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治要(套装全八册)

国学治要(套装全八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治 著,陈恕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治国理政
  • 经史子集
  • 文化经典
  • 历史
  • 政治
  • 思想
  • 古代文献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78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1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净空法师多年倾心推荐,并极力推广的国学经典名著。

  《国学治要》是什么?是《四库全书》的精华。你看《四库全书》分量那么大,怎么念?从哪里下手?民国初年这些学者,真的,他们有德行、有学问,有大慈悲心爱护后人,把《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重要的东西节录出来,成一部书。 这两本书读通了,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学问就足够了。——净空法师

  ★著名的“小四库全书”,全面囊括《四库全书》精华,汇聚历朝历代的宏篇名作。

  ★与《群书治要》一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是二十一世纪复兴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部可以迅速掌握、精通国学的著作。每个篇章开头或每个人名开头都有系统的渊源介绍,可以迅速掌握国学的基本脉络。

  ★国学班、大中专院校,系统学习传统经典的国学辅导教科书。

  ★一部中国所有读书人的治学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民国初年传统文化学者张文治等人,历经十年编纂的一套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图书。本书依据经、史、子、集四部,从《四库全书》中精选*代表性的文献汇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时期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丛书。

  全书遴选历朝历代*经典性的典籍文献,分别编纂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编八册,所选之文皆为传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经史诸子之说,皆以著述为主,或举其初祖大宗,或录要籍大事,勾勒经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录其传承历朝而闻名于世的鸿篇名作,凝结千古之精华。每个篇章开头或每个人名开头都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国学的基本脉络。

  全书繁而不芜、简而不陋,助于进窥国学堂奥,是现代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佳作,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张文治,字润之,湖南常德人。六岁时丧母,无兄弟姐妹。自述未上小学,八至十六岁上私塾,读《三字经》《龙文鞭影》、四书五经等。十六岁考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职于校图书馆两年。因性好静默,以搜览子史诗文为乐事,在校任职期间即着手致力于《国学治要》的编纂工作。后经引荐,入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前后从事编辑工作二十余年。先后参与编注中学国文课本、校对《四部备要》、修改《辞海》等重要编辑出版工作。个人编纂图书有《国学治要》《国学常识文选》《修辞略》《古书修辞例》等。为国家古籍事业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校刊者:

  陈恕,本名陈义望,湖北广水人,现居北京。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会阅读与推广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宋词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工书画,擅诗文,爱好收藏各类文献古籍。致力于国学古籍的校刊和研究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有独特见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艺术精神是医治当下社会群体诸多“现代病”的良方,对于解决当下多种社会问题有着深刻意义。先后校刊古籍多部,发表相关论文、杂谈及文学作品若干,曾出版多部个人诗画专集。

精彩书评

  《国学治要》是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那些典籍的一把钥匙,你拿到了,这些遗产就是你的;你没有这把钥匙,拿到了也没用处。这套东西重要!——净空法师

  

  现在《群书治要》发现了,《国学治要》发现了,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征兆。没有这两样东西,我是非常担心中国文化会绝灭……《四库全书》是全人类智慧的宝藏,这种智慧、经验、方法能解决全世界任何问题。——净空法师

  

  《国学治要》是什么?是《四库全书》的精华。你看《四库全书》分量那么大,怎么念?从哪里下手?民国初年这些学者,真的,他们有德行、有学问,有大慈悲心爱护后人,把《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重要的东西节录出来,成一部书。 这两本书读通了,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学问就足够了。

目录

第一册经传治要

经传十种: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附)、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

经传序论

小学著述序论


第二册史书治要

史书五种: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附录通志序文献通考)

史评二种:史通、文史通议


第三册诸子治要

诸子十七种:荀子、春秋繁露、法言、中说(以上儒家);老子、列子、庄子(以上道家);管子、商子

韩非子(以上法家);公孙龙子(名家);墨子(墨家);鬼谷子(纵横家)、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以上杂家);孙子(兵家)

