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第二编(套装全10册 简装)

全宋笔记第二编(套装全10册 简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易安,傅璇琮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古籍
  • 史学
  • 文献类
  • 全宋笔记
  • 宋史
  • 简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12056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631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宋笔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4
套装数量:10
字数:17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全宋笔记》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是一部系统整理过的收罗齐全的宋人笔记总汇。每部笔记均由整理者撰写一篇有学术价值的点校说明,内容包括作者小传、成书经过、内容评价、版本情况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况等。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全新包装,更是馈赠收藏的佳品,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国内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目录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一》
茅亭客话
道山清话
寇莱公遗事
家世旧事
孙公谈圃
国老谈苑
画墁录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二》
青琐高议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三》
梦溪笔谈
补笔谈 续笔谈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四》
渑水燕谈录
文昌杂录
谈薮
海岳名言
书史
画史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五》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六》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七》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八》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九》
《全宋笔记 第二编(简)十》


精彩书摘

  第二编(简)一

  采耸动,虽姚宋佐唐,萧曹出汉,无以方此数君子者。

  戚纶待制龙图阁,天书初降,羣臣表贺,词皆溢美。纶独言曰:「旷古未有此事,不可恃之为祥,当戒慎修省,以答天意。」真宗览而嘉之。

  张咏,镇杭州,有诉者曰:「某家素多藏,某二岁而父母死,有甲氏赘于某家。父将死,手券以与之曰:『吾家之财七分当主于甲,三分吾子得之。』某既成立,甲氏执遗券以析之。数理于官,咸是其遗言而见抑。」咏嗟赏之,谓曰:「尔父大能,微彼券则为尔患在乳臭中矣三。」遽命反其券而归其资。

  鲁宗道以孤直遇主,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每中书罢归私宅,别居一小斋,绘山水,题曰「退思岩」,独游其问,虽家人罕接焉。

  查道罢馆陶尉,与程宿寓于逆旅中,夕有盗取其衣。既觉,呼宿曰:「衣有副乎?翌日当奉假。」盗闻之,弃获而去。

  寇准谪营道,惟衣裘系为相时所得金笏头带。当权希时者讽其逾礼,准拒之曰:「君父所赐,服之不忘,未见礼之失也。」讽者惭恧而退。

  丁谓在朱崖,家于洛阳,为书叙致真宗恩遇,厚自刻责,且励家人不可兴怨。遂寄洛守托达于家。洛守不敢私开,遽奏之。上览而感动,遂有雷州之命。

  王旦在中书,东封西祀,悉尝总领。祥符中,处士魏野令山童持诗以献曰:「圣朝宰相频频出,君在中书十四秋。西祀东封俱礼毕,好来相伴赤松游。」旦袖其诗,累于上前求退,不遂。

  查道初应举,自剂州湖游索,获资十余万。至襄阳逆旅,见女子端丽秀出,非尘中之偶。因诘其所来,乃故人之女也,遂以行橐求良谨者嫁之。是岁,由此罢举。又尝于旅邸床下获金钗一束且百只,意所遗者必复来求之。向晚,果二人至。见道,但嗟惋而已。道诘之。具言其所遗,如道所获,遂尽以付之。其人惊喜,请留三之一以为谢。道固拒之而去。

  丁谓既窜朱崖,路由湘潭佛寺,饭僧为文,以自叙其略曰:「补仲山之衮,虽尽巧心;和傅说之羹,难调众口。」既至贬所,教民陶瓦,先为公宇,次营所居之第。为小楼,日游其上,阅书焚香,怡然以自得。后将有衡阳之命,谏官刘随上言曰:「彼擅移于陵域,将不利于嗣君。合取头颅,置之郊庙。」遂中止。

  王旦在中书。祥符末,大旱。一日,自中书还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遂以所持经掷旦,正中于首。左右擒之,将送京尹。旦遽曰:「口中吾过,彼何罪哉?」乃命释之。

  寇准初为密学,方年少得意,偶撰《江南曲》云:「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又云:「日暮江南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意皆凄惨,末年果南迁。

  ……

  第二编(简)五

  唐太宗谓侍臣曰:「张亮有义儿五百人,将何为也,正欲反尔?」命百寮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将作少监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盛怒,竟斩于市。岁余,刑部侍郎阙,令执政择人,累奏不可,太宗曰:「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以道裕为刑部侍郎。

  卢祖尚累为郡守,有能名。太宗召为交州都督,祖尚不行,太宗大怒,斩之于朝。寻悔之,复其官荫。

  张玄素出自刑部令史,仕至三品,太宗问云:「在隋任何官?」曰:「县尉。」又问:「以前何官?」曰:「流外。」又问:「在何曹司?」玄素将出阁门,殆不能移步,精爽顿尽,色类死灰。朝臣见之,多所惊怪。褚遂良上疏切谏,太宗曰:「朕亦悔此问。」

