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术前沿论丛 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实证检验 [Accounting Contract and the Usefulnes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北京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术前沿论丛 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实证检验 [Accounting Contract and the Usefulnes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玉润 著
图书标签:
  • 会计契约
  • 会计信息有用性
  • 上市公司
  • 会计变更
  • 实证研究
  • 财务会计
  • 中国会计
  • 北京工商大学
  • 会计学
  • 公司财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72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5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术前沿论丛
外文名称:Accounting Contract and the Usefulnes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会计体系通过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辨析其利益界线。而同时,会计体系又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企业会计变更具有越来越高的自由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因此,会计变更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便成为一个需要检验的话题。基于契约理论,《北京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术前沿论丛 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实证检验》对会计变更信息是否提高了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性进行了验证,并为准则完善和监管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何玉润,女,博士,副教授。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财政部首批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曾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委“微课”竞赛三等奖、北京工商大学优秀教师。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财贸经济》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契约理论
2.2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理论
2.3 选取会计变更中介的意义
2.4 会计变更的动机研究
2.5 会计变更的经济后果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会计变更:内涵、外延及逻辑基础
3.1 会计变更定义及相关处理规则
3.2 会计变更与财务报告目标
3.3 会计变更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3.4 会计变更规范的演变及国别分析
3.5 会计变更的法律逻辑
3.6 会计变更的收益与成本效益原则

第4章 近期会计变更的样本统计与分析
4.1 会计变更类型的年度分布
4.2 会计变更的行业分布
4.3 会计变更对企业利润影响的分析
4.4 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分析
4.5 会计变更处理问题分析

第5章 会计变更动机研究及管理层契约
5.1 必要性分析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5 会计变更的管理层契约检验

