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修身法理

傳統修身法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尹真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文化
  • 修身養性
  • 法理學
  • 國學
  • 倫理道德
  • 哲學
  • 曆史
  • 思想
  • 傳統智慧
  • 自我提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77049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54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此書本是禪、儒心性證悟之書,所以名為“傳統修身法理”者,意在提示讀者、修者重視心性修持之完整而深邃的內涵,即對身、心是一統一整體的理解。

作者簡介

  尹真,獨立學者。長期以來緻力於各種理論學說的研究,尤其對於儒學、禪學有著自己的獨到研究,自成體係,以立論大膽,分析獨特著稱。

目錄

第一章氣學擇要 1

第一節氣學基本知識簡介 4

Ⅰ氣概念的內涵綜述 4

一、氣是宇宙的本原 5

二、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8

(一)對生天地之氣的分梳 8

(二)對氣生化萬物的分梳 10

(三)氣是成聖的內在基礎 14

三、氣論中廣義之氣 16

(一)虛空皆氣 16

(二)氣有不同層麵 18

四、氣的體性特徵 23

(一)虛豁性 23

(二)分布的普遍性 24

(三)精微性 24

(四)兼容性 25

(五)運動性 26

Ⅱ氣是傳統文化諸概念之內涵支柱 27

一、諸概念融匯於氣 27

(一)道傢 27

(二)儒傢 29

二、氣的真實性,能被修煉者認知與感受 31

三、氣是“天人閤一”整體觀之“中介” 33

第二節氣學發展曆程節要 36

Ⅰ氣學的奠基期(秦以前)——樸素氣學 37

一、對《管子》一書的看法 37

二、本時期氣學簡要 39

(一)氣學本根論 39

(二)對氣體性的描述 41

三、對證成聖人的錶述 42

四、對聖修理法之闡述 44

(一)先講述《管子》 44

(二)下麵談《道德經》 46

(三)《孟子》之養正氣 46

(四)《莊子》的修煉理法 47

(五)齣土文物“形氣玉銘” 48

(六)《荀子》治氣養心之術 49

五、對聖修呈現的超常功能做齣瞭正確解釋 50

Ⅱ氣學發展期(漢、唐)氣學的細化、歧化與異化 51

一、醫學 51

(一)比較成熟的陰陽五行學說 52

(二)天人閤一的整體生命觀 54

(三)對氣的論述 57

(四)對修煉之理與證成之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論述 58

二、道教 60

(一)對《道德經》的注解 61

(二)《太平經》中元氣思想 63

三、儒傢論氣 68

(一)對天地本原之氣的論述 68

(二)賦予自然界以倫理屬性 71

四、道教論氣 73

(一)對氣本體與功用的敘述 73

(二)對氣的修煉 76

Ⅲ氣學隆盛期(宋、明)——氣學的融匯 78

一、儒傢氣一元論的建立 78

(一)儒傢 78

(二)道傢 82

(三)醫傢對氣的論述 83

(四)佛教與氣 87

Ⅳ氣學沉滯期(清) 91

一、道傢丹派對氣的闡述 91

二、醫傢對氣的闡述 94

三、儒傢對氣的闡述 95

Ⅴ氣學的微弱曙光 96

本章小結 98

第二章證悟學淺說 101

第一節證悟學基礎知識簡介 104

Ⅰ悟、證悟 104

一、悟 104

(一)禪學對悟的闡述 105

(二)儒傢對悟的闡述 106

二、證悟 111

(一)證悟的一般知識 111

(二)禪宗所傳,是證悟頓法 117

(三)儒傢對證悟之頓漸的看法 121

Ⅱ證悟學簡述 124

一、證悟學涵蓋的範圍 125

(一)常人高峰體驗之悟 128

(二)對知識結構整體性認知之悟 131

(三)在練氣功中,對自身形、氣、神,整體狀態之體悟 136

(四)對心之體、性、用認知之悟 141

Ⅲ證悟學發展曆程簡要 155

一、證悟學的奠基(兩漢以前) 155

(一)對聖人的論述 155

(二)對修煉原則方法的論述 159

(三)對心本體的錶述 166

二、證悟學發展期——禪宗證悟期 169

(一)禪宗形成前的證悟學 169

(二)禪宗形成後的證悟學 172

三、證悟學的隆盛期(宋——清初) 186

(一)道傢心性證悟學 186

(二)禪宗的證悟學 189

(三)儒傢證悟學 192

四、證悟學的沉滯期 206

五、證悟學的甦醒 209

(一)禪宗證悟學的新局麵 209

(二)儒學證悟學對“本體”研究逐步深入 214

第二節證悟學的形而上探微 223

Ⅰ形而上、形而上學概念簡介 223

一、“形而上”簡介 223

二、“形而上學”簡介 224

三、“形而上”與“形而上學”在證悟學中的區彆 225

Ⅱ禪、儒證悟的內容——形而上之心 227

一、真心的體象特徵(注意:心無形質,但有體象) 230

(一)禪宗對心體之闡發 231

(二)儒傢對心本體的論述 232

二、真心的“用” 235

(一)知用 235

(二)動用 237

三、證悟學對心的分疏簡述 238

(一)禪宗從覺的意義分疏心,有所謂本覺、始覺、圓覺 238

(二)儒傢從知的意義分疏心 238

(三)儒傢把知(良知、本心)分疏為本然良知、見在(現實)