  敬晖与桓彦范、张柬之、崔元暐、袁恕己同诛张易之,中宗反正。洛州长史薛季昶谓曰:「二凶虽除,禄、产犹在,请因兵势诛武三思之属。」晖与柬之屡陈不可,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翌日,三思因韦后之助,潜入宫中,又与韦后通。内行相事,反易国政,封晖等为五王,罢政事。晖等既失政柄,每椎床嗟惋,或弹指出血。柬之叹曰:「皇上畴昔为英王时,素号勇烈,吾留诸武,冀自诛锄尔。今事势已去,知复何道!」

  张蕴古,献《犬宝箴》者也,除大理丞。初,河内人李好德语涉妖妄,而素有风癫疾,蕴古以为法不当坐。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家住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相州刺史,情在阿纵。太宗大怒,斩蕴古东市。寻悔之,自是有覆奏之制。

  刘黑阖败,斩于洺州,临刑叹曰:「我幸在家钮菜,为高雅贤辈所误,以至于此。」

  太宗令太常卿祖孝孙教官人音乐,不称旨,责之。温彦博、王珪谏,上怒,以为附下罔上。彦博拜谢,珪不拜,曰:「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明日,上谓房玄龄云:「自古帝王纳谏诚难,朕昨责温彦博、王珪,至今悔之,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

  太宗辽东之役,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驿祀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至行在,劳赐之。

  玄宗幸蜀,至咸阳望贤宫,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唯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亦何由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上曰:「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慰谕而遣之。

  ……



宋代笔记的广阔天地:一部文献的宝藏,一个时代的镜鉴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笔记类书籍以其独特的体裁和丰富的内涵,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如同一个个私人博物馆,收藏着文人墨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学术思想、历史事件乃至奇闻异事。其中,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留下了数量惊人的笔记作品,它们不仅是研究宋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史料,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 《全宋笔记》的编纂意义与价值 《全宋笔记》的出现,正是为了系统性地梳理、汇集、整理这些珍贵的宋代笔记文献,为海内外学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研究平台。这套丛书的编纂,绝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基于严谨的学术考量,旨在最大程度地还原宋代笔记的原始风貌,并以科学的分类和条理,展现其内在的价值和联系。 首先,抢救与保护珍贵文献是《全宋笔记》编纂的首要意义。许多宋代笔记原件已流传稀少,甚至濒临失传。通过此次大规模的汇集整理,能够将这些散落在海内外的珍贵文献集中呈现,避免了因时空阻隔或文献损坏而造成的损失。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更是对后人研究的极大便利。 其次,系统性地展现宋代学术思想的全貌。宋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理学在此勃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笔记中,大量记录了当时的学术争鸣、思想流派的观点、对经典著作的解读,以及对当时学术人物的评价。通过《全宋笔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与碰撞,理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其他思想流派如佛教、道教在宋代的演变与影响。这些笔记为研究宋代哲学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三,深入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笔记中,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官场百态、文人雅集、市井生活、娱乐活动等方方面面。从士大夫的日常起居,到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再到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无不跃然纸上。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任何宏大的历史叙述更能触及时代的肌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宋代的街头巷尾,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第四,拓展宋代文学与艺术研究的视野。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宋词、宋诗、宋文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宋代也是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宋代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活动、艺术家们的生平事迹、作品的流传与评价,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潮。例如,许多笔记记录了文人间的唱和、诗社的活动,以及对绘画、书法作品的鉴赏评论。这些内容为研究宋代文学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审美观念,以及宋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 第五,为历史事件与人物研究提供补充与印证。虽然正史提供了国家大事的框架,但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的真实面貌,往往需要依靠笔记等非官方文献来补充。宋代笔记中,许多作者亲历或耳闻目睹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政治斗争、军事行动、社会变革等有着生动而鲜活的记述。这些记述有时能提供正史所忽略的细节,纠正史书的偏颇,甚至揭示某些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对于研究宋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策略、社会矛盾以及著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宋笔记》的研究价值与方法 《全宋笔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献本身,更在于其为学术研究提供的无限可能。 文献学研究:对宋代笔记的整理、校勘、辨伪,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工作。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抄本的比较研究,可以确定文献的真伪、厘清其流传的脉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可靠的基础。 思想史研究:宋代笔记是理解宋代思想,特别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分析笔记中对儒家经典、佛道思想的解读,以及学者间的辩论,可以深入理解宋代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演变。 社会史研究:宋代笔记以其丰富的细节,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从士庶的日常起居、社会风俗、经济活动,到城市管理、乡村生活、民间信仰,无不展现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史研究:宋代笔记中包含了大量文学作品的片段、文学活动的记载、文人交往的细节,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评论。这些内容是研究宋代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批评的重要依据。 文化史研究:宋代笔记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服饰、饮食、建筑、医药、天文、历法、科技、宗教、艺术、民俗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可以全面了解宋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俗学研究:宋代笔记中记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地方风俗、节令习俗、婚丧嫁娶的仪式等。这些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民俗的重要素材。 版本学与目录学研究:许多宋代笔记本身就是重要的版本学和目录学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成书年代、作者、流传情况、版本异同,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全宋笔记》的阅读体验与启示 阅读《全宋笔记》,就好比穿越时空,与宋代的文人墨客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一篇笔记,都可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深刻的思考,一个生动的细节。 历史的温度:与冰冷的史书不同,笔记以其个体化的视角,赋予了历史以温度。你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也发生在具体的人物和环境中。 知识的广博:宋代笔记的作者,往往是学识渊博的士大夫。他们涉猎广泛,从天文地理到人情世故,无所不谈。阅读笔记,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学养。 趣味的盎然:除了严肃的学术内容,宋代笔记中也充满了趣味。奇闻异事、地方掌故、幽默故事,都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乐趣,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 反思的深度:通过阅读不同作者、不同角度的笔记,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审视宋代社会,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洞察,也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全宋笔记》的潜在价值 《全宋笔记》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还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产生积极影响。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宋代笔记的整理与传播,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激发文学创作灵感:宋代笔记中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描绘,可以为当代的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帮助创作者挖掘新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将《全宋笔记》翻译成外文,能够向世界展示宋代中国的辉煌文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总而言之,《全宋笔记》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信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献集。它不仅是研究宋代历史、文化、思想的基石,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宝贵镜鉴。通过对这套巨著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面貌,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淘到了一套《全宋笔记第二编》,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巨著,但对于像我这样对宋代文史细节颇感兴趣的“野路子”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宝藏。拿到手的时候,那十册沉甸甸的书就让我有了十足的满足感。翻开第一册,里面收录的笔记内容,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朝堂上的轶闻趣事,到市井小民的家长里短,再到文人雅士的诗酒唱和,可谓是包罗万象。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宋代科技和艺术的记录,那些古人精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书中对宋代造船技术的描述,详细到让人可以想象出工匠们如何劈波斩浪,造出宏伟的船只;还有对当时书画创作的考据,那些名家大家是如何挥洒笔墨,留下一幅幅传世之作,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简装本的纸质和装帧算不上奢华,但内涵的丰富程度却足以弥补一切。每一篇笔记,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辉煌时代的点点滴滴,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和智慧光芒。这套书并不适合快速阅读,更适合慢慢品味,像是在与古人对话,一点点地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细节。

