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已成为我国具发展活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集中了大量先进的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引擎。韶关市实施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是在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和重要举措。韶关学院和广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基地”部分学者对韶关市与珠三角融合发展战略进行了努力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本书汇集了其中27篇优秀论文,分别从韶关区域发展战略、城市形象定位、营商环境分析与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以及如何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对谋求韶关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曾宇辉,现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韶关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韶关学院优秀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项目、市级及校级项目30余项,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韶关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其他奖励多项。
序
创新驱动视角下韶关“融珠”战略的新兴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及韶关与珠三角融合发展
韶关城市区域定位与发展战略
韶关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对策探讨
韶关与珠三角融合发展的工业组织研究
……
韶关主动融入珠三角战略下宣讲工作实践性研究
转型期地方大学与区域共生发展:战略、模式与路径
韶关市曲江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终于拿到这本书了,迫不及待地翻开,我最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章节,一直以来,韶关作为一个在地理位置上相对边缘的城市,如何能够抓住珠三角辐射带来的机遇,实现经济的蝶变,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书中对韶关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比如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布局,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珠三角融合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在韶关身上具体体现为何?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还是通过建立更紧密的产业链合作?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韶关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的。特别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数据支撑,比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长等,来佐证韶关的创新活力。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韶关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与珠三角发达地区形成互补,实现“错位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那将非常有价值。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韶关在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有一个更清晰、更具前瞻性的认识,并且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对其他类似城市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实,封面上的山水意象倒是和韶关的地理特色有些契合。我主要想了解的是书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论述。众所周知,韶关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如何在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一直是当地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书中是否提到了韶关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珠三角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整合,也应该包含生态环境的联动。韶关能否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珠三角的“生态后花园”,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韶关在推进全域旅游、打造国家公园等方面的规划和成果的详细介绍。如果书中能对比分析韶关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与其他珠三角城市的异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那将非常有参考价值。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韶关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方法,为珠三角区域的绿色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我是一位对“交通枢纽建设”和“区域协同”比较关注的读者。韶关地处广东北部,是连接粤北与珠三角的重要节点。书中关于韶关在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方面的论述,是我最想了解的部分。它是否详细阐述了韶关在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情况,以及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如何促进韶关与珠三角地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珠三角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交通的便利性,韶关能否借此机会,实现从“过路经济”到“枢纽经济”的转变?书中是否分析了韶关在优化交通枢纽功能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将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产业和人才集聚?我尤其想知道,韶关在提升其作为区域交通节点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措施。这本书若能清晰地描绘韶关在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和潜力,对我理解其未来的发展机遇将大有裨益。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之间关系的兴趣。韶关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底蕴,例如丹霞山、南华寺等等。书中是如何将韶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珠三角的现代化发展相结合的?它是否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例如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或者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联系?“珠三角融合发展”会不会让韶关独特的文化特色被稀释,或者反过来,能否通过融合,让韶关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韶关历史名人、传统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发展中的应用的案例。如果能有对韶关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游客和投资者,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的分析,那将非常有启发性。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韶关在文化基因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方面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的章节抱有极大的期待。韶关作为一个地级市,其城乡发展差距,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珠三角的整体发展格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书中是否探讨了韶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并带动周边乡村的协同发展?“珠三角融合发展”是否也意味着韶关的农村地区能够更多地受益于珠三角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韶关如何吸引珠三角的优质资本和人才下沉,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发展鸿沟的具体案例和政策建议。此外,书中对韶关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扮演好“配角”或“主角”,与珠三角核心城市形成良性互动的分析,也让我十分好奇。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韶关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更均衡、更包容发展方面的独到见解,那将非常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