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傢譯叢:綠原譯浮士德

中國翻譯傢譯叢:綠原譯浮士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歌德 著,綠原 譯
圖書標籤:
  • 浮士德
  • 歌德
  • 德國文學
  • 經典文學
  • 翻譯文學
  • 文學名著
  • 詩歌
  • 戲劇
  • 綠原
  • 中國翻譯傢譯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23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041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字數:47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浮士德》為作者代錶作,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人類精神進化的百科全書。它通過書齋學者浮士德與魔鬼的賭賽,錶現瞭新興資産階級知識分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全書既有優美的詩意,又有麯摺的哲理,既有鮮明的性格描寫,又有生動的情節演示。該書是我國D一個散文譯本,便於讀者理解原著的故事情節和思想意蘊。

目錄

前言
獻詞
舞颱序幕
天堂序麯
悲劇第一部

城門口
書齋
書齋(二)
萊比锡奧爾巴赫地下酒店
女巫的丹房
街道
黃昏
散步小徑
鄰婦之傢
街道(二)
花園
園中小屋
森林和洞窟
格蕾琴的閨房
瑪爾特的花園
水井邊
城牆角
夜(二)
大教堂
瓦爾普吉斯之夜
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夢或奧白朗和
蒂坦尼亞的金婚。插麯
陰天原野
夜開闊的原野
地牢
第一部注釋
悲劇第二部
第一幕
宜人的佳境
皇帝的行宮
金鑾寶殿
四通八達的廳堂
禦苑
陰暗的走廊
燈火通明的大廳
騎士廳
第二幕
高拱頂、狹隘的哥特式書齋
實驗室
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
法爾薩洛斯曠野
珀涅俄斯河上遊
珀涅俄斯河下遊
珀涅俄斯河上遊
愛琴海的岩石海灣
第三幕
斯巴達的墨涅拉斯宮殿前
城堡的內院
第四幕
高山
山麓小丘
僞帝的營帳
第五幕
開闊地帶
宮殿
深夜
午夜
宮中寬廣的前廳
埋葬
山榖
第二部注釋

精彩書摘

  你們又臨近瞭,遊移不定的身影〔1〕,想當初一度呈現於濛矓的目光。敢情這次我試著要把你們握緊?難道我的心仍然傾嚮那個癡想〔2〕?你們擁上前來!來吧,隨你們高興,盡可從煙霧〔3〕之中圍著我裊裊飄;環繞你們的行列蕩漾著一股靈氣〔4〕,它使我的心胸感受到青春的戰栗。
  你們與歡樂韶華的風物同歸,於是眾多可愛的亡靈冉冉而齣;最初的戀情與友誼〔5〕隨之浮起,有如一樁古舊而漫漶的掌故;無奈愁腸重結,太息不已〔6〕,恨人生迷離麯摺多歧路,忍不住輕喚故人,風華正當時卻不幸為命運所欺竟先逝。
  我嚮亡靈們唱過最初的歌麯,可惜他們聽不見下麵的樂章;友好的聚會久已杳然無尋處,唉,更堪嘆消逝瞭最初的迴響。我的苦衷隻好嚮陌生的眾人傾訴〔7〕,他們即使喝彩也會令我心傷,當年賞識過我的歌詩的知音,縱然在世亦不知嚮何方飄零。
  於是我産生一種久已生疏的憧憬嚮往著那寂靜森嚴的靈界,我囁嚅的歌聲〔8〕有如風神之竪琴〔9〕以飄忽的音調若斷若續地搖曳,我不禁渾身戰栗,涕零復涕零,凜冽的心隨之軟化而親切;我所有的一切〔10〕眼見暗淡而悠遠,而消逝者又將現齣來嚮我重演。
  ……

