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勘,沈福来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研究
  • 逻辑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研究方法
  • 学术写作
  • 科学方法
  • 问题解决
  • 决策制定
  • 思维模式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9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良好研究者养成实践指导系列书籍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5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系列书籍初步探索“临床医生科学研究能力均等化”的对策与方法,以期为我国今后临床医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规范化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系列书籍分为逻辑、方法、工具三册,试图将“科学研究”还原本质,化繁为简,使“科学研究”的定义与操作定义变得清晰、具体、可操作、易实践,以便于刚踏入科研的临床工作者能更好地认识和驾驭“科学研究”这件法宝与工具。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以临床实践者,尤其是全科医生为读者对象,从“在临床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的视角,① 剖析论证科学研究的本质与逻辑,以回答科学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如何将临床中的复合现象与问题逐步还原至本质的要素,进一步分析排列,确定系列有序的研究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出两个核心论点:科学研究源于工作—高于工作—回归工作;要注意研究的顶层设计——“研究路径”。② 按科学研究的发生发展顺序介绍科学研究的操作逻辑,以回答在提出研究问题后如何做好研究规划,并让研究计划书通过同行评议,如何采集研究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并让研究成果报告通过同行评议,在此过程中,提出三个核心论点:研究计划(标书)与研究报告(文章)是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产出汇总与次要终点,而非起点;渔网系列(采集数据)与龙骨系列(分析数据)是科学研究的主旨,而非标书与文章;科学研究是围绕着“研究问题”为圆心逐步画圆的过程,任何时候出现疑虑和困惑,回归研究问题。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自序
引言
第1章 你眼中的科学研究,可是它真实模样?
1 引子:科学研究与时尚 1
2 科学研究是什么 2
(1)关于科研是什么 2
(2)作为临床研究者不同的科研观 3
(3)科学研究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与轨道 5
第2章 洞察科学研究的本质——认识世界的工具与轨道
1 引子:从一则寓言说起 8
2 临床医生科研之困 9
3 科学研究的内在特征 10
(1)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具有问题性特征 12
(2)科学研究是一种主动建构的活动,具有建构性特征 13
(3)科学研究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具有思维性特征 15
4 科学研究的问题分类 17
(1)经验性问题与概念性问题 17
(2)探索性问题、描述性问题与解释性问题 19
(3)基础型研究问题、应用型研究问题与开发型研究问题 21
5 科学研究的5个阶段 24
6 科学研究的8个要素 27
(1)研究问题:目的,对象,方法 27
(2)研究假设:自变量、因变量、限制条件 28
(3)学科领域:学科特征、思维习惯、测量精度 28
(4)研究阶段: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评价 28
(5)研究类型:研究者的介入方式、对时间的截取 29
(6)研究方法:与取证对象 数据携带者的交互方式 30
(7)研究工具:打捞目标数据的文本 变量集合 30
(8)研究设计:回答研究假设的主流程设计和保障研究信效度的质控策略 30
7 科学研究的解剖学结构 31
8 Summary:洞察科学研究的本质checklist 33
(1)科学研究的本质 33
(2)科学研究的特征 33
(3)科学研究的问题分类 33
(4)科学研究的解剖学结构(图2.17) 34
第3章 好研究的基本原则——源于工作,高于工作,回归工作
1 源于工作:做“问题本质”的研究 35
2 高于工作:做“系统性”的、“有规划”的研究 37
3 回归工作:做“可改善现状”的研究 37
4 寄语:做研究不难,做好的研究难 39
5 Summary:好研究应遵循的原则checklist 40
(1)源于工作——做“问题本质”的研究 40
(2)高于工作——做“系统性”的、“有规划”的研究 40
(3)回归工作——做“可改善现状”的研究 40
第4章 科学研究的3个阶段: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做真实而系统的研究
1 科学研究的3个阶段: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的 41
2 第1阶段:揭示现象,克服思维惯性,在现实中你发现了什么 42
(1)揭示现象:克服思维惯性 42
(2)现象的效能:真实而稳定 54
(3)现象的描述:清晰而完整 55
3 第2阶段:锁定问题,分解现象背后的问题域,你准备研究什么 57
(1)锁定问题:使用“5W1H”分析法 57
(2)要素分属于哪些领域:制定研究路径 58
(3)你对哪个要素最感兴趣:遵从内心 61
4 第3阶段:验证问题,对锁定的问题进行验证与确认 61
(1)对同行进行验证:我的研究问题对同行来说,是否先进、实用 63
(2)对自我进行验证:我的问题在现有方法体系下能否被科学解决,是否是我能做并愿意坚持的 64
5 Summary:提出研究问题的checklist 67
(1)揭示现象——克服思维惯性,在现实中,你发现了什么(图4.15) 67
(2)锁定问题——分解现象背后的问题域,你准备研究什么(图4.16) 67
(3)验证问题——对锁定的问题进行验证与确认(图4.17) 68
(4)提出研究问题的逻辑模型(图4.18) 68
第5章 科学研究的6个步骤: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从一而终,滋润现实之花
1 第1步:根据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71
(1)What:什么是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71
(2)Why:提出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在整个科研活动中的独立性与重要性 76
(3)How:这一阶段有两项工作要完成 77
(4)Summary:研究问题提出前的checklist 79
2 第2步:制订研究计划 80
(1)What:什么是制订研究计划 80
(2)Why:研究计划的作用 80
(3)How:构建好研究计划的两层结构 81
(4)Summary:撰写研究计划的checklist(图5.5) 85
3 第3步:申请立项资助,接受同行评议 87