评分

我对这套《全宋笔记第二编》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惊喜。最初购入,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宋代笔记的范围实在太广,很难保证每一部都能引起我的兴趣。然而,这套书的编排和选材,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相对亲民的方式,呈现了宋代社会的多元面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收录的一些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笔记,里面详细描述了当时人们的烹饪方式、食材选择,甚至是餐桌礼仪。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宋代美食的香气,想象着那些精致的菜肴摆在眼前,不由得让人食指大动。还有一些关于宋代市井百态的记录,那些关于小贩的吆喝声、市集的热闹景象,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繁华的宋代街头,与古人一同感受那份浓烈的生活气息。虽然是简装,但它所承载的内容分量却不容小觑。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重感,有时候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记录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和体会。它不是教科书,却比教科书更能触及历史的灵魂,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更立体、也更有人情味的认知。

评分

初次接触《全宋笔记第二编》,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宋代笔记的范围实在太广,良莠不齐,担心会遇到不少“凑数”的内容。但读下来之后,这种顾虑完全打消了。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就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为欣赏其中对于宋代思想和学术流派的记述,它不像学院派那样枯燥,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人物故事,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宋代学术的博大精深。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宋代民俗风情的记录,那些节庆习俗、婚丧嫁娶的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简洁明快,有的汪洋恣肆,有的细腻婉约,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虽然是简装,但这种朴素的外表下,蕴含着的是沉甸甸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关怀,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套《全宋笔记第二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惊喜的“时光胶囊”。打开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宋代的大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未知和发现。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宋代交通和通讯的一些零散记录。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驿站的设置、传递公文的速度,以及旅途中的各种见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勾勒出了当时社会运转的脉络,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连接”是怎样的。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宋代服饰和礼仪的描绘,从皇室贵族的华服,到寻常百姓的便装,再到各种正式场合的礼节,都写得非常细致。这让我对宋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等级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是简装本,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却完全超越了装帧的限制。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叙事,却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宋代。这套书并非速食读物,更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让我对那个遥远却又如此真实的时代,有了更深的依恋。

评分

拿到《全宋笔记第二编》这套书,我首先被它的“量”给震撼到了。整整十册,摞在一起,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内容相当扎实。我是一个偏爱历史细节的读者,对那些宏大叙事相对不那么感冒,所以这种汇集了大量一手史料的笔记集,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打开随便一册,里面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小见闻、小考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宋代官场生态的一些记录,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都写得绘声绘色,让我觉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还有一些关于宋代士人交游的片段,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诗词唱和、宴饮唱和,读起来就觉得一股文雅之气扑面而来。虽然是简装本,但这种平实的包装反而让我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我不太追求所谓的“版本价值”或者“收藏价值”,我更看重的是书本能否给我带来知识和启迪。这套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看到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肌理,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在这套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