前言/序言

  前言
  有人說過,不提到歌德,就寫不成一部世界文學史;同時,不讀《浮士德》,也難以理解歌德所以是歌德。這位德國大文豪,連同他的這部傑作,在德國文化傳統中早被認為是“無可比擬的”;即使在歐洲燦爛文化的巍峨殿堂裏,也隻有中世紀的但丁和他的《神麯》,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足以與之相提並論,共同享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盛譽。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最後一位“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麵,在多纔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一部較完備的全集(如“蘇菲版”)竟達一百四十三捲,《浮士德》則是他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從頭到尾共計一萬二韆一百一十行的一部鴻篇巨著。從一七七三到一七七五年他動手寫齣瞭《浮士德片斷》;一七九七年在席勒的鼓舞下重寫《浮士德》,經過十載增刪披閱,於一八○八年完成瞭第一部;到一八三一年即逝世前一年寫完第二部,全書前後曆時約六十年。歌德的《浮士德》根據德國一個煉金術士嚮魔鬼齣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反其意而用之,演示瞭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瞭一齣迄今響徹人寰的凱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麵,還有一幕提綱挈領的“天堂序麯”,為全劇的主題思想奠定瞭基調。
  在“天堂序麯”中,與《舊約·創世記》的說法相反,天主對人類的前途充滿樂觀的信念,不再認為他們是來自塵土復歸於塵土的平凡生物,而肯定他們是永遠嚮上進取、即使在迷津中不斷犯錯誤也終會達到清明境界的聖徒。魔鬼梅菲斯特於是同天主打賭,請求允許他下凡,去把浮士德引誘到為他安排的滿足、怠惰和墮落的道路上來。天主微笑著答應瞭,原來他為瞭磨礪人類,激發其不斷努力,寜願讓梅菲斯特作為惡的化身下凡,與浮士德的善的本性形成對照,實際上作為浮士德的自我完善過程所不可缺的一個方麵,去共同錶演一齣有聲有色又可歌可泣的嚴肅遊戲艱險人生的悲喜劇。
  第一部是寫浮士德在中世紀書齋裏冥思苦想,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成果,絕望之餘準備飲毒自盡;復活節的鍾聲使他記起瞭天真的童年,認識到使人得救的不是灰色的理論,而是常青的生活經驗,於是他放下毒杯,決心重新生活下去。“否定的精靈”梅菲斯特齣現瞭,按照在天堂和天主的打賭,在浮士德以靈魂作抵押的前提下,把他引入瞭五光十色的生活經驗的世界,期待他對一個美好的瞬間發齣流連忘返的贊嘆;另方麵,和天主的預見相吻閤,浮士德對自己孜孜不息的進取本性充滿自信,並嚮魔鬼發齣瞭決不沉湎逸樂、決不苟且偷安、決不停止奮鬥的堅決誓言,於是開始瞭誘惑和反誘惑的莊嚴鬥爭。但是,第一部還隻是一個“小世界”,其中隻有一個相當完整的主人公與少女格蕾琴相愛並陷她於苦難與毀滅的愛情悲劇。這個悲劇不僅錶現在格蕾琴的市民身份和浮士德藉以化裝遨遊的“貴族”身份的矛盾上,更在於後者的性格發展使前者被遺棄的悲劇結局必不可免。
  第二部則寫到浮士德進入以政治、經濟、社會內容為主的“大世界”之後的種種經曆,其中包括他的幾次重大的追求和幻滅:一次是追求功名利祿,卻落得與皇帝的弄臣為伍;另一次是追求以古典美人海倫為象徵的理想美,結果讓海倫化輕煙而散;最後,他重新振作起來,試圖築堤攔海,追求實現為人類造福的事業理想——不幸已屆百歲高齡,被“憂愁”吹瞎瞭眼睛,聽見魔鬼派遣死靈們為他掘墓時鐵鍬的鏗鏘聲,竟認為大堤即將築成,他的事業即將實現——就在這個幸福的預感中,他對正在逝去的瞬間發齣瞭“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樣美!”的贊嘆,隨即在與魔鬼所訂契約的魔力的支配下頹然倒地。然而,經過天使們的拯救和超度,浮士德的靈魂並沒有落入魔鬼之手,幕布在一陣神秘的閤唱聲中徐徐降落。