良知、悟得良知、發用良知(亦稱良知發用) 239

四、心本體的實質是特殊的氣 240

Ⅲ證悟的機理與曆程 240

一、證悟的實質與機理 241

(一)證悟即“內求自心”——自知自心 241

(二)“自知自心”的機理 242

二、構成證悟的根本條件 243

三、禪儒證悟修持方法 246

(一)禪宗證悟修持方法 246

(二)儒傢證悟修持方法 248

四、證悟曆程 261

(一)禪儒證悟曆程簡介 261

(二)開悟景象綜述 268

(三)開悟後對心體的修持 273

五、證悟修持注意事項 285

(一)未悟前切勿穿鑿前人公案 285

(二)正確對待幻景 286

Ⅳ證悟修煉的意義 288

一、證悟修煉促成心自體嚮發用心體層麵的轉化 288

二、證悟修證的道德人格是成佛作聖的最根本內容 290

三、證悟的開發智慧,為打成聖人之纔奠定基礎 293

四、證悟修持優化生命,為聖人廣積盛德,深蓄識纔,

提供身體保證 296

(一)證悟能優化生命 296

(二)證悟修持,能控自身生命活動 298

五、優化死亡 299

(一)預知死期,死而無苦 300

(二)能掌控生死 301

本章小結 302

第三章儒傢內聖修持精義 305

第一節內聖修持綜述 307

Ⅰ“內聖外王”是儒傢治學、修持欲達之崇高境界 307

一、“內聖外王”簡介 307

二、內聖外王一語的沿革 309

三、儒傢內聖修持證得內容簡介 313

(一)體認自身之精(形)、氣、神 313

(二)人與天地萬物相通 315

(三)體認大自然中的氣 316

Ⅱ體認心本體是內聖學的根本 317

Ⅲ修持有得是成就事業的內在條件 320

Ⅳ儒傢內聖修持門徑與修證全程概述 325

一、儒傢內聖修持門徑 325

(一)從事修入手(指在日用雲為中的聖修) 326

(二)從養氣入手 328

(三)心性之修持 330

二、聖修全程概述 333

(一)孔、孟聖修曆程 333

(二)熊十力介紹張江陵的證悟內容 338

第二節聖修起步 339

Ⅰ鑄牢聖修的思想基礎 339

一、明“人人皆可成聖”之理 340

(一)聖王堯、舜、禹之所行之孝悌仁義之道,

是人人可行之事、理 340

(二)臻聖賢之域,“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人人本具的成聖內在條件 341

(三)良知、良能,人所共具 342

(四)加深對“性相近、習相遠”的領會與理解 342

(五)宋明新儒學提齣認知心本體就能成聖 342

二、樹立聖修成聖的信心 342

三、奮起聖修的堅強意誌 344

Ⅱ聖修起始修持 346

一、改正不良的言、行、性情 346

(一)改過 346

(二)銷習 347

(三)對治性格的偏頗 348

(四)剋除不良情緒 348

二、培植良好的儀容、言行、心態 349

Ⅲ對心、氣的修持 350

Ⅳ從心靈深處用功 350

Ⅴ初始之修,勿以博覽為務 353

第三節悟後修持 355

Ⅰ初悟階段的修持 358

一、初悟之心體呈現特徵 358

二、初悟階段修煉特點 360

三、修煉方法 361

Ⅱ圓悟階段的修持 363

一、圓悟及其在圓悟階段的修持 363

(一)圓悟簡擇 363

(二)圓悟階段對心的修持 364

二、圓悟階段修持綱要 365

(一)頓悟直透心體者修煉綱要 365

(二)從始悟修至圓悟者修煉綱要 366

本章小結 373

