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高僧延参法师 “人生三很”系列开示① 《不闲着,但别忙:不疲惫的活法》
你在忙什么?忙,其实是心茫,也是心盲,看不清自己,也看不轻自己。
别让人生闲下来,但不可因忙碌而少了生活的闲适!
禅宗高僧延参法师 “人生三很”系列开示② 《吃咸点,看淡点:不焦虑的活法》
你在焦虑什么?生活需要心态的调和,用灵活的智慧、随缘的欢喜,一一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焦虑。
吃咸点,看淡点,人生刚刚好。且行且悟,且活且新。
禅宗高僧延参法师 “人生三很”系列开示③ 《少走神,多走心:不迷茫的活法》
你在迷茫什么?人生之路不平坦,请多走心,莫要分神,爱一个人就好好爱,吃一顿饭就好好吃。
点一盏心灯,愿你心无挂碍;存一颗素心,愿你生命从容。
《不闲着,但别忙》
如今的生活,所有人都处在忙的状态之中,老有老的忙,少有少的忙,穷人穷忙,富人更忙。你究竟在忙什么?静夜深思,不妨自问自答。
无论白天有多么忙碌,每夜入睡前,请放下对他人的埋怨不满,忘了对事情的耿耿于怀,别再反复计算那些得与失。愉快的、不愉快的都放下,这一刻,让心回归到简单的状态,过去的事情不再思量,未来会怎样不去妄想。其实,人生好的状态是“不闲着,但别忙”,做重要的事,别让人生闲下来,但不可因忙碌而少了生活的闲适。这就是不疲惫的活法。
?《少走神,多走心》 ?
当手机拉低了我们的脑袋,当朋友圈凌乱了我们的心境,时间长了,是不是特无助、特迷茫?想想看,有多长时间没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了?有多长时间没心无旁骛地吃一顿饭了?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却也光怪陆离,太多的新奇让我们分神散志,太多的诱惑让我们疲惫追逐。人生之路不平坦,再谨慎仔细都可能摔跤跌倒,若是再左右分神,怎能不出“交通事故”?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生活的真意无处不在,简单一些,从容一些,专注一些,才能活得自在洒脱。请适度放开那些分神的东西,把人生真正实在的东西握紧一些,把头抬起来,把心放下去,爱一个人就好好爱,吃一顿饭就好好吃。这就是不迷茫的活法。
《吃咸点,看淡点》
吃饭本是件小事儿,咸一点还是淡一点,没那么重要,有些人却能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在餐厅大吵大闹。行走在当今世界,扛着火药桶、背着炸药包的人真不少,随时随地可能爆破,而焦虑感就是导火索。生活需要心态的调和,不可因进取而少了闲适,不可因自在而少了努力,需要勇敢时就勇敢,需要温柔时就温柔。不妨用婉转灵活的智慧、欢喜随缘的心态,一一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焦虑。延参法师送你“人生六好”:咸也好,淡也好,吃饱就好;穷也好,富也好,够花就好;得也好,失也好,心安就好;对也好,错也好,无悔就好;忙也好,闲也好,不累就好;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就是不焦虑的活法。
延参法师,字明超,号糊涂山人。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禅宗临济正宗传人,为推动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多次主讲禅学文化讲座,颇受广大学子欢迎。
延参法师佛学造诣深厚,禅风俊朗,精通禅理。其文学作品精湛脱俗,他的诗词文章中,将修证悟入的禅理以澄清的笔致吟咏,余味无穷。著有《这个和尚有点萌》《绳命》《浮云》《幸福想你了》《守住这颗心》等,深受读者喜爱。
《不闲着,但别忙》
第一章 很简单,很幸福
万里无云好风景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悠然之心,闲庭信步
刚强不长久,温柔一万年
幸福不妨笑点低
逢山过山,遇水寻桥
看透不说破,日子有得过
云散了天晴,花谢了结果