  《浮士德》在作者筆下是以“悲劇”的名稱問世的。一般研究者認為,本劇的悲劇意義可由主人公一生經曆的上述幾次追求和幻滅來驗證:首先,他作為學者,皓首窮經而一無所獲,是為知識悲劇;其次,他對於格蕾琴,愛之實則害之,是為愛情悲劇;第三,長久侍奉統治者絕非他的誌趣所在,是為政治悲劇;第四,海倫的消亡證明美亦不足恃,是為美的悲劇;最後,得以兌現的不是他為人類造福的雄心壯誌,而是嚮魔鬼抵押靈魂的契約,是為事業悲劇。然而,盡管如此,浮士德一生從沒有滿足於或屈服於個人渺小的物質享受,並且是帶著自己將進一步為人類造福的信念倒下的;而魔鬼同浮士德所訂的契約雖然兌現,他卻喪失瞭應得的賭注,眼見浮士德的靈魂在天使們的護衛下進入瞭天界。因此,梅菲斯特在這場賭賽中不能說是勝利者,而所謂“悲劇”的概念在這裏也不能按照通常的內涵來理解。
  人們有理由說,《浮士德》絕不是一個諷刺世人為歡樂、財富、權勢等等齣賣靈魂的淺薄寓言。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契約並不是靈魂和物質利益的簡單交換,而是人類不斷奮發進取的精神嚮以梅菲斯特為代錶的懷疑與否定的挑戰。事實上,在浮士德身上亦即在人類身上,始終有兩個靈魂在鬥爭——可以說,梅菲斯特就在浮士德本人身上,二者的鬥爭始終貫穿著一股躁動不安的嚮絕對真理追根究底的精神力量,不斷抵抗著梅菲斯特陷人於滿足、怠惰和墮落的種種誘惑。然而,對於人類而言,完善境界永遠不可及。浮士德臨終所歡呼的那“最崇高的一刹那”,也不是作者暗示的人生的目標之所在。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恰在於一種自強不息的創造性的生活本身,一種不斷進步的道路或過程本身。一個人隻要追求一個高尚的目標,並在追求過程中又把每個實際步驟當作目標加以追求,他就值得享受並一定能夠獲得最廣義的報償。正是這點人生觀拯救瞭浮士德,幫助他擊敗瞭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戰,從而使他的“悲劇”賦有鮮明的樂觀主義的性質。
  《浮士德》的這層深遠的寓意,在十九世紀迴答瞭有關人生理想和人類前途的重大問題,因此是十分動人的。到瞭二十世紀,人類經曆瞭空前嚴酷的考驗和曠世的幻滅,一些知識分子對行動和進步産生瞭懷疑,《浮士德》的和解結局已不再那樣富於魅力瞭。雖然如此,歌德關於兩個靈魂的鬥爭的寓言並沒有喪失其固有的積極意義,隻是對於現代人類而言,這種鬥爭不再是在塵世的物質欲望和天界的精神聖潔之間進行,而是在否定善的追求和創造的一部分人的犬儒主義和進行善的追求和創造的另一部人的奉獻精神之間進行。當代現實生活的變化和發展將會證明:歌德的這部傑作仍不失為鼓舞現代人類嚮前邁進的偉大神話之一。
  對於一般讀者,《浮士德》不是讀一兩遍就能透徹理解的。除瞭內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多方麵的知識外,更有形式上的錯綜復雜,其中有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因素,有希臘式悲劇、中世紀神秘劇、巴洛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假麵劇、意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颱的新手法、現代活報劇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體裁幾乎采用瞭每一種已知的西方格律,如第一部的雙行押韻體、自由體、頌詩體、閤唱體,第二部更添加瞭八行體、三行隔句押韻體、三音格詩體等,不一而足。這樣就給譯者提齣瞭一個難題:應當怎樣來譯《浮士德》這部韻體格律嚴謹的世界名著呢?是以相應的工整的格律形式來譯,還是以忠實而流暢的散文形式來譯呢?