第四章禪宗證悟精義 377

第一節禪宗證悟綜述 379

Ⅰ禪宗與禪宗證悟簡述 379

一、禪宗簡述 379

(一)理論簡明扼要 380

(二)修煉內容簡單 381

二、禪宗證悟簡述 382

Ⅱ禪修全程簡介 385

一、法藏漢月禪師的論述 385

二、證悟“三關”簡介 387

三、臨濟三句 388

四、懷海禪師 390

五、牧牛十圖 391

Ⅲ開悟後心體的呈現及其變化 394

一、開悟證得的根本內容 394

(一)般若之體 395

(二)對上述狀態有清醒的覺知 395

(三)開悟時形成一種堅定信念——俱生智的形成 395

二、開悟後,心體的圓實、明瑩、虛透程度的強化 396

三、關於“準開悟” 399

(一)準開悟曆程的自我感受 399

(二)準開悟曆程之外在錶現 401

Ⅳ禪修門徑簡述 403

一、明見心性是悟而非修 403

二、禪理、禪修可為開悟創造條件 406

(一)禪宗之理是開悟的指路明燈 406

(二)禪修在於促成明見心性 411

(三)正確地教授、修學之法,促成妄息顯心 414

(三)參話頭禪與默照禪 418

Ⅴ搞好禪修須知 425

一、鑄牢禪修思想基礎 425

(一)對禪修應有的認識 425

(二)禪修必備的思想條件 427

二、遵循修證要則 428

(一)默照禪 428

(二)念佛禪 428

三、參話頭禪修證要則 429

(一)禪修工夫總則 429

(二)參禪時用功要旨 430

(三)要真參實悟 432

(四)瞭解修證進程中不同階段證悟特徵以印證自身修為 434

(五)剋除習氣 435

第二節禪修證得境界 436

Ⅰ禪修證悟之時節因緣 436

一、由聞聲而悟 437

(一)趙抃聞雷聲而悟 437

(二)天隱禪師聞驢鳴悟道 437

(三)通賢禪師聽到蛙鳴而悟 437

(四)來果禪師聞木魚聲而悟 437

二、日用雲為觸景而悟 438

(一)雲峰文悅在廁所開悟 438

(二)法輪應瑞揭門簾而悟 438

(三)靈源唯清拾鞋而悟 438

(四)無慧禪師頭撞屋柱而悟 438

(五)莫將尚書聞穢臭開悟 439

(六)義懷禪師挑水擔摺開悟 439

Ⅱ證悟境界與修煉 440

一、簡述禪修之成佛作祖 440

二、悟後修持 442

(一)養心體臻圓明之境 443

(二)發般若大用 447

Ⅲ證悟案例簡介 450

案例一:慧圓上座 450

案例二:石頭自迴禪師 451

案例三:範衝居士 451

案例四:中丞盧航居士 452

案例五:彭汝霖居士 452

案例六:樞密吳居厚居士 453

案例七:丞相張商英居士 454

案例八:耶律楚材居士 458

案例九:大慧得悟經曆 460

案例十:高峰原妙禪師證悟曆程 462

案例十一:神鼎雲外澤禪師 464

案例十二:憨山禪師 465

案例十三:幻休常潤禪師 469

本章小結 471

精彩書摘

  第一章氣學擇要

  本書稱述之氣學,不是指韓國惠岡崔漢琦撰著之《氣學》,而是指中華傳統文化中之論氣之學。氣學博大精深,涉及傳統文化之方方麵麵,無論是儒、釋、道、醫、兵、法、農、墨各傢,還是文學、藝術等,無不與氣學有關。《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說:“氣在中國哲學範疇係統中,是一個重要範疇。與西方哲學範疇相比較,它是中國民族獨有的、普遍範疇,認識、把握中國哲學氣範疇,在某種意義上說,便可認識中國哲學特質。”唐君毅在評述王船山氣學重要意義時說:

  船山則真知氣之重者也。此氣,……非隻物質生命之氣是氣,精神上之氣亦是氣。唯精神之氣能兼運用物質與生命之氣,故言氣必以精神上之氣為主,如孟子之浩然之氣是也。船山言心理與生命物質之氣,而復重此精神上之氣,即船山之善論文化曆史之關鍵也。蓋一重氣則吾人於曆史文化固亦可視為吾心之理之例證;所謂“古人之嘉言懿行,皆示我以此心之軌則;天下之庶物人倫,皆顯我以此心之條理”是也。然亦可不隻視為吾心之理之例證,而視之為客觀存在,超乎吾人、包乎吾人之實事,當恭敬以承之,悉心殫誌以考究之者矣。一重氣而崇敬宇宙之宗教意識,在船山哲學中有安立處矣。一重氣而禮之分量重,船山獨善言禮儀威儀矣。一重氣而錶現於情之詩樂,在文化中之地位為船山所確定,而知程子為文害道之說,不免於隘矣。一重氣而政治經濟之重要性益顯矣。一重氣而論曆史不止於褒貶,而可論一事之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曆史價值及世運之升降,而有真正之曆史哲學矣。一重氣而吾國之曆史文化、吾民族創之,則吾民族當自保其民族、復自保其曆史文化,二義不可分。華夏夷狄之心同理同,而曆史文化不同,則民族之氣不必同,其辨遂不可不有矣。

  若此之氣學,顯非本書所能力及,故題標“擇要”二字,即簡擇儒、釋、道、醫之氣論與證悟之學有關的重要內容,以奠定證悟之學的本體論基礎。本章分兩節介紹。

  第一節氣學基本知識簡介

  Ⅰ氣概念的內涵綜述

  傳統文化對氣的指稱,有哲學意義與非哲學意義兩個層麵。一般而言,哲學意義層麵的氣,多與本體有關,我們著重從哲學層麵介紹。

  如上所述,氣概念涵蓋內容非常廣泛,故曆史上從未對氣做齣過確切的規範,隻有一般的敘述。為瞭便於讀者對氣的理解,把中國哲學史學傢張岱年先生在其《全集》中對氣的闡述,做一簡要介紹:

  在中國哲學中,注重物質,以物的範疇解說一切之本根論,乃是氣論。中國哲學中所謂氣,可以說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以氣解說宇宙,即以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

  所謂氣,與西方哲學中所謂物質雖然相當,卻也有重要區彆。……強調氣的運動變化,肯定氣是有連續性的存在,肯定氣與虛空的統一。……氣是無生命、無意識,而為生命和意識的基礎的客觀實體。

  固體皆是流動的氣的凝結。

  氣與近代物理學所謂的場有近似之處,氣具有流動性,含有內在的動力。……從哲學氣概念來說,水火草木各類動物都屬氣,氣指有廣袤能運動的存在。

  一切物的構成材料,則謂之氣。……氣是萬物的本原。

  元氣一詞,有兩層意義:一是原始的氣,即天地未分以前的渾然之氣;二是指總體的氣,即天地之間氣的總體。

  新儒學第二代中堅人士唐君毅先生說:

  氣之一名,我常謂其即指一流行之存在,或存在的流行。物與氣二名之涵義,皆至為廣大,故可說一切存在物,皆氣所成。

  但知物質之為存在及人欲之為氣,器物之為氣,而不知精神之為存在而亦為氣,則其存在與氣之義,局狹而猥瑣。

  下麵我們沿著張、唐二君所示綫索,對傳統氣學內容做分梳性介紹(內容選自儒、釋、道、醫各傢)。

  一、氣是宇宙的本原

  氣論認為,氣是最根本的存在,在天地形成以前,氣已存在,並由氣演化齣天地。《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說:

  氣者,未有天地陰陽之先,真元萬化之祖,道之妙感也。其氣非色、非形、非有、非無、不隸陰陽,不屬五行。能生能化,能成能實,為道之神用。故剛於金石,清於水玉,大於虛空,長於上古。內凝至精,造立混沌,下逮萬類,此氣為始。其謂之氤氳恍惚者,氣兆於形端,質陶於太素,作天地之妙本,名曰一氣。

  混沌之中,上氣無色,下亦無淵,中乃洞虛,煉炁成天。天上天下,無幽無冥,無形無影,無極無窮。溟涬大梵,遼廓無光,氣煉赤明,運度自然,氣煉成有,雲霞霧煙。

  道教經典中談到氣的內容較多,上述兩條可看作是對氣的全麵規範,對氣的體性象用都做齣瞭說明,但也有不少論述,在談到元氣生天地之事件中,往往多有神仙摻雜其中。然若細究之則可發現,齣現的神仙是由氣而生。《文昌大洞真經》就有“萬炁生萬仙”、“萬神萬炁仙”的說法。《老子想爾注》中說:“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唐朝著名道士成玄英則更直截瞭當地說:“玉皇,精靈爽利之炁也。”可見道教所稱之創世神仙,隻是氣的托名而已。後世道傢仙門享有盛譽的黃元吉談元氣就剔除瞭神仙的參與。他說:

  大道無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鴻濛未判之元氣。混沌未開之無極,生成萬物之太極。要之元氣無形,謂之無極;萬物皆從無極而有形,實為天下之根,謂之太極。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虛虛無無,鴻鴻濛濛,一段氤氳太和之氣。醞釀久之,氣化充盈,忽焉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矣。動而為陽,輕清之氣,上浮為天;靜而為陰,重濁之氣,下凝為地;天地開闢而人物滋生,蕓蕓萬姓。

  儒傢氣學大傢王廷相說:

  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虛,衝然元氣。氣不離虛,虛不離氣,天地日月萬形之種皆備於內,一氤氳萌孽而萬有成質矣。是氣也者,乃太虛固有之物,無所有而來,無所從而去者。

  元氣之上無物,不可知其所自,故曰太極;不可以象名狀,故曰太虛耳。

  太極之說,始於“《易》有太極”之論,推極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極。求其實,即天地未判之前,大始渾沌清虛之氣是也。虛不離氣,氣不離虛,氣載乎理,理齣乎氣,一貫而不可離絕言之者也,故有元氣即有元道。

  嗟乎!元氣之外無太極,陰陽之外無氣。以元氣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極;以天地萬物未形,渾淪衝虛,不可以名義彆,故曰元氣。

  王氏在論述元氣時,結閤瞭太極而言,強調太極就是元氣,即渾沌清虛之氣。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故無生天地萬物之元氣的地位,但中國佛教徒在和道教徒辯論時,不得不對氣有所錶述。唐朝釋宗密說:

  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雲:“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雨下不留,陰氣凝也。陰陽相閤,方能生成矣。

  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彆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

  而較早的傅翕(傅大士)則有近乎道的論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為後世主三教閤一之釋道所傳頌。

  儒傢各派(理、心、氣)大傢在闡述元氣是世界之本原時,講得比較樸素,下麵引述之:

  吳廷翰說:

  天地之初,一氣而已矣,非有所謂道者彆為一物,以並乎其間者也。氣之渾淪,為天地萬物之祖。

  羅整庵說:

  蓋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一動一靜,一往一來,一闔一闢,一升一降,循環無已,積微而著,由著復微,為四時之溫涼寒暑,為萬物之生長收藏,為斯人之日用彝倫,為人事之成敗得失;韆條萬緒,紛紜膠轕,而卒不可亂,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即所謂理也。初非彆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於氣而行也。

  湛甘泉說:

  宇宙間一氣而已,自其一陰一陽之中謂之道,自其成形之大者謂之天地。

  夫天地之生物也,猶父母之生子也,一氣而已矣。

  上下四方曰宇,古今往來曰宙。宇宙間隻是一氣充塞流行,與道為體,何莫非有,何空之雲。雖天地弊壞,人物消盡,而此氣此道亦未嘗盡,則未嘗雲空也。

  王廷相說:

  愚謂天地未生,隻有元氣,元氣則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

  氣為造化之樞紐。

  二、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氣是一種現代科學也未認識的特殊物質,氣論把它視為宇宙本原,無可厚非,以其簡單體性、規律如“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體”為據,亦無不可。盡管古人在修煉過程中,對氣有所體認,但若對天地萬物緣氣而生作以闡釋——即使非真,能有條理,亦非易事,然而又不能不予闡述,於是齣現瞭恩格斯所說的:

  唯一的辦法是拿理想的、幻想的聯係來代替它還不知道的真實的現象聯係,拿虛構來補充缺乏的事實,隻在想象中來彌補真實的缺陷。這樣作時,自然哲學吐露瞭好多天纔的思想,並猜到瞭好多後來的發現,但也有不少的廢話和鬍說。這在當時也不能不如此。

  下麵就把氣論中有關內容簡單梳理之。

  (一)對生天地之氣的分梳

  天地萬物,不可窮計,元氣生之,則氣亦當有分理。

  吳澄說:

  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後,隻是陰陽二氣而已。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而分之,則為五行。五行即二氣,二氣即一氣。

  王安石說:

  道有體有用,體者元氣不動;用者,衝氣運行於天地之間,其衝氣至虛而一,在天則為天五,在地則為地六,蓋衝氣為元氣所生。

  《太平經》中說: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

  五行乃得興,生於元氣。

  夫物始於元氣。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閤施生人,名為三也。

  《元氣論》中說:

  元氣無號,化生有名;元氣同包,化生異類。同包無象,乃一氣而稱元;異居有形,立萬名而認錶。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為錶,妙為裏。裏乃基也,錶乃始也。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則道也,名可名也,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道,異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乃自然所生。既有大道,道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稟自元氣。性則同包,命則異類。性不可離於元氣,命隨類而化生。是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不可斯須暫離,可離者非道、德、仁、義、禮也。道則信也,故尊於中宮,曰黃帝之道;德則智也,故尊於北方,曰黑帝之德;仁則人也,故尊於東方,曰青帝之仁;義則時也,故尊於西方,曰白帝之義;禮則法也,故尊於南方,曰赤帝之禮。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齣異名。

  元氣本一,化生有萬。萬須得一,乃遂生成。萬若失一,立歸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謂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天地謂二儀,二儀分而立三纔,三纔謂人也,故曰纔成人備。人分四時,四時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風,八風分九氣。從一至九,陽之數也;從二至八,陰之數也。九九八十一,陽九太終之極數;八八六十四,陰六太終之極數也。

  成玄英在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說:

  一,元氣也。二,陰陽也。三,天地人也。萬物,一切有識無情也。言至道妙本,體絕形名,從本降跡,肇生元氣。又從元氣,變生陰陽。於是陽氣清浮,升而為天;陰氣沉濁,降而為地,二氣升降,和氣為人。有三纔,次生萬物。欲明道能善貸,次第列之。

  楊萬裏則從氣之演化到物之化生,作瞭簡單分梳:

  元氣渾淪,陰陽未分,是謂太極。

  ……

前言/序言


《山河故人》 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歸途的史詩 《山河故人》並非一本教人“修身養性”的法理書籍,而是一部浸潤著東方哲學與人生況味的史詩級長篇小說。它以宏大的筆觸,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洪流,講述瞭一個傢族、一段愛情、一個時代的興衰變遷,以及在這變遷中,個體命運的沉浮與對“何處是歸途”的深刻叩問。 故事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江南水鄉,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傢族——瀋傢,正麵臨著傢族的衰落與世道的動蕩。瀋傢 patriarch 瀋懷遠,一位飽讀詩書、心懷仁義的士大夫,如何在亂世中力挽狂瀾,守護傢族的尊嚴與基業?他的兒子瀋長風,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又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己的道路,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他的女兒瀋青衣,一位溫婉堅韌的女子,又將在怎樣的命運安排下,經曆愛情的甜蜜與彆離,人生的跌宕與蛻變? 小說的主綫圍繞著瀋長風與青梅竹馬的蘇婉娘之間的愛情展開。他們曾是人人艷羨的一對璧人,情投意閤,海誓山盟。然而,時代的巨變,傢族的壓力,以及個人命運的捉弄,將他們活生生地拉開。長風為瞭傢族的生存,不得不娶瞭門當戶對的大傢閨秀;而婉娘,在痛苦與絕望中,又將走嚮何方?他們的愛情,如同亂世中的一抹殘陽,雖短暫絢爛,卻留下瞭無盡的遺憾與懷想。 《山河故人》的敘事並非綫性推進,而是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穿插交織。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從民國初年的戰亂紛爭,到抗日戰爭的烽火連天,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變革,直至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每一個曆史節點,都成為小說人物命運轉摺的關鍵。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瀋傢經曆瞭傢道中落的陣痛,目睹瞭親人的離散與犧牲。長風在傢族的重擔下,逐漸學會瞭權衡與妥協,但也從未放棄內心的良知與堅持。他試圖在新的時代洪流中,找到一條既能保全傢族,又能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 婉娘的命運則更為坎坷。她曾擁有純潔的愛情,卻被現實無情地擊碎。在時代的洪流中,她學會瞭隱忍、堅強,甚至變得有些麻木。她的人生,仿佛是對那個時代女性命運的縮影,她們的美麗、智慧與情感,常常被時代的大潮所淹沒。 小說中,除瞭長風與婉娘的主綫愛情,還穿插瞭瀋傢其他成員的命運故事。瀋懷遠的二弟瀋懷德,一位精明強乾的商人,如何在亂世中抓住機遇,將瀋傢的産業發揚光大,卻又是否因此迷失瞭初心?瀋長風的錶妹瀋素心,一位心高氣傲的纔女,又將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求個人獨立與情感的慰藉? 《山河故人》並非僅僅講述個人的悲歡離閤,它更是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展現中國近代史變遷的縮影。作者通過對瀋傢這個普通傢庭的細膩描摹,摺射齣整個社會的變動與轉型。從舊的價值觀到新的思想觀念的碰撞,從傳統的傢族製度到現代的社會結構,小說都進行瞭深刻的探討。 作者對曆史的理解,並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融入瞭深厚的人文關懷。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豪門望族還是市井小民,都擁有鮮活的生命與復雜的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抉擇,都顯得真實而動人。 小說中的“故人”,不僅指那些逝去的親人與愛人,更指那些曾經的美好、純粹的過往,以及那份對故土、對根的依戀。當時代的浪潮席捲而來,許多人都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往遙遠的地方謀生。他們在異鄉漂泊,忍受著孤獨與思念,內心深處,永遠縈繞著對故土的眷戀,對往昔的追憶。 “歸途”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對於長風而言,他的歸途是找到傢族的根基,實現傢族的復興;對於婉娘而言,她的歸途或許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寜;對於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他們的歸途是魂牽夢繞的故鄉。然而,在變幻莫測的時代,歸途並非總是清晰可辨,有時甚至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山河故人》的語言風格,典雅而富有詩意,如同吳儂軟語般細膩動人。作者善於運用比喻、象徵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宏大的主題具象化。例如,江南的水鄉,既是瀋傢繁盛時期的象徵,也是人物命運變遷的背景,它滋養瞭瀋傢的兒女,也見證瞭他們的悲歡離閤。 小說的結尾,並非簡單的皆大歡喜,而是帶著淡淡的憂傷與哲思。時間帶走瞭許多,但也沉澱下瞭一些東西。那些曾經的愛恨情仇,那些曾經的輝煌與落寞,最終都融入瞭曆史的長河,成為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山河故人》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小說。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傢族興衰、愛情悲歡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宏大敘事,一部關於人生、命運與歸途的深刻探討。它讓我們在閱讀中,重新審視曆史,反思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它也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命運如何捉弄,那些曾經的愛、曾經的記憶,以及對故土的眷戀,永遠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是我們精神的根基。 讀完《山河故人》,你會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一種對生命和曆史的敬畏之情。它會讓你不禁思考,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究竟在追尋什麼?我們的歸途又在何方?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與當下主流的快餐式閱讀完全是兩個極端。它大量運用瞭典雅而又洗練的古文式錶達,但又不至於晦澀難懂,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閱讀過程中,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詞句的深層含義。這種“慢讀”的過程,反而讓我體會到瞭一種久違的智力上的愉悅感。它沒有使用任何網絡熱詞或流行語來迎閤讀者,保持著一種近乎孤傲的姿態,堅守著自己獨特的節奏和韻律。對於那些習慣瞭碎片化信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個適應期,但一旦你沉下心來,就會發現這種語言的厚重感和美感是任何直白敘述都無法比擬的。它像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時間去品味其迴甘,初嘗可能覺得略苦澀,但後勁十足,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

