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唱腔赏析(附光盘)/戏曲音乐入门丛书

评弹唱腔赏析(附光盘)/戏曲音乐入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永平 著
图书标签:
  • 评弹
  • 戏曲
  • 唱腔
  • 音乐
  • 入门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地方戏
  • 苏州评弹
  • 光盘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22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6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此书是上海音乐出版社“戏曲音乐入门系列”又一新作。图书内容深入浅出、全面立体的介绍了评弹音乐的发展、流派以及重要代表人物和唱腔。全书共有五章,包括曲种简介、如何欣赏评弹唱腔、词格与唱吟节拍特点、流派唱段赏析以及伴奏艺术,立体、全面了叙述了评弹的艺术特色与经典唱段。所附两张CD均为珍贵历史录音。《评弹唱腔赏析/戏曲音乐入门丛书》不仅是广大戏曲票友了解评弹的入门宝典,也是爱好者雅集唱奏的必备精品。

作者简介

  庄永平,音乐学家。1945年生,上海市人。早年任上海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员,1965年入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参加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1988年起入上海艺术研究所从事戏曲音乐、民族音乐研究。出版有《戏曲音乐史概述》、《京剧唱腔音乐研究》、《琵琶手册》、《音乐词曲关系史》、《琵琶·古谱·戏曲音乐研究——庄永平音乐文集》等专著;《京剧唱腔赏析》、《沪剧唱腔赏析》、《评弹唱腔赏析》、《青少年学琵琶》、《每日必弹——琵琶指能练习曲》、《图说琵琶》以及自传体回忆录《海上散谈录一个国乐家半个世纪的亲历》、《丝竹情怀,二胡情深——周皓演奏艺术生涯》等著作20余部。撰写有《上海艺术史·音乐史》、《上海百年文化史·音乐史》、《上海当代艺术图典·音乐》、《上海京剧志·音乐》、《京剧词典·音乐》等。主编中国首部《中国音乐主题辞典·器乐卷》;参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另外,在各音乐院校学报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主要部分收录在《庄永平音乐文集》中。多年来尤其注重对隋唐燕乐与古谱学的研究,全译了《敦煌乐谱》、《五弦谱》、《三五要录》等古谱,并在燕乐理论方面有所新解。

