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心理學:治愈導緻你內心不安的11種病癥

病魔心理學:治愈導緻你內心不安的11種病癥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淝河一石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疾病
  • 健康
  • 自我提升
  • 焦慮
  • 抑鬱
  • 情緒管理
  • 認知行為療法
  • 心理治療
  • 身心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財富齣版社
ISBN:97875047594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043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5
字數:21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充滿喧囂、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時代的潮流裹挾著盲目嚮前狂奔,從而失去瞭欣賞沿途風景的那份閑適心情,從而讓抑鬱、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乘機占據瞭我們的心靈。於是,抑鬱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心理癥開始泛濫,我們這個時代也被貼上瞭“眾癥時代”的標簽。本書就是以以上這些心理癥為主題,不僅詳細介紹瞭每種疾病的具體癥狀和緻病原因,還重點介紹瞭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此外,還緻力於讓讀者真正地去反思生活,放棄生命中那些看似絢麗實際上並不太重要的東西,通過慢慢地調試修煉,重新找迴真正的、單純的自己,重新做迴一個安然自若、勝似閑庭信步的健康者!

作者簡介

  淝河一石,原名鄭明武,安徽利辛人,現為新銳青年作傢,主要關注中國曆史,尤其是近現代政治、軍事史,在此領域著作頗豐。作品以幽默、流暢的語言風格,獨特、深邃的見解而引發關注。目前已經齣版《捍衛蔣介石的敢死衛隊》《葬送在蔣介石手下的特種部隊》《共和國鐵拳內衛》等多部作品。

目錄

第一章 抑鬱癥:它埋葬瞭生命的絢麗春色
走近抑鬱癥003
檢測一下你的抑鬱程度006
是什麼讓你陷入抑鬱的泥潭009
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情緒012
三類人際關係要做好平衡014
不要做被嚇壞的小老鼠017
重新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021
把真實的自我釋放齣來025
給自己安排一點簡單的事情028
運動,是抑鬱癥自救的良方030
其實,你可以這樣“吃”掉你的抑鬱033
順其自然,接受抑鬱的艷麗036
第二章 拖延癥:明明比烏龜快,卻輸給瞭烏龜
走近拖延癥041
檢測你是不是“拖拉一族”044
什麼原因引發瞭拖延癥048
不讓準備工作帶來拖延051
不讓完美成為拖延的理由054
把大項目拆分為小任務057
由過度自信引發的拖延060
立即行動,可以擺脫拖延063
第三章 焦慮癥:不懂管理焦慮的人會過早去世
走近焦慮癥069
檢測一下你的焦慮程度071
是什麼讓你患上瞭焦慮癥075
消除焦慮情緒的萬能公式077
生活在今天的密封艙中079
找到自己值得慶幸的地方081
良好的習慣可以擺脫焦慮084
設置“到此為止”的底綫086
不要為金錢多少而焦慮089
第四章 強迫癥:學會主動接納,順應自然之力
走近強迫癥095
檢測一下你的強迫程度098
是什麼讓你患上瞭強迫癥101
通過全麵認知,改變看法104
厭惡療法,讓你擺脫強迫癥108
與其強迫,不如順其自然111
轉移注意力的15分鍾法則113
認識並努力防治購物強迫癥115
認識並努力防治愛情強迫癥118
認識並努力防治晚睡強迫癥122
認識並努力防治手機強迫癥125
第五章 偏執癥:你的內心,有誰能夠讀懂
走近偏執癥131
檢測一下你的偏執程度134
是什麼讓你患上瞭偏執癥136
多些溝通,少些背後猜疑139
嚮著陽光,陰影永遠在你背後141
接納差距,化嫉妒為動力144
尋找自己的優勢,遠離嫉妒147
承認錯誤,纔能更容易前進150
換一條路也許會有更美麗的風景152
麵對批評,不要為之動搖156
第六章 恐懼癥: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走近恐懼癥161
檢測一下你的恐懼程度164
是什麼讓你患上瞭恐懼癥168
治療恐懼癥的係統脫敏療法170
治療恐懼癥的滿灌療法173
利用肌肉放鬆,緩解恐懼175
利用冥想,轉移注意力177
害怕時請你說齣真心話180
樂觀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182
第七章 焦躁癥:彆急,歲月將會給你一切
走近焦躁癥187
檢測一下你的焦躁程度190
剋服焦躁癥的常用方法193
音樂,有助於緩解焦躁195
人生慢一些,焦躁遠一些200
抱怨讓你越來越焦躁203
靜心的女人不焦躁205
選擇對瞭,纔會不焦躁208
第八章 失眠癥:把夜晚丟失的時間找迴來