隋唐以前诸子论学名家


第四册理学治要

理学七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元以前各家论学名家


第五册古文治要(上)

古文十七家:屈原、贾谊、司马相如、刘向、杨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家石、苏轼、虞集、宋濂、归有光、姚鼐、曾国藩

历代各家名文


第六册古文治要(下)

历代论文名著

历代小说名著


第七册诗词治要

诗十五家:曹植、阮籍、陶潜、鲍照、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英、王士祯(附古乐府古辞)

词九家:温庭筠、李煜、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附录女士李清照)

历代论诗名著(论词附)


第八册书目治要

汉书艺文志

隋唐经籍志

清四库全书序目


精彩书摘

  卷一经传十种

  序

  昔司马氏为《孔子世家》赞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注者曰: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一称六经。盖孔子悯道之不行,斯文将丧,乃退与弟子讲贯,删定旧典,以期垂教无穷,故其书永为我国简册之冠。厥后汉刘向父子,因校理群书,而作《七略》,即首列《六艺》,复以《论语》《孝经》《尔雅》数种附之。隋唐以后诸史志,皆易《七略》为四部,因更名《六艺略》为经部。宋代特升《孟子》于经,而《礼》与《春秋》,儒者又各析之为三,传之今日。世遂有十三经、十四经之名。惟章实斋、龚定庵二子,则著论非之,谓孔子所删定者,乃周官之旧典,其数仅六,(案:《乐》不见成书,实惟《五经》。)非孔子自名曰经,他书不得以臆增加,而今书所谓经者,大半本子、史、传记之书,强名曰经,殊违正名之义。其言信辨。然吾谓天下之事,不可以一端尽,苟变而得宜,则亦不妨从众。如今经部中之三传、《礼记》《孝经》诸种,稽其微言大义,多足与六经相为表里。纵使不名曰经,而已有经之实,为后世治经者所不能废,故是编仍一体与孔子之六经,同加采录,时亦参取章、龚之意,题其编曰经传。传者释经之作,辅经而行,是以编内所录,不限于孔子之《六经》,而亦不出于后世论定诸经之外,共计经传十种。其不录者,若《尔雅》一书,以其训诂繁碎,不便诵读。《论语》《孟子》合《礼记》中之《大学》《中庸》二篇。自宋以来,通称《四书》,其言简括宏深,为经传之錧鎋,百家之权衡者。又以其书家藏户有,人多诵习,不容删节,以免挂一漏万,徒占篇幅耳。

  案:经传授受,至东汉时,古文今文之争颇盛,今文谓《史记·儒林传》所述之十四博士所治诸经,皆以汉世通行之隶书书成者。古文谓西汉末所出之经,如《毛诗》《左传》《周官》、孔安国所传《尚书》等种,皆以蝌蚪古文书成者。当哀、平时,刘歆奏立古文诸经于学官,光武时复罢之。然其后大儒郑玄等,皆尊习古文,遍注群经,故古文之学大昌。今所传十三经注疏本之注,惟《公羊传》何注,自序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受命改制诸说,论者谓其尚存西汉博士遗说之梗概。迨有清中叶以还,治经者复有厌弃古文,而好言《公羊传》者,相与提倡今文学,甚至力诋西汉晚出之古文经传,皆刘歆伪造,殆有一切罢斥之意。今姑勿深究其论证之确否,即如梅本《尚书》,后儒犹以其传习已久,不能遽废,况古文群经耶?故本编采录经传,于此等未定之论,皆不敢轻从,特附其说于此。

  易

  亦名《周易》。旧说,本卜筮之书,夏曰《连山》,殷曰《归藏》,今其书皆亡。存者曰《周易》,乃文王周公所作,因伏羲所书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系之辞,孔子读而善之,作传十篇,是谓易翼。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故其书于诸经中最为完善。或曰:案孔子易传之言,《易》有君子之道四,辞变象占,各观所尚,参伍错综,以极万物之情,而通天下之故。盖《易》不独为卜筮之用,故又为后世言形而上者之所本也。

