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明式家具(研究篇+实例篇 套装2册)

维扬明式家具(研究篇+实例篇 套装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金华 著
图书标签:
  • 家具
  • 维扬明式
  • 设计史
  • 艺术史
  • 室内设计
  • 木工
  • 工艺
  • 风格
  • 装饰艺术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9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412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扬州这座淮左名都,从隋炀帝三下扬州开始,就是一座与灿烂、富庶相联系的城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历代的文人骚客们,毫不吝惜笔墨的称赞着扬州。这里是明季徽商的重要聚集地,是清代两淮盐政所在,发达的商业基础,文化艺术也极度的璀璨,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园林……无不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或艺术门类,甚至还有东南di一佳味的淮扬菜。《维扬明式家具(研究篇+实例篇 套装2册)》要总结的是另一艺术门类一维扬家具。
  李渔说:“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对维扬家具褒之甚矣,然而今日坊间只知有名冠天下的苏作家具,维扬家具情况如何,似乎无从得知。翻开《维扬明式家具》,答案即在其中!我们赫然发现原来竟然有这么多在南通、扬州等苏北城市发现的优秀家具实例。作者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在数十年的从业过程中,不断的搜寻、记录、甄别和梳理,逐渐的明了维扬家具这一体系,洋洋洒洒,从历史、环境、文化中分析探究,还谨细地将它们与苏州地区家具作了区分。

作者简介

  张金华,1968年4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回江苏南通从事美术教学及创作,开始涉足明清家具的收藏领域。1994年返京,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同年成立古典家具研究修复工作室。2005年受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担任古家具鉴定专家,参与明清家具的海外征集及主持馆藏古家具修复工作,同时进行古家具学术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研究篇
序/王亚民
维扬明式家具辨流
维扬明式家具
一维扬明式家具的概念
二维扬明式家具的历史背景
维扬造园
园林与家具
盆景与家具
文人与家具
三维扬明式家具的制造
官家造办
手工作坊
私家定制
四维扬明式家具的式微
五维扬明式家具的遗存状况
六维扬明式家具的几种代表类型
台座式家具
四面平式家具
高束腰家具
板足案形家具
木仿竹家具
插肩榫结构家具
围屏式架子床与拔步床
圆角柜
靠背与倚床
嵌螺钿、百宝嵌家具
七维扬明式家具的风格及其特点
维扬明式家具的用材
维扬明式家具的装饰特点
皮条线的运用
碗口线的运用
纹饰三例
云纹
螭龙纹
卷叶纹
八维扬明式家具的创新范例
活变家具
抽屉
镶嵌
巧设机关
九维扬明式家具与苏州明式家具的异同
十结语
附篇:南通明式柞榛木家具
后记