走近失眠癥213
檢測一下你的失眠程度215
哪些原因導緻瞭失眠217
哪些人的“睡商”比較低219
遭遇失眠,你不可焦慮221
心理暗示是失眠癥的良藥223
哪些東西越吃越睡不著226
哪些東西越吃睡得越香229
哪些運動讓我們睡得更香231
你應該知道的睡眠好方法233
第九章 人格分裂癥:創造的贊美詩或恐怖的深淵
走近人格分裂癥237
檢測一下你的人格分裂程度240
哪些原因導緻瞭人格分裂癥243
情緒ABC理論帶來的啓發246
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麗248
偏常人格如何擺脫人格分裂的睏擾251
不要一直生活在痛苦深淵中253
第十章 癡呆癥:注意早期信號,遠離癡呆
走近癡呆癥257
檢測一下你的癡呆程度260
是什麼讓你患上瞭癡呆癥262
閤理飲食,預防癡呆癥265
適量運動,預防癡呆癥268
養成良好習慣,預防癡呆癥270
積極用腦,預防腦力衰退273
治療癡呆癥的迴憶療法276
治療癡呆癥的音樂療法278
第十一章 神經衰弱癥:腦力勞動者的疲勞催化劑
走近神經衰弱283
檢測一下你是否有神經衰弱285
是什麼讓你患上瞭神經衰弱289
治療神經衰弱的靜坐療法292
張弛有度,閤理計劃每一天295
單調的生活需要調劑297
地球離開瞭誰都照樣運行300
疲勞之前,先休息一下303

精彩書摘

  害怕時請你說齣真心話
  在諸多恐懼癥中,社交恐懼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恐懼癥,相信很多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這種恐懼癥。
  例如在一些社交場閤,尤其是會見一些“大人物”,或者登上一些大型活動的主席颱上受萬人矚目時,一般人都會感到害怕,感到緊張。你認為自己患上瞭社交恐懼癥,並為自己的這種“疾病”而害羞。
  其實,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的這個反應而害羞!
  沒事的時候,你可以看看電視新聞,你會發現,即便是那些平時在各種場閤可以侃侃而談的成功企業傢、官員等社會精英,在會見一些更高級的“大人物”時,他們說話也會結巴,手也會發抖,臉上的肌肉也會顯得非常生硬。
  你甚至還會發現,即便是那些經常齣席各種活動的影視明星,在一些大型頒奬典禮上,他們也會有結巴、發抖、臉部肌肉僵硬等反應。
  可見,任何人在一定的場閤,都可能會齣現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緊張。不同的是,有些人遇到這種境況時,可以很快擺脫這些情緒的睏擾,而大部分人則不能。
  導緻這種差彆的,有自信等心態方麵的原因,有睿智等天賦方麵的原因,有經驗豐富等方麵的原因,也有一些技巧上的原因。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前三個原因不太容易短時間內有所改變,但技巧上的原因是容易快速學會的。那麼該如何改變呢?答案就是當你陷入社交恐懼時,請你大膽說齣你的真心話。
  為什麼要說齣真心話呢?這是因為,在一些令你感到不太容易適應的場閤,如果你說的是假話,如果你說的是你提前寫好的華麗辭藻,你的情緒就很難融入到你的講話情景之中去,你就會越陷入社交恐懼的泥潭中。
  所以,你在一邊講話時,一邊就會擔心,下麵的颱詞要是記不住瞭怎麼辦?聽眾會相信我說的這些嗎?我用這種語調說話是不是閤適的?相反,如果你說的是你自己想說的,在你敘述時,你的情緒不知不覺地也被拉到瞭你當時做事時的心態。這時,你不需要擔心忘記颱詞,不用擔心語調是否閤適,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敘述之中,恐懼和緊張不知不覺就溜走瞭。
  【心理點撥】說齣真心話還有一層重要意義,那就是當你真實敘述自己內心的時候,你的情緒和錶情是真實的,所以你的情緒和錶情也就很容易感染到你的聽眾。他們用錶情、眼神錶達著對你的支持。而聽眾的這些錶現被你覺察到,也會像鎮靜劑一樣,安撫著你曾經充滿恐懼和緊張的心靈。你的社交恐懼感,自然也會在這種一片和諧的氛圍中消失瞭。
  樂觀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一個企業傢忙碌瞭一輩子,終於退休瞭,終於可以安享晚年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天他低頭看地上的地闆,色彩卻是模糊一片。他去谘詢醫生,得到的答案是他的視力正在快速衰退,一隻眼睛已經基本失明,而另一隻眼睛離失明也為期不遠瞭。
  自己未來的人生將在黑暗中度過,自己的這一輩子算是完瞭,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被恐懼擊倒之後,他瞬間老瞭很多,傢裏人都為他擔心不已。
  突然有一天他想明白瞭,對失明的恐懼比失明本身對自己的打擊還大,本來麵臨失明已經夠糟糕的瞭,如果再患上恐懼癥,自己真是一點活下去的必要都沒有瞭。
  想到這裏,他決定擺脫恐懼,方法就是樂觀接受生命中的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既然失明已經不可避免,那就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對於變得越來越差的視力,他經常開玩笑說眼前浮動著“黑斑”,是“黑斑”遮擋瞭他的視綫。
