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艾灸

零基礎學艾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薛永閣 編
圖書標籤:
  • 艾灸
  • 中醫養生
  • 保健
  • 經絡
  • 穴位
  • 傳統醫學
  • 健康
  • 零基礎
  • 傢庭療法
  • 自我保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7726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745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98
字數:7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中醫特色療法感興趣的老百姓。
實用、易學的傢庭養生保健讀本
? 艾灸療法的基礎知識、常用穴位、操作原則介紹
? 47種常見病癥的艾灸療法,有效緩解病痛
? 全細節圖解,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見效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瞭艾灸的基礎知識、常用穴位、操作原則等內容,並以圖文結閤的形式詳細解析瞭47種常見病癥的艾灸療法,內容簡單易學,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即使沒有艾灸經驗的人也可以順利完成相關操作。

作者簡介

薛永閣 中醫世傢齣身,太極推拿的創始人,擁有“太極手法中華魔手”之稱。係太極宗師陳氏十八代傳人馮誌強先生的嫡傳弟子,骨傷教授葛長海先生親傳弟子。在繼承祖傳醫學經驗以及師門技法的同時,融儒、釋、道、武、醫為一體,創立瞭自己的獨特手法——太極手法,並在足部和腰背部推拿的研究和實踐方麵積纍瞭極為豐富的經驗。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艾灸療法基礎知識 1
艾灸的原理2
艾灸的優點3
艾灸的功用及適應證4
艾灸的禁忌證和禁灸部位(穴位)6
艾灸療法的種類及操作7
艾灸材料選擇11
艾灸的體位12
施灸的順序12
艾灸的刺激強度與補瀉手法13
水皰、灸瘡的處理14
灸後調養注意16
艾灸的其他注意事項17
常用艾灸穴位18
第二章︱常見病癥的艾灸療法 26
呃逆27
腹痛28
感冒30
支氣管哮喘(虛寒型)33
慢性支氣管炎35
高血壓病(虛性二、三期)37
低血壓病38
冠心病40
心律失常(心悸)41
耳鳴43
溢淚(迎風流淚)45
慢性鼻炎46
變應性鼻炎(過敏性鼻炎)48
牙痛49
慢性咽喉炎51
慢性胃炎52
脂肪肝54
慢性腹瀉56
便秘57
慢性腎炎59
頭痛60
偏頭痛62
三叉神經痛63
肋間神經痛64
坐骨神經痛65
失眠66
神經衰弱67
眩暈69
高脂血癥71
單純性肥胖癥73
落枕75
急性腰扭傷76
肩周炎77
頸椎病78
腰腿痛80
腰肌勞損82
足跟痛83
更年期綜閤徵84
經前乳房脹痛86
痛經87
月經不調88
慢性盆腔炎90
遺精91
陽痿93
痤瘡95
濕疹96
黃褐斑98

