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第2版)

软件测试(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少民 著
图书标签:
  • 软件测试
  • 测试方法
  • 测试技术
  • 质量保证
  • 软件工程
  • 黑盒测试
  • 白盒测试
  • 自动化测试
  • 测试管理
  • 软件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2935
版次:02
商品编码:120097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软件测试专家*新力作,畅销书改版,首版销量数万册。
2. 赠送精美软件测试完整知识图谱,彩色印刷。
3. 书中提供近百个二维码,扩展软件测试知识领域。
4. 加入了移动App测试等*新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软件测试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软件测试的本质及其内涵,重点讲解了软件测试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并将它们应用于不同的测试阶段,满足不同的应用系统测试的需求。本书用了较大篇幅详细介绍了自动化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一些典型的测试工具展示了自动化测试的过程,使读者更容易掌握自动化测试的技术和实践方法。

作者简介

朱少民,同济大学教授
要研究项目及领域: 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和项目管理 以前出版的教材: 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2005.7)、 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2007.1)、 软件过程管理 (2007.4) 其他:目前管理着专业的、近300人的软件测试/QA队伍。 在软件领域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并拥有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 曾获得省市多项科技进步奖,有两年美国硅谷的工作经验。

目录

第1章 软件测试概述 1
1.1 一个真实的故事 2
1.2 为什么要进行软件测试 3
1.3 软件缺陷的由来 4
1.4 软件测试学科的发展历程 5
1.5 软件测试的定义 7
1.5.1 基本定义的正反两面性 7
1.5.2 服从于用户需求——V&V; 8
1.6 软件测试的层次和类型 10
1.6.1 软件测试的层次 10
1.6.2 不同类型的软件测试 11
1.7 软件测试的过程 12
1.7.1 传统的软件测试过程 13
1.7.2 敏捷测试过程 14
小 结 16
思考题 17
第2章 需求和设计评审 18
2.1 软件评审的方法与技术 19
2.1.1 什么是评审 19
2.1.2 评审的方法 20
2.1.3 评审会议 22
2.1.4 评审的技术 24
2.2 产品需求评审 25
2.2.1 需求评审的重要性 25
2.2.2 如何理解需求 27
2.2.3 传统软件需求的评审标准 29
2.2.4 敏捷开发中用户故事评审标准 30
2.2.5 如何对需求进行评审 31
2.3 设计审查 33
2.3.1 软件设计评审标准 33
2.3.2 系统架构设计的评审 35
2.3.3 组件设计的审查 36
2.3.4 界面设计的评审 37
小 结 37
思考题 38
实验1 用户故事评审 38
第3章 测试分析与设计 40
3.1 如何进行测试需求分析 40
3.2 测试设计 42
3.2.1 测试设计流程 42
3.2.2 框架的设计 43
3.2.3 功能测试设计 44
3.3 什么是测试用例 46
3.3.1 一个简单的测试用例 46
3.3.2 测试用例的元素 47
3.4 为什么需要测试用例 49
3.5 测试用例的质量 49
3.5.1 测试用例的质量要求 50
3.5.2 测试用例书写标准 51
3.5.3 测试用例的评审 52
3.6 测试用例的组织和使用 53
3.6.1 测试集 53
3.6.2 测试用例的维护 55
小 结 55
思考题 56
实验2 测试用例结构的设计 56
第4章 软件测试自动化 58
4.1 测试自动化的内涵 58
4.1.1 简单的实验 59
4.1.2 自动化测试的例子 60
4.1.3 什么是自动化测试 62
4.1.4 自动化测试的特点和优势 63
4.2 自动化测试的原理 64
4.2.1 代码分析 65
4.2.2 GUI对象识别 66
4.2.3 DOM对象识别 68
4.2.4 自动比较技术 69
4.2.5 脚本技术 70
4.3 测试工具的分类和选择 73
4.3.1 测试工具的分类 73
4.3.2 测试工具的选择 75
4.4 自动化测试的引入 76
4.4.1 普遍存在的问题 77
4.4.2 对策 78
小 结 80
思考题 80
实验3 Windows应用自动化测试 80
第5章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82
5.1 什么是单元测试 83
5.2 单元测试的方法 83
5.2.1 黑盒方法和白盒方法 84
5.2.2 驱动程序和桩程序 85
5.3 白盒测试方法的用例设计 86
5.3.1 分支覆盖 86
5.3.2 条件覆盖法 87
5.3.3 基本路径测试法 88
5.4 代码审查 90
5.4.1 代码审查的范围和方法 90
5.4.2 代码规范性的审查 91
5.4.3 代码缺陷检查表 93
5.5 集成测试 96