  當他完全失明之後,他自信地說:“我發現我能夠承受自己的失明,就像一個人能夠承受彆的事情一樣。”
  當然,承受住失明的事實,並不等於就坐以待斃。失明之後,他開始積極尋找治療眼睛的辦法。最後,當地的醫生決定為他做眼睛手術。說實話,那時的醫療水平還不太發達,當地的醫生水平更是一般,對於他這樣一個60多歲的老人來說,做眼睛手術是要麵臨很大風險的。之前就有些老人做眼睛手術時,不僅眼睛沒有治好,還把性命都搭上瞭。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擔憂,但他希望能夠重見光明,而他所能夠接受的治療也隻能達到這個水平瞭。既然事實不可避免,他決定拋棄恐懼,勇敢地去接受眼睛手術。
  然而,忍受瞭很大的痛苦之後,他的第一次手術還是失敗瞭,他依然活在黑暗中。醫生告訴他,還要進行手術,而且還可能不是一次,而是接連幾次手術。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即使進行幾次手術之後,醫生也不能確定他能夠重見光明。
  對於一個60多歲的雙目失明的老人來說,接連幾次進行未知凶吉的手術,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但他依然選擇瞭繼續做手術,手術的結果比他預想的還要糟,因為一次、兩次、三次……一直到第十次手術過去瞭,他依然活在黑暗中。
  繼續手術可能依然會失敗,但就此停止,自己這一輩子也就永遠見不到光明瞭,而且之前手術受的罪也白受瞭。於是,他繼續選擇做手術,直到第十二次,他纔見到瞭光明,而且是很微弱的光明。
  【心理點撥】當災難嚮你襲來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你所受的傷害是兩個,一個是災難本身帶來的,一個是你對災難的恐懼帶來的。而且後者的傷害常常大於前者,這是因為恐懼是一種會遞增的感覺,你當下的心如果被恐懼完全占有,那麼你就會越想越害怕。你的害怕傳遞給瞭你的身體,瞬間,你的皮膚在起雞皮疙瘩,你感到你的頭發在倒立。身體的反應,又反過來影響瞭你的心理,於是你更加恐懼起來,而且還可能會被恐懼擊倒。要想不受恐懼的傷害,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想開一點,既然不可避免,那就索性樂觀接受吧!
  第七章焦躁癥:彆急,歲月將會給你一切
  本能的需要是可以滿足的,而且很容易辦到。使我們焦躁不安的恰恰是其餘的那些需要。
  ——古希臘哲學傢塞涅卡
  33歲的張偉目前在北京一傢傢電公司從事銷售工作,他坦言,銷售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比較大的職業,幾乎每月、每周、每天,都要為銷售業績的提高而擔憂。
  新年之後,張偉剛到單位上班就接連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作為競爭對手的另一傢傢電公司來瞭一個非常厲害的銷售總監,業績提高很快,搶占瞭張偉所在公司的很多市場份額,所以今年的銷售任務又很難完成;去年老闆答應的提高薪資水平卻沒有兌現;因為買不起房,女友正在鬧分手。
  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加上春節小長假懶散慣瞭,所以節後迴到工作崗位上之後,張偉一直感到焦躁,不想上班,就想在傢歇著。去上班的路上,早高峰人多,推推撞撞在所難免,但是隻要有人觸碰到張偉,他會覺得很惡心,一到公司他就會先洗手。
  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張偉,不道歉,張偉就會忍不住發火甚至罵人。張偉也知道這種行為,在彆人眼裏是沒素質的錶現,但他就是忍不住。有時,張偉還會感覺到頭痛、頭昏、坐立不安,有時候隻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就能讓他變得氣急敗壞,焦躁不安。
  現在這種焦躁的感覺一直在蔓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不僅工作受到瞭影響,生活也受到瞭不小的影響。到瞭3月份,實在不願意忍受焦躁煎熬的張偉,痛下決心辭去乾瞭3年多的工作,決定離開北京,到小城市找一份簡單的工作。
  很顯然,張偉患的是焦躁癥。其實,這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壓力太大的年輕人都容易患上的一種疾病,隻要認真調整,都可以擺脫的,完全沒有必要像張偉那樣用換工作、換城市這樣的方法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走近焦躁癥
  幾乎每一天我們都會看到一些令我們憤怒的新聞:一個年輕的女孩下班之後好不容易在公交車上等到一個座位,不久之後卻因為沒有把座位讓給剛剛上車的老人,而遭到老人的辱罵,甚至毆打;一個幼兒園的學生,僅僅因為上課不聽話,就遭到幼兒園老師的嚴重責打;更嚴重的是,一個年輕的媽媽,竟然因為兒子吵鬧影響瞭自己休息,就以先摔後掐再捂的方式,將兩周歲的兒子殘忍殺死……
  看到這一條條令人憤怒的新聞,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施暴者都怎麼瞭,這麼令人難以接受、令人發指的事情,竟然也去做?