前言/序言

艾灸療法是我國民間療法的精華,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無數先人通過不斷實踐,總結經驗,使艾灸療法更加科學,更加實用,成為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灸,顧名思義,與火的使用有著密切關係。早在遠古時期,先人在煨火取暖過程中,由於偶爾灼傷或火燙,發現某種病痛得到緩解或解除,得齣燒灼可治病的啓示。此後,經過一係列有意識的探索,灸法逐漸形成,並使用艾葉等具有藥效的材料作為施灸工具,從而演化齣瞭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一種操作簡便、易學易懂、安全快捷的綠色療法,它見效快、療效高、花錢少、適用範圍大,與其他療法配閤使用,具有更加明顯的臨床效果。因此,它能夠長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應用,並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專傢的關注與重視。
為瞭使讀者能在傢中隨時采用艾灸防治疾病,盡早解除病痛,我們精心編寫瞭本書。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形象的圖片,嚮讀者介紹艾灸的作用原理、功效,灸法的種類,灸瘡的處理,灸後調養等知識,並展示瞭治療常見疾病的實際操作過程,希望能給廣大讀者帶來實際的幫助。
祖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本書所載僅為滄海一粟,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6月
《艾灸養生秘籍:古法傳承,身心和諧》 這本《艾灸養生秘籍》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入門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古老智慧的探索之旅。它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探尋艾灸這門數韆年來傳承不息的中華養生瑰寶,領略其精妙之處,並將其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實現身與心的深度和諧。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僅僅介紹艾灸的基本操作,而是將焦點放在瞭艾灸背後的哲學思想、中醫理論根基以及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深遠意義。我們相信,真正的艾灸養生,源於對身體細微變化的洞察,源於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更源於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第一部分:尋根溯源,探尋艾灸的靈魂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艾灸的曆史長河。你將瞭解到艾灸是如何在中國古代萌芽、發展,並在醫學巨著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將追溯曆代名醫如何運用艾灸治愈疑難雜癥,如何在戰亂年代成為普羅大眾的健康守護者。這部分內容將不僅僅是枯燥的曆史陳述,而是通過生動的曆史故事、詳實的文獻考證,讓你感受到艾灸的生命力與智慧。 艾灸的起源與演變: 從遠古時代的“火療”到漢唐時期的成熟體係,再到宋明時期的發揚光大,艾灸的每一步發展都與當時的社會需求、醫學進步緊密相連。我們將重點解讀《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中關於艾灸的論述,理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 艾灸的哲學思想: 艾灸並非孤立的醫學技術,它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天人閤一”的觀念。我們將探討,為什麼選擇艾草作為施灸材料?艾葉的升發、散寒、溫通之性如何與人體經絡、氣血運行相結閤?通過理解艾灸與陰陽五行、寒熱虛實等中醫核心理論的內在聯係,你將對艾灸的療效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艾草的神奇功效: 艾草,這種看似平凡的植物,卻蘊藏著強大的生命能量。我們將深入解析艾葉的化學成分,瞭解其所含的揮發油、黃酮類等物質,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燃燒産生的溫熱和藥力,作用於人體,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扶陽固脫等功效。 第二部分:身心對話,洞悉艾灸的智慧 理解瞭艾灸的根基,我們將引導讀者進入與自己身體的對話。這部分內容將更加注重實踐,但不是簡單的“穴位+方法”的羅列,而是教會你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閤的艾灸方案。 經絡探秘與穴位詳解: 並非所有人都對中醫經絡係統瞭如指掌,本書將用最清晰易懂的語言,結閤生動的圖譜,為你揭示人體經絡的運行規律。我們將重點解讀與日常養生息息相關的關鍵經絡和常用穴位,並詳細闡述每個穴位的功能、主治病癥以及與艾灸結閤時的獨特優勢。這不僅僅是記憶穴位,更是理解穴位在身體整體中的作用。 辨證施灸的藝術: 艾灸的精髓在於“辨證施灸”。本書將教會你如何觀察身體的變化,識彆寒、熱、虛、實等不同的身體狀態,並根據這些狀態選擇閤適的艾灸方法和穴位。我們將通過大量案例分析,讓你掌握辨證施灸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機械地套用公式。 針對不同身體狀況的艾灸策略: 無論是長期的頸肩酸痛、腰膝冷痛,還是容易齣現的脾胃不適、失眠多夢,亦或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調理,本書都將提供詳盡的艾灸解決方案。我們將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彆、不同體質人群的常見健康問題,設計個性化的艾灸方案,並詳細介紹其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和預期效果。 艾灸的“量體裁衣”: 艾灸並非一成不變,它需要根據個人的感受和身體的反應進行調整。我們將強調“量體裁衣”的原則,即在艾灸過程中,根據艾灸時的溫熱感、身體的反應,以及灸後的變化,適時調整艾灸的時間、強度和手法,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第三部分:生活融匯,讓艾灸成為習慣 艾灸的魅力在於其“潤物細無聲”的融入生活。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緻力於將艾灸從一種“療法”升華為一種“生活方式”,讓你在日常的點滴中感受到艾灸帶來的健康益處。 艾灸工具的智慧選擇: 市麵上的艾灸産品琳琅滿目,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工具至關重要。我們將從艾條、艾柱、艾盒、艾灸儀等方麵進行細緻的分析,講解不同工具的特點、適用範圍以及選購時的注意事項,幫助你找到最稱心如意的艾灸伴侶。 安全有效的艾灸實踐: 安全是艾灸的前提。我們將詳細講解艾灸的禁忌癥、注意事項,以及如何在操作過程中確保安全,避免燙傷、過敏等不良反應。同時,我們還將介紹一些居傢艾灸的技巧,讓你在傢也能輕鬆享受艾灸的樂趣。 艾灸的日常化養生: 艾灸並非隻在身體不適時纔想起。本書將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艾灸保健。例如,在工作間隙放鬆身體,在睡前舒緩精神,在換季時增強抵抗力等等。我們將提供一套完整的“艾灸養生日曆”,讓你將艾灸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艾灸與飲食、運動的協同作用: 健康的養成是一個整體。本書將探討艾灸如何與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如閤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相結閤,形成 synergistic effect,共同促進身體的健康與活力。我們將提供一些食療建議,以及與艾灸相輔相成的運動方式。 艾灸的“心”的修養: 艾灸不僅僅作用於身體,更能安撫心靈。在施灸的過程中,那股溫暖的能量,那份專注於身體的寜靜,本身就是一種身心的療愈。我們將探討艾灸如何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培養內心的平和與喜悅。 結語:開啓你的健康新篇章 《艾灸養生秘籍》不承諾奇跡,但它緻力於為你打開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你掌握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健康之道。通過深入的學習和實踐,你將能夠: 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身體: 學習傾聽身體發齣的信號,瞭解身體的需求。 更科學有效地運用艾灸: 掌握辨證施灸的技巧,為自己和傢人提供健康支持。 更從容自信地麵對健康挑戰: 擁有應對常見身體不適的有力工具。 更積極平和地享受生活: 將艾灸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命品質。 這是一次關於健康、關於生命、關於傳統的探索。我們邀請你與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旅程,用艾灸的溫暖,點亮生命的活力,擁抱身心和諧的美好未來。本書並非一本速成手冊,它需要你的耐心、你的實踐、你的感悟。但我們相信,這份投入,定將收獲意想不到的豐厚迴報。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介紹艾灸的實踐操作方麵,做得實在是太到位瞭!我之前嘗試過一些網上的艾灸視頻,但總感覺不夠清晰,有些關鍵步驟看得不是很明白。而《零基礎學艾灸》這本書,簡直就像把一位經驗豐富的艾灸師請到瞭我的身邊。它用大量的、高質量的插圖,甚至可以說是“圖解”的方式,詳細展示瞭每一個操作步驟。比如,如何正確地捲艾柱,如何固定在穴位上,點燃後的火候控製,以及施灸時需要注意的禁忌和反應,書中都一一列舉,並配有清晰的圖片說明,讓我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操作,而是深入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例如,為什麼在施灸時需要注意保持通風?為什麼某些穴位不適閤艾灸?這些“為什麼”的解答,讓我不僅學會瞭“怎麼做”,更理解瞭“為什麼這麼做”,這對於真正掌握艾灸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如何感受艾灸效果”的描述,告訴我應該關注身體的哪些細微變化,這讓我對自我保健有瞭更深的體會,不再是盲目地進行,而是有意識地去感受和調整。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對不同健康問題的艾灸調理方案的詳細介紹。我一直在尋找針對特定身體不適的艾灸方法,但很多資料都過於籠統,讓人無從下手。《零基礎學艾灸》則不同,它將常見的健康睏擾,比如常見的頸椎不適、腰腿疼痛、腸胃問題、失眠多夢等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分類。對於每一種問題,它都列齣瞭相應的重點穴位,並且用清晰的圖示標明瞭這些穴位的位置。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取穴,還會根據不同的癥狀,給齣具體的施灸時長、頻率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針對受寒引起的腹痛,書中會指導你如何進行溫和艾灸,並強調施灸過程中要保持腹部溫暖;針對因疲勞引起的頸部僵硬,則會推薦特定的頸部穴位,並提示如何循序漸進地增加施灸強度。這種“對癥下藥”式的指導,讓我感到非常實用和安心,不再需要大海撈針去尋找信息,而是可以直接按照書中的建議進行操作,大大提高瞭艾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評分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對傳統養生充滿好奇但又不知從何下手的人來說,《零基礎學艾灸》這本書簡直是一道及時雨。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把艾灸這個看似復雜的技術,拆解成瞭一個個簡單易懂的步驟,讓我這樣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並且充滿瞭實踐的信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常見艾灸誤區”的闢謠和澄清,這讓我避免瞭很多可能走瞭彎路或者導緻不適的操作。例如,它詳細解釋瞭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不適都適閤立即艾灸,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艾灸的認識更加理性,也更加安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生硬的學術說教,更像是一位朋友在分享他的經驗。它讓我感受到瞭艾灸的溫度和力量,也讓我對未來通過艾灸來改善身體狀況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艾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善待自己、關注身體健康的指南。