5.5.1 集成测试的模式 96
5.5.2 自顶向下集成测试 96
5.5.3 自底向上集成测试 97
5.5.4 混合策略 97
5.5.5 持续集成测试 98
5.6 单元测试工具 101
5.6.1 JUnit介绍 102
5.6.2 用JUnit进行单元测试 103
5.6.3 微软VSTS的单元测试 107
5.6.4 开源工具 108
5.6.5 商业工具 111
小 结 113
思考题 114
实验4 单元测试实验 114
第6章 系统功能测试 117
6.1 功能测试 117
6.1.1 功能测试范围分析 118
6.1.2 LOSED模型 119
6.2 功能测试用例的设计 120
6.2.1 等价类划分法 120
6.2.2 边界值分析法 124
6.2.3 循环结构测试的综合方法 126
6.2.4 因果图法 127
6.2.5 决策表方法 130
6.2.6 功能图法 133
6.2.7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134
6.3 易用性测试 137
6.3.1 可用性的内部测试 138
6.3.2 易用性的外部测试 140
6.4 功能测试执行 141
6.4.1 功能测试套件的创建 142
6.4.2 回归测试 143
6.5 功能测试工具 144
6.5.1 如何使用功能测试工具 144
6.5.2 开源工具 146
6.5.3 商业工具 147
小 结 150
思考题 150
实验5 系统功能测试 151
第7章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153
7.1 非功能性的系统测试需求 153
7.2 概念: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性能
测试 157
7.2.1 背景及其分析 157
7.2.2 定义 158
7.3 负载测试技术 159
7.3.1 负载测试过程 159
7.3.2 输入参数 160
7.3.3 输出参数 163
7.3.4 场景设置 163
7.3.5 负载测试的执行 165
7.3.6 负载测试的结果分析 166
7.4 性能测试 167
7.4.1 如何确定性能需求 167
7.4.2 性能测试类型 168
7.4.3 性能测试的步骤 169
7.4.4 一些常见的性能问题 171
7.4.5 容量测试 172
7.5 压力测试 173
7.6 性能测试工具 174
7.6.1 特性及其使用 174
7.6.2 开源工具 176
7.6.3 商业工具 178
7.7 兼容性测试 181
7.7.1 兼容性测试的内容 181
7.7.2 系统兼容性测试 182
7.7.3 数据兼容性测试 183
7.8 安全性测试 184
7.8.1 安全性测试的范围 184
7.8.2 Web安全性的测试 185
7.8.3 安全性测试工具 187
7.9 容错性测试 188
7.9.1 负面测试 189
7.9.2 故障转移测试 189
7.10 可靠性测试 191
小 结 192
思考题 193
实验6 系统性能测试 193
实验7 安全性测试 194
第8章 移动应用App的测试 196
8.1 移动应用测试的特点 196
8.2 移动App功能测试 198
8.2.1 面向接口的自动化测试 198
8.2.2 Android App UI自动化测试 203
8.2.3 iOS App UI自动化测试 213
8.2.4 跨平台的App UI自动化测试 217
8.3 专项测试 219
8.3.1 耗电量测试 219
8.3.2 流量测试 221
8.4 性能测试 223
8.4.1 Android内存分析 224
8.4.2 iOS内存分析 226
8.5 移动App“闪退”的测试 228
8.6 安全性测试 228
8.7 用户体验测试 229
小 结 231
思考题 231
实验8 系统功能测试 232
第9章 缺陷报告 233
9.1 一个简单的缺陷报告 233
9.2 缺陷报告的描述 234
9.2.1 缺陷的严重性和优先级 235
9.2.2 缺陷的类型和来源 236
9.2.3 缺陷附件 236
9.2.4 完整的缺陷信息列表 237
9.3 如何有效地报告缺陷 238
9.4 软件缺陷的处理和跟踪 239
9.4.1 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239
9.4.2 缺陷的跟踪处理 241
9.4.3 缺陷状态报告 241
9.5 缺陷分析 242
9.5.1 实时趋势分析 242
9.5.2 累计趋势分析 244
9.5.3 缺陷分布分析 246
9.6 缺陷跟踪系统 247
小 结 249
思考题 249
第10章 测试计划和管理 250
10.1 测试的原则 250
10.2 测试计划 253
10.2.1 概述 253
10.2.2 测试计划过程 254
10.2.3 测试目标 255
10.2.4 测试策略 256
10.2.5 制订有效的测试计划 259
10.3 测试范围分析和工作量估计 259
10.3.1 测试范围的分析 260
10.3.2 工作量的估计 261
10.4 测试资源要求和进度管理 263
10.4.1 测试资源需求 263
10.4.2 测试进度管理 265
10.5 测试风险的控制 266
10.5.1 主要存在的风险 267
10.5.2 控制风险的对策 268
10.5.3 测试策略的执行 269
10.6 测试报告 271
10.6.1 评估测试覆盖率 271
10.6.2 基于软件缺陷的质量评估 273
10.6.3 测试报告的书写 274
10.7 测试管理工具 275
10.7.1 测试管理系统的构成 275
10.7.2 主要工具介绍 277
小 结 278
思考题 279
附录 280
附录A 软件测试术语中英文对照 280
附录B 测试计划简化模板 285
附录C 测试用例设计模板 287
附录D 软件缺陷模板 289
附录E 软件测试报告模板 291
附录F 参考文献和资源 294