(1)What:什么是立项资助与同行评议 87
(2)Why:申请立项资助的价值 88
(3)How:撰写项目申请书的基本原则 89
(4)Summary:同行评议大于立项申请 90
4 第4步:开展研究 90
(1)What:开展研究具体包含什么 90
(2)Why:学术不端——未开展的研究 90
(3)How:项目执行策划书 90
(4)Summary:开展好研究的checklist 93
5 第5步:汇报研究成果,接受同行评议 94
(1)What:什么是汇报研究成果 94
(2)Why:为什么要汇报 94
(3)How: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报告 95
(4)Summary:水到渠成的成果汇报 97
6 第6步:研究成果转化,进入实际应用 98
(1)What:什么是成果转化 98
(2)Why:成果转化的意义 99
(3)How:如何实现成果转化 99
(4)Summary:从一而终,直至滋润现实之花 104
第6章 科学研究的第1份报告:项目申请书的写作逻辑——有理有据,非你莫属
1 What:什么是项目申请书 105
2 Why:为何要申请资助 105
3 How:如何申请资助 107
(1)申报前的6个fit 107
(2)What& Why& Would:如何撰写立题依据(图6.1) 110
(3)How:如何撰写研究内容与方案(图6.9、图6.10) 117
(4)Whyme:如何撰写基础工作与申请资质(图6.13) 123
4 Summary:撰写项目申请书的checklist(表6.1)与逻辑结构图(图6.15) 126
第7章 科学研究的渔网系列:如何采集数据——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
1 What: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渔网系列 128
2 Why:为什么要进行数据采集 128
(1)什么是“科学” 129
(2)科学研究的本质 129
(3)什么是数据采集 129
3 How:如何进行数据采集 131
(1)数据采集中的常见问题 131
(2)数据采集不当伤害了研究的什么? 134
(3)以优质信效度为目标,如何更好地进行数据采集? 140
4 Summary:数据采集的checklist(表7.2) 148
第8章 科学研究的龙骨系列:如何分析数据——洗切拼,逐盘装,不强拆,不浪费
1 What:什么是科学研究的龙骨系列 150
2 Why: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分析 151
3 How: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152
(1)明确数据分析目标 152
(2)审查和清洗数据 153
(3)分析单项问题或单个变量 153
(4)交叉分析多项问题或多个变量 158
(5)其他医学领域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169
(6)知识、逻辑、统计技能 171
(7)汇总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74
4 Summary:数据分析的checklist(表8.6) 175
第9章 科学研究的第2份报告:医学研究报告的写作逻辑——满天星星,摘最亮的几颗给你
1 What:什么是研究报告 178
2 Why:为何要报告 179
3 How: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180
(1)研究结果的报告形式 180
(2)论文式研究报告之题目写作:回归研究问题 180
(3)论文式研究报告之作者署名:回归项目执行策划书 183
(4)论文式研究报告之摘要写作:回归研究目标 184
(5)论文式研究报告之引言撰写:回归3阶6步与整理继承知识 186
(6)论文式研究报告之材料与方法撰写:回归渔网 187
(7)论文式研究报告之结果撰写:回归龙骨 188
(8)论文式研究报告之讨论撰写:回归研究假设与创新发展知识 189
(9)论文式研究报告之志谢撰写:感谢应该感谢的人 191
(10)论文式研究报告之参考文献撰写:回归整理继承知识 191
4 Summary:撰写医学研究报告的checklist(表9.1)与逻辑结构图(图9.2) 192
第10章 归途,伟大思想伴你前行
1 秦九韶 195
(1)个人快照:数之魅力贯心宇 195
(2)人生履历:官串一生落清尘 196
(3)学术成就:亲事唯理有惊涛 197
(4)世人之见:乌龙是非不掩玉 198
(5)理性之光:谆谆之音雨荷风 199
2 皮埃尔 迪昂 200
(1)个人快照:诤诤风格 200
(2)人生履历:简单的人生遇上复杂的对手 201
(3)学术成就:各个击破的科学圣斗士 203
(4)世人之见:清澈明晰、严密一致、唯理清冷、唯法热烈 205
(5)理性之光:迪昂风范 206
3 爱因斯坦 207
(1)个人快照:朝圣爱因斯坦 207
(2)人生履历:星光轨迹 208
(3)学术成就:耳熟能详的学术贡献 211
(4)世人之见:超级大脑期待的简单、奋斗、大一统的人生 212
(5)理性之光:科学家也要谦虚,说的就是你 213
4 卡尔 波普尔 213
(1)个人快照:没当科学家的科学家 213
(2)人生履历:传奇人生,为科学家侧写 214
(3)学术成就:怀疑与对峙科学知识的身世 215
(4)世人之见: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无法归属的成就 217
(5)理性之光:就是这么回事儿 218
5 拉卡托斯 219
(1)人生快照:开挂的人生是简短而直接的1 219
(2)学术成就:开挂的人生是简短而直接的2 220
(3)世人之见:开挂的人生是简短而直接的3 221
(4)理性之光:开挂的人生是简短而直接的4 222
6 归途,愿伟大思想伴你前行 223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科研课题项目组成员内部协定书》 229
附录2:《多机构科研合作协议参考范本》 230
附录3:推荐给临床研究者的读书清单 233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 这是一本深耕于科学研究核心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方法论的指南,更是一次对求知者思维方式的深度启迪。本书(第二版)在保留了第一版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梳理和扩展,旨在揭示那些驱动科学进步的根本性思维模式和判断准则。它并非罗列一堆具体的研究技巧,而是将焦点置于那些超越具体学科界限、贯穿于整个科学探索过程的思维框架。 核心洞察:思维的精炼与判断的锐化 本书的核心论点鲜明而有力:在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最宝贵的财富并非信息的堆砌,也不是高深的工具,而是清晰、严谨的思考能力和精准、有力的判断力。作者认为,任何科学的突破,无论是基础理论的构建,还是实验数据的解读,其背后都离不开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在纷繁复杂信息中辨别真伪、抓住关键的能力。 第一部分:构建思维的基石——批判性审视与逻辑严谨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着力于剖析“思考”的真正含义。这并非简单的“想一想”,而是涉及到一系列主动的、有意识的心智活动。 批判性思维的锻造: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不盲从、不轻易接受既成事实的批判性视角。它强调了对现有理论、已有结论提出质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别潜在的偏见、逻辑谬误和证据不足。