端人间的碗,别挑他人短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除去天边月,实在没人知
积极的人生不妨做减法
卷帘看明月,退步就是闲
生活不是一根筋模式
你若放过,谁还能记住
人生还需正能量
那些忘记的思索
传播快乐,就是慈善
命中注定的那些不注定
把心安顿好
《少走神,多走心》
第一章 遇缘了缘,遇事了事
是劫还是缘,只在一念间
人生路人甲
不要问为什么,要先问做什么
你不能老是板着脸生活
了结心中的结
送你一株四叶草
事来无所受,青天过浮云
忘尘缘,尘缘了
往来春秋,一笑而过
面对烦恼,来不相迎,走不远送
一颗好心,到天尽头
曾经的经历是最好的幸福
出世是觉悟,入世是慈悲
打理好心头三寸
有些孤独,只能自己品尝
人间梅花香几许
莫让生命空余恨
心平气和过生活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舍得放下,难得糊涂
《吃咸点,看淡点》
第一章 咸也好,淡也好,吃饱就好
抬头就是天空
世态百味在茶中
平和是最大的人生平台
酸甜苦辣,照单全收
人生舍得是什么
平平淡淡也有味
没有谁能活在生活之外
生活不是扛着烦恼过日子
降低人生的苛求
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活过每一天,就是活好一辈子
前方风景,等你入画
叶落花飞,无悔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送出的爱,终回到自己身上
有花香做伴,有微笑作陪
匆匆那些人,且行且珍惜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天过后,还要启程
山一程,水一程
《不闲着,但别忙》
小徒弟问我,为什么总喜欢画荷叶与荷花?我回答他,也许是平生爱荷吧,一片荷叶一根梗,一朵荷花一根梗,更像是内心的一种坚定、一种朴素和一种欣慰,还有一种对荷花的景仰,不去分别那些扎根的地方,活出自己对世界最美好的理解。
一个人面对这纷扰的世界,是一种对外的凝视,也是一种对内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外是一种包容,对内是一种提高。也可以这么理解,对外是一种生命的豁达,对内是一种生命的从容。所有经过的故事,都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不是思考哪里不够完美,而是思考自己的内心不应该留下阴影。
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存在,相伴这人海茫茫,身边还有这生活百态,能够支撑生活的不是经验,而是对生命的信念。一份坦率的真诚,不是去掩盖生活的伤痛,而是不在伤痛中徘徊、流浪、惆怅、分别。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与其活成一场在寂寥中的生命独白,不如活出生命的平静、喜悦、广阔和分享;与其有时间闲愁,不如用来慈悲。
生命不是在时光中叹息,而是能够学会理解与适应,从浮躁到平淡的转换。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历练,去经历那些坎坷与伤痛,鼓励自己的生命应该去坚持什么、信仰什么,把心态放在一个什么合适的位置,而不是徘徊在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自我纠缠中。生命的向前,本来就是一种困惑中的突破,它需要一种重新开创的活泼力量。
《少走神,多走心》
某青年向禅师请教去除烦恼的办法,禅师便请青年帮忙修剪环绕禅寺的树篱笆。青年于是每天埋首工作,用了一周时间终于剪完了。但他很快发现,一周前刚修剪过的桠杈,已经又枝繁叶茂了。青年跑去问禅师,篱笆生长的速度超过我修剪的速度,怎么办?禅师回答,继续剪。青年只好从头开始。又一周过去,青年再度询问禅师,还是得到相同的答案,继续剪。
青年剪了一圈又一圈,皮肤晒黑了,手掌生出厚茧。当禅师又叫他继续剪的时候,青年叫起来:“自从我来到禅寺,您从未告诉我怎样去掉烦恼,只是叫我剪树,我受不了了!”
禅师反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剪树?”
