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托

嘱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慈诚罗珠堪布 著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人性
  • 情感
  • 家族
  • 秘密
  • 反转
  • 剧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1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88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1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佛陀在入涅槃之前,特别交代后学者学习“四依法”,用这四个标准辨别佛法的真伪,唯恐后人被人欺骗,故教诫后人,千万不要迷信。

  在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有弟子曾询问释迦牟尼佛:佛陀圆寂以后,如果有外道或者其他人前来讲法,并宣称其所讲内容就是佛法,我们应当怎样去区分其真假正伪呢?佛陀回答说:在我圆寂之后,无论任何一种法门,或者任何一个人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亦即三个法印,就是正法;如果不但不具备三个法印,而且与三个法印背道而驰,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由此可见,三法印是辨别正法与非法,佛教与伪佛教的界限。要认定什么是佛法,就需要以这三个法印来印证或者辨认。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阿难这首偈子,是非常悲痛说出我们众生的业障深重,没有能力辨别真妄。“值”是遇到,遇到佛法的人不多。

  本书引导我们如何抉择真正的善知识,什么才是真正的菩提光明之路。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佛陀亲自宣讲的四依法和四法印,由大善知识慈诚罗珠堪布智慧诠释,引导我们如何智信佛教,不盲从,不迷信。做一个真正续佛慧命的佛子。

  如果你对佛教存在一些疑惑,也请阅读这本书,了解来自两千五年前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解除你心中的疑惑。


内容简介

  众生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有三种:一,是与无常相违的常执;二,是与痛苦相反的乐执;三,是与无我相抵触的我执。有了这三种执着,就会造作善恶之业。造了善业,就流转于人天等善趣;造了恶业,就投生于地狱等恶趣,始终无法超轮回而获得解脱。脱离轮回获取解脱的原因,并不在于外面,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所谓自身,并非指自己的身体,而是指思想或者精神。通过推翻三种执着,才能解决精神的束缚;如果不断除或者毁坏这三种执着,就永世不得解脱。三法印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共同的观点。任何一位佛陀出世转法,都会讲到三法印。也可以说,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法,都离不开三法印;无论诸佛前前后后从任何一个侧面所宣讲的一切法,其根本的精华,就是三法印。甚至包括密宗,虽然在密宗的不共见解中,会讲到空性和光明,但同时密宗肯定也会讲到无常、痛苦等等。


作者简介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1984年于藏区之佛法重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依止当代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刻苦学习。经过多年努力,精通了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并获得堪布学位。20多年来,曾于喇荣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至今,堪布更着力于深入研究西方科学与哲学,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曾分别前往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就心灵、禅修、显密佛法等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演讲与开示。

  堪布又深入汉藏各地,宣导艾滋病防治、环保、素食、教育、戒杀护生等理念,同时讲授显密佛学正见与实修窍诀,引领各阶层人士踏上闻思修行解脱之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又于积极在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弘法之余,勤写不辍。先后出版了藏文版的《堪布慈诚罗珠全集》(民族出版社),中文版的《慧灯之光》系列丛书(西藏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以及《生命的真相》、《慧语莲灯》、《我们为何不幸福》等著作。

目录

上 篇 不可不知的四法印
第一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3
一 宣讲四法印的必要/3
二 四法印的见解/8
第二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19
有漏皆苦/19
第三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34
诸法无我/34
第四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四) /54
诸法无我(下) /54
涅槃寂静/78
第五章 四法印的修法与见解(五) /80
空性的修法/87
第六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103
第七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七) /126
诸行无常的修法/128
有漏皆苦的修法/135
无我的修法/138
下 篇 四依法
总述/145
一 四依法的内容/145
二 四依法的顺序/145
三 四依法与闻思修的关系/146
第一章 依法不依人/148
第二章 依义不依语/160
一 何为依义不依语/160
二 依义不依语的分别/160
三 为何要依义不依语/164
四 密宗特殊的依义不依语/166
五 何时抵达依义不依语的真实境界/167
第三章 依了义经? 不依不了义经/170
一 界定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170
二 宣说不了义法的因由/174
三 世俗与胜义的终极答案/178
四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的结果/179
第四章 依智不依识/183
一 何谓识与智/183
二 识和智的区分方式/184
三 区分“识” 与“智” 的要点/185
四 误区——认“识” 为“智” /190
五 依智不依识的意义/191
六 依智不依识的具体修行次第/192
七 为什么要依智不依识/194
八 结尾/195