读者将学会如何拆解复杂的论证,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并从多角度审视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答案。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历史上的重大科学争论是如何在批判性思维的碰撞中得以澄清和发展的。 逻辑的脉络: 逻辑是思维的骨架。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等基本逻辑方法,并讲解了如何运用它们来构建科学论证、设计实验以及解释结果。在这里,读者将接触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理解如何避免逻辑矛盾,如何确保推导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逻辑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场景,例如,如何从一组观察数据中进行合理的归纳,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有力支持或反驳假设的实验,以及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保持论证的一致性和说服力。 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科学研究的起点在于清晰的概念。本书花了相当篇幅来阐述如何对科学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和区分,以及为何模糊不清的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巨大障碍。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概念的边界,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并掌握在研究中始终保持概念一致性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许多科学上的争论,究其根本,往往是由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第二部分:锐化判断的利刃——证据的评估与理论的取舍 当思考的基石稳固后,本书便进入了对“判断”的深度探讨。在科学研究中,判断并非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对证据的审慎评估之上。 证据的类型与效力: 证据是科学判断的依据。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科学证据,如观察证据、实验证据、统计证据、理论证据等,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强度和局限性。读者将学会如何区分强有力的证据和薄弱的证据,如何评估证据的直接性、相关性和代表性。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证据的“可重复性”在科学判断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应对那些难以重复的实验结果。 科学假设的检验与证伪: 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本书深入讲解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并将其置于科学研究的实际操作中。读者将理解,科学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绝对正确,而在于它是否能够经受住最严格的检验和潜在的证伪。本书提供了如何设计能够有效证伪假设的实验,以及如何在面对不支持假设的证据时,进行反思和修正的研究策略。 模型与理论的选择: 在面对同一种现象,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模型或理论。本书指导读者如何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以及其他评估标准,来权衡和选择最简洁、最有力、最能解释现有证据的理论。它鼓励读者超越对已有理论的迷信,保持开放的心态,以证据为导向,做出更优的判断。 概率思维与不确定性的管理: 科学研究往往处于不确定性之中。本书引入了概率思维的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量化不确定性,如何对随机性和偶然性进行合理的评估,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最佳的决策。这对于理解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解读统计结果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实践中的思维与判断——跨越学科的普遍性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其将这些思维和判断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的实践之中。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思维转变: 作者展示了在不同研究范式下,思维和判断方式的细微差异和共通之处。无论是抽象的理论构建,还是具体的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对逻辑的严谨运用和对证据的审慎判断。 研究的伦理与责任: 在强调思维和判断的同时,本书也触及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层面。它提醒研究者,在运用严谨的思维和判断时,也必须肩负起诚实、正直的学术责任,避免数据造假、抄袭等行为,确保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面对复杂性与未知的思维策略: 现代科学研究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本书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如何分解复杂问题、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如何借鉴跨学科的知识来启发新的思路。它鼓励研究者拥抱未知,将挑战视为创新的机会。 本书特点(非内容,但体现其风格): 语言的清晰与深刻: 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力求将抽象的思维原理具象化。它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直观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逐步理解。 循序渐进的结构: 全书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思维的基础构建,到判断的精细打磨,再到实践的应用,逻辑链条严密,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启发性的引导: 本书并非一本“填鸭式”的教材,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激发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思维习惯,并尝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实践中。 