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的实践和对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乃至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和经验,以“大质量”的视野,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以“卓越绩效模式”及其他相关国际标准为准则的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管理要素的细节,同时在质量、管理和技术方面系统地给出了实施的途径、方法和工具,以及应用实例。通过建立、实施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通过对体系的评审和自我评价,可以不断提高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使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及其产品逐步达到卓越,从而使企业迈向卓越。
本书具有内容创新、体系和结构严谨、方法科学先进等特点,可作为企业设计开发领域的领导、管理(包括规划、营销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和可信性管理等)和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咨询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培训或参考书籍。
导读本书精要1
第1章产品设计开发与管理概论7
1.1产品与新产品的基本概念7
1.1.1产品、服务与过程7
1.1.2产品的寿命周期10
1.1.3产品的层次11
1.1.4产品的质量特性12
1.1.5新产品及其分类15
1.2产品设计开发概论17
1.2.1设计开发的基本概念17
1.2.2设计开发与创新19
1.2.3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创新22
1.2.4产品设计开发的特点23
1.2.5产品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24
1.2.6产品设计开发与创新的驱动模式27
1.2.7产品设计开发与创新的源泉28
1.2.8产品设计开发的方式30
1.3产品设计开发管理概论34
1.3.1管理及其职能与层次34
1.3.2产品设计开发管理的职能与层次36
1.3.3产品设计开发管理模式37
第2章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46
2.1质量的概念及其发展46
2.2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47
2.2.1质量管理的概念47
2.2.2质量管理的发展492.3质量管理体系51
2.3.1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51
2.3.2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52
2.4ISO 9000族国际标准中与设计开发相关的标准53
2.4.1ISO 9000族53
2.4.2ISO 9000族国际标准中与设计开发相关的标准53
2.5卓越绩效模式57
2.5.1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57
2.5.2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58
第3章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质量管理框架64
3.1企业为什么要开展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64
3.2我国企业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66
3.3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质量管理框架70
3.3.1总体思路70
3.3.2指导准则70
3.3.3管理理念71
3.3.4管理方法论72
3.3.5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75
3.3.6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要素77
3.3.7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果要素79
第4章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中的领导80
4.1卓越绩效模式和国际标准关于领导的要求80
4.1.1卓越绩效模式关于领导的要求80
4.1.2ISO 9004标准关于领导的要求81
4.1.3ISO 9001标准关于领导的要求82
4.2卓越企业的高层领导在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83
4.2.1确定和贯彻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83
4.2.2制定和落实组织的开发与创新战略85
4.2.3对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
领导作用和承诺85
4.2.4确保设计开发领域相关角色的职责、权限得到分配、沟通和理解88
4.2.5关注和满足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建立相关方关系,
吸引相关方参与89
4.2.6营造诚信守法、改进、创新、快速反应和学习的组织文化环境90
4.2.7推进组织的品牌建设93
4.2.8履行产品的质量安全责任93
4.2.9增强风险意识,开展风险管理94
4.2.10承担公共责任94
4.2.11提供达到卓越所必需的资源95
4.2.12定期评价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95
4.2.13会同项目的最高管理者(项目经理)搞好项目质量管理95
4.2.14对可信性管理的领导作用96
4.3项目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96
4.3.1指定管理者代表96
4.3.2主持管理评审97
4.3.3确保项目组织结构的适宜性97
4.3.4确保建立利于团队追求卓越的工作环境97
4.4对高层领导的评价及领导体系的改进97
4.5主要管理方法与工具概要97
4.5.1职能分配表98
4.5.2目标管理98
4.5.3管理评审99
第5章产品开发和创新战略101
5.1卓越绩效模式和国际标准关于战略的要求与卓越企业产品开发和
创新战略及其管理101
5.1.1卓越绩效模式关于战略的要求101
5.1.2国际标准关于战略的要求103
5.1.3卓越企业开发和创新战略及其管理104
5.2产品开发和创新战略的分类104
5.2.1按技术位势分类104
5.2.2按开发与创新的方式分类105
5.2.3按开发与创新的技术来源分类105
5.3产品开发和创新战略的制定107
5.3.1确定战略制定过程、主要步骤及参与者;确定长短期计划的
时间区间107
5.3.2监视、分析内外部环境,作为制定战略的依据107
5.3.3确定战略目标及其时间表109
5.3.4选择和确定技术战略110
5.3.5选择和确定市场战略112
5.4产品开发和创新战略部署114
5.4.1产品路径图115
5.4.2产品开发计划116
5.4.3产品开发计划的展开117
5.5产品开发和创新战略的实施、调整与改进117
5.5.1对战略实施的监视117
5.5.2对战略实施绩效的预测118
5.5.3对战略目标及计划的调整与改进118
5.6产品开发和创新战略制定和管理的方法与工具概要118
5.6.1五种竞争力分析118
5.6.2SWOT分析119
5.6.3标杆对比法120
5.6.4技术预测121
