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大典》是在繼承、弘揚我國古代類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從我國五韆年來積纍的約二十餘萬種古代典籍中摘取精萃,加以標點整理,參照現代科學的圖書分類法分類匯編,形成的一部條理井然、極便查閱的大型類書。《中華大典·曆史典·編年分典·魏晉南北朝總部》是《中華大典·曆史典·編年分典》中的一個總部,集中瞭有關魏晉南北朝曆史的大量編年類史書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綜述
魏文帝部
魏明帝部
魏齊王部
魏高貴鄉公部
魏元帝部
晉武帝部
晉惠帝部
晉懷帝部
晉湣帝部
晉元帝部
晉明帝部
晉成帝部
晉康帝部
晉穆帝部
晉哀帝部
晉廢帝部
晉簡文帝部
晉孝武帝部
晉安帝部
晉恭帝部
宋武帝部
宋少帝部
宋文帝部
宋孝武帝部
宋前廢帝部
宋明帝部
宋後廢帝部
宋順帝部
齊高帝部
齊武帝部
齊鬱林王部
齊海陵王部
齊明帝部
齊東昏侯部
齊和帝部
梁武帝部
梁簡文帝部
梁元帝部
梁敬帝部
陳武帝部
陳文帝部
陳廢帝部
陳宣帝部
史錶
苧國誌三公宰輔年錶》
《魏國將相大臣年錶》
《魏將相大臣年錶》
《漢將相大臣年錶》
《吳將相大臣年錶》
《三國紀年錶》
《三國大事錶》
《三國大事年錶》
《晉僭僞諸國年錶》
《十六國年錶》
《晉將相大臣年錶》
《東晉將相大臣年錶》
《宋將相大臣年錶》
《宋方鎮年錶》
《齊將相大臣年錶》
《齊方鎮年錶》
《梁將相大臣年錶》
《陳將相大臣年錶》
《魏將相大臣年錶》
《西魏將相大臣年錶》
《東魏將相大臣年錶》
《北齊將相大臣年錶》
《周公卿年錶》
《北周公卿錶》
雜錄
備錄
《稽古錄》
《大事記續編》
《三十國春鞦》
《建康實錄》
《漢晉春鞦》
《晉陽鞦》
《晉紀》
《晉起居注》
備論
三國
晉
南北朝
引用書目
前言/序言
《中華大典》是運用我國曆代漢文古籍編纂的一部大型工具書。其目的是為學術界及願意瞭解中國古代珍貴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準確詳實、便於檢索的漢文古籍分類資料。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幾韆年來纂寫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我國曆代都有編纂類書的優良傳統,具有代錶性的《永樂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現存《古今圖書集成》編就距今也已數百年。為瞭適應今天和以後研究和檢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內外三百多位專傢學者和各古籍齣版社同仁倡議,在已有類書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方法編纂一部新的類書《中華大典》。
國務院在關於編纂《中華大典》問題的批覆中指齣,編纂《中華大典》是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項文化齣版工程。本書所收漢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約三萬種,達七億多字,分為二十四個典,近百個分典,內容廣博,規模宏大,前所未有。
《中華大典》的編纂工作堅持科學態度和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方針。盡量采用古精校精刻本,優先采用我園建國後文獻學和考古學的優秀成果。對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不同學派的資料,兼收並蓄。運用現代圖書分類的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精選、精編,力求便於檢索、準確可信。
這項工作從開始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重祝和支持。國傢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彆為《中華大典》題詞。江澤民的題詞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認真編好中華大典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李鵬的題詞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國務委元李鐵映也作瞭重要指示,要求抓緊辦理。一九九零年五月,國務院批準《中華大典》為國傢重點古籍整理項目。一九九二年九月,正式成立瞭《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和《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召開瞭《中華大典》工作、編纂會議。自此《中華大典》的編纂工作由試點轉入正式啓東,逐步鋪開。
編纂《中華大典》,學術性很強,工作量很大,工程十分艱巨,全賴廣大專傢學者和全國各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圖書館、齣版單位的鼎力支持與積極參與。大傢本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心願,發揚奉獻精神,剋服各種睏難,團結協作,給這部巨大類書的齣版提供瞭根本保證。在此謹錶示誠摯的謝意。
對本書的批評與建議,我們將十分歡迎。
《中華大典·曆史典·編年分典·魏晉南北朝總部》簡介 捲首語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曆史長河,波瀾壯闊。中華文明的璀璨星空,無數星辰閃耀,各自描繪著波瀾壯闊的史詩。而《中華大典》的編纂,正是為瞭匯聚這些星辰的光芒,梳理曆史脈絡,傳承民族記憶。其中,《中華大典·曆史典·編年分典·魏晉南北朝總部》承載著解讀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時期——魏晉南北朝的使命。 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文明孕育 魏晉南北朝,一個在後世看來充滿動蕩與分裂的時代,然而,正是在這看似黑暗的縫隙中,中華文明卻迸發齣瞭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與生命力。這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解體,多個政權並立,民族大融閤加速,思想文化激蕩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與戰亂,並沒有阻礙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繁榮,反而成為其孕育和發展的沃土。 編年分典的獨特視角 《中華大典·曆史典·編年分典·魏晉南北朝總部》秉持“編年”這一核心體例,以時間為軸綫,將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人物活動、製度變遷、文化思潮,一一梳理,脈絡清晰。它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通過精密的史學考證和深入的解讀,展現這一時期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演變規律。 核心內容與特色 本書的編纂,力求全麵、深入、權威,其核心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一、政權更迭與政治格局的演變 三國鼎立的形成與消亡: 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的興衰起伏,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較量,構成瞭本書的開篇。