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 [Der Fall Wagner]

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 [Der Fall Wagner]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弗裏德裏希·尼采 著,周國平 譯
圖書標籤:
  • 瓦格納
  • 尼采
  • 美學
  • 音樂
  • 哲學
  • 文化批評
  • 德國思想
  • 19世紀
  • 藝術理論
  • 瓦格納事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54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404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Der Fall Wagner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8
字數:1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收入《瓦格納事件》、《朝霞》、《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自我批判的嘗試》、《偶像的黃昏》等名著的整篇或摘錄。
  尼采的美學不在於學理的探討,而在以美學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哲學。周國平研究尼采數十年,涉獵尼采哲學與詩作,其文字細膩紮實,讀起來流暢易懂,卻又不失尼采著作本身的深度與思想。

內容簡介

  尼采是德國著名哲學傢、詩人。他的美學不在於學理的探討,而在以美學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哲學。
  周國平翻譯的《尼采美學文選》對尼采美學思想做瞭係統的整理和匯編,並加入他自己的概括性、研究性文章《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學概要》和《尼采美學導論》。由於篇幅較大,分做兩本書齣版。《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緻相當於其思想發展的早中期。《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緻相當於其思想發展的後期。
  《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收入《瓦格納事件》《朝霞》《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自我批判的嘗試》《偶像的黃昏》等名著的整篇或摘錄,集中錶現瞭尼采思想發展的後期,賦予藝術以形而上學的意義。傾盡一生,尼采想藉此給人生意義這個問題一個答案。

作者簡介

  弗裏德裏希·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傢,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詩人。著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快樂的科學》等。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博士。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傢,在尼采研究和翻譯方麵卓有建樹。其主要作品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中國人缺少什麼?》,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詩集《憂傷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迄今為止,齣版各種書籍百餘種。周國平的作品充滿瞭對人生的審視與探究,筆觸平實而又自然,將哲學思考的睿智與深刻、趣味與魅力集於其中,引發讀者強烈的興趣與思考。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尼采)的美學是一種廣義美學,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哲學。他自己曾談到,傳統的美學隻是接受者的美學,而他要建立給予者即藝術傢的美學。事實上,尼采的美學盡管不太受專治美學史的學者重視,對於藝術傢卻有極大的魅力,影響瞭一大批作傢、藝術傢的人生觀及其作品的思想內容。在這方麵,彆的美學理論恐難與之匹敵。
  ——周國平

  個人主義之至雄桀者。
  ——魯迅

目錄

  尼采美學導論
  第一節 關於《悲劇的誕生》
  第二節 日神和酒神:世界的二元藝術衝動
  第三節 悲劇的本質
  第四節 藝術形而上學
  第五節 作為藝術的權力意誌
  朝霞(節錄)
  快樂的科學(節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節錄)
  自我批判的嘗試
  瓦格納事件
  偶像的黃昏(節錄)
  看哪,這人(節錄)
  作為藝術的權力意誌

精彩書摘

  瓦格納事件

  ——一個音樂傢的問題 (1888)
  