  其實,要解釋這些現象並不難,因為現在社會壓力太大,不敢說所有施暴者,至少部分施暴者患上瞭焦躁癥。
  焦躁癥已經成瞭一種很常見的病癥,它是一種欲望受到壓抑而形成的,有焦慮、暴躁、擔心等明顯特徵的神經衰弱癥狀。和焦慮癥相比,焦躁癥除瞭有恐懼、焦慮等癥狀外,還伴有明顯的暴躁、易怒等特點,所以也可以把焦躁看成是焦慮的升級。
  患有焦躁癥的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做什麼事情都特彆急躁,而且過於較真,丁是丁、卯是卯,還經常性的杞人憂天,一旦身邊發生一點點不愉快的事情,就會耿耿於懷,甚至起瞭報復彆人之心。所以,那些患有焦躁癥的人總是人際關係不佳,很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
  除瞭以上那些特點外,焦躁癥還有如下一些癥狀:
  一是頭痛,頭昏,目眩,感覺嗓子受噎,呼吸睏難,小小的刺激便會心跳加快。
  二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說著說著話就心不在焉,常常心煩意亂,毫無頭緒。
  三是脾氣很大,容易憤怒,一兩句話或者一點刺激,就可能會激起心中的怒火。通常,不滿情緒會轉化成一種隱忍,讓神經飽受考驗,甚至變得更敏感易怒。有的時候,怒火很可能會找到一個替罪羊,發泄在無辜者身上。
  四是看到分數或者工作業績不理想,心裏就會慌張,但是又提不起勁兒好好努力。
  五是晝無寜日,夜不安寢,把心機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會不會失敗?結果怎樣?發展順利嗎?彆齣事故啊……種種不安和恐懼會不由自主地湧現。
  焦躁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危害我們的健康,破壞我們的情緒,阻礙我們學習或者事業的進步,也讓我們過得非常不愉快。
  那麼我們為何會患上焦躁癥呢?其實,患上焦躁癥是很容易理解的,每天我們都忙著工作,每天我們都在為著生活而奔波,我們的壓力太大瞭,令我們擔憂的東西太多瞭,我們逐漸齣現瞭焦躁情緒。本來這種情緒還隻是暫時的,但長時間這種情緒得不到釋放,就逐漸演變成瞭一種病癥——焦躁癥。
  【心理點撥】有些心理學傢認為,在令人緊張害怕的情況下,焦躁有時候也是一種閤適的情緒,因為一方麵它比恐懼受的傷害要小一些,更有利於你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麵也更利於刺激你采取行動來解決問題。當然凡事都應該有度,如果長期有爆發性的焦躁,或者對外部世界持有一種敵對情緒,則不利於事情的解決,對健康也有害。
  ……

前言/序言

  眾癥時代”——剛在網上一看到這個詞,頓覺眼前一亮,因為它生動形象地道齣這個時代的一些共相,凸顯齣瞭這個時代的特點,摺射齣瞭這個時代中的人們或多或少具有的心理特徵:冷漠、焦慮、封閉、壓抑,卻又時而狂躁、衝動、放肆、臆想……
  如果對這些心理特徵,你還感覺不夠具體,那麼你是否有過這些體驗:你急切渴望成功,做事卻總是拖拖拉拉,這錶明你可能患上瞭拖延癥;你做一件事必須重復檢查多次方纔放心,這錶示你可能患上瞭強迫癥;你會在沒有明確誘因的情況下,突然緊張擔心,坐立不安,甚至還會伴有心悸、手抖、齣汗、尿頻等癥狀,這錶示你可能患上瞭焦慮癥。此外,還有恐懼癥、抑鬱癥、失眠癥、癡呆癥、人格分裂癥等。總之,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大傢都有“病”的“眾癥時代”!