評分

剛拿到這本《零基礎學艾灸》,簡直是驚喜連連!我一直對傳統中醫養生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門檻很高,那些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穴位圖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記載的內容,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領我走進艾灸的世界。書中一開始就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瞭艾灸的曆史淵源,讓我對這項古老的技術有瞭初步的瞭解,不再覺得它神秘莫測。接著,它詳細講解瞭艾灸的原理,包括它如何通過溫熱刺激來達到驅寒、活血、通絡的效果,這些理論知識的闡述,雖然深入淺齣,但絲毫不顯得枯燥,反而充滿瞭科學的魅力。最讓我贊嘆的是,書中為我們這些“零基礎”的讀者設計瞭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從最基礎的艾條種類、點燃方法,到如何選擇閤適的艾灸器具,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非常周到,生怕我們走彎路。讀完前幾章,我已經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瞭信心,迫不及待地想動手實踐瞭。它讓我明白,原來養生也可以如此簡單有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醫學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自我保健方式。

評分

這本《零基礎學艾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資深的中醫師在和我麵對麵交流,娓娓道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書。除瞭實用的操作指南和調理方案,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艾灸的養生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建議。它強調艾灸並非萬能,而是一種輔助療法,更重要的是要結閤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飲食均衡、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情緒等。書中還分享瞭一些艾灸的“小竅門”和“經驗之談”,這些都是書本上很難看到的,比如如何避免艾灸時的煙味過重,如何選擇適閤自己體質的艾製品,以及在不同季節如何調整艾灸的側重點等等。這些細微之處的提示,充分展現瞭作者的用心和專業,讓我覺得這是一本真正為讀者考慮的書。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會瞭如何使用艾灸,更對中醫養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身體的健康是一個整體,需要多方麵的調理和嗬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