5.6.5技术路径图123
5.6.6系统图(树图)124
5.6.7平衡计分卡125
第6章顾客与市场127
6.1卓越绩效模式关于顾客与市场的要求与卓越企业在产品开发领域内的
顾客与市场管理127
6.1.1卓越绩效模式关于顾客与市场的要求127
6.1.2卓越企业在产品开发领域内的顾客与市场管理128
6.2细分市场,确定目标顾客129
6.2.1细分市场129
6.2.2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130
6.3了解和确定顾客需求,将其作为产品开发的输入130
6.3.1为什么要了解和确定顾客需求130
6.3.2顾客需求及其特征130
6.3.3了解顾客需求的途径和方法132
6.3.4重点了解关键顾客的需求133
6.3.5关注领先用户的需求134
6.3.6确定顾客需求的重要度135
6.3.7将顾客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输入136
6.3.8了解顾客需求方法的持续改进136
6.4顾客满意的测量137
6.4.1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137
6.4.2顾客满意的表达138
6.4.3顾客满意的测量方法139
6.4.4对新产品质量进行跟踪,并将反馈信息用于产品和过程的改进141
6.4.5将顾客满意的信息与竞争对手和标杆进行比较142
6.4.6持续改进143
第7章设计开发过程管理144
7.1卓越绩效模式和国际标准的要求与卓越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发
过程的管理145
7.1.1卓越绩效模式关于过程管理的要求145
7.1.2国际标准关于过程管理的要求146
7.1.3卓越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管理147
7.2设计开发过程的策划148
7.2.1设计开发过程及其控制的策划148
7.2.2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策划155
7.3设计开发过程的实施159
7.3.1国际标准对设计开发过程输入与输出要求159
7.3.2概念开发160
7.3.3详细设计173
7.3.4产品六西格玛(6sigma)设计183
7.3.5产品试制与测试193
7.3.6产品批量生产、上市与寿命周期管理196
7.4设计开发过程的测量与控制200
7.4.1国际标准对设计开发控制的要求200
7.4.2设计开发评审201
7.4.3设计开发验证和确认204
7.4.4项目进展评价206
7.4.5变更的控制208
7.5设计开发项目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212
7.5.1与范围有关的过程212
7.5.2与时间有关的过程213
7.5.3与费用有关的过程217
7.5.4与沟通有关的过程218
7.5.5与资源有关的过程管理220
7.5.6与风险有关的过程管理221
7.6设计开发过程的改进223
7.6.1设计开发过程的改进224
7.6.2设计开发质量管理过程的改进224
第8章资源管理227
8.1人力资源管理227
8.1.1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227
8.1.2项目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236
8.2技术管理240
8.2.1卓越绩效模式对技术资源管理的要求240
8.2.2技术评价241
8.2.3技术开发244
8.2.4技术改造246
8.2.5标准化管理253
8.2.6技术成果的形成、使用与保护264
8.2.7技术文件管理268
8.3财务资源管理270
8.3.1企业经营层面的财务资源管理271
8.3.2设计开发的目标成本管理272
8.4信息和知识管理273
8.4.1企业层面的信息和知识管理274
8.4.2设计开发的信息和知识管理275
8.5相关方(供方与合作伙伴)关系278
8.5.1卓越绩效模式和国际标准对相关方关系的要求278
8.5.2卓越企业在设计开发中与供方的关系279
8.6基础设施管理287
8.7自然资源管理289
8.7.1卓越绩效模式及国际标准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要求289
8.7.2卓越企业对设计开发所涉及自然资源的管理290
第9章可信性设计、分析与管理293
9.1可信性的基本概念293
9.1.1可信性293
9.1.2可靠性293
9.1.3维修性296
9.1.4保障性296
9.2可信性设计技术与方法296
9.2.1可靠性设计技术296
9.2.2维修性设计方法301
9.3可靠性分析303
9.3.1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303
9.3.2故障树分析308
9.4可信性管理312
9.4.1基本概念312
9.4.2IEC 60300—1标准框架314
9.4.3可信性管理体系315
9.4.4可信性管理的应用317
9.4.5可信性设计开发的策划和控制324
第10章测量、分析、改进与创新327
10.1绩效测量327
10.1.1卓越绩效模式及国际标准对绩效测量的要求327
10.1.2设计开发绩效测量及其测量系统328
10.1.3产品检验、试验与产品质量审核333
10.1.4管理体系及过程(要素)测量343
10.2绩效分析与评价367
10.3改进与创新368
10.3.1卓越绩效模式对改进与创新的要求368
10.3.2卓越企业的改进与创新368
第11章结果376
第12章追求卓越的设计开发方法与工具382
12.1质量功能展开382
12.1.1质量表(质量屋)的构成382
12.1.2赤尾模式385
12.1.3ASI四阶段模式387
12.1.4两种模式的比较388
12.2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389
12.2.1TRIZ的理论体系390
12.2.2TRIZ的基本原理与工具概要390
12.2.3发明问题解决程序(ARIZ)396
12.3试验设计397
12.3.1试验设计的必要性397
12.3.2正交表397
12.3.3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398
12.3.4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405
12.3.5田口方法405
12.4面向X的设计408
12.53D打印410
12.5.1何为3D打印410
12.5.23D打印技术的类型412
12.5.33D打印在制造业及设计开发中的应用413
12.6价值工程413
12.6.1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414
12.6.2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415
12.6.3功能分析416
12.6.4功能评价417
12.7目标成本管理425
12.7.1目标成本及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425
12.7.2目标成本管理的要素427
12.7.3目标成本管理的组织429
12.7.4基于成本的设计429
12.8质量成本管理(QCM)430
12.8.1质量成本要素431
12.8.2质量成本的特点437
12.8.3质量成本管理438
12.9设计开发方法与工具概览440
参考文献448
