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入涅槃之前,特别交代后学者学习“四依法”,用这四个标准辨别佛法的真伪,唯恐后人被人欺骗,故教诫后人,千万不要迷信。
在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有弟子曾询问释迦牟尼佛:佛陀圆寂以后,如果有外道或者其他人前来讲法,并宣称其所讲内容就是佛法,我们应当怎样去区分其真假正伪呢?佛陀回答说:在我圆寂之后,无论任何一种法门,或者任何一个人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亦即三个法印,就是正法;如果不但不具备三个法印,而且与三个法印背道而驰,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由此可见,三法印是辨别正法与非法,佛教与伪佛教的界限。要认定什么是佛法,就需要以这三个法印来印证或者辨认。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阿难这首偈子,是非常悲痛说出我们众生的业障深重,没有能力辨别真妄。“值”是遇到,遇到佛法的人不多。
本书引导我们如何抉择真正的善知识,什么才是真正的菩提光明之路。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佛陀亲自宣讲的四依法和四法印,由大善知识慈诚罗珠堪布智慧诠释,引导我们如何智信佛教,不盲从,不迷信。做一个真正续佛慧命的佛子。
如果你对佛教存在一些疑惑,也请阅读这本书,了解来自两千五年前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解除你心中的疑惑。
众生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有三种:一,是与无常相违的常执;二,是与痛苦相反的乐执;三,是与无我相抵触的我执。有了这三种执着,就会造作善恶之业。造了善业,就流转于人天等善趣;造了恶业,就投生于地狱等恶趣,始终无法超轮回而获得解脱。脱离轮回获取解脱的原因,并不在于外面,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所谓自身,并非指自己的身体,而是指思想或者精神。通过推翻三种执着,才能解决精神的束缚;如果不断除或者毁坏这三种执着,就永世不得解脱。三法印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共同的观点。任何一位佛陀出世转法,都会讲到三法印。也可以说,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法,都离不开三法印;无论诸佛前前后后从任何一个侧面所宣讲的一切法,其根本的精华,就是三法印。甚至包括密宗,虽然在密宗的不共见解中,会讲到空性和光明,但同时密宗肯定也会讲到无常、痛苦等等。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1984年于藏区之佛法重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依止当代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刻苦学习。经过多年努力,精通了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并获得堪布学位。20多年来,曾于喇荣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至今,堪布更着力于深入研究西方科学与哲学,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曾分别前往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就心灵、禅修、显密佛法等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演讲与开示。
堪布又深入汉藏各地,宣导艾滋病防治、环保、素食、教育、戒杀护生等理念,同时讲授显密佛学正见与实修窍诀,引领各阶层人士踏上闻思修行解脱之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又于积极在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弘法之余,勤写不辍。先后出版了藏文版的《堪布慈诚罗珠全集》(民族出版社),中文版的《慧灯之光》系列丛书(西藏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以及《生命的真相》、《慧语莲灯》、《我们为何不幸福》等著作。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被深刻地“涤荡”过后的宁静。它似乎触及了一些非常原始和核心的人类恐惧——比如失控感、身份的模糊性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但奇怪的是,尽管主题沉重,但读完后,我并没有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对“希望”那一丁点微弱光芒的把握。那光芒并不耀眼,甚至可能只是一个错觉,但它足以支撑人物走过最黑暗的时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日常仪式”的描绘,这些微小的、重复性的动作,在宏大的虚无面前,成为了唯一的锚点。它提醒我们,生活的基础可能建立在看似无意义的重复之上。这本书的结尾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而是将故事的最终走向,悬置在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里。它迫使你将书合上的那一刻,依然保持着思考的状态,而不是轻易地被故事推向一个既定的终点。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充满智力挑战和情感共鸣的阅读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简直是一场华丽而又克制的盛宴。我得承认,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那些措辞太精妙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充满了现代的疏离感。特别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时,作者总能捕捉到那种转瞬即逝的“不可名状之美”。比如,他描述一片被雾气笼罩的山谷,用的词汇不是“朦胧”或“迷茫”,而是某种更具张力的表达,仿佛那雾气本身就具有生命和意图。这种对语言的极致打磨,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仪式感。唯一让我略感困惑的是,有些段落的象征意义过于浓厚,导致我感觉自己像是穿梭在一条充满隐喻的隧道里,虽然风景绝美,但偶尔也会迷失方向。但这或许就是作者的本意——让读者成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总而言之,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美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珍品。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差点被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叙事风格劝退了。它不像那些通俗小说那样,恨不得把一切都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相反,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作者仿佛是一位冰冷的建筑师,只提供了骨架和结构,而血肉和情感,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记忆不再是线性的片段集合,而更像是一种流动的、可以被重塑的物质。书中有好几段场景描写,明明是发生在不同时空,但通过某种气味或者光影的共振,它们诡异地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错觉。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重组,对于习惯了传统故事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因为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因果关系。它对人性的某些阴暗面的揭示,也毫不留情,但它并非为了批判,更像是一种冷静的记录,记录着人性在极端压力下会呈现出的奇异形态。它不给你答案,只是把问题赤裸裸地放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面对。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并非混乱,而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采用了一种多重叙事线索的结构,每一条线索似乎都在独立发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近乎物理学的引力关系。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留白”,他不会把所有的联系都解释清楚,而是留给你一连串的问号,让你自己去构建逻辑链条。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投入度。我最欣赏它对“沉默”的运用。很多重要的情节转折,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或动作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物长时间的沉默,通过他们眼神的交汇,甚至是通过房间里空气的流动来实现的。这种无声的张力,比任何喧嚣的场面都更具穿透力。这本书不是快消品,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来培养感情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在老照片里发现新的细节一样。它成功地在叙事清晰度和晦涩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评分这部作品,我得说,简直是文字构建的迷宫,每一个转折都让人猝不及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那个部分,简直如同X光扫描般透彻。我记得有个场景,主人公站在雨中,雨水打在脸上,但他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彻骨的干燥,那种荒谬的对比感,读起来让人忍不住脊背发凉。他对于“存在”的探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而是浸润在日常琐碎中的那种,比如早晨醒来时窗帘缝隙透进的一缕光,或者咖啡杯边缘的缺口。这种将宏大命题包裹在微小细节里的手法,高明得令人叹服。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紧凑,让人喘不过气来,时而又慢得像凝固的琥珀,让你有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潜藏的暗流。我个人对其中对“时间”的解构特别着迷,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认为的线性时间,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幻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又被颠覆了一次,需要时间去重新校准。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更像是用来“经历”的,它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一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但这些阴影却是构成你新视角的重要部分。
评分慈诚罗珠上师的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值得买
评分挺好
评分非常好的书,大家都应该读一读。
评分书不错,送货神速,大师之作
评分明
评分非常好,顶礼上师!强烈推荐!
评分非常好的书,大家都应该读一读。
评分包装很精美,印刷很清晰,内容很殊胜,感恩店家付出!物流服务也很到位!赞!
评分好书!开启人生智慧。书的质量也不错,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