内页插图

目录



戏曲的审美疆域:从历史脉络到舞台呈现的深度探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宏大图景,旨在为戏曲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初入门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导览。我们不会将笔墨聚焦于某一种特定剧种的唱腔细节,而是着眼于戏曲艺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扎根、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表演体系与美学原则。 第一章:戏曲的源流与生成——从宫廷雅乐到市井百戏 戏曲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与融合过程。本章追溯中国舞台艺术的起源,从先秦时期的乐舞、汉代的角抵戏,到唐代的参军戏和宋代的杂剧、南戏的勃兴。重点剖析在不同历史阶段,官方审美(如雅乐)与民间娱乐(如说唱、傀儡戏)如何相互渗透,最终促成了“戏曲”这一综合性艺术形态的成熟。 我们考察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戏曲市场化的推动作用,以及文人阶层(如关汉卿、王实甫)的介入如何提升了戏曲的文学品味。这一部分将详细阐述,早期戏曲的文本结构、表演载体以及观众群体的多元性,为理解后世戏曲的繁荣奠定基础。 第二章:戏曲艺术的结构要素与综合性美学 戏曲之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在于其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的有机结合。本章将系统梳理戏曲的四大支柱:唱、做、念、打。 唱(歌唱): 侧重于分析戏曲歌唱在舞台上的功能性——它不仅仅是叙事或抒情,更是人物情感状态、身份阶层、乃至特定地域文化心理的外化符号。我们将探讨不同声腔体系(如板腔体与曲牌体)在结构上如何服务于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而非孤立的音乐展示。 做(表演与身段): 深入解析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概念。每一个手势、步法、眼神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和美学规范。本章将通过对“圆场”、“亮相”等经典身段的解析,说明如何通过极简的肢体语言来完成复杂的情境转换和内心描摹。 念(念白与韵白): 探讨念白在叙事与气氛渲染中的作用。不同剧种的韵白风格差异巨大,从京剧的韵白到昆曲的水磨腔对白,其节奏、语调与音乐的配合,共同构建了戏曲独特的听觉景观。 打(武术与技巧): 分析武戏(打斗、翻跌)在戏曲中的艺术化处理。武戏不仅仅是杂技的展示,而是通过高度训练的技巧,体现人物的英勇、冲突的激烈,以及武场音乐的烘托,形成“有板有依”的战斗美学。 第三章:地域文化与声腔流派的交响 中国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其广泛的地域适应性。本书将从宏观角度审视不同声腔体系的形成逻辑,而非深入具体唱法。 北方的刚健与南方的婉约: 比较以北方为代表的声腔体系(如秦腔、京剧的某些母体)注重气势、力度与直接性,与以江南为代表的声腔体系(如昆曲、吴歌衍化出的声腔)强调气息的绵长、音色的细腻与情绪的内敛。 腔调的生成与地域认同: 探讨声腔的形成如何与当地的方言、民歌、甚至生活节奏紧密关联。例如,徽州地区的腔调如何带有山地的厚重感,而江浙一带的腔调则融入了水乡的柔美气息。这种地域性赋予了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 剧种的生态位: 简要概述不同剧种(如川剧、粤剧、晋剧等)在各自文化圈中的社会功能和受众结构,理解它们如何适应地方性的审美需求。 第四章:戏曲的舞台空间与意境营造 戏曲舞台的空间处理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写意性,这与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虚拟空间的构建: 讲解戏曲如何通过“一桌二椅”的极简陈设,利用演员的表演来指代广阔的场景(如登高、过江、进城)。这要求观众调动全部的想象力参与到“情境”的构建中。 服装、脸谱与象征体系: 脸谱和行头的色彩、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直观地传达了角色的性格、命运和身份。本章将概述这些视觉元素如何与表演的内在逻辑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音乐与情境的对应: 探讨戏曲音乐(包括伴奏和场面音乐)在舞台上如何扮演“时间”和“环境”的角色。无论是烘托紧张气氛的锣鼓点,还是渲染抒情场景的丝竹合奏,它们都是服务于舞台意境的必要组成部分。 结语: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本书最后将展望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当代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戏曲所蕴含的写意美学、程式规范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保护性传承与适度的创新,让古老的舞台艺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续焕发生机。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跳脱出对单一剧种的偏好,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欣赏整个中国戏曲艺术殿堂的恢弘与精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坦白地说,比较传统,带着一种九十年代教材的朴实感。内容上,它确实详尽地记录了评弹唱腔的“骨架”——那些代代相传的固定唱法和结构范式。对于希望考证或研究评弹基础知识的人来说,这份详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没有过多地去渲染评弹的“故事性”或“文化背景”,而是聚焦于纯粹的“声学表现”。我关注到了书中对“说唱结合”部分的分析,这是评弹区别于很多纯歌唱性戏曲的关键点,书中分析了“说”的部分如何通过语速的微调来制造情绪的起伏,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让我对评弹的叙事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过,这种极度聚焦“技术”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似乎忽略了评弹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所特有的“现场感”和“观众互动性”。光盘里的录音虽然清晰,但终究是录音室版本,缺少了评弹艺人与听众之间那种即时的交流火花。如果能在赏析中加入一些关于现场演唱中“即兴发挥”的讨论,或者引用一些资深听客的回忆片段来佐证唱腔的感染力,这本书的温度和厚度都会大大增加。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地方戏曲有着广泛兴趣的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了解评弹的声乐技术体系。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资料库和严谨的体系划分,它清晰地梳理了评弹在历史发展中如何吸纳和演化不同声腔的脉络,这一点对于梳理地方戏曲艺术的演变史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运气”和“吐字”的详细描述,这些是评弹表演的基石。但是,对于一个非专业戏曲背景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某些专业术语的使用频率过高,而且很多时候是“先给出结论,后附带声音证据”,而不是“通过声音引导出结论”。这种叙事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被动的知识接收,而不是主动的探索过程。举个例子,书中描述“高腔”的音域控制时,文字描述了“气息的提升与喉位的锁定”,但如果没有反复对比光盘中不同演唱者的示范,读者很难真正体会到“锁定”的物理感受是什么。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图文并茂,例如用图示来辅助说明口腔、喉咙在特定发声时的结构变化,这会大大增强“赏析”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套试图用现代音乐理论来解析古典声腔体系的尝试。我个人比较偏爱从结构美学上去理解艺术,所以书中对于评弹的“板式”变化,如慢板、中板、快板的节奏型与情绪推进的对应关系,写得相当细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唱词和对应的腔调,而是尝试解析背后的音乐逻辑。比如,它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大调”和“小调”在不同叙事段落中的功能性差异,这对我理解叙事音乐的张力构建非常有帮助。然而,这种解析的深度有时候会使得阅读过程略显沉闷。我期待的“赏析”是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的剖析,是揭示名家是如何在既定框架内“破格”出彩的秘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定性”,而不是“解构”那些令人惊艳的瞬间。光盘的质量无可挑剔,配乐和演唱都是上乘的录音,但光盘的曲目编排似乎更偏向于教科书式的示范,缺乏一些“名家精选片段”的惊喜感。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如何辨识不同时期、不同师承的演唱者“个性化处理”的案例分析,或许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这本书从“工具书”的范畴更进一步,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鉴赏指南”。

