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固体废物焚烧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综合体现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技术,可以广泛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固废、危险废物的污染治理,在适宜的条件下具备一定的资源化潜力。
本书是在原版《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基础上,对近年来的固体废物焚烧政策、法规体系、技术体系等进行了论述和解释,补充了新的工程技术应用成果和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在固体废物焚烧厂的设备选型、工艺选择、运行管理、故障疑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对危险废物焚烧技术理论与工程经验进行了介绍等。
《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二版)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固体废物的特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概述、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基本原理、固体废物焚烧的政策及项目规划、生活垃圾焚烧的概述、生活垃圾焚烧工艺、生活垃圾焚烧厂设备,以及危险废物焚烧处理等。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固体废物的特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概述、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基本原理、固体废物焚烧的政策及项目规划、生活垃圾焚烧技术概述、生活垃圾焚烧工艺、生活垃圾焚烧厂设备,以及危险废物焚烧处理等。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张弛: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渗滤液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承担过多项垃圾处理、污泥处理科研课题负责人。在太原理工大学主讲《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曾担任《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营管理实用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的副主编。曾担任5项垃圾处理工程的项目负责人,12项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担任5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的项目负责人。长期担任山西省建设厅垃圾处理厂运营考核专家组组长,担任山西省发改委、环保厅垃圾处理项目评审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固体废物的特征1
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1
一、固体废物的来源1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2
第二节生活垃圾的性质5
一、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及其与焚烧的关系5
二、生活垃圾性质的影响因素6
三、生活垃圾性质的采样分析7
第三节固体废物的污染与迁移转化9
一、固体废物污染概述9
二、固体废物的迁移转化10
第二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概述13
第一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13
一、固体废物的技术政策13
二、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技术13
三、固体废物的害化技术15
四、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16
第二节固体废物处置技术20
一、固体废物处置的含义与分类20
二、固体废物土地填埋处置概述21
三、有毒有害废物的安全土地填埋22
四、中低放射性废物的浅地层埋藏22
五、高放射性废物的深层处置23
六、污泥处置23
第三章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基本原理25
第一节概述25
第二节焚烧的概念27
一、焚烧的定义27
二、焚烧的影响因素27
三、固体废物的其他热处理技术30
第三节焚烧过程与工艺31
一、焚烧过程31
二、焚烧过程的物质平衡33
三、焚烧过程的热量平衡35
四、焚烧工艺40
五、焚烧效果42
第四章固体废物焚烧的政策及项目规划44
第一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及技术政策44
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体系44
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45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45
第二节固体废物焚烧的政策法规标准46
一、国内外固体废物焚烧政策法规概述46
二、我国关于固体废物焚烧的相关标准48
三、固体废物焚烧的技术指标体系50
第三节固体废物焚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51
一、厂址选择52
二、技术和装备52
三、污染物控制52
四、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贮存53
五、环境风险53
六、环境防护距离53
七、公众参与54
八、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影响预测54
第五章生活垃圾焚烧技术概述55
第一节生活垃圾焚烧的发展历史55
一、国际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历史55
二、中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历史57
三、中国生活垃圾焚烧行业影响因素59
第二节生活垃圾的产量与焚烧厂规模62
一、生活垃圾产量预测62
二、生活垃圾焚烧厂规模的确定63