  有人說,生命,是一場孤獨的跋涉,一個人走,一個人停,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堅強。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也認為,成年人的行為模式根源於童年。這也就意味著大傢都有“病”的根源在於每個人自己。這種說法我很理解,卻不完全贊同。因為它無法解釋,多年前距離我們似乎還很遙遠的拖延癥、焦慮癥、強迫癥、抑鬱癥等病癥,為何會在今天這個時代,突然像病毒一樣,在這熙熙攘攘、人流不斷的都市裏,無聲地蔓延,以至於讓我們這個時代也貼上瞭“眾癥”的標簽?
  顯然,大傢都有的這個“病”既來自於每一個個人,也來自於這個時代,而且是這兩個原因相結閤的産物。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一個把速度、效率看作比一切都重要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度豐富、信息大爆炸以至於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的時代,是一個我們享受瞭網絡的方便卻又被網絡奴役的時代,也是一個容易把名利上的成功視為人生終極目標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充滿喧囂、物質繁榮的時代裏,我們迷失瞭,我們失去瞭生命中本應有的那份閑適的心情,我們失去瞭欣賞沿途風景的樂趣。我們被時代的潮流裹挾著前進,我們把成功作為我們的信仰,我們把速度與效率視為我們的追求。一旦我們落後瞭一點,我們就會恐慌,會有挫敗感,會焦慮,會自責,會韆方百計地想奮起直追。但太多的時候,我們奮起直追不僅沒有成功,反而讓我們陷入瞭一種僵局:我們的思想被扯不斷的情緒糾結成一股亂麻,越逼迫就越無奈,越無奈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空白,越空白就越加倍逼迫。
  這是一個可怕的,可怕到令人窒息的惡性循環!
  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我們睜開眼滿世界都是塵埃,我們變得更加憂鬱,更加焦慮,更加沉悶,更加煩躁,時而還會夾雜著沮喪感、宿命感和想要自暴自棄而又心有不甘的感覺。我們的神經一直緊綳著,於是,一些心理疾病或悄悄地,或突然地光顧瞭我們。所以,這與其說是“病”,不如說是我們個人對於這個時代的不適感。
  我們生“病”瞭。有人說,一次傷痛,是一次覺醒;一場磨難,是一場洗禮。但我們得的是心理上的“病”,是一種持續性很強、很難完全治愈的“病”。白天,我們可以打著領帶或踩著高跟鞋,齣入高檔寫字樓,錶麵鎮定自若,氣宇軒昂,但畢竟掩蓋不住內心的無措、彷徨和顧此失彼,我們被自己的“病”摺磨得很痛苦!
  我們該怎麼一邊應付緊張的工作,一邊又要與“病”打交道呢?有人說,人的每一種疾病都有存在道理,因為它在通過令你不舒服的方式嚮你示警,提醒你注意身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疾病也是有意義的。
  那麼它們的意義錶現在哪裏呢?那就是逼迫我們對生活進行反思。不管你是否患有本書所列舉的病癥,不管你患有這些病癥的程度是深還是淺,從這一刻起,你都應該反思一下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反思一下我們如此拼命工作、拼命掙錢,以至於忽略瞭太多太多的東西,這是否值得?
  著名哲學傢倫·瓦茲說:“假如快樂感總是取決於某種對未來的期望,那麼我們隻是在追逐一個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我們自己消失於死亡的深淵。”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生命視為一場競賽,而把我們人生的樂趣都寄托在贏得競賽的那最後一刻上。我們應該把生命視為一條河流,或緩或急,或窄或寬,或清或濁,它都是你生命獨一無二的形態,我們都要學會去欣賞它,享受它,隨性地去生活,自然會遠離那些疾病。
  因此,本書既緻力於把讀者的心靈診治得通明剔透,更緻力於讓讀者真正地去反思生活,放棄生命中那些看似絢麗實際上並不太重要的東西,通過慢慢地調試修煉,重新做迴真正的、單純的自己,重新做迴一個安然自若、勝似閑庭信步的健康者!


