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傢、翻譯傢、文藝理論傢硃光潛先生融貫中西,發展齣自己的美學理論,是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
◆作品經典暢銷八十年,一版再版。本書全文收錄《談美》,選輯《談美書簡》《文藝心理學》,新增注釋一百四十餘條,是廣大讀者的美學入門讀物,值得反復研讀。
◆《硃光潛談美》以美的文字探討美。像師長授業般深入淺齣,像老友對談般娓娓道來,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
◆"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藝術的、情趣的生活,乃是淨化人心的妙藥,拯救社會的良方。
硃光潛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也是蜚聲國際的教育傢、翻譯傢和文藝理論傢。
在《硃光潛談美》中,作者以明白曉暢的文字探討美的範疇、美的本質、美的規律等一係列美學問題,對文學的審美特徵、創作規律及特點做瞭思想和方法上的詳盡闡釋。旁徵博引、深入淺齣、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在學問和性情的陶融中闡發瞭對於藝術和人生的深刻體悟。
安徽桐城人,美學傢、教育傢、翻譯傢、文藝理論傢。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著有《談美》《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譯有《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歌德談話錄》《美學》《拉奧孔》《新科學》等。
你想得知識固可讀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談資也可讀它;如入寶山,你決不會空手迴去的。
--硃自清
硃先生一輩子辛苦教書,做瞭許多事,學生記著,書裏寫著,朋友們清楚,我常掛念他,爭取一起多活幾年。
--瀋從文
現在,在北京大學內外,還頗有一些老先生可以算作我的師輩。因為,我當學生的時候,他們已經是教授瞭。但是,我真正聽過課的老師,卻隻剩下孟實先生一人。按舊日的習慣,我應該稱他為業師。
--季羨林
硃光潛的書不但內容、觀點啓發瞭我,而且他的語言很流暢、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對當時的我非常有幫助,現在的年輕一代可能不會去找硃光潛的書去看,我建議他們讀一讀。
--餘光中
他前後在歐洲幾個大學裏做過十四年的學生,解剖過鯊魚,製造過染色切片,讀過建築史,學過符號名學,用過熏煙鼓和電氣反應錶測驗心理反應,並沒有專修藝術,這樣的人寫和譯的時候,把藝術被人裱糊齣來的嚇人嘴臉撕瞭個稀爛,有赤子般的誠實。
--柴靜
談美
《談美》序
開場話
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
"情人眼底齣西施"
"依樣畫葫蘆"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空中樓閣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
"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
"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書簡
代前言:怎樣學美學?
從現實生活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
文藝心理學
《文藝心理學》序
作者自白
美感經驗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覺
美感經驗的分析(二):心理的距離
文藝與道德(一):曆史的迴溯
文藝與道德(二):理論的建設
藝術的創造(一):想象與靈感
藝術的創造(二):天纔與人力
開場話
朋友:
從寫十二封信給你之後,我已經歇三年沒有和你通消息瞭。你也許怪我疏懶,也許忘記幾年前的一位老友瞭,但是我仍是時時掛念你。在這幾年之內,國內經過許多不幸的事變,刺耳痛心的新聞不斷地傳到我這裏來。聽說我的青年朋友之中,有些人已遭慘死,有些人已因天災人禍而廢學,有些人已經擁有高官厚祿或是正在"忙"高官厚祿。這些消息使我比聽到日本齣兵東三省和轟炸淞滬時更傷心。在這種時候,我總是提心吊膽地念著你。你還是在慘死者之列呢?還是已經由黨而官、奔走於大人先生之門而洋洋自得呢?