  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国学治要》(套装全八册)这部巨著,凝聚了中华数千年智慧的精华,是一部系统性、百科性、启发性的国学入门与进阶读物。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领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国学知识体系,引领读者在浩瀚的国学海洋中航行,寻觅传统文化的瑰宝。 第一册:经典源流与思想脉络 本册是整个《国学治要》的基石,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古典文献的源头及其思想演进的脉络。从“三坟五典”的传说开端,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再到汉代儒学独尊、唐宋经学变迁、明清学术流派等重要历史节点,本册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先秦经典解读: 重点剖析了《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的哲学内涵、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成就。《易经》的宇宙观与人生智慧,《诗经》的民俗风情与情感表达,《尚书》的政治历史与治国方略,《礼记》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规范,《春秋》的历史观与春秋笔法,都将被深入解读。同时,也将目光投向道家的《道德经》、《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展现百家争鸣的多元思想图景。 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追溯儒、道、法、墨、名、兵、阴阳等主要学派的产生背景、核心主张、代表人物及其相互间的辩论与融合,揭示了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经典传承与校勘: 简要介绍历代重要的经学大师及其学术贡献,以及经典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版本差异、校勘问题,让读者对经典文本的可靠性与研究方法有初步认识。 第二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本册专注于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力量。 孔孟之道与仁爱精神: 详细阐述孔子的“仁”、“礼”、“孝”、“恕”等核心概念,以及孟子“性善论”和“民本思想”。深入探讨儒家如何构建一套以人为本、强调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系。 儒家伦理与修身养性: 重点讲解儒家关于个人修养的原则,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分析儒家对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君臣之道等方面的论述,理解儒家如何规范个体行为,维系社会秩序。 儒家政治哲学: 探讨儒家对于理想政治的构想,如“大同”社会、“王道”政治,以及治国理政的方略,如“德政”、“教化”。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影响。 宋明理学与心性论: 介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对儒家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如“天理”、“本心”、“致良知”等概念的提出,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 第三册:道家智慧的逍遥与玄思 本册将带领读者进入道家深邃而自由的哲学世界,感受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独特智慧。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清流,与儒家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道德经》的奥秘: 深入解读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德”,探究其“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等核心思想。理解道家如何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以及个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庄子》的自由与想象: 领略庄子《庄子》中“逍遥游”的哲学境界,理解其“齐物论”、“秋水篇”等篇章所展现的超越世俗、寄情山水的精神。解析庄子如何通过寓言、比喻来阐述其“得意忘形”、“安时处顺”的哲学主张。 道家养生与延年益寿: 探讨道家对于生命、健康、养生的独特见解,如“吐纳”、“导引”、“食疗”等方法,以及其“顺其自然”的养生哲学,如何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思想的影响: 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医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 第四册:兵家韬略与智慧谋略 本册聚焦于中国古代的兵家学说,揭示其蕴含的深刻智慧,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对商业竞争、政治博弈、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的战争智慧: 全面解读孙子兵法的“孙子十三篇”,深入剖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经典论述。理解其强调战略、战术、情报、士气等要素的战争哲学。 其他兵家著作与流派: 简要介绍《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等其他重要兵家著作,展现不同兵家学派的特点与侧重。 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实践: 梳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家,分析他们的战略战术思想与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兵学”在非军事领域的运用: 探讨兵家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谈判策略、人生规划等方面,提炼其普遍适用的智慧。 第五册:史学眼光与历史智慧 本册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辉煌而复杂的历史长河,通过史学著作的解读,学习如何看待历史,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 四大史书与史学观: 重点解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前四史”的史学价值、叙事风格和历史贡献。分析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抱负。 史料的辨析与解读: 介绍史料的种类,如正史、野史、出土文献等,以及史料辨析的基本方法,如何去伪存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深度分析: 选择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过程、深远影响,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 史学理论与方法: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如“以史为鉴”、“惩前毖后”等,以及历代史学名家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六册:文学艺术的璀璨星河 本册将带领读者进入中国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中华民族在诗歌、散文、小说、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魅力。 诗歌的演变与意境: 从《诗经》的质朴,到汉乐府的苍凉,再到唐诗的辉煌,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以及明清小说的兴盛,本册将逐一展现中国诗歌的演变历程、主要流派、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散文与文章之道: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唐宋古文运动,再到明清小品文,分析其叙事、抒情、说理等不同文体。 书法、绘画、音乐的民族精神: 探讨中国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哲学意蕴和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戏曲与说唱艺术: 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剧种,以及说唱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册: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究 本册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超越具体的学派,探讨其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其对人生意义、宇宙真相的追问。 