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手抄本
○太极拳“元”理论
○对太极源流、内涵、功法重做界定与分野
○揭示了隐匿于武学深处的理论依据
《王宗岳太极拳论》,也就是在太极拳界备受瞩目的“老三本”太极拳谱,是太极拳文献史上的里程碑。本次出版以“老三本”中流传*广、影响*大的“郝和珍藏本”为基础,参合央视《寻宝》节目中的民间国宝“启轩藏本”及坊间流传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详细的校注和说明。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双重双浮之病。欲避此病,现今易耳。有此拳书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高明老师可也。
——杨澄甫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太极拳之精微奥妙,皆不出此论。非有夙慧之人,不能领悟。此术不可以技艺视之也。
——陈微明
原版影印 / 001
王宗岳太极拳论 / 041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042
十三势架/ 052
身法/ 054
刀法/ 056
枪法(原文误作“抢法”) / 058
十三势/ 059
十三势行工歌诀/ 069
打手要言/ 073
解曰/ 075
又曰/ 082
又曰/ 083
又曰/ 084
打手歌/ 087
打手撒放/ 093
太极拳小序/ 094
五字诀/ 099
撒放密诀/ 103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104
附录一/ 107
附录二/ 117
这些稀而弥珍的拳谱,几经显微阐幽,彰往察来,传承者参会自己的体悟,在修炼拳艺的同时,也发展着太极拳理论。自从1854年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太极拳理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内容,主要围绕着舞阳某盐店获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文字,会参了武禹襄等诸家讲论,以两条脉络流传于世:其一是武禹襄将所得王宗岳拳论,加以释解后,赠贻杨家,杨家几代拳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窜益,附录于杨、吴两家公开出版的诸家太极拳论著中;其二是李亦得诸武禹襄赠贻的拳谱后,附以“小序及五字诀”等拳学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赠予其弟李启轩,其二赠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俗称“老三本”。其中李启轩藏本,曾被重编次序后,夹杂他家讲论付梓刊行。此次校释,则以郝和珍藏本为底本,
参校启轩藏本,并附录杨健侯赠贻田兆麟的《太极拳谱》为底本,参校徐哲东校核的龚润田抄本《太极拳谱》,同时参校陈微明、许禹生、武汇川等诸位杨氏拳学者转辗传抄的拳谱,以展现这一时期两脉太极拳谱的风貌。
第二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俗称“宋氏家传本”。这一时期的拳谱,于拳史源流而论,纷繁芜杂,或荒诞不经,但却别具魅力,就像是黄山的云海,变化万千,神秘莫测。这一时期的拳谱,多选编在许禹生、李先五、王新午等几家论著中,较为完整的拳谱,始见于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以及范愚园抄本。诸本之中,以范愚园本内容最为完善。
此次校释,选取范愚园抄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及李先五本、王新午等本,并附录马振华家藏《拳谱》、金庸笔下《九阳真经》相关内容,以及所涉佛道仙尊、名号得能稽考者之古籍文献,探揭其神秘面纱,以期呈现此拳谱独特之魅力。
第三阶段是太极拳理论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是以杨家传抄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为代表,俗称“三十二目”,此谱部分内容陆续见诸杨澄甫、董英杰、陈炎林、田兆麟、顾留馨、沈寿等相关太极拳图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吴公藻藏《太极法说》及杨振基藏“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简称“家藏本”)。此拳谱,具备自身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本的逞一拳一脚之能,升华为“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
此次校释的《太极法说》,选取杨班侯赠贻全佑的《太极法说》为底本,参校“家藏本”,着重梳理从“老三本”“宋氏家传本”到“三十二目”拳学术语的演进,梳理拳谱所涉理学思潮的演变,梳理传统文化对于生命体“人”的认识等,试图解构内蕴于此谱中系统完备的拳学体系。
校释以上三阶段的太极拳经典老拳谱,严格遵循朱熹“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训,几个月来,收拾心情,天天与书为伴,枕书而眠,心境专静纯一,然后将自己一颗向学之心,贴在老拳谱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跟先贤先圣做心与心的交流。
……
太极拳的文化自觉(代序)
凡是牵涉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现象,总要吸引这个民族的文化精英,持续一代接一代地探讨下去。太极拳文化,从清中叶显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文化巨匠进行着跟踪研究,留下了诸多光辉灿烂的研究成果。它们是近两个世纪以来,一些最美好的心灵创造出来的,是我们这些当代人宝贵的精神食粮。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我们手捧这些成果,接受这些遗产,感恩先辈传承的文化财富,感到非常自豪。
一种严肃的、博大的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要呈现由“自在文化走向自觉文化,再走向文化自觉”这样一个螺旋式的飞跃。当然,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理论时期。就像登山的路,如果截其一段,就很难断定是向上还是向下。只有在一段较长的路径视野范围内,我们才能认清它的发展方向。而有了这个方向,今后的路径就更加明朗、自觉、主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哲学命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二水居士花大力气对太极拳老拳谱的梳理和校释,就是太极拳的文化自觉。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目前所知,是太极拳最早期的理论著作。就其价值而言,实际上已达到“经”的高度。人们理解、消化这一经典,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期,永年武氏三兄弟及其族人,围绕《太极拳论》所做的著述,可以说是太极拳文化的“自在阶段”。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繁复杂芜,多彩纷呈。太极拳文化一旦传播到更大范围内,人们便开始争相把这一文化现象与道家文化相联系,与武术各流派相渗透,与民间仙道传奇相撞击,从语源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进行形而上、形而下的考证和对比,等于放在华夏文明的大釜里,放上各种佐料,进行了一次次煎煮晾晒。尽管颜色多元,味道多种,杂芜不纯,但对这一文化成果的烹制,正是太极文化由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
以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为标志,太极拳文化进入了文化自觉的成熟期。《三十二目》从诸多方面,回答了有关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二水居士将其梳理为六个方面……
