐人生
1.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2. 前路在何方
3. 寻找生命意义
4. 真正的快乐
第五章 命自我立
1. 心好命就能好
2. 善恶自在人心
3. 知过能改 善莫大焉
4. 我该怎么办
第六章 修身养性
1. 做欲望的主人
2. 如何止怒
3. 放不下 苦更多
4. 知止而后有定
5. 找回自心
第一章 梦想与现实
1.职场境界多
◇法师您好!有一个迷惑想请您开示。本人的工作资质也不比别人差,只不过无背景,不愿去花钱跑关系,还在原位。看到别人升迁,心里总会有失落感。有时安慰自己一切随缘,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可是身在世俗中,说着容易做到难。我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放下?
○学诚法师:想清楚自己所求为何。人往往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走上了并非自己想走的路,过上了别人的生活。
◇法师,我近日心浮气躁,因上级总是拿很紧很急的私活给我做,我不好拒绝,能熬夜加班。虽一直劝慰自己:1.干什么活都能从中受益;2.有此经历日后就可承受更难的事;3.就算他苛刻待我,我还是相信赤诚总有善果。但怨念时时浮现,心中懊恼。我该如何更好应对? ○学诚法师:遇到不如意的事,是第一重伤害,内心怨恨,是第二重伤害,而后者的危害远远大于前者。如果不能避免第一重伤害,就要避免第二重伤害,因为这是自己苦自己。
2.身忙心更累
◇顶礼法师!我不会妥善安排自己的时间。明明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却不会细细合理归置。如果自己列一个时间表,又会因完不成时间表上的任务而生苦恼。莫名其妙特别焦虑,脾气暴躁。自己的执行力不够,自己的自我认识也不够。如何才能改正自己的这些习气呢?
○学诚法师:制订规划,刚开始可以比较简单,定好要做的几件事即可,不必详细到具体的时间,做不到反增压力;在事项的安排上,要分清总别、本末、急缓、先后,计划要完成的事项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
◇法师,遇到在众人面前发言、重大活动,或者进入面试就非常紧张,睡不好觉,是不是因为我见太重,自我的意识太重?应该如何减缓这种情绪?顶礼合十。
○学诚法师:紧张来源于希望得到肯定、害怕做得不好而破坏形象。把这种心态收敛一下,将注意力放在所说的内容上,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3.学子志踌躇
◇法师,我有一位同学,他的专业是财经,而他喜欢诸子方面。他因为自己的专业和实际的爱好矛盾,所以很苦恼,不知是应努力学习,以获得财务自由而能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爱好,还是应该现在分出来一部分精力给自己所喜欢的事情,请问他应该怎么办呢?谢谢法师,阿弥陀佛! ○学诚法师:内心不要对立看待。学习是学生的本分,也是未来个人安身立命及济世利他的必要途径;精神的充实与提升则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二者都是自利利他的方法。
◇怎样竞且静?身处校园,但却感到内心浮躁啊!
○学诚法师:《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明确自己生命的追求,才不易被外在种种纷扰所动。
第二章 经营家庭
1.问情为何物
◇法师,我最近心总是静不下来,因为得不到的复杂的感情而纠结,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手上拿着火烫的烙铁,若不想放下,就继续痛吧。
◇法师,您好!被深爱的人彻彻底底地欺骗了,现在特别痛苦,也特别恨,我没有办法原谅他,也没有办法平复自己,我不甘心,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你可以尽情报复,然后令自己永远痛苦。也可以选择放下仇恨,了结恶缘,开启充满希望的未来。
……
小微博,大缘起。
2006年,由于一位朋友的因缘,我开通了个人微博,开始利用网络与大众交流。2009年4月,我到台湾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法鼓山的惠敏法师向我推荐了微博,他说微博比博客更简便。由此因缘,我开通了中英文微博,2011年又陆续开通了法、德、俄、日、韩、西、泰、藏等多语种微博。
在微博上,我向大众介绍中国现代寺院的日常学修生活,分享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以及佛法修行体悟。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网友、粉丝,也开始通过微博留言,向我寻求种种问题的答案。
除了佛法修行的疑问外,他们问的多是与个人切身相关的难题:工作上如何抉择,家庭矛盾如何解决,如何消除内心的孤独、焦虑,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在世间遍寻答案不得其解之后,他们希望从一位出家人那里获得指导,从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老佛教中汲取灵感。
这几年来,一有闲暇时间,我就会亲自回答粉丝的提问,微博上的问答到现在已经累积有两万多条。众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一个一个真实的人,只要有提问,我都会作答。向我提问的,既有佛教徒,也有其他宗教的,还有不少没有宗教信仰的。虽然绝大多数人与我未曾谋面,却因小小的微博而结下善缘。通过开放便捷的微博平台,借由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我和广大众生有了真实的连接。
回答大家的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帮助我这样的出家人了解所处的这个时代。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我也在努力探寻在当下时空因缘中的利益众生的方法。
从林林总总的微博留言中,我看到现代人挥之不去、层出不穷的迷惑、烦恼和痛苦,就连十几岁的高中生也满心忧愁,这些又大多是精神层面的。精神信仰的日益淡化,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功力主义、个人主义的不断冲击,构成了信息化时代的群体性孤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心中的阴霾却是与日俱增,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让人们无所适从,找不到解决内心问题的方法。
佛法的理念,旨在于引导众生究竟离苦得乐,八万四千法门,无不是消除烦恼、净化心灵的良方。以慈悲和智慧为本怀的佛教,从印度传来后,与中国本土社会不断融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主干之一,千百年来安顿着无数炎黄子孙的身心,起着传递正能量、精神化导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人不少对佛教却存在不少误解,认为佛法是落后的、是迷信、是消极避世的。佛法真实的内涵如果不能广为人所知、广为人所明,也就无法产生真实的利益。
在总结、提炼后,我把微博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列出来,将佛法的道理,用简明易懂的现代语言与大众分享,通过新媒体的渠道给予提问者关注、安慰和鼓励。在我这样去尝试后,越来越多得人又把觉得受益的内容转发到自己的微博、微信上,帮助更多的人。而这次将微博上的问题编辑成书,也是期待把这种安慰和鼓励的作用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在与网友的互动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要弘扬佛法,需要利用现代传媒的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人,在现代的情景下,佛法的传播,不能照搬过去的办法。这也是我从2006年开通博客后,2008年又建立龙泉寺之声传统文化网,后来再开微博的原因所在。
