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艾灸

零基础学艾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永阁 编
图书标签:
  • 艾灸
  • 中医养生
  • 保健
  • 经络
  • 穴位
  • 传统医学
  • 健康
  • 零基础
  • 家庭疗法
  • 自我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7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4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98
字数: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中医特色疗法感兴趣的老百姓。
实用、易学的家庭养生保健读本
? 艾灸疗法的基础知识、常用穴位、操作原则介绍
? 47种常见病症的艾灸疗法,有效缓解病痛
? 全细节图解,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见效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艾灸的基础知识、常用穴位、操作原则等内容,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解析了47种常见病症的艾灸疗法,内容简单易学,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即使没有艾灸经验的人也可以顺利完成相关操作。

作者简介

薛永阁 中医世家出身,太极推拿的创始人,拥有“太极手法中华魔手”之称。系太极宗师陈氏十八代传人冯志强先生的嫡传弟子,骨伤教授葛长海先生亲传弟子。在继承祖传医学经验以及师门技法的同时,融儒、释、道、武、医为一体,创立了自己的独特手法——太极手法,并在足部和腰背部推拿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艾灸疗法基础知识 1
艾灸的原理2
艾灸的优点3
艾灸的功用及适应证4
艾灸的禁忌证和禁灸部位(穴位)6
艾灸疗法的种类及操作7
艾灸材料选择11
艾灸的体位12
施灸的顺序12
艾灸的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13
水疱、灸疮的处理14
灸后调养注意16
艾灸的其他注意事项17
常用艾灸穴位18
第二章︱常见病症的艾灸疗法 26
呃逆27
腹痛28
感冒30
支气管哮喘(虚寒型)33
慢性支气管炎35
高血压病(虚性二、三期)37
低血压病38
冠心病40
心律失常(心悸)41
耳鸣43
溢泪(迎风流泪)45
慢性鼻炎46
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48
牙痛49
慢性咽喉炎51
慢性胃炎52
脂肪肝54
慢性腹泻56
便秘57
慢性肾炎59
头痛60
偏头痛62
三叉神经痛63
肋间神经痛64
坐骨神经痛65
失眠66
神经衰弱67
眩晕69
高脂血症71
单纯性肥胖症73
落枕75
急性腰扭伤76
肩周炎77
颈椎病78
腰腿痛80
腰肌劳损82
足跟痛83
更年期综合征84
经前乳房胀痛86
痛经87
月经不调88
慢性盆腔炎90
遗精91
阳痿93
痤疮95
湿疹96
黄褐斑98