  據管見所及,《浮士德》的英譯本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以格律形式翻譯的,當推貝阿德·泰勒(1825—1878)的譯本最為著稱,而由小泉八雲(1850—1904)列入“偉大譯品”、卻被貝阿德·泰勒譏為“將音樂譯成語言”的亞伯拉罕·海沃德(1801—1884)的譯本,則是同類嘗試中的佼佼者。這兩個譯本各有所長,而真正嚮不懂德語的英語讀者普及《浮士德》的,卻不能不數後一種,可惜它隻有第一部,這或許與該譯者首先作為英國作傢對原著的看法有關。中譯本應當何去何從?譯者至今沒有信心做齣明確的迴答。不過,試圖通過與原文相去甚遠的文字,復現原有的陌生的格律,企望在藝術上與原著並駕齊驅:多次嚴肅的實踐已經證明,似乎是徒勞的。因為任何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離不開它藉以形成自身的文字,而對原著的藝術性的欣賞,老實說,除非事先學習原文,通過任何譯文都未必能得到多少助益。那麼,退而求其次,為瞭便於讀者理解原著的本事、情節和思想意蘊,大部分敘事的和說理的內容未嘗不可譯成散文,雖然一些抒情的內容也沒有理由不去譯成詩歌。基於這點淺見,拙譯除瞭按照有關內容的需要,保持一小部分韻體外,便大膽地以散文形式為主,同時在散文譯文中還盡可能自然地押瞭一些韻——其目的不在於爭取什麼藝術效果,仍然是設法讓形式為內容服務,試圖幫助讀者通過稍微流暢一點的閱讀,增進對於原著稍微深刻一點的理解。至於客觀效果如何,自應由廣大讀者來評斷。
  理想的譯本應當在幫助讀者比較接近原著的真諦之後,使他得魚而忘筌,對原著産生一窺全豹的渴望:這本是歌德本人為文學翻譯所定的標準或界限,即所謂“翻譯是媒婆”,她隻讓你恍惚見識一下原著不可重復的風采而已。就其思想性與藝術性一體並存而言,《浮士德》在中國,要從“媒婆”為她所披的麵紗後麵露齣真容來,恐怕仍有待於幾代翻譯傢的努力,這是一場真正的接力賽。以往中譯本的譯者如周學普、郭沫若、梁宗岱、董問樵、錢春綺等先生都是勞績卓著的,後學藉鑒瞭先行者的甘苦,並從他們的實踐經驗得到瞭鼓舞。拙譯如能參加奔嚮《浮士德》真諦的這場“接力賽”,最後為得魚忘筌的我國讀者所拋棄,譯者將覺得十分榮幸。
  在我決心動手翻譯這部巨著之前,鬍風先生曾經為此多次對我加以勉勵;馮至先生的研究成果加深瞭我對這部巨著的認識,縮短瞭我實現這個決心的準備階段:這裏我嚮二位在天之靈緻以崇高的敬意。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瞭德國雷剋拉姆齣版社一九八三年的原著版本,參考瞭錢春綺先生的中譯本,貝阿德·泰勒的英譯本及其注釋,以及特奧多爾·弗裏德裏希教授和洛塔爾·沙伊特豪爾博士閤著的《浮士德詮釋》,譯者在此一並緻謝。譯者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浮士德》中譯本修訂版說明
  (一)在這個修訂版問世之前,拙譯《浮士德》在北京由人民文學齣版社先後印刷過三次,即精裝“文庫”版(1994),平裝普及版(1997)和“大學生必讀”版(2002),其中隻有第三版對個彆誤植和遺漏做過修正。
  (二)與此同時,這個譯本還在颱灣由兩傢齣版社重印過。一傢是颱北的光復書局,一九九八年六月根據北京第一版印刷;另一傢是颱北的貓頭鷹齣版社,先後印過兩次,一次(1999年7月)根據北京第一版,又一次(2000年8月)根據北京第三版。
  (三)以上幾次不同時間、地點的印刷,除瞭封麵各不相同外,對譯文本身基本上沒有改進。但是,譯者卻逐漸發現,這個譯本存在著一些有待斟酌的問題和缺點。今年,齣版社為瞭提高讀者的閱讀興味,計劃在本書中增印德國著名插圖畫傢弗朗茨·施塔森(FranzStassen)專為《浮士德》原著所作插圖十五幅,並因此準備改版重排譯文。這就為譯者提供瞭難得的一次修訂《浮士德》中譯本的機會。
  (四)趁這次插圖改版的機會,譯者根據原著對本書譯文從頭到尾進行瞭校訂,涉及各種誤植的修改,不恰切字句、標點和格式的訂正,此外為瞭幫助讀者更順暢閱讀本文,還對注釋做瞭若乾增補。
  (五)譯者限於能力和精力,盡管一再修訂,仍未見譯文漸臻佳境。本書將來如還有改版的機會,當勉力對譯文再作一次修訂。為此,敬懇讀者、專傢惠予指撥為感。譯者
  二二年八月目錄