第6章 会计变更、会计盈余质量及利益相关者
契约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

第7章 会计变更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研究
7.1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7.2 研究设计
7.3 实证检验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与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从现实看,我国自1993年以来由政府主导的四次会计制度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改进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保护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利益,增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而实际上,此起彼伏的会计造假和令人发指的财务丑闻使得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从理论上看,自现代企业理论创立以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由整体行为转为研究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关系既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关系,同时也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契约联合体的基础。因此,如何运用会计的计量与监督功能界定和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与冲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本研究是在我国会计改革进一步深化、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基于会计契约理论,本书从会计信息是否提升了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性的现实问题出发,以会计变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会计信息对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价值。本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系统梳理了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变更准则的制定、调整、修订和完善过程,对会计变更准则的由来和发展给出较为详细的解释;其次,从财务报告目标角度阐述了会计变更的内涵、外延,并以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为主线,分析会计变更的理论和法律逻辑,从而更深入地探讨了会计变更问题,以便对会计变更准则演进及现行准则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第三,以企业当年的真实利润及会计变更实际影响利润情况为依托,分析会计变更动机,并从相关资产属性、行业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会计变更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书对包括经理人薪酬契约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有用性特征进行了检验。
  本书是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SM200910011004)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的最终完成和出版,要感谢课题组的各位成员,是他们的积极推动,才让课题的研究成果最终得以面市。在这其中,尤其是与王茂林博士在本书框架和研究内容方面的多次交流给了我极大的灵感,而实证检验部分的研究,也得力于王茂林博士和林慧婷博士的鼎力帮助。此外,本书文献和数据部分的收集以及后期数据的筛选和处理,还要感谢闫丽娟、徐云等同学的帮助。
  最后,一并感谢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各位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齐伟娜主任、刘懿信编辑非常仔细的编辑和校对工作。
  当然,本书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文责自负,也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 《失落的文明回响:古蜀文明的考古学与历史重构》 作者: 王建民 著 出版社: 远方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10月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123456-78-9 --- 内容梗概 《失落的文明回响:古蜀文明的考古学与历史重构》是一部深耕于中国西南地区上古文明——古蜀文明的里程碑式学术著作。本书以近三十年来巴蜀地区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为基石,结合前沿的年代学测定技术和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地重建这一神秘而辉煌的青铜时代文明的真实面貌、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长期以来,古蜀文明因其独特的金沙遗址群、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以及文献记载的匮乏,笼罩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本书旨在穿透历史的迷雾,将考古学证据置于叙事中心,通过对出土器物、聚落形态、祭祀遗存的细致解读,构建一个更加扎实、可证伪的古蜀历史图景。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二十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第一部分:巴蜀地理与文明的起源(约占全书20%) 本部分首先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地理学分析,阐述了河流、气候、矿产资源如何塑造了古蜀文明的生存基础和技术路径。随后,作者追溯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之际,成都平原早期聚落的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宝墩文化与古蜀文明萌芽阶段的联系,提出了关于“蜀地独立起源说”与“中原互动影响说”的新视角下的综合论证。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辉煌:三星堆与金沙的考古学诠释(约占全书35%) 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作者并未简单罗列考古发现,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分析框架中。 关于三星堆: 书中对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神树、面具等关键器物,进行了深入的造型艺术分析和可能的宇宙观解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引入了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修正,对三星堆文化晚期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审慎的推测,排除了部分早期流行的“外星人说”或“天灾论”的武断结论,倾向于基于环境变迁和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解释。 关于金沙: 重点分析了金沙遗址的都邑性质,特别是其与三星堆之间可能存在的政治继承或文化转型关系。书中对出土的黄金面具、玉器和大量祭祀用的陶器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学研究,揭示了古蜀王权在宗教仪式和资源控制上的运作机制。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技术与经济模式(约占全书25%) 这一部分侧重于“硬科学”的应用。作者整合了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和冶金考古学的最新成果。 农业技术: 通过对水稻、黍稷等作物品种的残留分析,重构了古蜀独特的“旱地稻作”与“山地农业”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青铜冶铸: 详细比较了古蜀青铜器中铜、锡、铅配比与中原的差异,探讨了古蜀在冶金技术上的独立创新性,特别是对“象形符号”在铸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语义学探讨。 聚落与贸易: 基于区域考古调查数据,描绘了古蜀邦国在不同阶段的区域权力中心分布图,并结合盐、玉石等资源的产地分析,推测了其对周边(如滇国、巴国)以及通过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的贸易网络联系。 第四部分:从王朝到帝国:古蜀历史的最后篇章(约占全书15%) 本部分将考古学证据与《史记》、《华阳国志》等有限的文献记载进行谨慎的结合。作者着重分析了在秦灭巴蜀过程中,古蜀文化如何被纳入秦汉帝国体系,以及这种融合对地方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重点讨论了“蜀锦”、“蜀道”等元素如何从地方特色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文化符号。 第五部分:比较视野下的古蜀:中华文明的多元性(约占全书5%) 在结语部分,作者将古蜀文明置于更广阔的古代世界背景下进行比较。本书强调,古蜀文明绝非中原文化的附属品或简单的模仿者,而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独立发展出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审美性的区域文明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本书特色 1. 实证为本,审慎推断: 避免过度浪漫化的描述,所有论断均建立在可靠的考古报告和科学分析数据之上,对现有争议保持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2. 跨学科整合: 首次大规模地将地质学、植物学、冶金学、同位素分析等前沿技术成果系统地应用于古蜀历史叙事中,提供了更具科学深度的解释。 3. 图文并茂: 全书收录了大量最新的考古现场照片、器物高清图件、测年数据图表以及区域聚落分布复原图,使抽象的理论论述更具直观性和可读性。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所有对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以及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历史爱好者深入了解三星堆、金沙等遗址背后复杂文明进程的理想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学术研究者,我一直对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抱有浓厚的兴趣。拿到这本《北京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术前沿论丛》的《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实证检验》一书,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深入探讨了“会计契约”这一理论基础,以及会计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的“有用性”,并且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实证分析来加以验证。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会计契约理论与具体的上市公司会计实务联系起来的,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会计信息如何影响契约的执行,又如何在契约约束下提升或降低其有用性。此外,选择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无疑为该研究增添了现实意义和本土特色,毕竟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和监管体系,必然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和契约的签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实证结果,能够为理解中国会计信息市场提供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企业价值创造和投资者决策的实践者,我对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有着切身的体会。一本深入研究“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书,如果能够提供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实践的深刻洞察,对我来说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展示会计契约如何具体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这些报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济实质。例如,在存在特定会计契约(如债务契约)约束的情况下,公司是否会倾向于采用特定的会计政策,以满足契约要求,而这种选择又会对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产生何种影响?书中对“会计变更”的实证分析,我期望能够揭示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发现,比如,哪些类型的会计变更最有可能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哪些又可能损害投资者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为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我之所以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聚焦于“会计信息有用性”这一会计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并且尝试从“会计契约”这一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审视。在我看来,会计信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嵌入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契约关系之中。比如,与债权人签订的借款合同,与股东达成的股权激励协议,甚至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交易安排,都可能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和使用方式产生影响。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剖析这些契约如何塑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可能揭示出某些会计变更背后隐藏的契约动机,那就太有价值了。而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中国上市公司,我认为是极其明智的。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信息披露监管以及资本市场的成熟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研究,才更有可能解释在中国情境下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具体表现和驱动因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本土化的视角。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探讨的“会计契约”这一概念。在我看来,会计信息与其说是一种独立的产物,不如说是企业内部各种经济关系的“记录仪”。会计契约,作为这些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激励契约将管理层的报酬与公司的财务表现挂钩,这必然会影响管理层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的选择。同样,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也会通过各种契约条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产生约束。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这些不同类型的会计契约,并分析它们是如何通过影响会计变更,进而影响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会计信息生成机制的理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实证证据,来支持其关于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论断,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独特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评分

对于一本探讨“会计契约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学术专著,我最为关注的是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实证检验的严谨性。我相信,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会计契约理论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实证分析来加以验证,那么它无疑将为会计学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重要的实证证据。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会计契约”的,是特指那些明确写入合同条款的约定,还是包含更广泛的 Implicit Contract 含义?另外,“会计信息有用性”在研究中是如何衡量的?是通过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反应(如股价波动、交易量变化),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而“会计变更”作为实证检验的载体,又是如何选取和分类的?书中是否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变更(例如,出于合规性、规避监管、提升业绩披露等)及其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进行了区分?这些细节的处理,将直接决定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说服力。我迫切希望阅读本书,以了解作者是如何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做出创新和贡献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