前言/序言

艾灸疗法是我国民间疗法的精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无数先人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使艾灸疗法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成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灸,顾名思义,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早在远古时期,先人在煨火取暖过程中,由于偶尔灼伤或火烫,发现某种病痛得到缓解或解除,得出烧灼可治病的启示。此后,经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探索,灸法逐渐形成,并使用艾叶等具有药效的材料作为施灸工具,从而演化出了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一种操作简便、易学易懂、安全快捷的绿色疗法,它见效快、疗效高、花钱少、适用范围大,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具有更加明显的临床效果。因此,它能够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应用,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为了使读者能在家中随时采用艾灸防治疾病,尽早解除病痛,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形象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艾灸的作用原理、功效,灸法的种类,灸疮的处理,灸后调养等知识,并展示了治疗常见疾病的实际操作过程,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实际的帮助。
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本书所载仅为沧海一粟,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
《艾灸养生秘籍:古法传承,身心和谐》 这本《艾灸养生秘籍》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古老智慧的探索之旅。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探寻艾灸这门数千年来传承不息的中华养生瑰宝,领略其精妙之处,并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身与心的深度和谐。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仅仅介绍艾灸的基本操作,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艾灸背后的哲学思想、中医理论根基以及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深远意义。我们相信,真正的艾灸养生,源于对身体细微变化的洞察,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源于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一部分:寻根溯源,探寻艾灸的灵魂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艾灸的历史长河。你将了解到艾灸是如何在中国古代萌芽、发展,并在医学巨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追溯历代名医如何运用艾灸治愈疑难杂症,如何在战乱年代成为普罗大众的健康守护者。这部分内容将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详实的文献考证,让你感受到艾灸的生命力与智慧。 艾灸的起源与演变: 从远古时代的“火疗”到汉唐时期的成熟体系,再到宋明时期的发扬光大,艾灸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医学进步紧密相连。我们将重点解读《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关于艾灸的论述,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 艾灸的哲学思想: 艾灸并非孤立的医学技术,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我们将探讨,为什么选择艾草作为施灸材料?艾叶的升发、散寒、温通之性如何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相结合?通过理解艾灸与阴阳五行、寒热虚实等中医核心理论的内在联系,你将对艾灸的疗效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艾草的神奇功效: 艾草,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却蕴藏着强大的生命能量。我们将深入解析艾叶的化学成分,了解其所含的挥发油、黄酮类等物质,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和药力,作用于人体,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扶阳固脱等功效。 第二部分:身心对话,洞悉艾灸的智慧 理解了艾灸的根基,我们将引导读者进入与自己身体的对话。这部分内容将更加注重实践,但不是简单的“穴位+方法”的罗列,而是教会你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艾灸方案。 经络探秘与穴位详解: 并非所有人都对中医经络系统了如指掌,本书将用最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图谱,为你揭示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我们将重点解读与日常养生息息相关的关键经络和常用穴位,并详细阐述每个穴位的功能、主治病症以及与艾灸结合时的独特优势。这不仅仅是记忆穴位,更是理解穴位在身体整体中的作用。 辨证施灸的艺术: 艾灸的精髓在于“辨证施灸”。本书将教会你如何观察身体的变化,识别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身体状态,并根据这些状态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和穴位。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让你掌握辨证施灸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 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艾灸策略: 无论是长期的颈肩酸痛、腰膝冷痛,还是容易出现的脾胃不适、失眠多梦,亦或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调理,本书都将提供详尽的艾灸解决方案。我们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人群的常见健康问题,设计个性化的艾灸方案,并详细介绍其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预期效果。 艾灸的“量体裁衣”: 艾灸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根据个人的感受和身体的反应进行调整。我们将强调“量体裁衣”的原则,即在艾灸过程中,根据艾灸时的温热感、身体的反应,以及灸后的变化,适时调整艾灸的时间、强度和手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第三部分:生活融汇,让艾灸成为习惯 艾灸的魅力在于其“润物细无声”的融入生活。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致力于将艾灸从一种“疗法”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你在日常的点滴中感受到艾灸带来的健康益处。 艾灸工具的智慧选择: 市面上的艾灸产品琳琅满目,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至关重要。我们将从艾条、艾柱、艾盒、艾灸仪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不同工具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选购时的注意事项,帮助你找到最称心如意的艾灸伴侣。 安全有效的艾灸实践: 安全是艾灸的前提。我们将详细讲解艾灸的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操作过程中确保安全,避免烫伤、过敏等不良反应。同时,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居家艾灸的技巧,让你在家也能轻松享受艾灸的乐趣。 艾灸的日常化养生: 艾灸并非只在身体不适时才想起。本书将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艾灸保健。例如,在工作间隙放松身体,在睡前舒缓精神,在换季时增强抵抗力等等。我们将提供一套完整的“艾灸养生日历”,让你将艾灸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艾灸与饮食、运动的协同作用: 健康的养成是一个整体。本书将探讨艾灸如何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相结合,形成 synergistic effect,共同促进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我们将提供一些食疗建议,以及与艾灸相辅相成的运动方式。 艾灸的“心”的修养: 艾灸不仅仅作用于身体,更能安抚心灵。在施灸的过程中,那股温暖的能量,那份专注于身体的宁静,本身就是一种身心的疗愈。我们将探讨艾灸如何帮助我们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结语:开启你的健康新篇章 《艾灸养生秘籍》不承诺奇迹,但它致力于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让你掌握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健康之道。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你将能够: 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身体: 学习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了解身体的需求。 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艾灸: 掌握辨证施灸的技巧,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健康支持。 更从容自信地面对健康挑战: 拥有应对常见身体不适的有力工具。 更积极平和地享受生活: 将艾灸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命品质。 这是一次关于健康、关于生命、关于传统的探索。我们邀请你与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旅程,用艾灸的温暖,点亮生命的活力,拥抱身心和谐的美好未来。本书并非一本速成手册,它需要你的耐心、你的实践、你的感悟。但我们相信,这份投入,定将收获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零基础学艾灸》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在和我面对面交流,娓娓道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书。除了实用的操作指南和调理方案,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艾灸的养生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建议。它强调艾灸并非万能,而是一种辅助疗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均衡、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等。书中还分享了一些艾灸的“小窍门”和“经验之谈”,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看到的,比如如何避免艾灸时的烟味过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艾制品,以及在不同季节如何调整艾灸的侧重点等等。这些细微之处的提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用心和专业,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为读者考虑的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艾灸,更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身体的健康是一个整体,需要多方面的调理和呵护。