宇宙论与本体论: 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运行规律,如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内涵,以及对“道”本体的追寻。 认识论与方法论: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如何看待认识的来源、途径和真伪,如“格物致知”、“心知”、“直觉”等认识方式,以及辩证思维和实践的重要性。 伦理道德的深度反思: 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对于道德的本质、善恶的判断、责任的承担等问题的思考。 美学思想与人生境界: 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美的观念、艺术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哲学修养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 第八册:国学应用与现代启示 本册将前七册的国学知识进行升华与转化,探讨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将传统智慧应用于当下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国学与个人修养: 如何通过学习儒家、道家等思想,提升个人品德,培养健全人格,应对人生挑战。 国学与企业管理: 借鉴兵家、儒家、法家等思想,探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运用领导智慧、团队建设、战略规划等。 国学与社会治理: 分析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如“民本”、“德治”,以及其对当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启示。 国学与文化传承: 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国学与生活艺术: 学习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茶道、书道等,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国学治要》(套装全八册)以其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学习平台。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国学,还是希望深入研究,这部巨著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引领您在博大精深的国学世界里,获得真知,开启智慧,丰富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人”的深刻洞察。作者在论述治国之道的同时,始终没有脱离对个体品德、修养的强调。他反复提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每一个人的身上。书里讲到的关于如何培养高尚品德、如何做到言行一致、如何以身作则的论述,让我感触良多。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做到了这一点。有时候,我们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却忽略了自身的不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它教导我们要有责任感,要有担当,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省。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境界在阅读中得到了提升,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封面,搭配精选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股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复古的装帧风格,每一册都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摆在书架上,立马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文化格调。阅读的体验也相当舒适,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颜色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不用说那排版了,字迹清晰,大小适中,疏密得当,让翻阅的过程变得十分愉悦。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阅读本身的珍视。这种精雕细琢的出版质量,无疑为内容增添了更多的价值,也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要有好的内容,也要有与之匹配的载体,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套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所呈现的广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并非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学派,而是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体系。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智慧火花。他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思想融会贯通,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原则,这一点非常了不起。我之前阅读的很多历史类书籍,往往侧重于事件的叙述,而这本书则更侧重于思想的梳理和智慧的挖掘。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辨析,既尊重差异,又能够找到共通之处,展现出一种包容而深刻的学术态度。这本书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读完第一卷,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古代的课堂,接受了一场严谨而深刻的文化熏陶。作者旁征博引,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思想、治国方略,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我特别欣赏他那种逻辑严密的论证方式,每一个观点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他的逻辑。书中的许多案例和典故,都选取得恰到好处,既能说明问题,又充满趣味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之前对一些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总觉得有些遥远和晦涩,但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它们原来如此贴近现实,而且蕴含着许多至今仍具参考价值的智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历史事件,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很多古人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只是我们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忽略了它们。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窗户,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于“道”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而是有了一个更具象、更实操的认知。作者将那些抽象的哲学理念,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了阐释,让我发现,原来许多看似高深的道理,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强调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顺势而为。我开始思考,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是否可以尝试用一种更平和、更自然的方式去解决。书中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保持内心平静的论述,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感觉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更加豁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治国之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让我受益终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