在這些提心吊膽的時候,我常想寫點什麼寄慰你。我本有許多話要說而終於緘默到現在者,也並非完全由於疏懶。在我的腦際盤鏇的實際問題都很復雜錯亂,它們所引起的感想也因而復雜錯亂。現在青年不應該再有復雜錯亂的心境瞭。他們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寶飯而是一帖清涼散。想來想去,我決定來和你談美。
談美!這話太突如其來瞭!在這個危急存亡的年頭,我還有心肝來"談風月"麼?是的,我現在談美,正因為時機實在是太緊迫瞭。朋友,你知道,我是一個舊時代的人,流落在這紛紜擾攘的新時代裏麵,雖然也齣過一番力來領略新時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許多舊時代的信仰。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製度的問題,是大半由於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傢言所可瞭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彆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齣世的精神纔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隻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係住。在利害關係方麵,人已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淩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傢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裏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隻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纔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齣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如果這兩層不講究,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藉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於腐濁。現在一般藉黨忙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以及冒牌的哲學傢和科學傢所給人的印象隻要一句話就說盡瞭--"俗不可耐"。
人心之壞,由於"未能免俗"。什麼叫做"俗"?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總而言之,"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
在這封信裏我隻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這事本來關係各人的性分,不易以言語曉喻,我自己也還是一個"未能免俗"的人,但是我時常領略到能免俗的趣味,這大半是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我能領略到這種趣味,自信頗得力於美學的研究。在這封信裏我就想把這一點心得介紹給你。假若你看過之後,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麼樣的經驗纔是美感的,然後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麵去,我的心願就算達到瞭。
在寫這封信之前,我曾經費過一年的光陰寫瞭一部《文藝心理學》。這裏所說的話大半在那裏已經說過,我何必又多此一舉呢?在那部書裏我嚮專門研究美學的人說話,免不瞭引經據典,帶有幾分掉書囊的氣味;在這裏我隻是嚮一位親密的朋友隨便談談,竭力求明白曉暢。在寫《文藝心理學》時,我要先看幾十部書纔敢下筆寫一章;在寫這封信時,我和平時寫信給我的弟弟妹妹一樣,麵前一張紙,手裏一管筆,想到什麼便寫什麼,什麼書也不去翻看,我所說的話都是你所能瞭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強要你全盤接收。這是一條思路,你應該趁著這條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我所說的隻是一種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我希望你把你自己所想到的寫一封迴信給我。
序
硃自清
新文化運動以來,文藝理論的介紹各新雜誌上常常看見;就中自以關於文學的為主,彆的偶然一現而已。同時各雜誌的插圖卻不斷地復印西洋名畫,不分時代,不論派彆,大都憑編輯人或他們朋友的嗜好。也有選印雕像的,但比較少。他們有時給這些名作來一點兒說明,但不說明的時候多。青年們往往將雜誌當水火,當飯菜;他們從這裏得著美學的知識,正如從這裏得著許多彆的知識一樣。他們也往往應用這點知識去欣賞,去批評彆人的作品,去創造自己的。不少的詩文和繪畫就如此形成。但這種東鱗西爪積纍起來的知識隻是"雜拌兒";還趕不上"雜拌兒",因為"雜拌兒"總算應有盡有,而這種知識不然。應用起來自然是夠苦的,夠張羅的。
從這種淩亂的知識裏,得不著清清楚楚的美感觀念。徘徊於美感與快感之間,考據批評與欣賞之間,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常時自己衝突,自己煩惱,而不知道怎樣去解那連環。又如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就像是難分難解的一對冤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亂墜的話。你有時樂意聽這一造的,有時樂意聽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難!還有近年來習用的"主觀的""客觀的"兩個名字,也不隻一迴"纏夾二先生"。因此許多青年膩味瞭,索性一切不管,隻抱著一條道理,"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是"以不瞭瞭之",究竟"談"不齣什麼來。留心文藝的青年,除這等難處外,怕更有一個切身的問題等著解決的。新文化是"外國的影響",自然不錯;但說一般青年不留餘地地鄙棄舊的文學藝術,卻非真理。他們覺得單是舊的"注""話""評""品"等不夠透徹,必須放在新的光裏看纔行。但他們的力量不夠應用新知識到舊材料上去,於是隻好擱淺,並非他們願意如此。
這部小書便是幫助你走齣這些迷路的。它讓你將那些雜牌軍隊改編為正式軍隊;裁汰冗弱,補充械彈,所謂"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給你一些簡截不繞彎的道路讓你走上前去,不至於彷徨在大野裏,也不至於彷徨在牛角尖裏。其次它告訴你怎樣在咱們的舊環境中應用新戰術;它自然隻能給你一兩個例子看,讓你可以舉一反三。它矯正你的錯誤,針砭你的缺失,鼓勵你走嚮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寫給你十二封信;他的態度的親切和談話的風趣,你是不會忘記的。在這書裏他的希望是很大的,他說:
悠悠的過去隻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齣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傢和藝術傢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和那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卻不是大而無當、遠不可幾的例話;他散布希望在每一個心裏,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訴你美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裏,"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纔行。讀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詩是做不盡的。……詩是生命的錶現。說詩已經做窮瞭,就不啻說生命已到瞭末日。"這便是"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是精粹的理解,同時結結實實地鼓勵你。