第三节生活垃圾焚烧厂工程项目64
一、焚烧厂建设基本原则64
二、焚烧厂建设流程66
三、我国垃圾焚烧厂的融资问题66
四、生活垃圾焚烧厂总体规划设计70
第四节垃圾焚烧厂设备选择73
一、我国垃圾焚烧厂的关键设备选型模式73
二、生活垃圾焚烧厂主要设备选择76
第六章生活垃圾焚烧工艺81
第一节生活垃圾焚烧工艺概述81
第二节生活垃圾焚烧主体工艺82
一、概述82
二、焚烧系统82
三、助燃系统82
第三节生活垃圾焚烧辅助工艺84
一、前处理工艺84
二、余热利用86
三、自控、监测系统87
四、电气工程88
第四节生活垃圾焚烧相关环保工程88
一、烟气净化88
二、残渣处置101
三、飞灰处置102
四、噪声控制105
五、恶臭控制109
六、废水处理116
第七章生活垃圾焚烧厂设备122
第一节概述122
第二节前端准备系统设施设备123
一、概述123
二、垃圾称重系统124
三、垃圾卸料系统125
四、分选系统128
五、破碎系统130
六、上料系统132
第三节生活垃圾焚烧炉135
一、国内外焚烧炉概述135
二、炉排型焚烧炉136
三、流化床焚烧炉142
四、回转窑焚烧炉146
五、热解汽化焚烧炉149
第四节外围辅助设备153
一、助燃系统153
二、余热利用系统153
三、余热发电和热电联供158
四、自控监测系统162
五、环保设施设备165
第五节垃圾焚烧厂常见故障疑难166
一、垃圾贮存与上料系统常见故障166
二、垃圾焚烧厂的检测问题167
三、垃圾焚烧厂的中控问题169
四、垃圾焚烧厂的报警及应急保护169
五、焚烧炉、余热锅炉常见问题170
第八章危险废物焚烧处理172
第一节危险废物概述172
一、危险废物的定义与特性172
二、危险废物鉴别方法173
三、危险废物名录175
第二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原理177
一、概述177
二、危险废物焚烧技术原理179
第三节危险废物焚烧处理技术190
一、危险废物收运系统190
二、危险废物进料系统192
三、危险废物焚烧系统193
四、危险废物焚烧炉设备199
五、尾气处理技术与设备206
六、焚烧灰渣处理技术211
第四节医疗废物焚烧处理工艺213
一、进料系统213
二、焚烧系统213
三、其他辅助系统220
第五节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实例220
一、德国SAVA公司危险废物焚烧工程220
二、医疗废物焚烧工程实例223
参考文献229
前言/序言
固体废物焚烧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综合体现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技术,广泛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的污染治理,在适宜的条件下具备一定的资源化潜力。现代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经历了近150年的发展后,已接近成熟。中国的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在经历了近40年的尝试、起步、困扰之后,也逐步进入科学发展的阶段,相关的设备制造、软件配套、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高,但与国际的差距仍然较大,核心设备以及软件的国产化率仍有待提高,与焚烧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也亟待提高。国内垃圾焚烧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垃圾成分、地区差异、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补充了新的工程技术应用成果以及科研成果;对固体废物焚烧所涉及的过程原理、物质平衡、热量平衡、焚烧效果判定方法进行了解释;对近年来的固体废物焚烧政策、法规体系、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解释;对“三化”技术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减量化、害化、资源化的具体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固体废物焚烧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中国生活垃圾焚烧行业影响因素、垃圾焚烧厂规模的确定方法、焚烧厂的建设原则、建设流程进行了分析;对近年来在固体废物焚烧项目的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规避进行了解释;对近年来生活垃圾焚烧厂总体规划、面积确定、总图设计等领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对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设备选型模式、设备选用方法进行了介绍;从原理、设备、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对垃圾焚烧厂的前处理工艺、主体工艺、辅助工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解释;对炉排炉、流化床、回转窑、热解汽化等多种技术在垃圾焚烧厂的设备及运行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垃圾焚烧相关的烟气净化、残渣处置、飞灰处置、噪声控制、恶臭控制、废水处理原理、设备特点进行了科学总结;对垃圾贮存、上料、检测、中控、报警、应急保护、焚烧炉运行等相关的常见故障疑难进行了总结论述;对危险废物的特性、预处理、收运、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理论与工程经验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外与国内的典型危险废物焚烧工程实例。
本书主要介绍了固体废物焚烧原理、焚烧工艺、焚烧设备,相关的污染物治理、余热利用、发电配套设备设施,以及焚烧厂的建设运营理论与技术、经验。全书编写贯彻了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的原则。本书以丰富的技术应用实例作为理论叙述的补充,可作为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固体废物焚烧厂设计建设单位以及相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所列出的设备和生产厂家,仅仅是出于全书的完整性和论述的需要,撰写人员和出版社不为相关设备和厂家提供任何保证和推荐,也不为任何由于使用相关设备所造成的损失和其他任何问题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张弛、柴晓利、赵由才编写;第二章由张弛编写;第三章由杨艳青编写;第四章由李晓姣、赵由才编写;第五章由张弛、杨志宏、柴晓利编写;第六章由杨艳青、柴晓利编写;第七章由张弛、柴晓利、王国红、罗安然编写;第八章由李晓姣、卫丽、李兵、柴晓利编写。书稿后由赵由才统稿、定稿。