前言/序言

unll




《嘱托》: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次灵魂的叩问 引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前行的道路,却又因岁月的侵蚀而渐渐模糊。它们或许曾是震撼人心的壮举,或许是荡气回肠的爱情,又或许是埋藏心底的秘密。而《嘱托》,正是这样一段关于过去,关于责任,关于一段被刻意遗忘的往事的深邃回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人性、选择与命运的深刻剖析,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叩问,等待着有缘人的聆听。 故事梗概 《嘱托》的故事,如同拨开层层迷雾的古老画卷,缓缓展开。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一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思潮暗流涌动,个人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注定是悲壮而又充满张力的。 主人公,一个名叫“顾青”的年轻女子,身世扑朔迷离。她生长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家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将她卷入了一个她从未想象过的漩涡。一场离奇的死亡,一份遗留的信件,以及一些零散的线索,指向了一个被埋藏了多年的惊天秘密。这个秘密,不仅关乎她的身世,更关乎那个时代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甚至影响着一些历史进程的走向。 随着顾青一步步的追寻,她接触到了一群身份迥异的人物:有心怀家国、运筹帷幄的革命者;有出身显赫、却心事重重的旧时权贵;有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艺术家;还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普通人。这些人,有的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则成为了她追寻真相的阻碍。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份“嘱托”展开。这份嘱托,究竟是何人所托?又寄托着怎样的深意?它为何被封存多年?为何顾青的命运与它紧密相连?这些疑问,如同暗夜中的星光,指引着顾青,也牵引着读者的心。 顾青的追寻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她需要穿越谎言与真相的迷宫,辨别友善与敌意的界限,面对来自过去和现在的双重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与外部的阻力抗争,更要与内心的恐惧、怀疑和对亲情的挣扎搏斗。她发现,曾经自己所信以为真的世界,并非如同表面那般简单;而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可能隐藏着最深的秘密。 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顾青逐渐拼凑出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这段往事,交织着爱恨情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抗争。她得知,这份“嘱托”的背后,隐藏着一段被掩盖的牺牲,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一个关于信念与坚守的永恒主题。 主题探讨 《嘱托》并非仅仅讲述一个关于解开身世之谜的故事,它更是一次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一次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处、如何抉择的思考。 真相与遗忘的较量:故事通过顾青的视角,展现了真相被掩盖的可能性,以及遗忘所带来的后果。有时,遗忘是为了保护,有时,遗忘则是为了掩饰。当真相被掩埋得越深,它一旦被揭开,所带来的震撼就越是巨大。顾青的追寻,是对那些试图将真相尘封的人们的挑战,也是对每一个试图逃避过去的人的警示。 责任与传承:所谓的“嘱托”,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嘱咐,它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这份嘱托,可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对生命的珍视,对道义的坚守。顾青在承担这份嘱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它背后沉甸甸的分量,也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命运的洪流与个体的选择:故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体显得渺小而无助,仿佛随时会被命运的洪流吞噬。然而,《嘱托》也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个体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力。顾青的选择,以及那些在往事中做出抉择的人物,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悲壮图景。他们的选择,或顺应时势,或逆流而上,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命运,也成为了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爱与牺牲: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顾青接触到的许多人物,他们的命运都与“爱”和“牺牲”紧密相连。这份爱,可能是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理想的爱;而牺牲,则是为了这份爱所付出的代价。这些牺牲,有些是默默无闻的,有些则是惊天动地的,它们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悲歌,也让“嘱托”的意义更加深邃。 身份的追寻与自我认知:顾青最初的追寻,源于对自身身份的困惑。随着真相的层层剥离,她不仅找回了失去的过去,更在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她明白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以及未来应该走向何方。这种身份的追寻,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旅程。 艺术特色 《嘱托》在艺术呈现上,力求营造出一种真实而又富有张力的氛围。 精巧的叙事结构:故事采用多线叙事,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将不同人物的视角融合。这种结构使得故事既有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魅力,又能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碎片化的信息,如同一块块拼图,等待读者去拼接,去解读。 细腻的人物刻画: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都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顾青的成长与蜕变,尤为引人注目,她的坚韧、智慧与善良,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也是人性的光辉。 浓郁的时代气息:故事的背景,被精心还原。从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的服饰、语言习惯,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时代思潮,都力求真实。这不仅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诗意的语言风格:作者的语言,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不失现代的灵动。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都充满了诗意,如同潺潺流水,缓缓流淌,却又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嘱托》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文学的享受。 留白与意境:作者深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上,留有适度的“留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故事的意境更加悠远,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回味无穷。 结语 《嘱托》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现在和未来的叩问。它让我们反思,在每一个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涛;在历史的烟云中,那些被遗忘的真相,又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现在。 读《嘱托》,你会跟随顾青一同踏上未知的旅程,你会体验她的迷茫与坚持,你会感受到她的成长与蜕变。你会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中,看到人性的复杂与伟大,看到爱与牺牲的力量,看到责任与传承的意义。 这本书,就像一句低语,在寂静的夜里,悄悄地回响在你的耳边。它提醒着你,有些东西,永远不该被遗忘。有些嘱托,穿越时空,依然拥有力量。而你,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又将如何回应,如何传承? 《嘱托》的故事,或许就藏在你我的身边,等待着被发现,被讲述,被铭记。这是一段不容错过的,关于人性、命运与历史的深刻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被深刻地“涤荡”过后的宁静。它似乎触及了一些非常原始和核心的人类恐惧——比如失控感、身份的模糊性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但奇怪的是,尽管主题沉重,但读完后,我并没有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对“希望”那一丁点微弱光芒的把握。那光芒并不耀眼,甚至可能只是一个错觉,但它足以支撑人物走过最黑暗的时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日常仪式”的描绘,这些微小的、重复性的动作,在宏大的虚无面前,成为了唯一的锚点。它提醒我们,生活的基础可能建立在看似无意义的重复之上。这本书的结尾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而是将故事的最终走向,悬置在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里。它迫使你将书合上的那一刻,依然保持着思考的状态,而不是轻易地被故事推向一个既定的终点。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充满智力挑战和情感共鸣的阅读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简直是一场华丽而又克制的盛宴。我得承认,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那些措辞太精妙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充满了现代的疏离感。特别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时,作者总能捕捉到那种转瞬即逝的“不可名状之美”。比如,他描述一片被雾气笼罩的山谷,用的词汇不是“朦胧”或“迷茫”,而是某种更具张力的表达,仿佛那雾气本身就具有生命和意图。这种对语言的极致打磨,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仪式感。唯一让我略感困惑的是,有些段落的象征意义过于浓厚,导致我感觉自己像是穿梭在一条充满隐喻的隧道里,虽然风景绝美,但偶尔也会迷失方向。但这或许就是作者的本意——让读者成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总而言之,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美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珍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差点被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叙事风格劝退了。它不像那些通俗小说那样,恨不得把一切都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相反,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作者仿佛是一位冰冷的建筑师,只提供了骨架和结构,而血肉和情感,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记忆不再是线性的片段集合,而更像是一种流动的、可以被重塑的物质。书中有好几段场景描写,明明是发生在不同时空,但通过某种气味或者光影的共振,它们诡异地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错觉。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重组,对于习惯了传统故事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因为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因果关系。它对人性的某些阴暗面的揭示,也毫不留情,但它并非为了批判,更像是一种冷静的记录,记录着人性在极端压力下会呈现出的奇异形态。它不给你答案,只是把问题赤裸裸地放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面对。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并非混乱,而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采用了一种多重叙事线索的结构,每一条线索似乎都在独立发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近乎物理学的引力关系。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留白”,他不会把所有的联系都解释清楚,而是留给你一连串的问号,让你自己去构建逻辑链条。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投入度。我最欣赏它对“沉默”的运用。很多重要的情节转折,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或动作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物长时间的沉默,通过他们眼神的交汇,甚至是通过房间里空气的流动来实现的。这种无声的张力,比任何喧嚣的场面都更具穿透力。这本书不是快消品,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来培养感情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在老照片里发现新的细节一样。它成功地在叙事清晰度和晦涩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评分

