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掌握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本书以内科为基础,择要地结合了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并以方药为主要疗法,斟酌附入了针灸和推拿等些治法,仅备临证上一般参考。
本书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沦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 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的。为了便于临床参考,本书就形体部位分为全身证 状、头面证状、目证状、耳证状等20类,分别介绍临床常见证状400多种。
每个证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 列相适应的治法。篇后附有“辨证论治浅说”,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在临证 时,如何抓住主证,探讨病因,确定证候,进行治疔。因此,本书虽从辨析 证状着手,但是仍以体现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主。
本书所包括的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 ,由于内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手册的作用。本次出版,为保持原 貌,对书中“证状”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参考之用。
一、全身证状
1.恶寒
2.恶寒战栗
3.发热
4.发热定时
5.寒热往来
6.外热内寒
7.外寒内热
8.上热下寒
9.身热足寒
10.半侧寒冷
11.身痛
12.身重
13.身痒
14.自汗
15.盗汗
16.汗出不止
17.半身汗出
18.汗斑
19.发红斑
20.发红疹
21.发白痦
22.麻疹
23.风疹
24.痱子
25.天花
26.皮肤发黄
27.皮肤发黑
28.皮肤发赤
29.浮肿
30.消瘦
31.疲乏
32.肌肉跳动
33.肌肤麻木
34.肌肤枯糙
35.小儿五迟
……
二、头面证状
三、目证状
四、耳证状
五、鼻证状
六、口唇证状
七、舌证状
八、牙证状
九、咽喉证
十、颈项证状
十一、肩背证状
十二、胸胁腋乳证状
十三、腰证状
十四、腹脐证状
十五、四肢证状
十六、手足证状
十七、前阴证状
十八、后阴证状
十九、内脏证状
二十、妇科证状
附录:辨证论治浅说
索引
这本《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我才刚开始接触,但已经能感受到它非同寻常的价值。它不像一些市面上浮于表面的中医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实践经验和深刻的见解。书中的一些章节,尤其是在讨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时,我感觉作者非常注重细节,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观察,上升到辨别病机的重要依据。比如,对于某些脉象的变化,作者给出了非常具体和生动的描述,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深刻理解了“脉随证变”的道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补法”和“泻法”的运用,这在很多治疗中都至关重要。看到书中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程的患者,如何精妙地运用这些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更细致地观察病情,更精准地辨证,从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做出更符合中医精髓的判断和治疗。
评分终于拿到这套《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典雅,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精髓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被老一辈中医大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这套丛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晚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看到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书中的一些篇章标题,比如“辨证施治的艺术”或是“脉象的细微之处”,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智慧光芒。我特别期待里面能够详细阐述一些经典的医案,从中学习大家是如何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将复杂的病情辨得清清楚楚,然后对症下药,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疗效。现代医学日新月异,但我始终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在很多时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理论,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分我最近收到了一本《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中的书,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医的智慧是如何在实践中被不断打磨和升华的。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情志致病”的深入分析,让我认识到人的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以及老中医们如何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治疗过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作者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解读出隐藏在复杂症状背后的病机,并且给出一些非常具有创新性的治疗思路。这种不拘泥于成法,又遵循中医根本原则的治疗方式,让我非常佩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中医大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触类旁通”的悟性。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从中汲取更多宝贵的临床经验,拓展自己的中医思维,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且严谨。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舒服,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里面的所有知识,但从中获得的启发已经不少。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阴阳五行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的解读,写得非常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我对中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我还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关于经典方剂的解析,不仅解释了药物的配伍原理,还探讨了剂量和炮制方法对疗效的影响,这对于理解方剂的精妙之处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病症时,那种条分缕析、层层深入的逻辑思维方式,让人能够清晰地把握病机的关键。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对中医疾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学习那些历久弥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真正领略老中医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
评分终于拿到《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宁静。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回到中医最根本的哲学思考。书中的一些关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论述,让我对中医的认识又深了一个层次。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理论时,始终能够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用大量生动的医案来说明问题,让那些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对手术后的调理,或者一些慢性病的康复治疗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辅助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整体治疗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保持身心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