评分

刚拿到这本《零基础学艾灸》,简直是惊喜连连!我一直对传统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门槛很高,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穴位图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记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领我走进艾灸的世界。书中一开始就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艾灸的历史渊源,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不再觉得它神秘莫测。接着,它详细讲解了艾灸的原理,包括它如何通过温热刺激来达到驱寒、活血、通络的效果,这些理论知识的阐述,虽然深入浅出,但丝毫不显得枯燥,反而充满了科学的魅力。最让我赞叹的是,书中为我们这些“零基础”的读者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艾条种类、点燃方法,到如何选择合适的艾灸器具,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生怕我们走弯路。读完前几章,我已经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实践了。它让我明白,原来养生也可以如此简单有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医学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自我保健方式。

评分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对传统养生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来说,《零基础学艾灸》这本书简直是一道及时雨。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把艾灸这个看似复杂的技术,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步骤,让我这样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并且充满了实践的信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常见艾灸误区”的辟谣和澄清,这让我避免了很多可能走了弯路或者导致不适的操作。例如,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不适都适合立即艾灸,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艾灸的认识更加理性,也更加安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生硬的学术说教,更像是一位朋友在分享他的经验。它让我感受到了艾灸的温度和力量,也让我对未来通过艾灸来改善身体状况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艾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善待自己、关注身体健康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不同健康问题的艾灸调理方案的详细介绍。我一直在寻找针对特定身体不适的艾灸方法,但很多资料都过于笼统,让人无从下手。《零基础学艾灸》则不同,它将常见的健康困扰,比如常见的颈椎不适、腰腿疼痛、肠胃问题、失眠多梦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对于每一种问题,它都列出了相应的重点穴位,并且用清晰的图示标明了这些穴位的位置。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取穴,还会根据不同的症状,给出具体的施灸时长、频率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针对受寒引起的腹痛,书中会指导你如何进行温和艾灸,并强调施灸过程中要保持腹部温暖;针对因疲劳引起的颈部僵硬,则会推荐特定的颈部穴位,并提示如何循序渐进地增加施灸强度。这种“对症下药”式的指导,让我感到非常实用和安心,不再需要大海捞针去寻找信息,而是可以直接按照书中的建议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艾灸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介绍艾灸的实践操作方面,做得实在是太到位了!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网上的艾灸视频,但总感觉不够清晰,有些关键步骤看得不是很明白。而《零基础学艾灸》这本书,简直就像把一位经验丰富的艾灸师请到了我的身边。它用大量的、高质量的插图,甚至可以说是“图解”的方式,详细展示了每一个操作步骤。比如,如何正确地卷艾柱,如何固定在穴位上,点燃后的火候控制,以及施灸时需要注意的禁忌和反应,书中都一一列举,并配有清晰的图片说明,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操作,而是深入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例如,为什么在施灸时需要注意保持通风?为什么某些穴位不适合艾灸?这些“为什么”的解答,让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真正掌握艾灸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如何感受艾灸效果”的描述,告诉我应该关注身体的哪些细微变化,这让我对自我保健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再是盲目地进行,而是有意识地去感受和调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