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新编

魏晋南北朝史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华峰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断代史
  • 史新编
  • 古代史
  • 历史研究
  • 南北朝史
  • 魏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0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4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新编》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全书凡四编三十八章,包括“政治编”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十六国政权的兴亡、东晋偏安江南、南朝盛衰、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与统一国家的再建;“经济编”的汉末凋敝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徭役制度、货币制度、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状况、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经济思想;“文化编”的政治制度、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文学的蓬勃发展、艺术的长足发展、建筑型制与风格、史学的繁荣和文献典籍的整理与发现、科学技术、教育、佛教的勃兴、道教产生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社会编”的家庭、家族和社区、社会等级结构、服饰风俗、饮食生活、居室与家具、交通、丧葬礼俗、娱乐习俗、岁时节令、士人时尚、重祀好鬼与宗教习俗等专题,内容涵盖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透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在写作上,作者突破分析史学的窠臼而采用实证的方法展开论述,征引丰富的史料来说明问题,从而使本书的许多论点建立在更加可信可靠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其科学性。本书内容宏富,体例新颖,立论平实,且富有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作者简介

  庄华峰,安徽歙县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安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安徽文化与古代中国》主讲人,2015年教育部“教师的一天”活动高校主讲教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环境史等方向的研究。出版《中国婚姻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中华文明史》《中国社会生活史》《魏晋南北朝社会》《古代长江下游圩田志整理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


目录

第一编 政治篇

第一章 三国鼎立 (3)

第一节 三国疆域 (3)

第二节 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5)

一 州牧设置 (5)

二 董卓之乱和割据势力的混战 (6)

三 曹操经营北方 (10)

四 孙策、孙权在江东的扩展 (16)

五 刘备势力的兴起和隆中对策 (17)

六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19)

第三节 曹魏的政事与政局 (27)

一 曹操革弊图新的政治措施 (27)

二 曹丕继续推行一系列进步政策 (39)

三 魏晋政权交替,司马氏代魏 (47)

第四节 蜀汉的政治 (56)

一 诸葛亮治蜀 (57)

二 吴蜀联盟与北伐曹魏 (76)

三 蜀汉的衰亡 (90)

第五节 孙吴的治国道路 (92)

一 孙吴治国方针与政策 (93)

二 孙吴政争 (101)

三 孙皓的暴虐政治与吴的灭亡 (111)第二章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123)

第一节 西晋疆域 (123)

第二节 西晋的治与乱 (124)

一 晋武帝统治早期,政策宽松,政绩可观 (125)

二 落后的分封制度 (128)

三 政坛奢侈之风 (133)

四 贾后干政与 “八王之乱” (137)

第三节 少数族内迁和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147)

一 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147)

二 迁徙少数族问题 (162)

三 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165)

四 西晋的灭亡 (179)

第三章 十六国政权的兴亡 (186)

第一节 十六国疆域 (186)

一 十六国分合概说 (186)

二 十六国疆域 (187)

第二节 十六国前期的少数族政权 (189)

一 前后赵在北方的统治 (189)

二 昙花一现的中原前燕政权 (223)

三 张氏前凉政权的兴替 (231)

第三节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237)

一 氐族前秦政权的创立 (237)

二 苻坚统一北方 (239)

三 淝水之战与前秦的灭亡 (248)

第四节 淝水战后北方少数族政权的纷纷建立 (253)

一 羌族姚氏建立后秦 (253)

二 夏赫连氏的兴亡 (255)

三 鲜卑慕容部的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 (259)

四 鲜卑乞伏氏建立西秦 (274)

五 氐族后凉、鲜卑南凉、汉族西凉与卢水胡北凉 (278)

第四章 东晋偏安江南 (290)

第一节 东晋疆域 (290)

第二节 北方士族的南渡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291)

一 江南士族的 “三定江南” (292)

二 北方士族南渡和东晋政权的建立 (294)

三 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 (303)

第三节 东晋的北伐 (311)