  前言

  我鬆瞭一口氣。我在這篇文章裏揚比纔 而抑瓦格納,這並非隻是惡意。我藉連篇戲言說齣的事情可不能一笑瞭之。與瓦格納決裂,對於我乃是一種命運;此後重又喜歡上什麼,對於我乃是一種勝利。也許沒有人更危險地與瓦格納精神緊密相聯,沒有人更強硬地與之短兵相接,沒有人更慶幸與之分道揚鑣。一段漫長的曆史!——想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段曆史?——倘若我是道德傢,誰知道我會怎樣來命名它?也許叫自我剋服。——但哲學傢不喜歡道德傢……他也不喜歡漂亮字眼……
  一個哲學傢對自己的起碼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什麼?在自己身上剋服他的時代,成為“無時代的人”。那麼,他憑什麼去進行他最艱難的鬥爭?就憑那使他成為他的時代的産兒的東西。好吧!和瓦格納一樣,我是這個時代的産兒,也就是說,是頹廢者。不同的是,我承認這一點,並且與之鬥爭。我身上的哲學傢與之鬥爭。
  最使我竭思憚慮的問題,事實上就是頹廢問題——我有這樣做的理由。“善與惡”不過是這一問題的變種。隻要看一看衰退的徵象,就可以理解道德——就可以理解,在它最神聖的名稱和價值公式下麵隱藏著什麼:蛻化的生命,求毀滅的意誌,極度的疲憊。道德否定生命……我必須有一種自我約束,以完成這樣一個任務——反對我身上的一切疾病,包括瓦格納,包括叔本華,包括整個現代“人性”。——對於時代的、閤時宜的一切,全然保持疏遠、冷淡、清醒;作為最高的願望,有一雙查拉圖斯特拉的眼睛,從遙遠的地方俯視人類萬象——並看透自己……為這樣一個目的——何種犧牲、何種“自我剋服”、何種“自我否定”會不值得?
  我的最偉大經曆是一種痊愈。瓦格納純粹是我的疾病。
  對於這種疾病,我並非沒有感激之心。當我在本文中堅持瓦格納是有害的這個命題時,我並不想否認,盡管如此,他對於一種人卻是不可缺少的——便是對於哲學傢。一般人沒有瓦格納也許過得去;哲學傢卻不能隨便缺少瓦格納。他應當是他的時代的不安的良心——為此他必須具備他的時代的最佳知識。然而,他到哪裏去為現代心靈的迷宮尋找一個比瓦格納更懂行的嚮導,更雄辯的心理學傢呢?現代特性藉瓦格納之口說齣它最知心的話,它既不隱瞞它的善,也不隱瞞它的惡,它忘掉瞭一切自慚自羞。反之,倘若弄清楚瓦格納身上的善和惡,也就差不多估算齣瞭現代事物的價值。——倘若今天一位音樂傢說:“我恨瓦格納,可我再也受不瞭彆的音樂瞭”,我對此完全理解。但是,我也同樣會理解一位哲學傢,倘若他聲明:“瓦格納集中體現瞭現代特性。一個人必須首先是瓦格納之徒,這無濟於事……”

  1888年都靈通信

  一

  昨天我——您會相信嗎?——第二十遍聽比纔的傑作。我又是聚精會神,我又是樂而忘返。我的急躁竟被戰勝,真令我驚異。這樣一部作品怎樣地使人完善!此時一個人自己也變成瞭“傑作”。——隻要一聽《卡門》,我便比任何時候更真切地覺得自己是個哲學傢,是個好哲學傢:那樣耐心,那樣幸福,那樣充滿印度味兒,那樣坐得住……一坐五個鍾頭:神聖的第一階段!——可允許我說,比纔的管弦樂幾乎是我尚能忍受的唯一管弦樂瞭?那另一種管弦樂,如今最時興的,瓦格納的管弦樂,蠻橫、做作又“清白無辜”,以此同時訴諸現代心靈的三種官能——我覺得那種瓦格納的管弦樂是多麼有害!我稱它為西羅科風 。我齣瞭一身臭汗。我的好天氣算完瞭。
  在我看來,比纔的音樂是完美的。它輕盈、柔順、彬彬有禮地來臨。它親切可愛,它不使人淌汗。“善是輕盈的,一切神物以縴足疾步”:我的美學的第一原理。這種音樂是調皮、精巧、聽天由命的;它同時仍然大眾化——它具有一個種族的而非一個個人的精巧。它豐富。它準確。它建造,組織,完成。它以此與音樂中的節外生枝,與“無休止的鏇律”形成鮮明對照。人們可曾在舞颱上聽到過更痛苦的悲嘆?而且,這悲嘆是如何錶現的嗬!沒有皺眉蹙額!沒有弄虛作假!沒有堂皇風格的謊言!——最後:這種音樂把聽眾當作聰明人,甚至當作音樂傢——它在這—點上也與瓦格納相反,無論何時,後者始終是世界上最無禮的天纔(瓦格納簡直像是強迫我們——他喋喋不休地重復一件事,直到我們絕望——直到我們相信)。
  再說一遍:當這位比纔嚮我傾訴時,我就成瞭一個較好的人。也是一個較好的音樂傢,一個較好的聽眾。一般來說,人還能更好地傾聽嗎?——我把我的耳朵埋到這音樂下麵去,我聽到的正是它的動機。我仿佛覺得,我參與瞭它的誕生——在這場曆險中,我臨危顫栗,我又欣喜於這幸運的遭遇,比纔對它也可不承擔乾係。——而且,真是奇怪!我根本沒有希求它,或者沒有意識到我其實多麼渴望它。因為當時有全然不同的思想掠過我的頭腦……可曾有人發現,音樂解放精神,為思想添上雙翼?一個人愈是音樂傢,就愈是哲學傢?——抽象概念的灰色蒼穹如同被閃電劃破;電光明亮足以使萬物縴毫畢露;偉大的問題伸手可觸;宛如淩絕頂而世界一覽無遺。——我正是在給哲學的激情立一界說。——問題已得解決,答案不期而至,如一小陣冰和智慧的雹雨……我身在何處?——比纔使我多産。一切善使我多産。對於善,我沒有彆的感激方式,我也沒有彆的證明方式。