孟實先生還寫瞭一部大書,《文藝心理學》。但這本小冊子並非節略;它自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有些處是那部大書所不詳的;有些是那裏麵沒有的。"人生的藝術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這是孟實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論。他分人生為廣狹兩義:藝術雖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與"整個人生"卻並無隔閡;"因為藝術是情趣的錶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他說:"生活上的藝術傢也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齣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齣他的豁達。"又引西方哲人之說:"至高的美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以為這"還是一種美"。又說:"一切哲學係統也都隻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又說:"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對象;……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這樣真善美便成瞭三位一體瞭。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於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
一九三二年四月,倫敦
全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值得稱道,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索或主題堆砌,而是似乎經過瞭精心設計的內在關聯。我發現,即便章節之間跨度較大,但總能在不經意間找到前後呼應的論點或引用的例子,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零散的文章集閤。這種結構上的匠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沉浸感,避免瞭因主題切換而帶來的閱讀疲勞。當我試圖在不同章節之間建立聯係時,常常會發現作者早已鋪設好瞭細微的綫索,引導我的思緒自然流轉。這體現瞭作者對知識體係的整體把握能力,他不僅是個好的思考者,更是一個齣色的知識架構師。這種結構上的精妙,使得讀者在閤上書本後,腦海中留下的是一個清晰、有條理的知識框架,而不是一團模糊的概念碎片。
評分閱讀這本厚厚的文集,最大的感受是思維的層次感和邏輯的嚴密性。作者似乎總能在一個看似尋常的現象中,挖掘齣極其深邃的本質,他的論述過程猶如剝繭抽絲,層層深入,從不浮於錶麵。我尤其欣賞他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精確性,他不會簡單地拋齣一個結論就戛然而止,而是會詳細鋪陳齣推導齣這個結論所需的全部脈絡,這對於讀者理解其思想體係至關重要。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措辭精妙的長句,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轉摺或強調。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健行,需要持續的專注和心力的投入,但最終收獲的清晰度和洞察力,卻是任何輕薄讀物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無疑需要被認真對待,它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閑書,而是用於拓展認知邊界的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讀時略感晦澀,但堅持下去後,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獨特韻律與力量。它不像當代散文那樣追求平易近人,反而帶著一種古典學者的沉穩與剋製,遣詞造句之間,透露齣對漢語深厚功力的駕馭。有些句子讀起來如同古樂,起承轉閤間,蘊含著悠遠的迴響,需要讀者調動起對詞義的舊有記憶,纔能完全捕捉到其間的微妙張力。這迫使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一些生僻的解釋,但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反而加深瞭對文本的記憶和理解。坦白說,如果隻是為瞭輕鬆消遣,這本書可能不太閤適,但對於那些渴望在文字中尋找力量,願意花費時間去“解碼”那些凝練錶達的求知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亟待開掘的寶藏,其文字本身就構成瞭對讀者心性的磨礪。
評分我是在一個相對安靜的時段開始閱讀這本書的,發現它極大地改變瞭我看待日常生活的視角。它提供瞭一種“慢下來”的哲學工具,讓我開始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判斷和感受。書中的一些論述,雖然看似是高深的理論探討,但實際上與我們每個人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處理審美判斷息息相關。例如,當作者談及某種感官經驗的價值時,我立刻聯想到自己最近一次旅行中的某個瞬間,原本模糊的感受突然被精準地命名和定位瞭。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思維框架,讓我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建構和理解我們所體驗到的一切美與不美。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變得更加細緻和批判性,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調,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想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衝動。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無可挑剔,文字排版疏朗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所下的功夫,比如扉頁上那幾句引人深思的題詞,像是為全書定下瞭一個哲思的基調。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實體呈現,本身就是一種美學體驗的開始,它成功地將“閱讀”這一行為,提升到瞭一個更加儀式化的層麵。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陳列在書架上,時常拿齣來把玩的藝術品,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知識載體本身的尊重與敬畏。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無疑為內容本身的深度閱讀打下瞭堅實的心理基礎,讓人在翻開它之前,就已經對其中蘊含的智慧充滿瞭期待與敬意。
評分不錯的書 經典
評分很好
評分書不錯,值得買來讀一讀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很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不錯的書 經典
評分注釋十分詳盡,上初中的女兒也看得懂。紙手感好,不傷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