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系列书籍初步探索“临床医生科学研究能力均等化”的对策与方法,以期为我国今后临床医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规范化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本《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和第二本《科学研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别是从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和经典案例两个层面,介绍了科学研究的逻辑和方法。《科学研究的工具-让研究变得简单》则希望书如其名,把科学研究的核心,进一步萃取和外显,变成一个可视化的、便于研究者取用的工具箱,供读者参考,具体指,在内容上,《科学研究的工具-让研究变得简单》进一步地归纳、提炼和图示化前两本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操作程序),凝练成第1~5章的概念部分与第6~11章的操作部分。概念部分,力求以医学工作者的学科背景所决定的思维习惯,来逐步介绍与科学研究相关的重要概念;对概念的阐述,力求做到讲明底层原理,解释尽量配以图示类比(包括字母和函数式)以求直观明确。操作部分,则采用“全部示意图”的方式,把科学研究的整个思维过程和操作过程进行图示化表达。此外,《科学研究的工具-让研究变得简单》作为三部曲的*后一本,在文末附录中,笔者对整个三部曲的内容结构、操作程序、共同的要素和功能逻辑进行了整体绘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定位、理解和使用本系列书籍。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自序
引言
上篇 概念篇
第1章 什么是研究问题:PICOs
1 常人思维中的PICOs/3
2 PICO的类似概念/4
第2章 什么是现象、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y=f(r1,r2,r3,r4, ,rn;x1,x2,x3, ,xm)
1 6W1H/8
2 y=f(r1,r2,r3,r4, ,rm;x1,x2,x3, ,xn)/9
(1)y/10
(2)xi与x1,x2,x3, ,xn/11
(3)ri与r1,r2,r3, ,rm/11
(4)f/12
(5)y与更好的y/12
3 6W1H与y,x,r及部分延展内容/13
4 真实世界与随机现象/16
(1)单称、全称、归纳、演绎(认知铺垫)/17
(2)随机性、确证度和α、β(逻辑思考)/24
第3章 什么是论证与证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决策)
1 常人思维论证研究假设/26
2 样本总体估计与研究假设检验/53
(1)样本总体估计/53
(2)研究假设检验/53
(3)样本总体估计与研究假设检验/53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树状图/53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导图/53
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最为重要的图/53
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数学推导逻辑/59
7 三个关于/60
(1)关于常人思维很容易想到的统计分析/60
(2)关于概率/69
(3)关于分布/75
第4章 什么是研究方法:逻辑推理与事实论证
1 基本推理方式: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发现与证明)/86
(1)归纳逻辑/86
(2)演绎逻辑/91
2 基本论证方式:进行归纳与演绎推理时的思维活动(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92
(1)事实枚举论证/93
(2)理论论证/93
(3)比较论证/93
3 基本取证方式:进行归纳与演绎推理时的操作活动(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95
(1)观察与描述/95
(2)调查与解释/95
(3)假说与实验演绎/96
第5章 写在快结束时的一些话:分享与探讨
1 重新认识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98
(1)一些认知上的误区/98
(2)基础之发现/99
(3)应用之发明/100
(4)开发之发展/101
2 学科无贵贱/101
3 一种值得推荐的思维模型(mental model):要素—程序—结构—功能/104
(1)要素——基本构成/105
(2)程序——演进过程/操作过程/105
(3)结构——最佳实践/外显形态/行动方案/106
(4)功能——阶段目标/系统目标/106
下篇 图示篇
第6章 科学研究历程的概览图
1 Input:problem structure/111
2 Action:solution frame/112
3 Output:standard report/113
第7章 科学发现阶段-归纳
1 Input:problem structure/114
2 Action:solution frame/115
3 Output:standard report/117
第8章 科学证明阶段-计划
1 Input:problem structure/124
2 Action:solution frame/125
3 Output:standard report/126
第9章 科学证明阶段-取证
1 Input:problem structure/128
2 Action:solution frame/129
3 Output:standard report/130
第10章 科学证明阶段-论证
1 Input:problem structure/137
2 Action:solution frame/138
3 Output:standard report/139
第11章 科学研究的继往开来
1 反思上一个研究/141
2 回顾整个研究路径/142
3 启动下一个研究/143
附录:科学研究的三部曲内涵集合示意图
1 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144
2 科学研究的外显操作/148
3 科学研究的内隐逻辑/149
探索未知的藩篱:方法论的智慧与科学实证的艺术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从仰望星空的古人,到深入微观世界的现代科学家,我们总是在试图理解事物的本质,揭示隐藏的规律。然而,这份探索之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未知、不确定,甚至常常伴随着谬误和误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拨开迷雾,抵达真相的彼岸?这正是科学方法论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这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次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如何求知”的系统梳理。我们试图将那些抽象、复杂的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一种易于理解、便于应用的思维框架。它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是致力于揭示科学研究中最普适、最核心的逻辑与原则。 第一部分:构筑坚实的认知基石——问题意识与理论构建 一切科学探索的起点,都源于一个清晰、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是知识的缺口,是好奇心的触角,是创新的萌芽。然而,并非所有疑问都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一个好的科学问题,需要具备清晰界定、可操作性、以及潜在的学术或社会价值。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日常观察、文献阅读、甚至是现有理论的不足中,发掘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模糊的困惑转化为精确的研究命题,如何避免“伪问题”的误导。 在明确了研究问题之后,理论的构建便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现象进行解释、预测和整合的知识体系。本书将深入剖析理论的构成要素,包括概念、命题、假设以及理论模型。我们将学习如何从已有的理论中汲取养分,如何批判性地评估现有理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如何基于研究问题,自主地构建或修正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对已有认知进行重塑与升华的创造性过程。 