《心之晦影:探尋身體與靈魂的共鳴,解鎖內在平靜的秘密》 你是否曾感到,一股無形的力量悄然侵蝕著你的生活,讓你在日常的點滴中倍感煎熬?那些難以名狀的煩惱,如影隨形,擾亂著你的心緒,甚至影響著你的身體健康。我們常常將目光聚焦於外在的疾病,卻忽略瞭那些深藏於意識深處,卻足以影響我們生理狀態的心理睏境。是時候,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那些潛藏在身體不適背後的心之晦影,理解它們如何滋生,又如何被療愈。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心理疾病手冊,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身心之間的精妙聯係,特彆是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影響身心健康的深層心理因素。我們所說的“病魔”,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外部病原體,而是指那些由情緒、思維模式、未曾處理的創傷或長期的壓力所形成的內在睏擾,它們如同幽靈般縈繞,悄無聲息地在我們的生理上留下印記。 第一章:當情緒化為病痛——情緒失調與身體信號的解讀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不適,都可能是一種無聲的呐喊。焦慮,它不僅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齣汗,更可能引發消化係統紊亂,導緻胃痛、腹脹,甚至腸易激綜閤徵。抑鬱,它不僅消磨我們的意誌,剝奪我們的快樂,更可能削弱我們的免疫係統,讓我們更容易生病,並加速身體的衰老。憤怒,長期的壓抑或爆發,都可能導緻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恐懼,那種深入骨髓的恐懼感,有時會轉化為慢性疼痛,如頭痛、背痛,讓我們疲憊不堪。 本章將深入探討,那些看似無關的負麵情緒,是如何在生理層麵産生實質性的影響。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和理解這些身體發齣的信號,它們並非“小題大做”,而是身體在嘗試與我們溝通,告知我們內心正在承受的壓力。我們將探索情緒與荷爾濛、神經係統之間的復雜互動,理解為何長期的負麵情緒會成為身體的“慢刀子”。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開始學習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或忽視,為後續的療愈奠定基礎。 第二章:思維的牢籠——認知扭麯與慢性疾病的推手 我們的思想,是我們內心的建築師,也是我們健康的守護者,抑或是破壞者。許多時候,我們被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所睏。比如,“災難化思維”,將每一個小問題都放大成無法挽迴的災難,這種持續的擔憂會激活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嚴重消耗身體的能量,並引發各種慢性炎癥。再比如,“非黑即白”的思維,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不完美”,這種極端的評判標準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本章將重點剖析那些普遍存在的認知扭麯,它們如何像無形的枷鎖,將我們睏在負麵的情緒和行為模式中,並最終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我們將探討“災難化思維”、“貼標簽”、“讀心術”、“過度概括”等常見的認知陷阱,理解它們是如何通過影響我們的情緒,進而間接或直接地導緻身體疾病的産生。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這些扭麯的思維,並逐步培養更客觀、更靈活的思維方式,從而打破思維的牢籠,重獲內心的平靜,為身體的康復創造積極的心理環境。 第三章:昨日的陰影——未竟的創傷與身體的記憶 童年經曆、感情創傷、事業挫摺……那些我們以為已經過去,卻從未真正被處理和整閤的經曆,如同埋藏在土壤深處的種子,會在不經意間生根發芽,開齣痛苦的花朵。而身體,往往是這些未竟創傷最忠實的記錄者。例如,許多慢性疼痛,特彆是那些難以用醫學解釋的疼痛,可能源於童年時期未被看見的創傷。長期的焦慮和抑鬱,也常常與早年經曆的失落、分離或虐待有關。 本章將深入探討,那些潛藏在潛意識中的創傷經曆,是如何在我們的身體上留下深刻的印記,並成為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我們將理解“身體記憶”的概念,即身體如何“記住”過去的創傷,並在特定情境下重新激活這些情緒和生理反應。我們將審視那些可能導緻身心問題的童年經曆、人際關係創傷以及其他生活中的重大失落。這不是為瞭沉溺於過去,而是為瞭理解過去如何影響現在,並學習如何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去處理和療愈這些創傷,釋放被壓抑的情緒能量,從而減輕身體的負擔。 第四章:壓力的煉獄——慢性壓力與免疫係統的失衡 現代社會,壓力似乎無處不在。工作、學業、傢庭、人際關係……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身體會持續分泌應激激素,如皮質醇。起初,這有助於我們應對緊急情況,但長期的應激反應,會嚴重破壞身體的免疫係統,使其功能紊亂。這會導緻我們更容易感染疾病,傷口愈閤變慢,甚至增加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本章將揭示慢性壓力對身體健康的毀滅性影響。我們將詳細闡述應激反應的生理機製,理解皮質醇等激素如何長期影響我們的免疫功能、睡眠質量、代謝以及情緒。我們將探討不同來源的壓力(內在與外在),以及它們如何纍積並最終壓垮我們的身心。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學習一係列科學有效的減壓技巧,包括正念練習、呼吸調控、時間管理、建立健康的邊界等,幫助我們在壓力洪流中找到立足之地,重建身體的平衡與活力。 第五章:內在的枷鎖——不健康的自我認知與迴避型依戀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的生活質量。不健康的自我認知,如“我不夠好”、“我活該受苦”等想法,會像一層厚重的陰影,籠罩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難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迴避型依戀模式,則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安,習慣性地推開他人,這種長期的孤獨感和被隔絕感,也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本章將聚焦於那些源於自我評價和人際模式的內在障礙。我們將探索“自我批評”、“完美主義”、“低自尊”等負麵自我認知,理解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行為,以及身體的感知。我們將深入分析迴避型依戀模式,以及它在迴避親密、壓抑情感和自我孤立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本書將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打破不健康的自我認知,培養自我關懷和自我接納的能力,並學習如何以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結,從而減輕因孤立和不被理解而帶來的身心痛苦。 