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顾史考 著
图书标签:
  • 楚简
  • 先秦儒学
  • 郭店楚简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简帛研究
  • 儒家思想
  • 历史文献
  • 中国哲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4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69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早期中国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分为两部,分别题为“宏观篇”与“微观篇”。“宏观篇”共有四篇,所论者皆为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之思想上及学术史上的探索,包括其中“以人治人”的思想、礼乐美学思想、“情义终始”论等重要哲学观点,以至于这些思路的历史背景、其与战国诸子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后世儒学的种种影响。“微观篇”共五篇,所论者乃为诠释郭店楚简的具体问题,如若干竹简的排列顺序、有关章节文句的句读与解释,以及个别字词的可能释读,同时亦包括一篇专讲郭店简等出土简帛该如何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对的诠释理论。

作者简介

顾史考(Scott Cook),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现任美国郡礼大学(Grinnell College)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研究首席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范围以先秦文献及思想史为主,曾编著《藏天下于天下:对(庄子)不齐之论说》(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Uneven Discourseson the Zhuangzi,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3年),并在《清华大学学报》、《简帛》、《台大中文学报》及《华裔学志》、.《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海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另著《郭店楚简综合研究与英译》(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A Stuay andComplete Translation),2012年年底将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再版序言
初版自序
宏观篇
第一篇 从礼教与刑罚之辨看先秦诸子的诠释传统
第二篇 从楚国竹简论战国“民道”思想
第三篇 郭店楚简儒家逸书及其对后世儒学思孟道统的意义
第四篇 以新出楚简重游中国古代的诗歌音乐美学

微观篇
第五篇 古今文献与史家之喜新守旧
第六篇 郭店楚简儒家逸书的排列调整刍议
第七篇 读《尊德义》札记
第八篇 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
第九篇 从《楚辞》韵例看郭店楚简《语丛四》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墨子如此一来便可以引用孔门所喜好的先王之书,以反过来证实其自己的学说。然而《墨子》中所讲的“圣王之事”与“先王之书”,亦往往与孔门著作所引用的不同,而此乃其诠释方面的另一个手法。《庄子·天下》谓墨家自云“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孔门弟子多“从周”,故墨子驳斥儒者公孟子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墨子·公孟》)确如罗根泽指出:“然则墨子之所以述尧舜、道夏禹者可知矣,以其古尤古也。故愈至后世,所言益古,驯至而法黄帝,驯至而法神农,驯至而法天乙泰一,无非所以使其古尤古,以压倒他家,谓其古非古也。”罗氏亦指出《墨子》所引“书”,几乎“与今古文《尚书》全殊”,此可能便意味着墨家于“经过儒家之修饰润色”的后者之外,尚另有一套较利于己说的“先王之书”作为后盾。诠释历史文献的过程,本来亦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读者依着自己已有之经验来选择文献中较合乎其判断标准的意义,以便构造一种更有意义的诠释。而诠释历史本身,亦无非是取材于合乎此标准的史料,以便构造出更有意义的历史诠释。于诠释文献与选取史料两方面,墨子可以说是为后来的诸子开启了一种新的道路,亦即“孔门之外”的道路也。
……