一 祖逖北伐 (311)

二 桓温的三次北伐及其专擅朝政 (313)

第四节 孙恩卢循起兵与东晋的崩溃 (318)

一 农民处境的恶化 (318)

二 东晋末期政坛的腐败 (320)

三 主、相之争与方镇兴兵 (320)

四 孙恩起兵 (323)

五 桓玄建楚与刘裕当国 (325)

六 卢循北进的失败 (327)

第五章 南朝盛衰 (329)

第一节 南朝疆域 (329)

第二节 宋、齐、梁、陈递嬗与政治 (333)

一 刘宋初期政治与北强南弱格局的形成 (333)

二 南齐的兴亡 (356)

三 萧梁的统治和侯景之乱 (366)

四 陈的统治与灭亡 (382)

第三节 南方诸少数族 (388)

一 蛮族 (388)

二 僚族 (391)

三 俚族 (392)

四 �底� (393)

五 爨族 (393)

六 山越 (393)

第六章 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与统一国家的再建 (394)

第一节 北朝疆域 (394)

第二节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和北魏统一北方 (405)

一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与北魏政权的创立 (406)

二 北魏统一北方 (411)

第三节 孝文帝时期的改革 (415)

一 北魏前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415)

二 冯太后执政及其改革活动 (419)

三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422)

第四节 北魏的衰亡 (434)

一 北魏末年的腐朽统治 (434)

二 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 (440)

三 北魏的分裂 (450)

第五节 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对峙及其势力消长 (454)

一 东魏北齐的政治 (454)

二 西魏北周的统治 (469)

第六节 北朝周边各族 (481)

一 柔然 (481)

二 高车 (483)

三 高句丽 (485)

四 库莫奚 (487)

五 契丹 (487)

六 吐谷浑 (488)

七 西域诸国 (490)

八 突厥 (492)

第二编 经济篇

第七章 汉末凋敝的社会经济 (499)

第一节 人口的耗减和流徙 (499)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破坏 (510)

第三节 城市和工商业的萧条 (512)

第八章 土地制度 (514)

第一节 封建国有土地制度诸形态 (514)

一 三国时期的屯田制 (514)

二 两晋南朝的军屯制度与州郡公田制 (538)

三 十六国与北朝的公田、屯田与均田制度 (550)

第二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形式及其历史演变 (565)

一 三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表现形式 (565)

二 西晋的占田制度与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78)

三 东晋南朝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江南的开发 (584)

四 十六国北朝私有土地制的表现形式 (605)

五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土地私有制 (615)

第九章 户籍制度 (622)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户籍制度 (622)

一 北方流民南下与侨州郡县的设置 (622)

二 黄籍、白籍和土断 (624)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户籍制度 (642)

一 西凉建初十二年户籍残卷 (643)

二 北朝的户籍制度 (646)

第十章 赋税制度 (659)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 (659)

第二节 南朝的赋税制度 (661)

一 租调正税 (662)

二 折课与和市 (663)

三 杂税 (665)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赋税制度 (673)

第十一章 徭役制度 (68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徭役繁重的原因 (680)

第二节 徭役的主要项目 (685)

第十二章 货币制度 (695)

第一节 金属货币流通的大混乱 (695)

一 三国两晋时期的金属货币流通 (695)

二 南朝的金属货币 (702)

三 北朝的金属货币 (709)

第二节 实物货币的盛行 (713)

一 三国时期的实物货币 (714)

二 两晋及南朝时期的实物货币 (716)

三 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实物货币 (721)

第十三章 农业经济的发展 (724)

第一节 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 (724)

一 三国西晋时期的水利建设 (724)

二 东晋南朝的水利建设 (735)

三 十六国和北朝的水利建设 (739)

第二节 农作物种类的增加 (741)

一 粮食作物 (742)

二 油料作物 (743)

三 纤维作物 (743)

四 经济作物 (743)

第三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 (747)

一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与经营管理 (747)

二 耕作方式 (752)

