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价该书: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有不少,我们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学中医时读的就是这些教材(讲义),这些讲义和现代中医药教育教材相比较,大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决不泥古,并且及时把握新科研成果,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选辑点校的出版,是诸多民国时期讲义从图书馆阁楼书架上走下来。这次开拓创新之举,必将对中医教材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学的再创辉煌!
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余瀛鳌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的编者们,能从多种渠道探索授求,并予选辑、校释,可谓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贡献,因为它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医教学讲义不同于今古的学术内涵和教学风格。
民国时期的教学讲义,其中的“重经典、重临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医学术融会,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学术平台,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不但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问题,而且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光明中医杂志社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联合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利国利民、振兴中医之举!正当大家努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之时,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这是“以史为鉴”之举,是继承创新之必需!这必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启迪。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医界近来关注的“词语”。然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求得新的发展,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界来讲,这次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创举!是实实在在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这次重新校辑这些讲义,不但可以给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而且也给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参考书,也给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及社会自学人员提供新的学习辅导用书。同时,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无疑,也是临床中医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精选的出版,必将给中医界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和临床参考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套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希冀对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医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借鉴。本丛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和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本书为丛书之一,收有恽铁樵编撰的《伤寒论讲义》1种,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我常常觉得,很多中医著作,特别是《伤寒论》的解读,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尝辄止,真正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临床实用性的,并不多见。《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下)》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恽老先生的讲解,我感觉他是在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经典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注进来。他不会止步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会追问,这句话在临床上意味着什么?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细节?比如,对于一个同样的证型,他会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如脉象、舌苔、神情等细微之处,来指导我们如何辨别细微的差异,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思路。他的语言虽然朴实,但往往一语中的,点醒我之前理解上的误区。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教你“死记硬背”方证,而是让你真正理解方剂背后的理法方药。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对《伤寒论》的理解又进了一层。这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工作者来说,真的是太有价值了,它让我不再害怕面对复杂的伤寒病证,而是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方法去应对。
评分这本《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下)》我拿到手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不是一本“速成”的书,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恽老先生的语言风格,虽是民国时期的白话,但那种严谨、深入的学术底蕴依然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他在讲解一些疑难条文时,那种层层剥茧、循循善诱的逻辑。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细致地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甚至还会结合临床上的具体案例,让你感受到《伤寒论》的生命力。比如,在讲解某个涉及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的条文时,他会先辨明主证,再分析兼证,并详细解释药物配伍的原理,以及在具体证型中如何调整方剂。这种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回避复杂性,而是教会你如何去理解和处理复杂性。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知识,不如说是在学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面对疾病的审慎态度。它让我明白,中医辨证论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深厚的基础和扎实的临床经验,而恽老的讲义,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范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中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启发。恽老先生的讲义,在我看来,是一种“活”的教学。他不是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仿佛在和你一起探讨,一起思考。他会提出问题,引导你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病机时,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他在解释“少阳病”时,可能会用“半表半里”来比喻,然后进一步说明其临床表现。这种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是我觉得非常宝贵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好《伤寒论》,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融入到临床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反思,才能真正地掌握《伤寒论》的精髓。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指导。
评分一直以来,《伤寒论》都是我学习中医的一大难点,总感觉条文之间联系紧密,但又相互独立,难以融会贯通。直到我开始研读《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下)》,才算真正找到了打开伤寒论大门的钥匙。恽老先生的讲义,不像其他一些著作那样,将条文割裂开来讲解,而是非常注重条文之间的联系和演变。他会从一个条文出发,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条文,并详细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这种“网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伤寒论》整体的逻辑框架。而且,他还会穿插大量的临床案例,来印证他所讲解的理论。这些案例,并非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经过恽老先生的深入分析和点评,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条文在临床上的实际运用。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精炼,但字字珠玑,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体会和领悟。它让我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理解记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评分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这个系列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医,是在传统学术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临床实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其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经验。《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恽老先生的讲解,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非常贴近临床的。他会详细地分析每一个条文,不仅仅是解释其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探讨它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他会强调“辨证”的重要性,并且会列举很多具体的病例,来展示如何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某些条文的理解,甚至会与当下的一些流行观点有所不同,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独立思考和临床实践的价值。他不会人云亦云,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对临床疗效的追求,是我从这本书中受益良多的地方。它让我明白,学好伤寒论,不仅仅是掌握条文和方剂,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灵活变通、不断求索的临床智慧。
评分6666666666666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快 书也包装得好 无损伤 希望读书也像这么积极
评分在京东畅享优质的服务,你会明白嗯京东比淘宝比天猫都好得多,也还会在京东买的。
评分很好3
评分在京东畅享优质的服务,你会明白嗯京东比淘宝比天猫都好得多,也还会在京东买的。
评分闲来屯书,未读,先给好评。
评分不错不错哦不错不错不错哦不错,
评分民国的这一批针灸医生都是挺厉害的。建国后传承却没了。
评分嗯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有用,嗯看了不止一遍,俺觉得它内容非常实用,非常有帮助,对我所学的专业也是特别的嗯帮助,嗯好,以后,以后继续信赖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