这本书的逻辑构建简直像是一套精密的瑞士手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向前运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度量标准”的探讨。很多公司都痴迷于追踪各种“虚荣指标”(Vanity Metrics),比如代码行数、修复Bug的数量等,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真正有价值的指标应该是那些能够反映用户体验和系统稳定性的“北极星指标”。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缺陷密度模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融入了团队规模、项目复杂度以及需求变更频率等多个维度变量的复杂函数。读完那一段,我立刻回去审视了我们团队过去半年的QA报告,发现我们之前解读数据的方式存在根本性的偏差。作者在这里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维工具,教我们如何根据自己项目的独特性来“校准”自己的度量体系。这种启发性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输标准答案要高明得多。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反思自己团队现有的流程盲点,而不是盲目地模仿行业标杆。这种对底层原理的深挖,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操作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质量哲学的入门指南”。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成功地将“质量”从一个纯粹的技术职能部门的“把关者”角色,提升到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价值创造者”的地位。作者反复强调,质量不是在开发完成后才去“检查”出来的,而是从需求定义的那一刻起,就必须被“构建”进去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预防成本”与“失败成本”的量化分析。书中提供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模型,对比了在早期阶段投入1小时进行代码审查和在生产环境中修复一个高优先级事故所需要的资源投入,那个对比的悬殊程度让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写出高质量代码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帮助企业高层和项目经理重新审视质量投资回报率(ROI)的商业指南。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战略高度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的测试活动和代码规范,认识到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实则是对未来潜在灾难的有效保险。这本书为那些渴望从“救火模式”彻底转向“预防模式”的团队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可操作的路线图,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极大地减轻了阅读压力。我通常阅读技术类书籍,最大的痛苦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那些抽象难懂的流程图。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当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比如“契约测试”(Contract Testing)或者“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的基础理念时,作者总会配上清晰、色彩分明且语义明确的示意图。这些图表不是那种为了画图而画的“样板图”,而是真正服务于理解的辅助工具。举个例子,在阐述不同层次的测试金字塔时,作者使用了一种三维立体透视的结构图,一下子就把“单元测试要多、集成测试适中、端到端测试要少而精”的战略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那种直观的冲击力,胜过我阅读其他十多本教材的枯燥描述。这种对用户(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体现了设计本身对于信息传递效率的深刻理解。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白板上为你一步步绘制出质量的蓝图,而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教科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人与流程的冲突”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和务实态度。很多关于流程优化的书籍,往往将人视为流程中的“螺丝钉”,要求他们严格遵守既定规范,一旦出现偏差就归咎于人的执行不力。然而,这位作者似乎更理解软件开发中那种高压、高创造性工作的复杂性。他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跨职能沟通的摩擦点”,特别是开发、测试、产品经理三方在面对需求变更时的信息不同步问题。他没有简单地指责任何一方,而是深入分析了信息传递的“信道损耗”。例如,他提到了一种“可视化冲突解决工作坊”的实践,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团队曾经饱受诟病的“需求漂移”现象。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心理安全感对质量报告的影响。作者认为,如果团队成员害怕因为报告负面消息(比如发现严重Bug)而受到惩罚,那么质量报告就必然是失真的,从而导致风险隐藏。这种对组织文化和人际动态的关注,是许多纯技术导向的质量管理书籍所缺失的深度。这让我感到,作者真正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优化环境来激发团队的自驱力,而不是通过强硬的管制来压制错误。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够吸引人的,那种简洁而有力的线条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讲“质量管理”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写得枯燥乏味,恨不得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精神一振。作者似乎深谙现代项目开发的痛点,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框架,而是直接切入了当下许多团队都在挣扎的核心问题:如何在追求“快”的同时,不让“质”掉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敏捷开发(Agile)中的“技术债务”累积过程,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一个精心搭建的积木塔,你总想再加高一层,却忘了地基是不是已经松动了。这种从实践一线提炼出来的洞察力,让人觉得作者绝对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空想的理论家,而是一个真正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他提出的那些关于早期介入质量控制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反直觉”,比如“过早的完美主义是效率的敌人”,但在结合了后文关于持续集成与部署(CI/CD)的论述后,我才明白,这里的“完美”指的是阶段性的、可验证的“足够好”,而不是最终的“绝对好”。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让人有种想要立刻拿起工具箱,去优化手头项目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