前言/序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7版)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想要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持续的成功,拥有清晰的目标、高效的行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7版),正是这样一本深刻影响了数百万读者的经典著作,它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原则,帮助您成为一个更具影响力和成就感的人。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Dr. Stephen Covey)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引导读者从“依赖”走向“独立”,再到“互赖”,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核心理念:从“性格”到“原则”的转变 与许多强调技巧和速成方法的书籍不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柯维博士认为,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在的“性格”,而非外在的“技巧”。他强调,通过遵循普适性的“原则”,我们可以构建起强大的内在品格,从而实现长久的个人效能。这些原则,如同自然法则一样,不受时间和文化的限制,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七个习惯的精髓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七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习惯展开: 第一部分:从依赖到独立——个人成功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这是所有习惯的基础。积极主动意味着认识到自己有选择的自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负责。它强调主动发起,而不是被动反应;关注“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而非“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积极主动的人不抱怨环境,不找借口,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成为自己生活的塑造者。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这个习惯要求我们在行动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它鼓励我们构思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思考什么对我们最重要,然后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来规划生活。这有助于我们辨别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从而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确保我们的行动与最终目标保持一致。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在明确目标之后,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执行。这个习惯强调将精力聚焦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这是实现长期目标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区域。它帮助我们学会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拒绝次要事务,制定周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从而实现真正的效率和成果。 第二部分:从独立到互赖——人际成功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进入人际互动阶段,柯维博士提出了“双赢思维”的理念。这意味着在任何互动中,都寻求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而非零和博弈。双赢是一种持续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的合作方式,它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是建立健康、持久人际关系的核心。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这是人际沟通的黄金法则。在我们试图让别人理解我们之前,更重要的是首先倾听,并努力理解对方。通过共情倾听,我们能真正了解对方的观点、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信任,减少误解,为更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过尊重差异,欣赏他人的独特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合作,我们可以激发出全新的、更优的解决方案。它强调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通过协同作用实现非凡成就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持续改进——个人与人际的不断更新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这是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习惯。它要求我们定期在四个重要维度进行自我提升: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心智(学习、阅读、写作)、心灵(价值观、冥想、奉献)以及社会/情感(人际关系、服务、同情)。通过持续的自我更新,我们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实践前六个习惯。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7版)不仅仅是一本提供实用技巧的书,它更是一套人生哲学,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这七个习惯,读者可以: 提升个人效能: 更好地管理时间,更清晰地设定和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改善人际关系: 建立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沟通模式,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和合作。 增强领导力: 无论是管理自己还是领导团队,都能展现出更强的方向感、影响力和协作能力。 实现人生平衡: 在事业、家庭、健康和个人成长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过上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结语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7版)为任何渴望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取得真正成功的人士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路线图。它鼓励我们回归本质,从原则出发,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外在的实践,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和谐、更加圆满的人生。无论您是刚刚踏入社会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给人一种专业、沉稳的感觉。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其中清晰的排版和逻辑严谨的章节划分所吸引。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合实际项目开发中的场景,让我能够立刻理解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设计测试用例的章节,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更是深入剖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结合使用,甚至还举例说明了如何规避一些常见的误区,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项目中经常需要设计测试用例的初级测试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探索性测试的部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阐述了探索性测试的精髓——在测试过程中不断学习、发现和设计测试,这种“随遇而测”的理念,让我对测试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预设的脚本,而是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产品的深入洞察。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测试的讲解也非常到位,无论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还是性能测试、安全测试,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和建议,让我能够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测试策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易懂,没有过多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指引我不断成长。