前言/序言


《古礼溯源: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研究》 一、 内容梗概 《古礼溯源: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理念、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具体的出土文献,而是以宏观的视野,梳理先秦诸子学说在礼制、政治、伦理、宇宙观等多个维度上的独特建构,力求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渊源。全书共分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先秦思想文化的斑斓图景。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思想萌芽。本部分将追溯西周封建制度的衰落、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以及这一时期礼崩乐坏、思想竞起的宏观历史背景。深入探讨“礼”作为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演变,从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礼仪,到士阶层崛起后对礼的重新诠释和普及。重点分析早期哲学思想的萌芽,如早期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以及对天地自然、鬼神祖先的朴素认知,如何为后来的诸子学说奠定思想基础。将考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对中原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与碰撞。 第二部分:儒家思想的宏观构建。本部分将集中探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构建其思想体系时所秉持的核心原则。将详细阐述儒家对于“仁”、“礼”、“义”、“智”、“信”等核心范畴的界定与发挥,分析其如何将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紧密结合。重点解读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政治、道德的普遍性原则的追求。深入研究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及其社会政治意义,以及他如何通过“仁政”的理念来回应时代的动荡。同时,也将分析荀子“性恶论”的独特性,及其对“礼义”的强调,揭示儒家内部在人性与治国之道上的不同路径。将考察儒家思想如何汲取早期文献(如《诗经》、《尚书》)中的思想精华,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 第三部分:诸子百家的多元探索。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儒家之外的其他主要思想流派,展现先秦思想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将重点分析道家(老子、庄子)的“道”与“无为”思想,及其对自然、人生、政治的独特见解,阐释其如何通过“顺应自然”来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与逍遥。深入探讨墨家(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分析其如何将功利主义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严密的社会改革理论。还将考察法家(商鞅、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解析其如何强调法律的至上性、君主的权威性,以及如何通过严刑峻法来实现国家富强和统一。此外,还将简要介绍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重要学派的代表性思想,勾勒出先秦思想“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第四部分:思想体系的相互影响与历史传承。本部分将致力于揭示先秦诸子思想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将分析不同学派在对“礼”的理解、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对治国方略的选择上所产生的观点碰撞与对话。例如,儒家如何回应墨家的兼爱,法家如何吸收道家与儒家的某些观念,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同时,本部分也将探讨先秦诸子思想在后世的流传与演变,它们如何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改造、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将考察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与解读,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特色与价值 《古礼溯源: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研究》并非简单地对零散的先秦思想进行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完整、具有内在逻辑的思想体系图景。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 1. 宏观视角与系统梳理:不同于微观的文本解读,本书采取宏观的视角,将先秦诸子思想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力求展现其思想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碎片化。 2. 概念辨析与逻辑阐释:本书注重对核心概念(如“仁”、“道”、“法”等)的深入辨析,力求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意涵和逻辑关联,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学派的核心论点。 3. 历史演进与动态分析:本书将先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分析了不同思想流派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借鉴与批判,展现了思想的生命力与演变轨迹。 4. 理论深度与学术 rigor:本书在梳理历史文献、辨析概念的同时,也注重理论的建构与论证,力求达到学术上的严谨与深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5. 通俗易懂与普及性:尽管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但作者在行文中力求语言的清晰流畅,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旨在让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够有所收获。 三、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学术研究者、高校师生。 希望深入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特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核心理念的读者。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智慧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源泉的读者。 《古礼溯源: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探索先秦思想智慧的清晰路径,通过对宏观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基,感悟先哲们的智慧光芒,并从中汲取启迪,以更深刻地认识当下,展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确实引人注目,但作为一名对先秦儒家思想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必须坦诚地表达,我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找到我所期待的那些深度和广度。我原本以为,既然书名提到了“宏微观”,应该能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郭店楚简中那些看似零散的儒家文献片段,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思想图景中去理解,同时也能深入剖析其中细微的语词选择和逻辑关联。然而,我阅读下来的感受是,它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平铺直叙的文献整理和注释,缺乏那种能够让人“茅塞顿开”的理论建构。比如,对于“性”、“命”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竹简之间的演变脉络,我期待能看到更具穿透力的论述,比如如何区分早期与晚期思想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但很遗憾,这些地方的分析显得有些保守,更像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整合,而非原创性的思想推进。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导览手册,而非一部能够引领思想潮流的学术专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给我留下了一些疑惑。它似乎试图在“微观考证”和“宏观梳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实际效果却是两者都未能充分展开。在微观层面,虽然考证细致,但缺乏一种清晰的、层层递进的论证链条,使得许多重要的文本细读成果散落在章节之中,未能有效地汇集成一个有力的论点。而在宏观层面,对先秦儒家思想整体发展脉络的勾勒又显得较为简略,更像是一个背景介绍,而非基于前述微观分析所导出的结论。我期待的“宏微观”的结合,应该是微观分析为宏观重构提供坚实的证据,而宏观框架又能指导微观细节的解读。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在两个平行的轨道上运行,读者很难从中获得一种融会贯通的体验,即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竹简片段是如何共同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

评分

从文字的锤炼和语言的驾驭能力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具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和文献学素养。他对每一个字词的考证都显得极为审慎,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这种过分的审慎有时也转化为一种语言上的冗余和观点的退缩。在解释一些关键的哲学命题时,作者常常使用大量的限定词和转折句,仿佛生怕做出任何可能引发争议的判断。这种“安全至上”的写作风格,虽然避免了主观臆断的陷阱,却也使得全书的论证缺乏应有的锐度和冲击力。读者渴望看到的是一种在充分尊重文献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并捍卫某种解释路径的学术勇气。然而,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复杂性本身的畏惧,而非征服复杂性所带来的知识愉悦。它像一个保管员,细心地清点着每一件珍宝,却不愿尝试将这些珍宝重新组合成一件震撼人心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出土文献比较研究的学者,我本希望这本书能在整合郭店楚简与其他同时期思想资源(比如马王堆帛书或早期的诗经注释)方面有所突破。毕竟,这些文献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先秦思想光谱的基石。然而,这本书的视野似乎显得有些局促,它将郭店楚简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文本群进行考察,较少与其他同期甚至稍晚的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参照。例如,如果能将郭店楚简中的“善”的观念,与同时期道家或墨家对“善”的定义进行细致的对比,哪怕只是侧重于方法论上的差异,都能极大地提升文本的对话价值。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就简论简”,虽然这保证了对单个材料的细致梳理,却牺牲了将这些材料置于整个先秦思想版图中的宏观定位,使得最终的结论缺乏一种磅礴的历史感和理论穿透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倒是挺精致的,摸上去手感不错,也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过,内容上却让我感到一丝失落。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在竹简中反复出现但意义略显模糊的道德实践范畴,比如“仁”与“义”的并置与区分。在我看来,郭店楚简的价值正在于其提供了西周礼制解体后,早期儒家在应对现实困境时所进行的思想张力测试。我期待看到一种富有动态感的解读,比如在面对特定历史情境时,某一简文中的“义”是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或伦理重量的。但这本书的论述总是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层面徘徊,好像只是在“这是什么意思”的层面打转,而没有进一步探讨“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以及“它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结构性影响”。读者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更多是知识点的堆砌,而非一个清晰、连贯的先秦儒学思想模型。

评分

第八篇 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

评分

对出土文献的研究,海外学者的论述。

评分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评分

书籍的质量很一般,内容是极好的

评分

顾史考(Scott Cook),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现任美国郡礼大学(Grinnell College)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研究首席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范围以先秦文献及思想史为主,曾编著《藏天下于天下:对(庄子)不齐之论说》(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Uneven Discourseson the Zhuangzi,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3年),并在《清华大学学报》、《简帛》、《台大中文学报》及《华裔学志》、.《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海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另著《郭店楚简综合研究与英译》(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A Stuay andComplete Translation),2012年年底将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评分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评分

一本国外汉学者关于郭店楚简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本书对郭店楚简中的儒书的考察让人深思。

评分

宏观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