第六章:情緒的泥沼——非理性信念與強迫性思維 某些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信念,比如“我必須永遠成功”、“我必須被所有人喜歡”,會成為我們內心沉重的負擔。當現實與這些信念發生衝突時,我們會産生巨大的焦慮和不安。強迫性思維,那些反復齣現、難以擺脫的擔憂或念頭,更是讓人痛苦不堪,並可能引發各種軀體化癥狀。 本章將深入探討,那些我們常常難以覺察卻又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非理性信念,以及強迫性思維的運作機製。我們將理解這些信念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如何在特定情境下被激活,導緻我們陷入情緒的泥沼。我們將探討強迫性思維與焦慮、抑鬱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最終影響身體健康。本書將引導讀者識彆和挑戰這些非理性信念,學習接納不確定性,並掌握一些有效應對強迫性思維的方法,幫助我們擺脫情緒的糾纏,重建內心的寜靜。 第七章:失去的連接——孤獨感、疏離感與免疫力的衰退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與他人的連接是我們生存和健康的重要基石。長期的孤獨感和疏離感,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感受,更能對我們的生理健康産生深遠影響。研究錶明,缺乏社會支持和歸屬感的人,更容易齣現免疫係統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風險,甚至影響壽命。 本章將側重於探討,人類對連接的天然需求,以及當這種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所帶來的身心後果。我們將分析孤獨感和疏離感的成因,它們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悄然蔓延。我們將揭示社會連接對免疫係統、抗壓能力以及整體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建立和維護健康的社會聯係,包括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能力、尋找歸屬感、參與社群活動等,從而對抗孤獨的侵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第八章:失衡的能量——身體疲憊背後的心理根源 你是否常常感到莫名的疲憊,即使充足休息也無法緩解?這種身體的疲憊,有時並非源於生理上的疾病,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長期的情緒消耗、精神內耗、或是過度付齣而忽視自我關懷,都會導緻身體能量的嚴重透支。 本章將深入挖掘,那些看似單純的身體疲憊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根源。我們將探討,長期的焦慮、抑鬱、擔憂、內疚等負麵情緒,是如何一點點地消耗我們的生命能量。我們將審視那些過度“為他人而活”,而忽略自身需求的人,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能量耗盡。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身體的疲憊是一種重要的信號,它在提醒我們,是時候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學會自我關懷,調整能量分配,為身體注入新的活力。 第九章:未被看見的憤怒——抑壓的怒火與身體的警報 憤怒,作為一種自然的情緒,在被恰當錶達時,可以幫助我們設定邊界、維護權益。然而,當憤怒被長期壓抑、迴避,或是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時,它就會成為一種“毒藥”,在身體內部製造混亂。長期抑壓的憤怒,與心髒病、高血壓、胃潰瘍等疾病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本章將揭示,長期壓抑的憤怒是如何在身體中纍積,並最終發齣警報。我們將理解,為何有些人難以錶達憤怒,以及這種壓抑對身心健康帶來的隱患。我們將探討,憤怒是如何與消化係統、心血管係統以及肌肉骨骼係統産生關聯。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安全、健康的憤怒錶達和轉化技巧,幫助讀者學會識彆、接納並恰當釋放憤怒,從而化解身體的“火藥桶”,重建內心的平靜與健康。 第十章:對完美的追求——強迫癥傾嚮與身體的焦慮 現代社會,對“完美”的追求無處不在。然而,當這種追求演變成一種強迫性的傾嚮,對細節的過度關注,對錯誤的極度恐懼,對秩序的絕對需求時,它就會成為一種精神負擔,並可能導緻身體齣現各種焦慮的癥狀,如心悸、呼吸急促、肌肉緊張等。 本章將深入探討,那些隱藏在“追求完美”背後的強迫癥傾嚮。我們將理解,這種傾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以及對挫摺的應對方式。我們將分析,對完美的過度追求如何導緻長期的心理焦慮,並如何轉化為身體的緊張和不適。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真正的完美並非不存在,而是存在於接納不完美之中。我們將學習如何適度放手,關注過程而非結果,並采取一些方法來緩解由此産生的身體焦慮。 第十一章:解放心靈——通往內在平靜與身體健康的實踐路徑 理解是療愈的起點,而行動則是通往自由的橋梁。在本章,我們將匯集前十個章節的核心洞見,並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實踐路徑,幫助讀者將所學轉化為內在的改變。這並非一套“速成”的靈丹妙藥,而是一段持續的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旅程。 我們將學習如何結閤正念冥想、深呼吸練習、身體掃描等方法,來增強對身體信號的覺察能力,並學會安撫內在的緊張。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認知重構、積極肯定語、情緒錶達等技巧,來調整負麵思維模式,培養健康的自我認知。我們將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連接,以及如何以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挑戰。我們將深入理解自我關懷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習慣。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病魔”的探討,更是一本關於“治愈”的指南。它邀請你勇敢地麵對內心深處的睏擾,理解身體的語言,並最終踏上那條通往內在平靜與身心健康的康莊大道。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是你重新掌控自己生活、重獲健康與幸福的契機。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意義非凡的心靈探索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在黑暗中點亮瞭一盞燈。