《中國翻譯傢譯叢:綠原譯浮士德》是一套旨在展現中國傑齣翻譯傢風采、推廣經典外國文學的係列叢書。本套叢書以“譯者”為核心,精選當代中國最具聲望和影響力的翻譯傢,由他們重新解讀、翻譯並注釋外國文學經典。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瞭譯者深厚的文學造詣、語言功力以及對原作的獨特理解與情感投入,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既忠於原著精神,又富有時代魅力與個人風格的全新文本。 在本套叢書的“綠原譯浮士德”分冊中,我們聚焦於著名翻譯傢綠原先生對歌德宏篇巨著《浮士德》的經典譯本。綠原先生,作為中國翻譯界的泰鬥級人物,其譯筆以嚴謹、精準、優雅著稱,尤其擅長處理詩歌和哲學意蘊深刻的作品。他窮盡畢生之力,以極其審慎的態度和非凡的纔華,將《浮士德》這部德語文學的巔峰之作,以一種彆具一格的中國式韻味呈現給華語讀者。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巨匠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曆時數十年心血完成的傳世傑作,被譽為“德國的史詩”,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一部關於知識、力量、愛情、信仰、救贖與失落的宏大戲劇,深刻探討瞭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對無限的追求以及個體在宏大社會與宇宙中的位置。歌德將普羅米修斯式的反叛精神、撒旦式的誘惑與掙紮、以及終極的博愛與救贖融於一體,構建瞭一個極其復雜而又引人入勝的哲學與藝術世界。 綠原先生的譯本,正是力圖將歌德的深邃思想、宏偉想象、以及詩歌本身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最真實、最動人地傳遞給中國讀者。他的翻譯並非簡單的詞語轉譯,而是對原文進行全方位的“文學再創造”。他深諳中德兩種語言的精髓,在保持原作結構和韻律的同時,巧妙運用漢語的錶達方式,賦予《浮士德》以中國古典文學般的沉澱與意境。 關於譯者綠原先生: 綠原先生(1922-2018),原名陳綠原,是中國當代傑齣的翻譯傢、詩人、作傢。他一生緻力於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尤其在德國文學領域成就卓著。綠原先生的翻譯以其“信、達、雅”的極高境界聞名於世,他不僅準確傳達瞭原文的思想內容,更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漢語詩歌語言的精湛運用,使譯文本身也成為一首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詩篇。他翻譯的《浮士德》耗費瞭大量心血,幾經打磨,最終成為中國讀者接觸和理解歌德這部巨著的重要橋梁。綠原先生對《浮士德》的翻譯,被許多評論傢譽為“中國式的《浮士德》”,它既保留瞭德意誌民族的理性與哲學思辨,又融入瞭東方文化的含蓄與意蘊。 關於《浮士德》的文學與哲學價值: 《浮士德》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充滿求知欲和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學者浮士德展開。他通過與魔鬼靡菲斯特簽訂契約,齣賣靈魂以換取世間一切的知識和快樂。然而,在追求短暫的快樂和無盡的滿足的過程中,浮士德經曆瞭精神的極度痛苦、道德的煎熬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 《浮士德》分為“第一部”和“㩴部”。 《浮士德·第一部》 主要描繪瞭浮士德在塵世中的經曆。他經曆瞭青年時代的浪漫愛情,與純潔少女瑪格麗特(格蕾琴)的悲劇性戀情,這場愛情以瑪格麗特的墮落、死亡和救贖告終,深刻揭示瞭情欲、罪惡與救贖的復雜關係。同時,《第一部》也展現瞭浮士德對知識的渴求、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以及他與靡菲斯特之間在理性與感性、精神與肉體、善與惡之間的持續拉扯。這一部分充滿瞭強烈的戲劇衝突和細膩的人物刻畫,是歌德早期思想的集中體現。 《浮士德·第二部》 則將視野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藝術和曆史層麵。在這裏,浮士德不再局限於個人情感的體驗,而是投身於宏大的曆史進程,參與政治鬥爭,發展經濟,追求更高級的精神境界。他經曆瞭宮廷的浮華,與各色人物打交道,甚至在魔鬼的幫助下,嘗試創造理想的社會。然而,即便在第二部中,浮士德的探索也並非一帆風順,他依然會犯錯,會遇到挑戰,但他最終在晚年,通過對人類勞動的熱愛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在瀕臨死亡之際,看到瞭自己理想的實現。 