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市场上养生保健书籍良莠不齐,需要真正的国医思想去传承国医精粹。<千年国医 百病寻根>一书在传承国医精粹治未病思想上具有重要意义。
人人都渴望健康,但是疾病却如影随形。而这些疾病往往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有些人甚至会因病返贫。
斩草除根,治病求本。《千年国医 百病寻根》将带您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发现疾病的根源,找到适合自身的养生之道。教您在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就已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无形。
杜建军,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原陕西中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西安养生文化研究会理事,并被多家学校、企业聘为客座讲师或特约养生顾问。著有《我 想要的治未病书》《千年国医 百病寻根》《四季养生图》《五脏养生图》等著作,以及多部养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第一讲 养生,从读懂中医开始
人为什么会生病
养生,就是“治未病”
脱发的秘密
阴阳失调,人体就会生病
分清虚实,再养生
第二讲 养生,必养脏
养心与养生
音乐养生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为什么会经常口舌生疮
心与脑,到底是谁管人的思想
关注冠心病
附:静坐养心功
养肺与养生
“沙尘暴”、空气污染与养肺
吸烟的危害
体虚易感冒,该怎么办
便秘的日常养生
皮肤的保养与养肺
肺乃娇脏需保养
常用药膳养肺法
养脾与养生
脾与月经的关系
健脾胃的家庭小药箱
有益于保持身材(减肥)的食物
慢性腹泻的小食疗方
养肝与养生
关于女性乳腺增生症的苦恼
为什么生气时不想吃饭
揭开女子月经和男子生殖性功能的秘密
谈“肝”勿色变
肝的日常保养
如何保养胆,才能减少胆病
养肾与养生
肾主藏精人不老
补肾分阴阳
男性健康不盲从
关注失眠
第三讲 小儿养生与健康
增强小儿体质的方法
助力小儿身高发育
小儿推拿——预防感冒的好方法
小儿感冒调理良方
孩子的身体你了解吗
第四讲 疾病,其实就是人体气血失和
盲目吃补药吃出的问题
认识气、血、津液
关注气滞和气虚
关注血虚和血瘀
津液能滋养
第五讲 自然疗法的法门——经络养生
经络如何养生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的经脉
督脉养生的简单操作方法
腰椎病不要乱按摩
任脉——女性养生之要脉
晕车的调理
灸关元,健妇科
月经是女性身体健康的信号灯
手太阴肺经——人体最脆弱的经脉
呼吸系统疾病与皮肤类疾病的预防
手阳明大肠经——人要无病,大肠常清
大肠清,人无病
足阳明胃经——人体多气多血的经脉
头痛的按摩方法
胃经是养生保健的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脾健人安屎
风湿性关节炎的按摩方法
脾健运,则人体的气血来源有本
手少阴心经——养心安神的经脉
女性手部居家保养的小方法
推心经,防心病
手太阳小肠经——能助消化的经脉
养生小动作——耳部保健操
常推小肠经,饮食消化好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的“门户”经脉
背俞穴与背诊法
膀胱经通畅,人体代谢旺
足少阴肾经——养肾抗衰的经脉
“151”经络养肾功
养肾就是抗衰老
手厥阴心包经——护心开窍的经脉
夏天易中暑该怎么办
手少阳三焦经——人体水液代谢的指挥官
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危害,
足少阳胆经——常需推和敲的经脉
肩颈的自我保健法
胆健肝安康
足厥阴肝经——养肝重疏肝
日常经络养肝法
养肝重疏肝
第六讲 实用中老年人健康指南
中老年人的饮食健康
中老年人的日常养生
管理身体,健康血压
风湿性腰腿痛的养生
老年痴呆的健康指南
糖尿病的健康宝典
第七讲 感悟养生,体会生命
养生,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睡前泡足,胜吃补药
足道与失眠
养生小动作
“吃”的境界
附录
附录一:四季养生常用食物
附录二: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
附录三:常见病养生索引
附录四:养生歌索引
后记
《千年国医 百病寻根》:
调情志,须防“七情”致病 人非草木,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变化,一般不会因为笑一下、哭一下而生病。但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太过了,或持续时间太长了,就有可能演变为致病的原因,即七情致病。
对于这一点,祖国医学早就明确提出,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而且七情致病,可以直接伤害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患病。具体来讲,喜过则伤心,怒过则伤肝,思过则伤脾,悲过则伤肺,恐过则伤肾。如图所示: 由上述可见,平时注意调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减少疾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点,现代医学也有相似认识,很多疾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病、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症、黄褐斑及一些癌症等均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情志养生,也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可是在纷繁的人世间,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确实也是一个难题。老祖先讲得最多的是“清心寡欲。”我的体会是,养生先养心,而养心也是一种精神的苦旅,不可急于求成,可以从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开始,如听音乐、下棋、写大字或在公园锻炼身体、学跳集体舞,以及多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等。
其他病因亦须防 其他病因,如饮食、起居、环境等均可致病,并各有其致病特点,我们亦须了解和预防。我将在下面一一来讲。
其一,饮食因素致病。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必须每天正常饮食,以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是饮食不当,就会“病从口入”,饮食就演变为一种致病的原因,如果饮食有节,饮食又可以上升为一种养生的方法,即所谓的食疗。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阅本书的第七讲中“吃的境界”等相关内容,其中有详细论述。
其二,起居因素致病。
起居包括睡眠、洗漱、穿衣、运动等方面,如有不当,均可致病。例如:每天刷牙,如果姿势不对,如老横着刷牙,就容易对牙釉质(即在牙齿最外的一层最硬的东西)造成损坏,就易发生龋齿(即俗称的“虫牙”);如果长期用药物牙膏刷牙,就易破坏口腔的白洁功能(口腔中的唾液不但能够湿润食物,帮助咀嚼食物,还具有杀菌、清洁口腔的功能),易产生口臭和牙病。
再如洗澡,如果洗澡水突然调得过凉就容易感冒,洗澡次数过多,也易破坏皮肤表面油脂等形成的保护层,就会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甚至过敏等皮肤疾病。