评分

这本书在关于测试文档的编写和管理方面,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我过去总觉得测试文档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写出来也无人问津,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精心编写和维护的测试文档,是提升测试效率、保证测试质量、促进团队协作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测试文档,例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缺陷报告等,并针对每种文档,给出了详细的编写指南、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使其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例驱动开发”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规范的测试用例编写,来指导开发和测试过程。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工具来辅助测试文档的管理,例如版本控制、缺陷跟踪系统等,这对于避免文档的混乱和失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测试文档的“演进性”,即测试文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项目的进展和需求的变更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这让我明白,测试文档的价值体现在其生命周期中,而不仅仅是文档本身。我过去常常因为测试文档的繁琐而忽视其重要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测试文档,是专业测试人员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它让我的测试工作变得更加有条理,也让团队成员对测试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好的理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小型创业公司摸爬滚打的测试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很多关于“小团队如何做测试”的建议,简直是太及时太有用了。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要建立多么庞大复杂的测试体系,而是针对资源有限、人员精简的团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如何根据产品的重要性和风险,来裁剪和调整测试策略,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化测试的覆盖率和效率,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产品思维”的强调,作者鼓励测试人员不仅仅是执行者,更要站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潜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与产品团队沟通。书中提供的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用户场景分析,如何模拟真实用户行为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让我对“用户体验测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敏捷测试”的实践,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试,以及如何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完善测试用例,都有非常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我过去经常因为团队规模小,测试资源不足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在有限条件下,依然可以做好测试,甚至做得更好的可能性。它让我明白,测试的价值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和效率。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军师”,在指导我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打赢一场场“测试战役”。

评分

这本书在缺陷管理和问题跟踪方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和完善的解决方案。我过去在缺陷管理方面,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要么是缺陷报告描述不清,要么是缺陷跟踪混乱,导致很多问题石沉大海。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有效的缺陷管理不仅仅是记录 bug,更是整个软件质量改进的关键环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编写清晰、准确、完整的缺陷报告,包括缺陷的复现步骤、预期的结果、实际的结果、环境信息等,并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模板和范例。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跟踪缺陷的生命周期,从缺陷的提交、分配、修复、验证,到最终的关闭,都有详细的流程和规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缺陷的根源分析”的讲解,作者强调了仅仅修复表面 bug 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导致 bug 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缺陷管理工具,例如 Jira、Bugzilla 等,来提高缺陷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这让我明白,一个完善的缺陷管理体系,是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返工、降低开发成本的重要保障。这本书让我对缺陷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缺陷数据,来推动整个团队的质量改进。

评分

这本书在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一直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不知道应该专注于技术深度,还是拓宽技术广度,抑或是向管理方向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测试领域中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每条路径所需的关键技能和素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技术测试技能,例如白盒测试、灰盒测试、代码审查等,还强调了软技能的重要性,例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持续学习”的理念,作者鼓励测试人员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如何提升行业影响力的方法,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测试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极具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对测试团队的管理和领导力进行了探讨,这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过去常常觉得,测试工作是一个相对孤立的技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测试人员在整个软件开发团队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它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工程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持续的学习和不断地自我超越。