《浮士德》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講述一個善惡鬥爭的故事,而是呈現瞭人類在追求真理、知識、幸福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睏惑、掙紮與最終的升華。歌德通過浮士德這個永恒的藝術形象,探討瞭人的無限潛能與有限性,對既定現實的挑戰與超越,以及在復雜矛盾中保持嚮上精神的必要性。靡菲斯特作為魔鬼的代錶,其狡黠、嘲諷與誘惑,也構成瞭浮士德反思自身、認識世界的重要動力。 綠原譯本的特色與價值: 綠原先生翻譯的《浮士德》,其核心價值在於: 1. 忠實與創造的完美結閤: 綠原先生對德語原文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他翻譯的《浮士德》在忠實於歌德原意的基礎上,通過對漢語詩歌語言的精妙運用,實現瞭“化境”。他既保留瞭《浮士德》原有的哲學深度和詩歌的韻律感,又賦予瞭譯文中文人式的典雅與氣度。 2. 漢語的詩意升華: 綠原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他將詩人的敏感和技巧運用到翻譯中,使得《浮士德》的德語詩句在漢語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他能夠恰如其分地處理歌德作品中復雜多變的節奏、韻腳和意象,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 3. 深刻的文化理解: 綠原先生在翻譯《浮士德》時,充分考慮瞭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他並沒有刻意迴避原作中涉及的西方宗教、哲學、曆史背景,而是通過巧妙的注釋和恰當的措辭,幫助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同時,他的譯筆中也隱約流露齣東方文化中所推崇的“天人閤一”、“內省自省”等精神,使得《浮士德》在中國語境下呈現齣一種更為普世性的價值。 4. 精良的注釋與考訂: 優秀的譯本離不開精良的注釋。綠原先生在翻譯過程中,也投入瞭大量精力進行考訂和注釋。他對原文中涉及的典故、曆史人物、哲學概念以及歌德創作背景等進行瞭詳盡的闡釋,這些注釋對於讀者理解《浮士德》的深層含義,提供瞭重要的學術支持和閱讀綫索。 5. 作為“中國翻譯傢譯叢”的代錶: 綠原先生的《浮士德》譯本,是“中國翻譯傢譯叢”係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集中展現瞭中國翻譯傢在引進世界文學經典過程中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通過閱讀綠原先生的譯本,讀者不僅能領略歌德《浮士德》的藝術魅力,更能體會到中國翻譯傢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所展現的非凡纔華。 《中國翻譯傢譯叢:綠原譯浮士德》的齣版,不僅僅是引入一部外國文學經典,更是對中國翻譯事業的一次隆重緻敬,是對“譯者”這一職業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使命與藝術追求的一次深刻展現。我們希望通過這套叢書,讓更多讀者認識到傑齣翻譯傢對於文化傳承與交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並激勵後來的翻譯者以更高的標準來對待文學翻譯事業。綠原先生的《浮士德》,無疑是這條道路上的一座豐碑,值得每一個熱愛文學、追求智慧的讀者細細品讀和珍藏。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齣版行業的角度來看,能夠推齣這樣一套定位清晰、目標明確的係列叢書,本身就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願意投入資源去精雕細琢這些需要深度閱讀的經典譯本,絕對是逆流而上的一種勇氣。我常常在想,這套叢書背後的編輯團隊,他們在審校過程中,究竟要進行多少次內部討論?他們是如何權衡保留原作的“外來感”和提升當代讀者的“接受度”之間的界限的?這背後涉及的不僅是語言學知識,更是一種對文化曆史的敏感度。每一冊書,都像是這些編輯與譯者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試圖構建一個標準化的、高質量的閱讀參考係。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讓讀者在選擇時,可以少一分猜疑,多一份信賴。買下這套書,就像是買下瞭一份承諾——承諾我將得到的是經過專業打磨、值得反復咀嚼的文本。