第二部分:磨砺求真的利器——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理论框架,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去验证它们。研究设计,便是科学研究的蓝图。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组织研究过程,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最小化偏差,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书将系统介绍多种经典的研究设计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实验研究: 探讨如何通过操控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建立因果关系。我们将详细讨论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原理与应用,以及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如前后测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的优劣势。 调查研究: 侧重于描述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进行直接的干预。我们将深入探讨问卷设计、抽样方法(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以及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 相关研究: 关注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探索它们是否一同变化。我们将讨论相关系数的解读,以及区分相关与因果的重要性。 观察研究: 在自然环境中,对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观察方法(如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及其适用场景。 案例研究: 对特定个体、群体或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获得深刻的理解。我们将探讨案例研究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则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关键环节。数据是事实的载体,是检验假设的依据。本书将详细讲解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并分析其适用性与局限性: 访谈法: 深入挖掘受访者的观点、经历和感受,包括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 问卷法: 收集大量结构化信息,并讨论量表的设计、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焦点小组: 引导小群体进行互动讨论,以收集更丰富、多样的意见。 文献回顾: 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是构建理论基础和了解研究现状的重要途径。 实地观察: 直接记录和分析自然情境下的行为和事件。 内容分析: 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量化或质性分析。 二手数据分析: 利用已有的公开数据、统计资料等。 本书将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严谨性,包括样本的选择、工具的开发、实施的规范,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三部分:洞察数字的语言——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精密的分析,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发现。数据分析,是将原始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关键步骤。本书将带领读者走入数据分析的世界,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力求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技巧。 定量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 学习如何使用均值、中位数、标准差、频率分布等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 推断性统计: 掌握如何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假设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ANOVA等)、置信区间的构建,以及回归分析(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的应用。 多元统计方法: 介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更高级的技术,用于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 数据可视化: 强调图表在数据呈现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饼图等),以直观地展示数据规律。 定性数据分析: 主题分析: 学习如何从文本数据中识别、分析和报告出模式或主题。 内容分析(质性): 深入理解文本、图像等内容的含义和语境。 叙事分析: 探索个体或群体如何构建和理解故事。 扎根理论: 强调在数据中产生理论,而非先验地设定理论。 编码与分类: 学习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并将其归入不同的类别。 在数据分析之后,如何准确、客观地解读研究结果,则是对研究者智慧的终极考验。本书将强调结果解读的严谨性,包括: 区分统计学显著性与实践意义: 避免过度解读微小的统计效应。 承认研究的局限性: 诚实地指出研究设计、样本、数据收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 将结果与现有理论联系起来: 探讨研究发现如何支持、挑战或扩展现有理论。 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基于本次研究的发现,指明后续探索的可能路径。 第四部分:严谨的学术表达与伦理规范——研究的诚信与传播 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其传播与应用。本书将深入探讨科学研究的学术表达与伦理规范,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信度。 学术论文写作: 详细介绍科学论文的结构(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如何清晰、准确、逻辑严谨地陈述研究过程和发现。我们将讨论摘要的撰写技巧、参考文献的规范引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术文献检索。 数据报告与呈现: 强调数据报告的透明度与可复现性,包括清晰的数据图表、详尽的方法描述,以及对潜在偏倚的说明。 科研伦理: 深入讨论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包括避免抄袭、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将探讨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利益冲突等研究伦理原则,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权益。 同行评审与学术交流: 了解同行评审的过程,以及如何建设性地接受和反馈评审意见。我们将探讨学术会议、期刊发表等研究成果传播的渠道,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 结语: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扇通往更广阔科学海洋的门户。它所传达的,是一种严谨的求知态度,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以及一种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工具,远不止于具体的软件和技术,它们更在于我们内心的清晰与理性。掌握了这些方法论的智慧,无论是何种领域的研究者,都能在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也更富有成效。愿这本书能成为您科学探索旅程中的一位忠实伙伴,助您拨开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