第四节 农具的改进 (754)

一 农耕工具的改进 (755)

二 农具种类的增多 (756)

第五节 畜牧业的发展 (757)

第十四章 手工业发展状况 (762)

第一节 魏晋南朝的官民手工业 (762)

一 手工业的管理机构 (762)

二 官府手工业 (767)

三 民间手工业 (779)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官民手工业 (789)

一 官府手工业的管理机构 (789)

二 官府手工业 (793)

三 民间手工业 (799)

第十五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804)

第一节 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804)

一 北方商业的缓慢发展 (804)

二 南方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810)

第二节 集市商业、商业都会与市场管理 (817)

一 集市商业 (817)

二 商业都会 (819)

三 市场管理 (826)

第三节 商品与商税 (831)

一 商品 (831)

二 商税 (836)

第四节 互市贸易 (837)

第五节 与周边少数族及海外的贸易 (844)

一 与周边少数族的贸易往来 (844)

二 海上贸易与通商诸国 (852)

第十六章 经济思想 (860)

第一节 重农思想 (860)

一 华?的重农思想 (860)

二 傅玄的重农思想 (861)

三 周朗的重农思想 (863)

四 萧子良的重农思想 (864)

五 贾思勰的重农思想 (866)

六 苏绰的重农思想 (869)

第二节 货币思想 (870)

一 鲁褒论货币的起源与作用 (870)

二 孔琳之反对以谷帛实物为货币 (872)

三 范泰反对集民铜器铸钱 (873)

四 沈约主张以谷帛为货币 (873)

五 周朗的钱帛混用主张 (874)

六 孔靑的铸钱均货主张 (874)

七 刘义恭、何尚之等人关于 “一钱当两”问题的货币之争 (875)

八 徐爰、沈庆之、颜竣等人关于解决通货短缺和币值稳定问题的争论 (876)

九 元澄的禁止私铸主张 (879)

十 高谦之主张铸小钱 (轻钱)的观点 (880)

十一 高恭之主张以大钱 (重钱)代小钱 (881)

第三节 水利思想 (882)

一 杜预的水利思想 (882)

二 刘浚的水利思想 (884)

三 崔楷的水利思想 (884)

四 郦道元的水利思想 (886)

第四节 其他经济思想 (887)

一 杜恕的人口思想 (887)

二 傅玄的人口思想 (888)

三 周朗的人口思想 (888)

四 李安世的均田思想 (889)

五 李冲的户籍管理思想 (889)

第三编 文化篇

第十七章 政治制度 (893)

第一节 官制 (893)

一 中央官制 (893)

二 地方官制 (912)

第二节 军制 (916)

一 魏晋南朝的军制 (916)

二 北朝的军制 (922)

第三节 刑法 (927)

一 律令 (927)

二 刑名 (932)

第十八章 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 (936)

第一节 魏晋思想的觉醒 (936)

第二节 玄学的分派与论辩 (939)

一 何晏与王弼 (940)

二 嵇康与阮籍 (944)

三 向秀与郭象 (950)

第三节 进步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君权的批判 (954)

第四节 神灭论与物种变异学说 (958)

一 陶潜 (958)

二 何承天 (960)

三 范缜 (960)

四 刘峻 (962)

五 邢邵 (963)