評分

對於我個人而言,閱讀譯著的最大樂趣,往往在於那些“翻譯的盲點”和“選擇的智慧”中所摺射齣的作者心境。比如,當原文中齣現瞭一個在目標語言中找不到完美對應詞匯的文化特有概念時,譯者會如何處理?是直接音譯後加注,還是創造一個臨時的、富有描述性的錶達?這些處理的痕跡,就像是地圖上的等高綫,描繪齣瞭語言轉換的崎嶇地形。一套優秀的譯叢,不應該試圖掩蓋這些“翻譯的痕跡”,反而應該讓它們以一種藝術化的方式顯現齣來。我希望這套叢書能做到這一點——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我正在閱讀的,不僅僅是彼岸的故事,更是此岸的語言如何努力地去擁抱彼岸的思想。它教會我的,不僅是理解異國文化,更是理解我們自己的母語,在麵對外來衝擊時,所能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和創造力。這種層次豐富的閱讀體驗,是任何純粹的娛樂作品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套“中國翻譯傢譯叢”係列,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學術氣息和文化使命感,讓人不禁肅然起敬。我最近剛從書店裏淘到一本,名字倒是很吸引人,但真正讓我下定決心買下的,還是它所承載的翻譯理念。你看看這封麵設計,那種樸素中透著典雅的排版,一下子就區彆於市麵上那些追求花哨的暢銷書。它似乎在默默地告訴你:“我不是來取悅你的,我是來傳承經典的。” 拿到手裏,那種紙張的質感,油墨的清香,都讓人覺得,這不單單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特彆欣賞這種對“翻譯”這一行為本身進行緻敬的做法。翻譯工作者,往往是站在兩條河流的交匯點上,既要忠實於源頭的磅礴氣勢,又要讓目標語言的讀者能感受到那股水流的生命力。我期待著從這套叢書中看到不同譯者如何駕馭那份微妙的平衡,如何在信、達、雅之間尋找他們獨到的落點。這不隻是閱讀一個故事或一部作品,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是對前輩大師們智慧的探尋。這種齣版思路,無疑是對嚴肅文學閱讀群體的一種極大尊重和喂養。

評分

坦率地說,這類叢書的受眾,絕不是那種追求一目十行、快速消化的休閑讀者。它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需要耐心、需要沉浸的儀式。我總覺得,每一次拿起它,都需要給自己留齣一段完全不受打擾的時間,沏上一壺好茶,讓心緒沉靜下來。如果隻是在通勤的顛簸中匆匆翻看,很多細微的節奏感和語言的音樂性都會被生生地切斷,那份作者和譯者共同營造的“場域”就破碎瞭。我尤其關注那種在長段落和復雜句法中如何保持氣韻連貫的處理。原文的呼吸感在哪裏?譯者是否用分句、標點,甚至是段落的重新劃分來模仿這種呼吸?如果處理得當,你會感覺文字仿佛在你的腦海中自然地流淌,形成一種近乎聽覺的體驗。反之,如果處理不佳,那些原本意境深遠的句子,就會變成一連串生硬的語塊堆砌,瞬間讓整個閱讀的愉悅度跌入榖底。因此,我對這套叢書抱有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高品質的閱讀體驗,讓時間慢下來,讓思想活躍起來。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排版帶來的視覺享受,簡直是書法藝術在現代印刷中的一次優雅迴歸。字體選擇上,那種兼具古籍的韻味和現代閱讀的清晰度的字體,讓初讀的門檻似乎降低瞭不少,但其內核的厚重感卻絲毫未減。我注意到扉頁上對譯者生平及其翻譯思想的簡短介紹,這非常關鍵。要知道,翻譯文本的背後,永遠站著一位擁有獨特世界觀的“再創作者”。他/她選擇哪個詞匯,斟酌哪種句式,反映的都是其對原著精神的理解深度。我忍不住想去研究一下這位譯者的“翻譯哲學”——他是傾嚮於“異化”的,力求保留異域文化的陌生感,讓讀者感受異邦的異趣;還是更傾嚮於“歸化”的,用最貼近本土讀者的錶達方式來消弭隔閡?這種內在的張力,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它迫使讀者在閱讀流暢的故事綫之外,還要時常停下來,思考作者的意圖與譯者的選擇,從而實現一種多維度的文本解析。對於那些對語言的精微之處抱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這樣的叢書簡直就是一塊寶藏。

評分

大紅皮質量好,16K,滿意的書

評分

好,趁大促瘋狂購買,再版瞭,這個值得推薦。

評分

非常棒,算是人民文學的良心之作瞭!

評分

這個係列的作品很好,能全收下最好。可惜之前全買過瞭。

評分

不錯,謝謝。

評分

名傢翻譯,非常好。

評分

活動批量購入,值得收藏的經典。

評分

評分

綠原譯的浮士德差不多是最經典的譯本瞭。這套人文社叢書都很好,準備湊齊,隻是有些總沒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