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把双刃剑,恩惠着人类,也伤害着人类。随着经济的繁荣,环境恶化,道德沦丧,无序竞争,人类面临空前的危险和灾难。这时,主张天人合一、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相生不害,化对抗为和谐的太极拳,给人类带来了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新标准,成为人们能感知到的意识形态中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这正是当前人类所急需的。所以当今的太极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受到世界各民族久别重逢般的欢迎,这真是华夏文明的荣耀和骄傲。
二水居士在导读中写到,他“严格遵循朱子‘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训,几个月来,收拾心情,天天与书为伴,枕书而眠,心境专静纯一,然后将自己一颗向学之心,贴在老拳谱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跟先贤先圣做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校释过程,其实是一次奇妙的学习过程。整整三个多月里,聆听他们掏心掏肺的述说,仿佛彻头彻尾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简直就是菩提灌顶。二水居士的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很值得赞许。他无私地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从心里感激这位年轻的学者。
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创会秘书长
中华太极文化国际总部学术指导
翟金录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印刷技术结合得恰到好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一股庄重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很有讲究,笔锋遒劲有力,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一种内敛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疏朗有致,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丝毫没有传统武术书籍那种密密麻麻、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出版方在呈现内容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理论,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足以判断这是一部力求精品的著作,它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用心对待的武学典籍。这种精致感,在当前的出版市场中,已属难得。
评分初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行文的古朴与流畅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深奥晦涩的哲理,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不像某些武学著作那样,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陈述,读起来像在啃硬骨头。相反,这里的文字更像是春日里拂过水面的微风,轻柔却又带着清晰的指向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意”与“形”之间相互转换的论述,那段文字的结构非常精妙,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拳法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东方智慧的散文集,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极好,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武者的豪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但也足够让资深爱好者回味无穷。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招式口诀,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铺垫基础的理念和心法的建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我发现,很多关于“松紧转换”和“中正安舒”的描述,都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来阐释的,比如将人体比作一张拉满的弓,又瞬间松弛下来,这种画面感极强,让人一读就懂,一懂就想去尝试。书中对桩功的讲解,也并非简单的姿势罗列,而是深入到了对呼吸和意识的引导层面,每一个细节都强调了“练内不练外”的精髓。可以说,作者是用一种引导者的姿态,而非说教者的面孔,来引领读者进入这个武学殿堂。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本书并非是那种只关注“打赢”或“击败对手”的实用主义手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修炼者自身的局限和潜力。其中关于“知己”与“知彼”的辩证关系,论述得极其深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身的完全掌握,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外部的力量。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描述劲力运行轨迹时所采用的那种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它避免了陷入繁琐的力学计算,而是回归到人体自然的运动规律上去。读起来,你会感觉作者不是在教你如何使出某种特定的招式,而是在唤醒你身体里原本就潜藏着的、最自然、最有效率的运动模式。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觉醒,而非生搬硬套的外部灌输。
评分对于长期习练武术的人来说,寻找一本能真正与自己的经验产生共鸣的书籍是极其困难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极具当代实践意义的理论体系。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某些已经被约定俗成的概念,提出了既尊重传统又不失批判性的新解读。尤其是对“螺旋劲”的剖析部分,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极佳的支点,将看似分散的劲力导向统一的中心,使得整个论述立体了起来。它不是对古代经典的简单复述,而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再创造”,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的份量,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会成为我未来几年内,持续研习和对照自身练习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包装完好无损 快递速度快
评分对商家和物流满意,书校注人校注的不咋样
评分很好,很不错的一套丛书
评分网上全有,太极讲空,虚,此书内容也甚是空虚啊
评分买了好多的书籍,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一代宗师的珍藏本,很好的理论书籍,值得我去学习学习!正版图书!
评分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都很好!
评分以前练杨式,但没有好的师傅,学习一下
评分好!太极拳的祖师的拳谱!
评分一次买了很多,京东非常负责任,服务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