实例篇
图版目录
图版
凳类
椅类
桌案类
几类
柜架类
床榻类
杂件类
图版索引

前言/序言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这座淮左名都,从隋炀帝三下扬州开始,就是一座与灿烂、富庶相联系的城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历代的文人骚客们,毫不吝惜笔墨的称赞着扬州。这里是明季徽商的重要聚集地,是清代两淮盐政所在,发达的商业基础,文化艺术也极度的璀璨,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园林……无不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或艺术门类,甚至还有东南第一佳味的淮扬菜。本书要总结的是另一艺术门类一维扬家具。
  李渔说:“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对维扬家具褒之甚矣,然而今日坊间只知有名冠天下的苏作家具,维扬家具情况如何,似乎无从得知。翻开《维扬明式家具》,答案即在其中!我们赫然发现原来竟然有这么多在南通、扬州等苏北城市发现的优秀家具实例。作者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在数十年的从业过程中,不断的搜寻、记录、甄别和梳理,逐渐的明了维扬家具这一体系,洋洋洒洒,从历史、环境、文化中分析探究,还谨细地将它们与苏州地区家具作了区分。
  于家具而言,我虽喜欢,但不大熟悉。在《维扬明式家具》中我认识了非常有特点的一类中国硬木——柞榛木,这种号称“中国紫檀”的木材。也听说在家具行有句话,叫“柞榛出南通”。经过张金华先生的介绍,我知它坚硬如紫檀,纹路如花梨,也亲眼见到了几件南通柞榛家具,骨架硬朗,做工干净利落,令人影响深刻。张先生的书亦如柞榛木家具,描写精细入微,家具结构与榫卯的诠释,面面俱到。然而这并不惊奇,这是他的本分所在。令我感动的,是那字里行间无意中透漏出的故土情怀。名士风流,名园佳石,徐徐展开,这一件凳子是出自那个巷道,那一件案子是出自名人故地,娓娓道来。原来有的家具用材,是当地儿童制作弹弓的佳材。小板凳,在南通人的口里是“小爬凳”,在扬州人民口中又成了“小爬爬”,勾起了人无数童年的回忆。还有那形状各异的柞榛木甘蔗床和盆景架子,又是那么充满了生活情趣。这些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于行文中不经意地透露出来,如是的真切动人。
  家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即为载体,它除了体现着先民对于材料、结构、力学的认知和一个时代对于色泽、质感、造型等艺术的感知外,还承载着一个民族重要的记忆。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物品的流动极其频繁,很多东西,我们不知其来也不知其去,相视茫然,更不必谈记忆了。正是包括家具在内的这些有“记忆”的古代物质文明,可以让我们去除浮躁,精心凝视历史,观照当下。扬州美艳如梦,其文化也如梦幻般璀璨着,张金华为大家钩沉的是关乎家具,关乎生活态度的记忆。无论是作为文物工作者,还是出版人,我都衷心希望,这样的书,越来越多。
传统木作的时代回响:明式家具的工艺、文化与传承 书名: 传统木作的时代回响:明式家具的工艺、文化与传承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学者/研究机构名称,例如:中国传统工艺研究学会] 出版信息: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木之哲思 《传统木作的时代回响:明式家具的工艺、文化与传承》是一部深度聚焦中国明代家具艺术的综合性学术与鉴赏读本。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器物罗列与风格描述,深入剖析明式家具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巅峰成就的内在逻辑、社会背景及其跨越时代的审美价值。全书以严谨的考证、细腻的图解和丰富的历史语境,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丰满的明式家具知识体系。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从材料选择到哲学思想的完整研究链条。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文人精神”的物质载体 明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尤其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对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境地。本部分首先勾勒出明代中晚期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宋明理学、禅宗思想以及新兴的市民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明式家具“简约而不简单,素雅而有韵味”的独特气质。 我们详细分析了文人画、园林艺术、乃至服饰、瓷器等同期艺术门类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家具不再仅仅是实用工具,而是文人修身养性、展现学识与品位的媒介。家具的比例、尺度乃至空间布局,都隐含着当时社会对“雅”与“拙”的理解。 第二部分:工艺的极致——榫卯结构的科学与艺术 本书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明式家具核心技艺——榫卯结构的细致解构中。不同于欧洲的钉接或胶合技术,明式家具完全依赖于木材的自然属性和结构力的精确计算,形成了“不用一钉一铆,而可拆装自如”的结构奇迹。 我们系统梳理了明式家具中常见的卯、榫、口、舌、穿带、箱箙等数百种结构形式,并辅以高精度工程图和三维建模分析,阐释了每一种榫卯在受力、抗扭转、防潮方面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对“格肩榫”、“燕尾榫”在不同类型家具(如圈椅、条案、柜类)中的应用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工匠们如何根据受力方向和木材特性进行优化设计。 此外,对木材的选择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明代家具所钟爱的黄花梨、紫檀等“花梨木类”的密度、纹理走向、干燥工艺,乃至其在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变化规律,都构成了其艺术生命力的基础。 第三部分:形制溯源与风格演变——“经典定型”的模式解析 明式家具的经典形制,如“南官帽椅”、“灯挂椅”、“翘头案”、“官帽椅”等,经过了长期演化,在明代最终定型,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美学范式。本部分采取“形制溯源法”,追溯了这些经典样式的雏形,如唐宋的床榻、宋代的官式家具,直至明代文人的介入如何“去繁就简”,提炼出最本质的线条。 书中对各类家具的“模数制”进行了理论推演,探讨了明代家具设计中潜在的黄金分割与比例体系。通过对不同地区(如苏式、京式、广式)家具在细节处理上的差异分析,辨析了风格流变中“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相互作用。我们特别关注了家具的“线脚”——决定家具神韵的关键元素,分析了直、曲、圆、方等线条组合如何表达出不同的性格气质。 第四部分:装饰的克制与哲学内涵 明式家具的装饰艺术集中体现了“以素为美”的审美观。与清代家具的繁缛富丽形成鲜明对比,明式家具的装饰往往内敛且富有象征意义。本部分探讨了其装饰的克制原则,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材质美与结构美的最大化。 书中分析了装饰工艺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镶嵌(螺钿、玉石)、描金、雕刻(浅浮雕、透雕)。重点解析了雕刻主题的选择,如“螭龙纹”、“卷草纹”、“螭虎纹”等,并阐释了这些图案在儒释道思想影响下所承载的吉祥寓意和文人情趣。我们强调,明式家具的雕刻是“结构服务的装饰”,绝不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融入结构线脚之中,增强整体的韵律感。 第五部分:收藏、保护与当代语境的对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当代。我们探讨了明式家具在近现代以来的收藏史和市场价值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作为“中国符号”的国际认可度。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深入论述了明式家具在现代生活空间中的应用可能性。如何解读其“空灵”的结构哲学以适应当代审美?在材料科学和仿制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通过科学检测(如X射线、光谱分析)来鉴定和保护这些传世之作?我们呼吁以历史的尊重和科学的精神,传承这份凝结了中国古代匠人智慧与哲学思考的木作遗产,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话。 --- 本书特点: 1. 跨学科研究视角: 融合了工艺学、社会史、美学理论和材料科学的综合研究。 2. 详尽的图文解析: 包含大量高清实物照片、结构剖面图和历史文献插图,力求将复杂的工艺原理可视化。 3. 注重哲学内涵: 深入挖掘家具形制背后的文人精神与生活哲学,而非停留在表层风格描述。 4. 针对性强: 旨在为家具研究者、博物馆策展人、高端收藏家以及对传统文化有深度追求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鉴赏价值的案头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种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封面材质选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木材本身的质感。设计上,它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简洁的字体排版,既突出了主题的庄重典雅,又不会显得过于沉闷老旧。特别是色彩的选择,那种深沉的木色调与点缀其间的淡雅墨绿,非常贴合明式家具那种内敛而高贵的审美情趣。开本设计也很考究,拿在手里分量适中,既方便翻阅研究,又显得很有分量感,绝非那种轻飘飘的速朽读物。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保证了印刷质量的同时,也让长时间阅读时眼睛的负担减轻不少。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内页的胶装工艺,都透露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匠人精神,这对于一本研究性的学术或专业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在形象已经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了极佳的基调,让人期待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能与这精美的外壳相匹配。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图文排布策略是其另一大亮点,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学术著作的通病——即图文分离或图注晦涩。在研究篇中,复杂的结构图与文字说明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很多关键的榫卯细节,仅仅通过一张高精度的剖视图,配上简短而精准的注解,就能瞬间打消心中的疑惑。而在实例篇中,那些大尺幅的家具照片,清晰度和光影表现力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完美地还原了家具在特定光线下所呈现出的材质美感和空间关系。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展示这些实物照片时,并非只是做简单的罗列,而是辅以了大量的场景还原或者局部特写,这使得读者不仅能看清家具本身,还能想象它置于古代书房或厅堂时的具体情境,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让枯燥的资料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评分