  二

  這部作品也在拯救;瓦格納不是唯一的“拯救者”。人們藉它而訣彆陰濕的北方,訣彆一切瓦格納式理想的迷霧。單憑情節就把我們從這迷霧中救瞭齣來。在梅裏美 那裏,情節即已具有激情中的邏輯,直接的綫索,嚴格的必然性;它具有熱帶的一切特徵,尤其是空氣的乾燥和景物的澄澈(limpidezza)。這裏的氣候在各個方麵都迥然不同。這裏有另一種感性、另一種敏感、另一種明朗在說話。這種音樂是明朗的;但並不是法國的或德國的明朗。它的明朗是非洲式的;它的頭上籠罩著厄運,它的幸福短暫,突如其來,無須寬恕。我羨慕比纔,因為他有這種敏感的勇氣,這種敏感迄今為止在歐洲有教養的音樂中尚無法錶現——這種南方的、褐色的、燃燒的敏感……它的幸福的金色午後多麼宜人!我們極目眺望:我們可曾見過更平滑如鏡的大海?——而摩爾人的舞蹈又多麼令人恬靜!在它充滿情欲的憂傷中,甚至我們的貪得無饜也如何一度懂得瞭饜足!——最後,這愛情,這復歸於自然的愛情!並非一個“上流社會的少女”的愛情!並無森塔式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種如同命運、如同宿命一樣的愛情,嘲諷,天真無邪,殘酷——而自然正在其中!這愛情,它的手段是戰爭,它的本質是兩性間殊死的仇恨!——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地方,造就愛情之本質的悲劇性幽默得到如此有力的錶達,賦有如此可驚的形式,如同在這部作品結尾處湯?豪塞 的最後一聲呼喊中那樣:
  “是的!我殺死瞭她,
  我殺死瞭我崇拜的卡門!”
  ——對愛情的這樣一種理解(與哲學傢相稱的唯一理解)是罕見的:它使一部藝術作品獨步於韆百部作品之上。因為一般說來,藝術傢的做法與世人一樣,甚至更糟——他們麯解愛情。連瓦格納也麯解瞭它。他們自以為在愛情中是無私的,因為他們為瞭另一個人的利益,常常違背他們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們為此卻要占有這另一個人……在這裏,甚至上帝也不例外。他與“我愛你,這與你何乾”相去甚遠——倘若人們不再愛他,他就變得可怕瞭。人們憑藉L'amour(愛)的大話自視為神和人,但是——愛是一切情感中最自私的情感,所以,當它受到傷害時,它是最不寬容的[原文為法文]。(B.貢斯當)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尼采立足於人生談審美和藝術,著述頗豐,除瞭《悲劇的誕生》這樣的專著外,大量論述散見於他的各本著作裏。周國平翻譯的《尼采美學文選》匯集瞭這方麵的專著和論述,由於篇幅較大,分做兩本書齣版。《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收入1872至1880年的著述,大緻相當於其思想發展的早中期。《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收入1881至1889年的著述,大緻相當於其思想發展的後期。前書還收入瞭譯者早年所寫《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學概要》二文,簡明扼要地介紹瞭尼采的生平和美學思想。後書則收入瞭譯者晚近所寫《尼采美學導論》一文,是一篇近七萬字的長文,對尼采美學思想做瞭係統的闡釋,全文第一次完整發錶。專此說明。

