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大典》是在继承、弘扬我国古代类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我国五千年来积累的约二十余万种古代典籍中摘取精萃,加以标点整理,参照现代科学的图书分类法分类汇编,形成的一部条理井然、极便查阅的大型类书。《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魏晋南北朝总部》是《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中的一个总部,集中了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大量编年类史书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综述
魏文帝部
魏明帝部
魏齐王部
魏高贵乡公部
魏元帝部
晋武帝部
晋惠帝部
晋怀帝部
晋愍帝部
晋元帝部
晋明帝部
晋成帝部
晋康帝部
晋穆帝部
晋哀帝部
晋废帝部
晋简文帝部
晋孝武帝部
晋安帝部
晋恭帝部
宋武帝部
宋少帝部
宋文帝部
宋孝武帝部
宋前废帝部
宋明帝部
宋後废帝部
宋顺帝部
齐高帝部
齐武帝部
齐郁林王部
齐海陵王部
齐明帝部
齐东昏侯部
齐和帝部
梁武帝部
梁简文帝部
梁元帝部
梁敬帝部
陈武帝部
陈文帝部
陈废帝部
陈宣帝部
史表
苎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魏将相大臣年表》
《汉将相大臣年表》
《吴将相大臣年表》
《三国纪年表》
《三国大事表》
《三国大事年表》
《晋僭伪诸国年表》
《十六国年表》
《晋将相大臣年表》
《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宋将相大臣年表》
《宋方镇年表》
《齐将相大臣年表》
《齐方镇年表》
《梁将相大臣年表》
《陈将相大臣年表》
《魏将相大臣年表》
《西魏将相大臣年表》
《东魏将相大臣年表》
《北齐将相大臣年表》
《周公卿年表》
《北周公卿表》
杂录
备录
《稽古录》
《大事记续编》
《三十国春秋》
《建康实录》
《汉晋春秋》
《晋阳秋》
《晋纪》
《晋起居注》
备论
三国
晋
南北朝
引用书目
前言/序言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於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後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国务院在关于编纂《中华大典》问题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本书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四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尽量采用古精校精刻本,优先采用我园建国后文献学和考古学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不同学派的资料,兼收并蓄。运用现代图书分类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精选、精编,力求便于检索、准确可信。
这项工作从开始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祝和支持。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为《中华大典》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认真编好中华大典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李鹏的题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委元李铁映也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抓紧办理。一九九零年五月,国务院批准《中华大典》为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一九九二年九月,正式成立了《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召开了《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议。自此《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由试点转入正式启东,逐步铺开。
编纂《中华大典》,学术性很强,工作量很大,工程十分艰巨,全赖广大专家学者和全国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出版单位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大家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心愿,发扬奉献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团结协作,给这部巨大类书的出版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本书的批评与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
《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魏晋南北朝总部》简介 卷首语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无数星辰闪耀,各自描绘着波澜壮阔的史诗。而《中华大典》的编纂,正是为了汇聚这些星辰的光芒,梳理历史脉络,传承民族记忆。其中,《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魏晋南北朝总部》承载着解读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使命。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明孕育 魏晋南北朝,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动荡与分裂的时代,然而,正是在这看似黑暗的缝隙中,中华文明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解体,多个政权并立,民族大融合加速,思想文化激荡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与战乱,并没有阻碍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繁荣,反而成为其孕育和发展的沃土。 编年分典的独特视角 《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魏晋南北朝总部》秉持“编年”这一核心体例,以时间为轴线,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制度变迁、文化思潮,一一梳理,脉络清晰。它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通过精密的史学考证和深入的解读,展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核心内容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力求全面、深入、权威,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政权更迭与政治格局的演变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消亡: 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的兴衰起伏,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较量,构成了本书的开篇。从黄巾起义的余波,到官渡之战的奠基,再到赤壁之战的转折,最终走向三国归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将被详细剖析。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的辉煌,以及随后因宗室权力斗争引发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迅速衰亡,为后来的长期分裂埋下了伏笔。本书将深入探讨这场政治动荡的起因、过程和深远影响。 东晋的偏安江南与门阀政治: 衣冠南渡,如何在江南建立起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士族门阀制度是如何形成并深刻影响政治走向的?本书将细致梳理东晋王朝的政治生态、权力博弈以及其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十六国的纷乱与民族融合: 北方土地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上演了一场场残酷的权力争夺。本书不仅要记录这些政权的兴衰,更要重点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民族大迁徙、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的复杂进程,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形成。 南北朝的对峙与统一尝试: 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的宋、齐、梁、陈,一系列政权的交替与并立,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本书将详细阐述南北双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对比,以及历次统一尝试的成败原因,直至隋朝的最终统一。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在经历战乱之后,北魏的均田制、三长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探讨这些制度的实施情况、社会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南方经济的持续繁荣: 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渡士族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南方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持续的繁荣。本书将重点描绘江南水乡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以及其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地位。 民族大迁徙与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特别是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通过史料考证,呈现人口流动的大致轨迹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阶层与日常生活: 从皇室贵族到士族门阀,再到庶族地主、普通百姓,本书将描绘不同社会阶层的构成、生活方式、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社会图景。 三、思想文化与科技艺术 玄学思潮的兴盛: 魏晋时期,玄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士人阶层。“建安风骨”之后,士人开始转向对人生哲理、个体精神的探求,形成了“竹林七贤”等一批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观点与人生态度,将是本书重点解读的对象。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外来宗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与中国本土思想产生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本书将追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分析其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情况,以及对哲学、艺术、文学的影响。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传统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正一道、灵宝道等不同派别的兴起,以及葛洪等人的贡献,为道教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的繁荣与创新: 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安文学”为后世奠定了基调,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以及建安七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谢灵运开创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史传文学也日渐成熟,为后世史学奠定了基础。 书法艺术的巅峰: 魏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二王”父子的书法,开创了行书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将介绍这一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绘画艺术的探索: 顾恺之、曹不兴等画家,在人物画、山水画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本书将介绍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代表人物。 科技的进步: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基础,这都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的成就。本书将着重介绍在天文、数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发现和贡献。 四、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的深刻进程: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本书将重点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冲突与融合,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以及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佛教、艺术、科技等在中外之间得到了广泛的交流。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结语 《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魏晋南北朝总部》的编纂,并非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回顾,更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转型与创造的文明史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典籍,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理解那个时代对中华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部典籍,是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赞颂。它将为每一个热爱历史、探寻文明根脉的读者,提供一个宝贵的窗口,共同走进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