坦白說,初次接觸這本書的定價,我略有遲疑,但閱讀完畢後,我完全認為這筆投資是物超所值的。這本書所提供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紙麵上的文字信息。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療愈和自我重塑的訓練。我發現自己對一些長期睏擾我的生活中的小糾結,開始有瞭更超脫的視角去處理。書中探討的許多關於“內在秩序”的建立,對於浮躁的現代人心靈的安定有著極大的幫助。它不是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給齣瞭一套久經考驗的“心法”,指導讀者如何從內心深處建立起堅實的支柱。這是一種對生命質量的提升,這種內在的豐盈感,是任何物質享受都無法替代的。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時常翻閱的“案頭之書”。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刻闆地分門彆類,而是采用瞭“螺鏇上升”的邏輯。每一章節看似獨立,實則都與前後章節形成瞭微妙的呼應和遞進關係。作者在探討具體行為規範時,總是不忘將其溯源至最根本的倫理基礎,然後再將其投射迴個體實踐的可能性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典故和現代案例之間的轉換時所展現齣的高超技巧,沒有生硬的跳躍感,過渡自然得像是水到渠成。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係統性和內在的統一性,使得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領悟到瞭一種看待世界萬物的整體性思維模式。它不是簡單地知識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有機生長。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初印象,完全是基於它那引人入勝的引言部分。作者在開篇就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充滿煙火氣的場景,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富有畫麵感的曆史片段,巧妙地將現代人與古人的生活哲學進行連接。我讀到其中關於“器物之用”與“心性之修”相互辯證的論述時,深感震撼。它並沒有直接給齣“應該怎麼做”的教條,而是像一位老者般,緩緩展開一幅生活的畫捲,引導讀者自行去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極具感染力,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空背景之下,與作者一同進行著深刻的思考。特彆是對傳統禮儀中那些看似繁瑣的環節,作者賦予瞭新的生命力,使其不再是束縛,而成瞭自我約束與升華的工具。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審視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封麵那種古樸的墨色暈染,隱約透著一股說不齣的沉靜力量,讓人一拿在手就感覺像是觸碰到瞭某種被時間打磨過的物件。我尤其喜歡那種紙張的選擇,略帶粗礪的質感,翻頁時發齣的“沙沙”聲,仿佛能將外界的喧囂都隔絕在外。內頁的排版也做得極為考究,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從視覺和觸覺上來說,這本書完全達到瞭我對“精品”二字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本身的尊重,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智慧。我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書籍,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這絕對是那種放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就能讓人心情平靜下來的存在。

評分

推薦購買

評分

修煉參考,不錯,比較係統,引經據典,篇幅較大,應該有幫助。

評分

老師的新著作!

評分

推薦購買

評分

書本質量不錯,物流也挺快,5星!

評分

此書可以讀,所論有獨到見解,隻是繁雜,如刪繁就簡也不失練功參考之用。

評分

好評。

評分

不錯,內容好,值得推薦購買

評分

老師喜歡?,內容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