  2017年3月


《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 引言 在哲學與藝術的交匯處,總有一些思想傢以其銳利而深刻的洞察力,撕開瞭時代的帷幕,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繁華錶象之下的真實脈絡。弗裏德裏希·尼采,這位19世紀末最富爭議的思想傢之一,正是這樣一位挑戰者。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劍,直指西方文化的病竈,尤其是在音樂領域,他與理查德·瓦格納——這位集作麯傢、劇作傢、詩人與導演於一身的藝術巨匠——之間的復雜關係,成為他美學批判的核心。 《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並非對尼采全部著作的收錄,而是精選瞭一係列與“瓦格納事件”緊密相關的文本,旨在展現尼采如何從早期的崇拜者轉變為對其藝術抱持著最嚴厲批判的哲學傢。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場關於藝術、文化、生命力與頹廢之間深刻而痛苦的鬥爭,一場在尼采精神世界中,以瓦格納及其藝術為載體的激辯。 第一部分:從神聖的藝術到頹廢的誘惑——尼采早期對瓦格納的贊美 在尼采的早期思想中,瓦格納的音樂被視為一種救贖的力量,一種能夠重振衰弱的德國文化,甚至重塑現代人精神的新生之光。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摘錄尼采早期著作中對瓦格納音樂的熾熱贊美,以及他如何將瓦格納視為新藝術的先驅。 《悲劇的誕生》中的迴響: 盡管《悲劇的誕生》主要探討的是古希臘悲劇的興衰,但其中對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辯證法的闡述,為尼采後來對瓦格納藝術的理解奠定瞭基礎。尼采在這裏看到瞭瓦格納音樂中蘊含的,能夠激發生命原始衝動、打破理性桎梏的酒神力量。他認為,瓦格納的音樂戲劇,特彆是《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所展現的,是一種能夠喚醒沉睡的民族靈魂、直麵生存痛苦並從中汲取力量的藝術形式。 “藝術的王國”的召喚: 尼采曾以極大的熱情,在信件、評論文章以及與朋友的交流中,描繪瞭一個由瓦格納藝術引領的“藝術的王國”。他認為,瓦格納不僅是音樂傢,更是文化的改革者。他的作品,例如《尼伯龍根的指環》,試圖重塑神話,喚醒古老的日耳曼精神,創造一種“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將音樂、戲劇、詩歌、舞颱藝術融為一體,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統一體。這種統一體,在尼采看來,是對現代社會碎片化、理性化的反撥,是對人類精神全麵復興的希望。 “瓦格納是我們需要的”: 在這個階段,尼采將瓦格納視為德國文化的希望,視為能夠對抗現代文明的平庸與虛無的英雄。他相信瓦格納的藝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將聽眾帶入一種原始的、充滿激情的體驗之中,讓他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張力與深度。他對瓦格納的推崇,幾乎帶有一種宗教式的虔誠,仿佛瓦格納的音樂就是那個能夠治愈現代靈魂的“良藥”。 第二部分:裂痕的顯現——瓦格納的復雜性與尼采的疑慮 然而,如同所有深刻的思想傢一樣,尼采的精神之旅並非一成不變。隨著他對瓦格納藝術的深入接觸,以及他對現代文化診斷的不斷深化,他開始感受到瓦格納藝術中潛藏的另一麵。這種轉變,標誌著尼采美學批判進入瞭一個更具張力與復雜性的階段。 “瓦格納主義”的陰影: 尼采開始警惕瓦格納藝術中某種非理性、煽動性的特質,這種特質容易讓人沉溺於情感的漩渦,失去清醒的判斷力。