评分

这本书在回归测试和测试效率方面,给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我过去常常感到,随着项目版本的不断迭代,回归测试变得越来越漫长和耗时,严重影响了开发进度。这本书让我明白,回归测试并非盲目地重新执行所有测试用例,而是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效的回归测试策略。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回归测试的类型,例如全面回归测试、增量回归测试、风险导向回归测试等,并分析了每种类型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回归测试用例集”的讲解,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例如基于变更的回归测试、基于风险的回归测试、基于缺陷的回归测试等,来帮助测试人员精简回归测试用例,从而大幅提高回归测试的效率。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自动化测试来支持回归测试,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自动化回归测试体系。这让我意识到,自动化测试不仅仅是用于新功能的验证,更是提升回归测试效率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智慧地进行回归测试,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测试周期,从而支持更快的版本发布和更敏捷的开发流程。

评分

这本书对于非功能性测试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总是把重点放在功能性测试上,认为只要实现了核心功能就万事大吉,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非功能性测试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比功能性测试更能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和产品的成功。书中对于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可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等多个维度的非功能性测试,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性能测试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性能指标的含义,以及如何使用 JMeter、LoadRunner 等工具来进行性能测试,并给出了如何分析性能测试报告,定位性能瓶颈的实用技巧。在安全测试方面,书中普及了常见的安全漏洞,以及如何进行基本的安全渗透测试,例如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在可用性测试方面,书中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等方法来发现可用性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将非功能性测试融入开发流程”的讨论,作者给出了很多将非功能性测试作为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开发流程之外的做法。这让我明白,非功能性测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开发和测试过程中的。这本书让我对软件的质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产品的长期健康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质量保证流程和体系建设方面。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个测试技术的介绍,而是将软件测试置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宏观视角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于如何在项目早期就引入质量保障的理念,如何与开发团队、产品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以及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测试左移”和“测试右移”的讨论,作者不仅阐述了这两者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说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地这些理念,从而提升整体的软件质量和交付效率。例如,关于如何通过需求评审、设计评审来提前发现潜在的缺陷,书中给出的具体检查项和方法论,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于如何进行风险分析,以及如何根据风险等级来分配测试资源和制定测试计划,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直觉得,测试工作不应该仅仅是“找 bug”,而更应该成为“预防 bug”和“提升质量”的积极参与者,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方向和动力。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度量和改进测试过程的方法,例如如何收集和分析测试数据,如何评估测试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来持续优化测试流程,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团队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自我审视和改进非常有价值。我敢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测试工程师看的,任何一个关心软件质量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工作了几年,但总感觉在某个技术瓶颈上徘徊的测试工程师,而这本书恰好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对于自动化测试的讲解,不再是简单地介绍几个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探讨了自动化测试策略的制定、框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可维护、可扩展的自动化测试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 Page Object Model (POM) 的详细讲解,以及如何利用 POM 来提升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作者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一步步地将一个不够健壮的自动化测试脚本,优化成一个高质量、易于维护的框架。书中对于不同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优劣势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能够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更明智的技术选型。此外,书中对于持续集成/持续部署 (CI/CD) 环境下的自动化测试集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如何利用 Jenkins、GitLab CI 等工具来实现自动化测试的自动化执行和结果汇报。这对于我们团队希望将自动化测试更深入地融入开发流程,实现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至关重要。我过去在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时,经常遇到维护困难、脚本不稳定等问题,这本书的指导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它让我明白了,自动化测试不仅仅是“写代码”,更是一门关于“工程化”的艺术。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如何从宏观上规划自动化测试,如何从微观上实现高效的自动化脚本,以及如何让自动化测试真正成为提升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在风险管理和测试策略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指导。我过去常常感到,在测试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风险意识和明确的测试目标。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首先强调了识别和评估项目风险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风险矩阵、SWOT 分析等,来帮助测试人员全面地了解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接着,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测试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确定测试的优先级、分配测试资源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于风险的测试 (Risk-Based Testing, RBT)”的详细讲解,以及如何通过 RBT 来最大化测试的投入产出比。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测试生命周期,从测试计划的制定到测试执行的调整,都以风险为导向。这让我明白了,优秀的测试不仅仅是发现 bug,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规避潜在的风险,从而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策略地进行测试,如何将有限的测试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风险,提升产品质量。

评分

听说必须要过10个字才可以

评分

很不错,发货快!

评分

书多出来一块。。。质检好厉害

评分

不错,不愧是经典教程

评分

听说必须要过10个字才可以

评分

不错,不愧是经典教程

评分

初学使用,还没开始看

评分

不错,不愧是经典教程

评分

书紧跟时代发展,是测试入门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