评分

这本关于评弹唱腔的“入门丛书”——《评弹唱腔赏析(附光盘)》,说实话,我对它抱有的期待值是挺高的。毕竟评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想要真正领会其精妙之处,光靠文字描述总觉得有些苍白无力,那份水袖间的婉转、指尖上的韵味,必须得听。拿到手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光盘的配置很实用,对于一个想从零开始了解这门艺术的人来说,听觉材料是至关重要的敲门砖。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腔调”的区分,比如苏州话的软糯和上海话的清亮在不同流派演唱中是如何体现的。不过,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尽管理论部分详尽地划分了“平调”、“弹调”和“弦调”各自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术语的直观感受还是需要反复听碟才能消化。有时候,文字描述会陷入一种过于学术化的窠臼,缺乏那种“一耳朵就能抓住的抓手”。例如,书中分析某段著名的“中篇”唱词时,用了大量的“气口处理”和“节奏的微妙变化”这类词汇,虽然专业,但如果光盘里的音频没有清晰地标示出这些变化点,或者没有提供慢速回放的辅助,读者很容易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总体而言,它搭建了一个扎实的框架,但从“赏析”到真正的“领悟”,中间可能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更直观的听音技巧。

评分

从整体的结构来看,《评弹唱腔赏析(附光盘)》更像是一本面向戏曲专业学生的教科书的精简版,它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可供查阅的知识体系,这一点我非常认可。书中对于不同流派(如“江湖派”与“文人派”)在唱腔处理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梳理,这对于辨别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至关重要。我的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常识,否则初次接触时,可能会被那些密集的专业术语淹没。比如,书中反复提及的“腔口”的转换艺术,理论上解释得很清楚,但要真正体会其“韵味”,必须得借助光盘进行大量的跟读和对比。我个人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欣赏”的引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描述上。例如,如何引导一个新手去欣赏一位名家在唱腔中体现的“悲怆感”或“诙谐感”?书中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他用了什么技巧”,而不是“这个技巧是如何让你产生某种情感共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但如果能更柔和地引导读者进入评弹的艺术世界,增加一些感性的触点,它将是一本更完美的“赏析”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