他開始質疑,瓦格納音樂中那種強烈的戲劇性和情感宣泄,是否僅僅是一種感官的刺激,一種麻醉劑,而非真正的生命力的激發。他將這種潛在的危險概括為“瓦格納主義”,認為這是一種可能導緻精神萎靡、逃避現實的“頹廢”的藝術傾嚮。 對“現代性”的審視: 尼采對現代文明的批判日益尖銳,他看到現代人日益喪失主體性,被各種虛假的價值觀所裹挾。瓦格納,這位深受現代社會影響的藝術傢,其作品中是否也不可避免地染上瞭現代性的疾病?尼采開始在瓦格納的音樂中,嗅到一種“神經質”的氣息,一種對生命的過度誇張與自我沉溺。他開始懷疑,瓦格納的藝術,盡管錶麵上充滿力量,但內在卻可能是一種虛弱的、病態的錶達。 《尼采反瓦格納》的預兆: 盡管《尼采反瓦格納》這部著作是他晚期的代錶作,但其中某些核心的疑慮,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孕育。尼采開始思考,瓦格納的藝術,究竟是屬於“酒神”的,還是屬於一種“僞酒神”的?它是否僅僅是對生命的模仿,而非對生命的肯定?他對瓦格納的音樂,尤其是其對基督教道德的反思,也開始産生更為細緻而尖銳的分析,思考其背後的哲學動機。 第三部分:決裂與批判——尼采對瓦格納藝術的深刻解剖 隨著尼采與瓦格納友誼的破裂,以及他思想的成熟,他對瓦格納的批判也達到瞭一個頂峰。《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的這一部分,將集中展現尼采對瓦格納藝術最嚴厲、最深刻的批判。 《瓦格納事件》的核心論斷: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暗示瞭尼采對瓦格納藝術的診斷。他認為,瓦格納的藝術,已不再是能夠激發生命力的“藝術”,而是成為瞭一種“事件”,一種象徵著現代文化走嚮頹廢的“癥候”。尼采在這部著作中,以一種哲學傢的眼光,審視瓦格納藝術的每一個麵嚮,從其音樂語言,到其劇本主題,再到其背後所代錶的文化思潮。 “頹廢”的診斷: 尼采將瓦格納的藝術診斷為“頹廢”。他認為,瓦格納的音樂,特彆是《帕西法爾》等後期作品,已經遠離瞭最初的生命衝動,轉嚮瞭一種對虛無的沉溺,一種對“悔罪”和“同情”的過度強調。他認為,這種藝術形式,通過其強大的感染力,正在毒害那些原本應該充滿生命活力的現代人,讓他們沉溺於一種病態的、虛無的悲觀主義之中。 對“德國性”的質疑: 尼采對瓦格納作品中所謂的“德國性”或“日耳曼精神”的理解,也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他認為,瓦格納所頌揚的,並非真正的生命力,而是一種病態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虛幻。他揭示瞭瓦格納藝術中潛藏的,對基督教道德的妥協與變形,以及其對“神聖”的病態追求,這與尼采所倡導的“超人”哲學和“權力意誌”背道而馳。 瓦格納作為“現代性”的縮影: 最終,尼采將瓦格納的藝術視為現代性危機的一個縮影。瓦格納的成功,以及他所引發的狂熱,恰恰暴露瞭現代人精神的空虛和對強大情感的渴求,但這種渴求卻被瓦格納以一種“頹廢”的方式所滿足。尼采認為,瓦格納的藝術,就像一種麻藥,暫時緩解瞭現代人的痛苦,卻加劇瞭他們精神的病變。 第四部分:尼采美學思想的深化——從瓦格納事件中汲取的教訓 《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的最後一部分,將展示尼采如何從與瓦格納的決裂中,深化和發展瞭他的美學思想,以及他對未來藝術的展望。 “認識你自己”的藝術: 尼采呼喚一種“認識你自己”的藝術,一種能夠激發個體主體性,鼓勵個體創造和肯定生命的藝術。這種藝術,與瓦格納那種試圖集體陶醉、沉溺於情感的藝術截然不同。他強調的是藝術的“健康性”與“肯定性”,藝術應該幫助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對“絕對藝術”的警惕: 尼采對那種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絕對的藝術體係的企圖保持警惕。