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內心強大的人,但有時候,一些突如其來的負麵情緒,還是會讓我措手不及,甚至感到恐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這些情緒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轉化成瞭易於理解的語言和 relatable 的例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情感的禁錮”的剖析深有感觸,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因為害怕受傷,而刻意壓抑自己的情感,結果反而讓內心變得更加沉重。這本書不僅幫助我認識到瞭這些問題,更提供瞭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學會如何健康地錶達自己的情感,如何與內心的“病魔”和平共處,甚至最終戰勝它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心靈得到瞭淨化,也更有信心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隻是覺得書名挺有意思,想瞭解一下“病魔心理學”到底是怎麼迴事。但讀完之後,我簡直驚呆瞭!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關於疾病的心理,更像是對人生中各種負麵情緒的一次深度剖析。作者非常擅長用生動的例子和故事來解釋復雜的心理概念,讓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完美主義陷阱”的那一部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有時候這種追求反而成為瞭壓垮自己的稻草,讓我無法享受過程,也無法容忍任何一點瑕疵。它引導我去思考,真正的完美是什麼,以及如何纔能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舒展。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11種病癥的設計,讓我能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和反思,找到瞭很多共鳴點,也學到瞭一些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愈方法。現在,我感覺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都有所改變,不再那麼容易陷入負麵情緒的漩渦。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沉靜又帶著一絲神秘的色彩,恰好點明瞭“內心不安”的主題。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內容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並沒有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心理學書籍一樣,隻是羅列一堆理論或者研究數據,而是真正地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齣發,去探討那些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容易引發焦慮、恐懼、甚至抑鬱的情緒根源。作者的語言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聊天,他能準確地捕捉到我們常常忽略的那些微妙心理變化,並且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引導我們去認識它們。書中提到的那些“病癥”,我發現很多都曾經在我的生活中齣現過,比如那種莫名的擔憂,總是覺得事情會往最壞的方嚮發展,又或者是那種對過去經曆的耿耿於懷,怎麼也走不齣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卸下瞭不少包袱,對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問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那麼害怕去麵對它們。它讓我明白,那些“不安”並非不可戰勝的敵人,而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接納,並最終去治愈的“信號”。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自己內心的迷宮。我一直以來都飽受一些難以名狀的心理睏擾,嘗試過各種方法,但效果都甚微。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那些睏擾我已久的“病癥”,都有著清晰的脈絡可循。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能夠捕捉到我們內心深處那些細微的、不為人知的角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恐懼的傳染性”的討論,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恐懼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會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理論知識,更是一種實用的指導,它教會我如何識彆這些負麵情緒,如何理解它們的産生機製,最重要的是,如何一步步地去化解它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擁有瞭更多的工具和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去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快樂的自己。

評分

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信息,更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深刻的自我反思。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性的溫暖。在探討那些令人不安的心理狀態時,作者並沒有流露齣任何評判,而是充滿瞭理解和同情,這讓我感到非常安心,願意敞開心扉去麵對自己內心的脆弱。書中提到的每一個“病癥”,都經過瞭細緻的闡述,從其産生的根源,到可能帶來的影響,再到具體的應對策略,都寫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對“失控感”的分析印象深刻,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就是因為我們覺得生活失控瞭,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有效的工具,幫助我們找迴掌控感,即使在麵對不可控的因素時,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心理學,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心靈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