本书适合谁?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是一本献给所有致力于科学探索的求知者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正在攻读学位、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和研究人员,还是对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充满好奇的从业者,甚至是希望提升自身思维和判断能力的社会大众,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将帮助你: 更清晰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更有效地设计和执行研究项目。 更准确地解读和评估研究结果。 更自信地提出原创性的观点和理论。 最终,在知识的海洋中,成为一个更独立、更具洞察力的思想者。 这是一次对你思维能力的深度投资,让你在瞬息万变的知识领域中,掌握那份“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的永恒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实验设计与偏差控制”的部分。我个人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结果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有些结论的得出显得过于仓促或带有某种预设立场。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无懈可击的实验,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站在一个“怀疑者”的角度去预设那些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的因素。作者强调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不仅仅是技术要求,更是一种研究者的道德准则。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追求真实、抵制浮躁研究风气的强烈呼吁。读完这部分,我再看任何一篇研究报告时,第一反应都会变成:“有没有被操控的变量?样本量足够吗?结论有没有过度推导的嫌疑?”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价值无法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简洁的黑白配色加上一个充满几何感的图标,立刻让人联想到严谨和逻辑。拿到手里的时候,感觉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很厚实,翻阅起来有一种扎实的触感。我本来对“科学研究”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有一些刻板印象,觉得可能会很枯燥,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平易近人,作者没有直接抛出那些高深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和看似简单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思考”这件事。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似乎在说:研究方法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观察和判断之中,关键在于你是否用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对待信息。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式引导,让我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提升自己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条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市面上很多教思维方法的书往往侧重于“术”的层面,教你一些固定的模型或工具,用完即弃。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道”的层面。它没有提供万能钥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点拨你去看清迷雾背后的本质。尤其在谈到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论证链条”时,作者的阐述非常到位。我发现自己过去在做决策或分析问题时,往往会跳过一些关键的逻辑环节,直接得出结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思维中的那些“捷径”和“漏洞”,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每一个判断背后的支撑点是否牢固。这种自我校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但绝对是宝贵的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不是那种典型的学术著作,堆砌着引文和脚注,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一种恰到之分的幽默。作者似乎非常了解读者在学习逻辑和研究方法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和疑惑,所以在行文过程中,会适时地抛出一些反问句,或者用一种近乎闲聊的方式来解释一个核心概念。比如,在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的那一章,作者举了一个关于冰淇淋销量和溺水人数的例子,生动得让人过目不忘。这种把深奥理论“平民化”的写作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那些极其严谨的思维框架。

评分

要说这本书最深刻的影响,那可能是在于它重塑了我对“知识”本身的看法。过去我总认为,知识就是那些被证实、被记录下来的事实。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证伪”和“修正”的动态过程,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就因为一个更精妙的实验而被推翻或修正。这种动态的、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它教会我,面对新信息时,不必急于接受或排斥,而是要先进入一个“审视”的状态,理解它的生成过程和局限性。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不确定性的拥抱,让我在日常的判断和决策中,也变得更加审慎和谦逊。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研究”,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有尊严地活着、有逻辑地思考”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