他認為,真正的藝術,應該是一種不斷流動、充滿生命力的創造,而非僵化的符號或教條。瓦格納的“整體藝術”理念,在尼采看來,已經走嚮瞭極端,試圖用藝術來構建一種新的“宗教”。 “超人”與藝術的未來: 尼采的美學思想,與他的“超人”哲學密不可分。他認為,未來的藝術,應該屬於那些能夠超越現狀、創造新價值的“超人”。這種藝術,將不再是逃避現實的工具,而是肯定生命、創造生命的源泉。它將是一種“大地性的”、“身體性的”、“生命力的”藝術,能夠讓我們直麵生存的殘酷,並從中發現意義。 音樂作為一種“危險”的藝術: 尼采對音樂的看法,也從最初的贊美轉嚮瞭更為審慎的態度。他認為,音樂作為一種最能直接觸及情感的藝術形式,也最容易引發非理性的衝動,因此也最需要被“哲學化”,被置於理性的審視之下。他並非否定音樂,而是強調音樂的“危險性”與“需要被哲學引導”的特性。 結語 《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所呈現的,是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思想曆程。它不僅僅是對一位偉大哲學傢與一位偉大藝術傢之間關係的記錄,更是對現代文化、藝術與生命力本質的一次深刻追問。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跟隨尼采的腳步,穿越他思想的迷宮,理解他如何從對瓦格納藝術的極度崇拜,走嚮對其藝術的深切批判,以及這場“瓦格納事件”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他關於生命、藝術與現代性問題的核心觀點。這本書,為我們理解西方藝術史上的重要轉摺,以及尼采本人極具影響力的美學思想,提供瞭一扇獨特的窗口。它邀請我們一同思考:在時代的洪流中,藝術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它是在召喚我們沉溺,還是在啓發我們超越?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本的結構和情感流嚮上看,這套文選無疑體現瞭尼采思想的某個關鍵轉摺點。它捕捉到瞭一種從極度親密到徹底疏遠的復雜心路曆程。每一次對瓦格納的提及,都帶著一種被背叛的痛苦,但這份痛苦很快被更宏大的哲學使命感所取代——那就是為未來的歐洲精神掃清障礙。閱讀這些篇章,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巨響,感受到舊有價值體係正在崩塌的轟鳴聲。作者在反復強調,瓦格納的“藝術”並非藝術本身,而是一種手段,一種用來掩蓋生命虛無的、感官上的麻醉劑。這種穿透力的批判,促使我將注意力從具體的音樂作品轉移到其背後的形而上學意圖上。這種深度的介入,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八卦”或“曆史事件記錄”,成為一部關於文化生命力的診斷書。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呈現齣一種近乎預言傢式的、不容置疑的口吻,這極大地增強瞭其文本的力量感。與其說這是論證,不如說是宣判。尼采以一種燃燒殆盡的姿態,嚮曾經的摯友、如今的文化偶像發起瞭最後的“決裂宣言”。他並非在討論技術層麵的高下,而是在進行一場關於“未來人”的文化選擇。這種決絕的態度,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戲劇張力。你會為他曾經的崇拜感到睏惑,又會被他如今的徹底否定所震撼。文字中充斥著對希臘悲劇精神的呼喚,與對瓦格納所代錶的“日耳曼晚期病態”的徹底唾棄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強烈的二元對立,使得文本擁有瞭史詩般的悲壯感,仿佛讀者正目睹一場偉大精神導師與其被其塑造的“怪物”之間的最後決戰。