繁盛与凋零的交响:一部关于古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帝国黄昏与新生序曲:秦汉隋唐之间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嬗变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设定一个符合历史研究风格的笔名,例如:陈子昂、司马光再世等] ISBN: [此处留空,或设定一个符合出版规范的数字] --- 内容提要:穿越时空的迷雾,直抵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 本书旨在填补现有史学著作在秦汉帝国鼎盛期结束后,至隋唐盛世建立之间这一关键历史断层上的研究空白。我们不再将目光仅仅聚焦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黑暗”,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宏大、复杂、充满内在逻辑的转型时期——一个旧的帝国模式(秦汉大一统)崩溃、新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精神酝酿成熟的关键熔炉。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考据相结合,系统梳理了公元2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近五百年的历史进程。我们拒绝将这段历史简单标签化为“乱世”,而是将其视为中国文明从古典形态向中世纪形态过渡的“漫长黎明”。全书结构围绕“权力重塑”、“思想演进”、“社会流动”与“文化融合”四大核心主题展开,力求揭示在政治权力分散、民族大迁徙与文化冲突并存的背景下,中华文明如何完成了自我革新与最终的定型。 第一部分:旧帝国的结构性瓦解与权力的新形态(约400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东汉末年中央集权体系的彻底崩溃,而非简单归咎于宦官、外戚或黄巾之乱。我们着重考察了土地兼并导致的乡村社会结构崩塌,以及这种经济基础的瓦解如何使得传统的士族政治(察举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产物)失去了其合法性与执行力。 重点章节包括: 门阀势力的崛起与“私有化”的政治: 探讨了士族如何通过联姻、荫庇和对地方资源的垄断,将国家权力转化为家族特权,形成“士庶之防”的社会壁垒。我们使用了大量地方志和谱牒资料,描绘了士族政治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其与中央政权之间微妙的寄生与对抗关系。 军事权力的碎片化与“非正规化”的战争: 区别于秦汉的职业化军团,本书详细分析了地方军阀、流民武装以及少数民族部落武装的兴衰更迭。重点剖析了曹操集团的成功,并非简单依靠军事力量,而是其对既有体制的“效率性”重构,即在乱局中建立起一套更灵活、更贴近地方需求的组织模式。 南朝与北朝的制度张力: 对比研究了南朝的“汉化”与北朝的“胡化”进程。南朝的“虚弱的继承者”模式,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过度保守来维持其文化合法性;而北朝,则展现了军事强权下,国家机器对传统制度的激进重塑与融合实验,为隋唐统一提供了制度蓝本。 第二部分:精神的流放与信仰的重塑(约450字) 魏晋南北朝不仅是政治的动荡期,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哲学、宗教和文学视为对帝国衰亡的集体心灵回应。 玄学的兴起: 阐释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思潮,并非简单的清谈避世,而是汉代儒学僵化后,知识分子对“个体生命价值”与“宇宙本真”的迫切探寻。我们辨析了“名教与自然”的张力,将其置于社会权力结构崩塌的语境下进行解读。 佛教的中国化: 深入考察了佛教如何适应和改造中国本土的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般若学对士大夫阶层的吸引力,以及净土宗的兴起如何满足了底层民众对生存慰藉的需求。本书收录了对敦煌文书和著名寺院遗址的最新考证,展示了佛教在社会救济、文化传播乃至国家治理中扮演的实际角色。 道教的世俗化与国家化: 区别于早期道教的隐逸色彩,本书探讨了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如何将道教组织化、规范化,使其从民间信仰转变为能与儒学、佛教抗衡的官方哲学,尤其是在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中的复杂推手作用。 第三部分:民族大迁徙下的文化熔炉与技术革新(约450字) 本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并非简单的“异族入侵”,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与文化重组过程。 “胡汉融合”的动态过程: 摒弃“同化”或“征服”的单一视角,本书详细描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融合模式。例如,北方的汉人精英如何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官僚制度带入草原,而鲜卑贵族如何通过学习汉文化,最终构建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家机器。 技术与经济的隐形进步: 在政治动荡的表象下,技术创新从未停止。本书详细介绍了: 水利工程的复苏与创新: 探讨了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所代表的北方农耕技术的集大成,以及南方水利技术(如筒车)的改进,这些是支撑隋唐经济腾飞的物质基础。 艺术与工艺的飞跃: 分析了青瓷烧制技术、雕塑艺术(如云冈、龙门石窟)的风格演变,这些艺术是胡汉审美相互渗透的直接物证。 语言与文学的奠基: 研究了“音韵学”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以及白话诗歌(如《木兰辞》)的出现,这些都为唐代成熟的格律诗奠定了语言和形式基础。 第四部分:统一的必然性与隋唐的制度遗产(约200字)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最终归宿——隋朝的建立。我们认为,隋朝的统一并非偶然,而是前三百年社会结构重组的必然结果。 制度的“大整合”: 隋文帝的成功在于,他能够高效地整合南北朝的“最佳实践”:采纳了北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吸纳了南朝的成熟官僚体系,并最终打破了门阀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历史的“消化”与“输出”: 魏晋南北朝是一段艰苦的“消化期”。它吸收了草原文明的活力、佛教的普世性、玄学的个体关怀,最终将这些元素熔铸成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更强生命力的帝国形态,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提供了制度、文化和人力上的全方位准备。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献(如简牍、碑刻)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以正统观衡量一切”的倾向,致力于还原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创造力的古代中国转型时期。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一个伟大文明如何在危机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对古代军事制度变迁的研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的深度令人惊喜。它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上,反而对府兵制、募兵制在南朝的演变,以及北方的军户制度如何重塑社会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作者引用了大量出土简牍和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基于一手材料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例如,它对“北府兵”的形成和瓦解过程的描述,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介绍,更结合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士族政治的渗透,揭示了权力基础的转移。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尘埃中小心翼翼地挖掘着制度的骨架。唯一的遗憾是,对于更偏向于技术层面的兵器形制演变,篇幅略显不足,但瑕不掩瑜,它为理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背后的制度根源提供了极佳的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竟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作者叙事的节奏感把握得太妙了,尤其在描述淝水之战前后各方势力的角力时,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被营造得淋漓尽致。文字的张力不是通过夸张的形容词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对战略布局和心理博弈的精准描绘自然流淌出来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少数民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剖析,那些鲜卑、氐、羌等部落首领在汉化进程中的挣扎与融合,被描绘得极其细腻,避免了传统史书对“异族”的简单化处理。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标签,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读完后,我对“五胡乱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充满了相互依存与冲突的辩证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作者在梳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期的历史脉络时,似乎下足了功夫,行文流畅中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严谨,但又不失故事的张力。尤其是在描述士族文化的兴起与衰落时,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人物的言谈举止、衣着风尚,都让人仿佛能穿越回那个“竹林七贤”饮酒赋诗的时代。我特别欣赏它对地方豪强的刻画,没有简单地将其脸谱化为反派,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逻辑和政治抱负,这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为立体和真实。不过,对于初次接触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读者来说,初期的人名地名交叉出现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但只要熬过最初的几章,后面的阅读体验就会愈发顺畅,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了那个充满悲壮与浪漫的时代之中。