阅读完部分章节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进行研究时所展现出的那份“跨界融合”的视野。这本书的视角明显超越了单纯的家具史范畴,它自然地将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的审美思潮,甚至与同期文玩杂项的关联性都纳入了考量。例如,在探讨某些条案的比例时,作者会参照当时流行的绘画构图原则进行印证,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论证方法,使得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被放置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大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广阔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富的理解维度,让人意识到,家具是生活艺术的载体,它的一举一动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脉搏息息相关。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解读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钥匙,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对其中部分章节的初步浏览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神韵”的捕捉与解读。很多关于古典家具的书籍往往止步于尺寸、结构和材料的罗列,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更深的维度,那就是如何去理解明式家具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人气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件椅子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它会是这个样子”,以及这种“样子”背后所承载的东方哲学观。比如,对于圈椅的结构分析,作者不仅详尽描述了榫卯的精妙,更着墨于其线条的“曲率变化”,如何从视觉上达到一种“似断非断,若有若无”的微妙平衡,这种笔触细腻入微,几乎让人感觉是在品鉴一件艺术品而非家具的部件。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古典家具审美的认知边界,让人从纯粹的“鉴赏”提升到了“体悟”的层面,确实是少有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工艺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准确性和系统性,而这套书在这两方面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专业度。它似乎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清晰且逻辑严谨的方式将其阐述开来,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木材纹理处理和表面髹饰工艺的部分,书中引用的历史文献和实物对比图表极为详尽,数据和年代考证的严谨性让人感到踏实。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的体系划分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中观的形制分类,再到微观的结构剖析,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扎实的基础工作,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像盖楼一样,步步为营,知识点之间衔接自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知识的留存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