再如穿衣,现代穿衣服非常重视其修饰性,而不顾其寒则增衣、热则减衣的基本原则,穿衣不当会受凉感冒,或受热中暑,或因其透气性不好,在夏日易捂出痱子或湿疹等。
由上述可见,洗漱、穿衣等看似很小很简单的事情,但若考虑、操作欠妥亦会致病;反之,事无巨细,细心注意生活小节,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医学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带着一种诗意和哲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其中。我被书中描绘的“病之根源”深深吸引,它并没有把疾病的产生简单归结为细菌、病毒等外在因素,而是更侧重于探讨人体内部的失衡和阴阳的紊乱。书中对于“痰湿”、“瘀血”等中医概念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只是抽象的理论,但这本书通过精辟的论述和形象的比喻,将它们具象化,让我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体内“作祟”,并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疏导”和“调理”的章节,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甚至是心态,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不仅仅在于治病,更在于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它神秘莫测,难以捉摸。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直接跳入那些复杂的术语,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娓娓道来中医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演变,如何吸收融合各家之所长,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阐释,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这种和谐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医家的思想精华,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例如,它提到了气候、地理环境、甚至社会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因素。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门治病的学问,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自然共存、如何实现身心平衡的生活哲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而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书总是讲得太浅或者太深奥,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这本《千年国医 百病寻根》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最佳的一本书。它不像很多养生书那样,上来就讲各种药方、食疗,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未病先防”和“治未病”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它用“大坝上的裂缝”来比喻身体内部的潜在问题,提醒我们在小病苗头出现之前就要及时关注和调理,而不是等到洪水泛滥之时才手忙脚乱。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病症,展示了中医是如何从根本上寻找病因,而不是仅仅针对表面的症状进行治疗。它让我对“百病寻根”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疾病,背后可能有着共同的根源。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养生书,更像是在接受一位智慧的国医大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去呵护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有个困扰,就是家里老人身体一直有些小毛病,但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大问题,医生也总是给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它对于“病根”的探讨,触及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层面。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观察,去发掘自己身体内部的信号。它强调了“情志致病”和“饮食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论证。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察言观色”的讲解,它教我们如何从一个人面色、舌苔、甚至声音中去初步判断身体状况,这比那些冷冰冰的检查报告要来得更为直观和接地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掌握了一套“火眼金睛”,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身体发出的各种求救信号,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却可能埋下健康的隐患。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中医抱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觉得它有些虚无缥缈,不像西医那样有科学依据。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回避中医的科学性,而是从历史的长河和实践的经验中,揭示了中医背后深刻的科学原理。书中对于“整体观念”的强调,让我明白中医是如何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器官。它还深入探讨了“辨证施治”的精髓,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样是咳嗽,中医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我最佩服的是书中对于“扶正祛邪”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祛除病邪,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调理身体,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邪不可干”的状态。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重要价值。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体悟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