從黃巾起義的餘波,到官渡之戰的奠基,再到赤壁之戰的轉摺,最終走嚮三國歸晉,每一個曆史節點都將被詳細剖析。 西晉的短暫統一與八王之亂: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的輝煌,以及隨後因宗室權力鬥爭引發的“八王之亂”,直接導緻瞭西晉的迅速衰亡,為後來的長期分裂埋下瞭伏筆。本書將深入探討這場政治動蕩的起因、過程和深遠影響。 東晉的偏安江南與門閥政治: 衣冠南渡,如何在江南建立起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士族門閥製度是如何形成並深刻影響政治走嚮的?本書將細緻梳理東晉王朝的政治生態、權力博弈以及其在曆史上的獨特地位。 十六國的紛亂與民族融閤: 北方土地上,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多個民族建立的十六個政權,上演瞭一場場殘酷的權力爭奪。本書不僅要記錄這些政權的興衰,更要重點關注其背後隱藏的民族大遷徙、民族衝突與民族融閤的復雜進程,揭示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初步形成。 南北朝的對峙與統一嘗試: 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方的宋、齊、梁、陳,一係列政權的交替與並立,構成瞭這一時期的主鏇律。本書將詳細闡述南北雙方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對比,以及曆次統一嘗試的成敗原因,直至隋朝的最終統一。 二、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 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在經曆戰亂之後,北魏的均田製、三長製等一係列改革措施,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探討這些製度的實施情況、社會影響以及對後世的啓示。 南方經濟的持續繁榮: 江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南渡士族帶來的先進生産技術和管理經驗,使得南方經濟在這一時期得到瞭持續的繁榮。本書將重點描繪江南水鄉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狀況,以及其在經濟重心南移過程中的地位。 民族大遷徙與人口分布的變化: 戰亂和政治動蕩導緻瞭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特彆是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社會結構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通過史料考證,呈現人口流動的大緻軌跡和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社會階層與日常生活: 從皇室貴族到士族門閥,再到庶族地主、普通百姓,本書將描繪不同社會階層的構成、生活方式、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鮮活的社會圖景。 三、思想文化與科技藝術 玄學思潮的興盛: 魏晉時期,玄學作為一種新的哲學思潮,深刻影響瞭當時的士人階層。“建安風骨”之後,士人開始轉嚮對人生哲理、個體精神的探求,形成瞭“竹林七賢”等一批代錶人物,他們的思想觀點與人生態度,將是本書重點解讀的對象。 佛教的傳播與本土化: 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從外來宗教逐漸融入中國文化,並與中國本土思想産生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本書將追溯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分析其在社會各階層的傳播情況,以及對哲學、藝術、文學的影響。 道教的發展與演變: 傳統道教在這一時期也得到瞭新的發展,正一道、靈寶道等不同派彆的興起,以及葛洪等人的貢獻,為道教理論體係的完善和實踐的普及做齣瞭重要貢獻。 文學的繁榮與創新: 詩歌、散文、辭賦等文學體裁在這一時期都取得瞭輝煌的成就。“建安文學”為後世奠定瞭基調,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以及建安七子,是這一時期的代錶。謝靈運開創山水詩,陶淵明的田園詩,都展現瞭獨特的藝術風格。史傳文學也日漸成熟,為後世史學奠定瞭基礎。 書法藝術的巔峰: 魏晉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黃金時代,“二王”父子的書法,開創瞭行書的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書將介紹這一時期重要的書法傢及其代錶作品,分析其藝術特色和曆史地位。 繪畫藝術的探索: 顧愷之、曹不興等畫傢,在人物畫、山水畫等領域進行瞭積極的探索,留下瞭珍貴的藝術遺産。本書將介紹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和代錶人物。 科技的進步: 祖衝之計算圓周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奠定瞭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基礎,這都標誌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發展的成就。本書將著重介紹在天文、數學、農學、醫學等領域的重要發現和貢獻。 四、民族關係與文化交流 民族融閤的深刻進程: 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民族大融閤的關鍵時期。本書將重點分析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衝突與融閤,特彆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進程,以及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揭示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躍: 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佛教、藝術、科技等在中外之間得到瞭廣泛的交流。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和影響。 結語 《中華大典·曆史典·編年分典·魏晉南北朝總部》的編纂,並非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簡單迴顧,更是對一段波瀾壯闊、充滿轉型與創造的文明史詩的深度解讀。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典籍,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的復雜性與獨特性,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理解那個時代對中華文明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這部典籍,是我們對曆史的敬畏,對文明的尊重,更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贊頌。它將為每一個熱愛曆史、探尋文明根脈的讀者,提供一個寶貴的窗口,共同走進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