評分

這本匯集瞭尼采關於瓦格納的論述的文選,其引人入勝之處,恰恰在於它對一個時代文化巨擘的深刻剖析與決絕批判。翻開書頁,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近乎病態的激情與理性的交織,尼采對瓦格納音樂中那種彌漫的、感傷的、具有催眠效果的“頹廢美學”的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他筆下的瓦格納不再僅僅是一位作麯傢,而是一個文化陷阱的製造者,一個用音樂麻醉德意誌精神的“大巫師”。這種批判並非齣於嫉妒或小氣,而是源於尼采對藝術終極使命的執著堅守——藝術應當是生命力的肯定、是意誌的張揚,而非對虛無的沉溺和對病態情感的謳歌。閱讀這些文字,仿佛置身於一場精神上的角力場,讀者被強行拉入尼采的哲學深淵,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奉為神聖的藝術體驗。這種閱讀過程是艱難的,因為它要求我們撕開溫情脈脈的麵紗,直麵被藝術包裹的“非生命性”的內核。

評分

細細品味這些論述,我體驗到的是一種智力上的酣暢淋灕,這遠超齣一本單純的藝術評論集所能提供的範疇。尼采的文字,即便在最尖銳的攻擊中,也閃爍著哲學思辨的璀璨光芒。他構建瞭一個關於“健康”與“病態”藝術的標準,並用瓦格納作為反麵教材,細緻入微地展示瞭何為“日耳曼式的、感官的、過度的”藝術。這種分析的精準度,如同外科手術刀般冷峻而精確,毫不留情地剖開瞭瓦格納音樂的結構和它對聽眾心理的操控機製。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進行瞭一次對自身審美趣味的“自我檢驗”。我開始反思,那些讓我沉醉的鏇律,是否也潛藏著消解意誌的毒素?這種自我拷問的體驗,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它將審美批評提升到瞭生存哲學的層麵,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所贊美的藝術,究竟是在滋養我們,還是在悄悄地腐蝕我們?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其無可比擬的“時代穿越感”。盡管寫作背景是十九世紀末的歐洲,但其中關於大眾審美趣味的陷阱、關於藝術符號如何被意識形態劫持的論述,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依然具有驚人的預見性和相關性。尼采筆下的“瓦格納主義”仿佛成瞭一個永恒的文化原型,指代任何以宏大敘事和感官轟炸來掩蓋內容空洞的現象。這套文選提供瞭一個強大的思想工具,讓我們能夠用一種近乎苛刻的、懷疑一切的目光去審視當前流行文化中那些光芒四射的偶像。閱讀它,就像被賦予瞭一副能夠穿透錶象的“X光眼鏡”,去辨識那些潛藏在華麗辭藻和動人鏇律之下的精神危機。這種實用性的哲學批判,使得文本的價值曆久彌新。

評分

煩躁的時候讀讀尼采,心情確實好多瞭。

評分

抑鬱發作時讀尼采還是十分有靈感的

評分

幫朋友購買的圖書,整體還是非常滿意的,又快又好,可惜的是京東活動力度和發券都不如從前瞭。

評分

這是我早就看過的書,買瞭留念趁便宜

評分

書是好書,就是一不小心下單瞭兩本……

評分

書是好書,就是一不小心下單瞭兩本……

評分

可以

評分

尼采走著天纔的文筆和思想。

評分

煩躁的時候讀讀尼采,心情確實好多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