评分

对于关注思想史和宗教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库。魏晋玄学与佛教的碰撞融合,是理解那个时代精神底色的关键。作者对“三玄”思想的梳理清晰到位,他没有停留在对老庄哲学的表层解读,而是探讨了玄学如何从清谈转变为支撑士族阶层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工具。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佛教在南渡后的本土化进程的探讨,比如禅宗思想的萌芽,以及对庐山慧远等高僧的评价,都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文字风格在这里变得略微内敛和思辨,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名士书信和佛经语录,使得论述的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后世隋唐盛世的思想基础是如何在南北朝的动荡中孕育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新编”二字所蕴含的史观更新。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正统”史观对历史事件的刻板解读,提供了一个多中心、多视角的观察平台。比如,它对江南士族在南迁后的社会适应性变化,以及对地方土著势力的吸收与排斥过程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剥开了历史表象,直抵社会结构的深层肌理。虽然全书篇幅宏大,体系严谨,但其语言的现代化处理使得即便是艰涩的史料也能被有效转译。我合上书卷时,感到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看待历史事件的全新思维方式——历史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前进,而是无数次复杂拉锯与结构重塑的结果。这本书无疑为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

好书,好评……

评分

好书,好评……

评分

非常不错,很好用,会再次购买,字数补丁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

评分

满320-220买的,可以。慢慢看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正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