限于编者水平及编写时间,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修改建议。
编者
2016年8月
环保工程技术系列: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与回用 丛书定位: 本书系“环保工程技术系列”中的核心分册,专注于当前城市环境治理领域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创新潜力的一个分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Leachate)的深度处理、稳定化以及资源化回用技术。它旨在为环境工程师、市政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紧贴工程实践的知识体系。 内容概要: 本书摒弃了对焚烧技术、堆肥处理等其他固体废物处置方式的详述,而是将全部笔墨集中于渗滤液这一特定污染物流的处理链条。渗滤液成分复杂、毒性强、处理难度大,是影响填埋场乃至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环境安全的关键因素。本书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前沿工艺的应用与优化。 第一部分:渗滤液的基础特性与环境风险评估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形成机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内容涵盖了不同龄期(新鲜、成熟、老龄)渗滤液的典型理化指标波动范围、影响因素(如填埋场负荷、气候条件、垃圾组分变化),并重点分析了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潜在生态毒性及长期环境风险。深入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指数(BOD/COD)、氮磷负荷特性以及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内分泌干扰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为后续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传统与强化预处理技术 在深度处理之前,有效的预处理是保障后续生化反应效率和稳定性的前提。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各种预处理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1. 物理化学法: 混凝-沉淀、气浮法对悬浮物和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分析;化学氧化法(如芬顿氧化、臭氧氧化)在破坏难降解有机物方面的机理与应用瓶颈。 2. 膜分离基础: 对微滤(MF)和超滤(UF)在去除高浊度和部分大分子有机物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剖析,侧重于膜污染的机理识别与清洗策略。 3. 汽提与汽提-吹脱技术: 针对高氨氮渗滤液的脱除效率评估、能耗分析及氨气回收的可能性探讨。 第三部分:高效生物处理工艺的深入研究 生物处理是渗滤液脱氮除碳的核心环节。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重点聚焦于适应高氨氮、高盐度、低pH环境的先进生物反应器: 1. UCT/AO/BAF等脱氮组合工艺: 详细解析了不同脱氮策略下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污泥龄控制实现稳定运行。 2. 厌氧/好氧耦合系统: 重点探讨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在渗滤液深度脱氮中的可行性、启动难度与菌种驯化策略,对比其与传统反硝化的能耗优势。 3. 膜生物反应器(MBR): 分析了MBR在高污泥浓度、高水力停留时间下对难降解COD的去除潜力,特别是对膜污染控制的优化设计。 第四部分:高级氧化与深度深度净化技术 对于生化处理后仍残存的难降解COD及微量有毒物质,高级氧化技术(AOPs)是实现达标排放的“终极屏障”。本部分详细介绍了: 1. 电化学氧化技术: 探讨了电极材料的选择(如DSA电极、硼掺杂金刚石电极)对羟基自由基产生效率的影响,以及在处理高盐度废水中的优势与挑战。 2. 光催化技术(TiO2/UV): 反应器构型设计、光照强度、光敏剂负载对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3. 膜接触氧化技术: 结合了传质优势和氧化能力,用于提高出水水质的稳定性。 第五部分:资源化与零排放策略(ZLD) 当前环境管理要求从“末端治理”转向“资源化利用”。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渗滤液的资源化路径: 1. 热力学分离技术: 详细解析了多效蒸发、机械蒸汽再压缩(MVR)在处理高硬度、高盐度渗滤液中的设计参数、结垢控制措施及能耗优化。 2. 膜蒸馏(MD)与正渗透(FO): 作为低能耗浓缩技术的代表,分析了其在渗滤液浓缩段的应用潜力与膜污染特性。 3. 盐分回收与再利用: 针对浓缩液中的无机盐,探讨了结晶技术(如强制循环蒸发结晶)实现工业级盐回收的工艺流程与产品纯度控制。 第六部分: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南。内容包括:典型渗滤液处理厂的工艺流程选择、设备选型计算(水力负荷、污泥产率)、以及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突发污染冲击的应急预案、以及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特别强调了老龄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提标改造方案设计。 本书特色: 本书注重跨学科交叉,整合了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水处理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所有技术路线均结合了国内典型项目案例进行剖析,图表丰富,公式推导严谨,是专业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程参考手册。它不涉及固体废物焚烧炉的炉体结构、烟气净化(脱硫脱硝除尘)或灰渣处理等内容,所有关注点均汇聚于“液态污染物”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化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