这部作品,我得说,简直是文字构建的迷宫,每一个转折都让人猝不及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那个部分,简直如同X光扫描般透彻。我记得有个场景,主人公站在雨中,雨水打在脸上,但他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彻骨的干燥,那种荒谬的对比感,读起来让人忍不住脊背发凉。他对于“存在”的探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而是浸润在日常琐碎中的那种,比如早晨醒来时窗帘缝隙透进的一缕光,或者咖啡杯边缘的缺口。这种将宏大命题包裹在微小细节里的手法,高明得令人叹服。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紧凑,让人喘不过气来,时而又慢得像凝固的琥珀,让你有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潜藏的暗流。我个人对其中对“时间”的解构特别着迷,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认为的线性时间,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幻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又被颠覆了一次,需要时间去重新校准。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更像是用来“经历”的,它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一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但这些阴影却是构成你新视角的重要部分。

评分

慈诚罗珠上师的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值得买

评分

挺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大家都应该读一读。

评分

书不错,送货神速,大师之作

评分

评分

非常好,顶礼上师!强烈推荐!

评分

非常好的书,大家都应该读一读。

评分

包装很精美,印刷很清晰,内容很殊胜,感恩店家付出!物流服务也很到位!赞!

评分

好书!开启人生智慧。书的质量也不错,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