“因为永远都剪不完啊。”青年说。
“你的烦恼也是如此,”禅师微笑着说,“烦恼永远会不断增生,我们只能尽力修剪。”
人生在世几十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会修剪日常的烦恼,也是生活的必修课。
当一个人心里口里不断重复“我想”“我要”“我觉得”“我喜欢”的时候,那就是用一颗有染的心去看世界,他正在把自己变成烦恼的加工厂,烦恼由此绵绵无绝期。
一个人,“我”心太重,认不清自己是何许人,抱定自己正确、做得对,习惯于用自己的观念想法去衡量他人与外在世界,一叶我执障目,烦恼当即现前。
《吃咸点,看淡点》
有一位老和尚,他的身边有一个爱埋怨的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让小和尚去买盐。盐买回来以后,老和尚让这个总是不快活的小和尚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让他尝。“什么滋味?”老和尚问。“咸得发苦。”小和尚皱着眉吐着舌头回答说。老和尚又让小和尚把剩下的盐都倒进不远处的湖里。倒完后,老和尚又让小和尚尝尝湖水的味道。“湖水咸吗?”“一点儿也不咸。”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像是盐,但是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里。所以,你感受到痛苦,并不是遇到的事情有多艰难或是有多困苦,而是你的心胸不够大。心胸小,就好像一个小小的杯子,放一点点的盐就感觉到咸;心胸大,就像几千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放上几十麻袋的盐也不会让湖水变咸。
做人要心胸开阔,凡事不要计较,不愉快的事情尽快忘掉,脑子里尽量多留些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这样做也许不容易,但是,要努力学着去做。因为,量大福大,在人生的路上,只有开阔自己的胸怀,天地才会开阔;只有把自己的心量放大,福才会大。
这三本书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奇妙的闭环:从行动的效率,到注意力的深度,再到情绪的韧性。我特别喜欢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它避免了单一主题的枯燥。阅读体验上,它的行文流畅自然,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哲学名词,更像是多年老友的真诚倾诉。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场景中引用书里的观点来指导行动。比如,当我面对一个复杂任务感到不知所措时,会提醒自己:“先别忙,把你最想做的那一步走好,别让其他杂音干扰。”这说明,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被收藏,而在于被“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与其他心灵鸡汤不同,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工具”,让我们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
评分如果说第一部曲是关于“行动的质量”,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二部曲《少走神,多走心》,简直是直击当代人灵魂深处的“注意力危机”。我们活在一个信息洪流里,手机屏幕的每一次闪烁都像一个微小的钩子,随时把我们的心神拽离当下。作者笔下的“走神”,不仅指思想飘远,更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吃饭时刷剧、陪家人时看工作邮件。我特别欣赏作者剖析“多走心”的层次感。它不只是冥想或深呼吸,更是一种“全浸入式体验”的回归。例如,当你在泡一杯茶时,真正去感受水温、茶叶舒展的姿态、香气的变化,这本身就是对生活最大的尊重。这种专注力,如同放大镜,让原本平淡的日常瞬间变得立体而丰富起来。这种写作风格是极其细腻的,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毫厘之间的感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日常分心的种种窘态,促使我们反思,这种不断切换焦点的生活,到底偷走了我们多少真实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人生三很”系列,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动辄教人“人生要成功”“如何变富有”的成功学著作,反倒像一位邻家长者,用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和你聊聊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小道理”。书中的智慧,藏在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建议里,比如如何区分“瞎忙”和“有效行动”。我记得有段话说,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被生活推着跑,好像停下来就要被淘汰,于是赶紧回复邮件、参加无效会议,把自己塞得满满当当。但作者却提醒我们,“不闲着”不等于“瞎忙”,真正的充实是带着目的和专注度的投入。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上周的时间表,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完全是为了填补空白而存在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社会压力,让我第一次敢于在日程表上画出大片的“留白时间”,用来真正地思考和感受。它不是教你如何规划得更精确,而是教你如何更“有意识地活着”,这远比任何时间管理工具来得深刻。它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踏实感: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
评分《吃咸点,看淡点》这收尾之作,却拥有最强大的“精神韧性”构建能力。它跳脱了前两部对外部行动和内心专注的探讨,直接触及了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的“心态调适”。这里的“吃咸点”,绝非鼓励我们自暴自弃,而是教会我们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调味料”。人生不可能永远是清汤寡水,总有酸甜苦辣,甚至带着点“齁咸”的苦涩。作者用一种非常豁达的口吻,将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坎,描绘成了一次口味的历练。更重要的是,如何“看淡点”——这种淡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优先级筛选机制”的建立。很多时候,我们痛苦,是因为把暂时的麻烦看得太重,把外界的评价看得太真。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被给予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区分什么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灾难”,什么是“可以一笑而过的插曲”。这种成熟的视角,让我对未来那些不确定性,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无谓的恐慌。
评分从文学风格上看,这套书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的美感”。它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情绪,而是通过精准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达到更深层次的共鸣。比如“少走神”那章里,作者将注意力比作一个手电筒,它能照亮多远,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关掉身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灯。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远比大段的理论说教更具穿透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广泛,它适合那些在快速发展社会中感到迷失的年轻人,也适合那些需要重新审视生活节奏的中年人。它像是一剂温和的“清零药”,帮我们清除掉那些不知不觉积累的“心理垃圾”,让我们能够更轻盈、更聚焦地去迎接明天。它的价值在于,它教我们如何“做减法”,而在这个追求“叠加”的时代,学会做减法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评分感触很深,值得细读。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阅读的时候会使心情很平静
评分名字很吸引人,仔细读一下。
评分还没有开始看。第一本看的是《皮囊》,写的真好。
评分还行
评分可以
评分买来送人了 希望她能幸福快乐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