《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个时代是网络时代,孤立肯定没有力量。在万马奔腾的信息洪流中,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正法之音就传播不出去;不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佛法就不能为民所用。我想,如果在现代玄奘大师也好,鉴真大师也好,他们也会开博客,微博。
在此,我也祝福每一位读者能从这本书中得到饶益,通过佛法的智慧解决人生的种种困惑,进而启发自身灵性的感悟,寻找到生命的圆满答案!
学诚
2015年8月
这部厚重的典籍,初翻阅时便被其沉稳的气韵所吸引,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禅院,空气中弥漫着宁静而深邃的智慧气息。它并非那种轻飘飘的励志读物,而是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叩问。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耐心的对话,作者以其洞察世事的敏锐和慈悲的胸怀,回应着困惑于红尘中的芸芸众生。那些看似寻常的提问背后,往往隐藏着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缘起性空”概念的阐释,文字流畅却不失力度,用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剖析深奥的佛理,使得那些原本高悬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让人在读完之后,并非感到一阵玄妙的疏离感,而是真切地体会到,原来修行并非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之间。那种被清晰指引、拨云见日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珍贵的馈赠。整本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动,都像是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温柔整理。
评分与其他一些严肃的佛学论著不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接地气”的特质。它像是至高智者坐在你身边,用你最熟悉的方式与你交谈。没有艰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使是面对“如何面对死亡”这类沉重的话题,法师的措辞也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平静和清晰的逻辑。我曾尝试将其中几段关于“慈悲心”的论述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他们反馈说,以前总觉得慈悲是种高尚的情感,听了法师的解释后,才明白它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不加勉强的对他者的关怀。这种解读的深度和易懂性的完美平衡,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它不仅适合深研者,也绝对是初学者开启心灵之旅的绝佳敲门砖。它的分量感并非来自篇幅的冗长,而是来自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命经验的厚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如饮甘泉,心境为之一清。它不像某些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智慧。法师的回答总是那么精准而富有弹性,他从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答案的路径。例如,在处理关于“业力与自由意志”的辩论时,他没有陷入学术的泥潭,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当下的每一个选择上,提醒我们过去已成定局,但未来却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这种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让人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重新燃起了对自我负责的勇气。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处对世俗烦恼的幽默化解,那不是轻蔑,而是一种带着深深理解的笑意,让你在笑声中,忽然看清了自己纠结的那些小事原来是多么不值一提。这种不带批判的慈悲,是极难得的品质,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温暖的安全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活在当下”这一主题的极致强调。在诸多回答中,法师反复告诫读者,所有的解脱和圆满,都只能在此时此刻中找到。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安放焦虑”的篇章,法师并未否认焦虑的真实存在,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观察这个“焦虑”本身——它从何处生起,又将向何处去。这种观察的视角,将我们从焦虑的“受害者”身份中解脱出来,转变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它不像强行压制情绪,而是一种智慧的超越。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心灵排毒,那些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和思维定势,在法师的引导下,如同冰雪般消融。它不提供捷径,但它提供了最稳固、最可靠的向导,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自由疆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妙的次第感,虽然是问答形式,但整体上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修行地图。从最基础的持戒、禅定,到更高阶的般若智慧,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对于一个在佛法海洋中摸索已久的人来说,它像是一张精确的航海图,指明了在迷雾中应该锚定的灯塔。我注意到,法师在回答一些关于人际冲突的问题时,其处理方式极为圆融,既肯定了提问者的痛苦,又巧妙地引入了无我的观念,让读者在处理现实矛盾时,有了一套既有原则又不失变通的指导方针。这种将古老智慧应用于现代复杂生活的实用性,是这本书价值的集中体现。反复阅读其中关于“空性”如何落实于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的部分,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东西挺好的价格也比较实惠。。。。。。。。。。
评分好书正版,学习中,感恩
评分京东的图书质量挺好的,开卷有益。
评分感恩
评分最喜欢京东物流
评分好书正版,学习中,感恩
评分挺好
评分这本书挺不错的,多看看书,多学习
评分感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