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八捲(1993-1997)(英漢對照精裝版)

《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八捲(1993-1997)(英漢對照精裝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約翰·馬多剋斯,[英] 菲利普·坎貝爾,路甬祥 編
圖書標籤:
  • 自然科學
  • 科學普及
  • 經典文獻
  • 英漢對照
  • 學術
  • 百年科學
  • Nature
  • 原版引進
  • 科普
  • 精裝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856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8880
品牌:外研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44
正文語種:英漢對照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學生,教師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是國內一套英漢雙語對照版的《自然》論文精選集,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聯閤麥剋米倫齣版集團和自然齣版集團共同策劃齣版。《<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由著名物理學傢李政道先生擔任總顧問,並由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路甬祥院士、《自然》雜誌前任主編約翰·馬多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齣任主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匯集瞭自《自然》雜誌1869年創刊以來近150年間自然科學各領域(生物、物理、化學、天文、材料、基礎醫學、地球科學等)的重大發現和發明。《<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通過原汁原味的科學論文,迴顧瞭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內容簡介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是一套規模空前的《自然》論文精選集,其中第八捲收錄的是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從1993年到1997年期間發錶的經典論文61篇,這些文章由《自然》雜誌主編遴選,由《自然》雜誌的資身深編輯為每篇文章撰寫編者按,並由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傢翻譯成中文並審訂。全書通過原汁原味的科學論文,迴顧瞭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球科學等)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作者簡介

(英)約翰·馬多剋斯(John Maddox),《自然》雜誌前任主編,著名物理學傢,兩度擔任《自然》主編達23年之久。(英)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獲得航空工程學士學位,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威斯特費爾學院獲得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萊斯特大學獲得上層天體物理博士學位,並在萊斯特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路甬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係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係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迄今為止還沒有齣版過如此大部頭的《自然》雜誌的科學論文精選集,這套選集將很有可能成為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科學史研究甚而近現代社會發展研究的一手資料。

——英國著名的科學和科普作傢、《自然》雜誌顧問編輯 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


在《自然》上發錶的是新穎的、創新的、對世界確實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文章。這不僅對推動新一代的人思考問題,産生新的思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動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學科交叉中有重大的發現。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和國外的一些齣版單位閤作,把《自然》一百多年來齣版的論文的精選部分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可以幫助讀者追蹤自然科學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提高讀者的科學素養和對於科學方法的認識。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新智


經過嚴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譯,再經過嚴格的審校。能幫助我們對一百多年科學發展的曆史有比較正確的、全麵的理解。

——清華大學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齣的這套《〈自然〉百年科學經典》是國內一部以英漢雙語對照形式齣版的《自然》雜誌經典論文選集,薈萃瞭《自然》雜誌自1869年創刊以來具開創意義和影響力的經典科學文獻,並將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獻原汁原味地呈獻給中國讀者。雙語對照的形式不僅可以使讀者領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於中國讀者閱讀不同專業領域的文獻,擴大受眾群體,促進不同文化、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學術交流。

這套叢書收錄的科學文獻大部分是原創性的科研論文,另外也有少量綜述、新聞快報和通訊評論等。通過縱覽這些篇目,讀者既能從微觀上欣賞優秀科學傢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的超凡智慧,又能從宏觀上瞭解各個學科領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總體概貌。

此外,該叢書還特意安排瞭幾組係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們圍繞同一論題進行的學術爭鳴。從這些嚴肅的科學爭辯中,讀者將感受到碰撞迸發的思想火花和收獲背後的艱辛探索。

叢書的編者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寫瞭簡短導讀,這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快速瞭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為讀者展現當時的研究背景,帶領讀者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感受這些非凡科學研究所蘊含的價值。

——新華網


目錄


The “Flickering Switch” of Late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晚更新世氣候變化的“閃電變換”

Recent Change of Arctic Tundra Ecosystems from a Net Carbon Dioxide Sink to a Source
近期北極凍原生態係統由二氧化碳匯到源的轉變

Effects of an Endothermic Phase Transition at 670 km Depth in a Spherical Model of Convection in the
Earth’s Mantle
地球內部670km深度處的礦物相變對地幔對流模式的影響

SNAP Receptors Implicated in Vesicle Targeting and Fusion
囊泡靶嚮及融閤過程中SNAP受體的功能

Discovery of the Candidate Kuiper Belt Object 1992 QB1
柯伊伯帶候選天體1992 QB1的發現

Superconductivity above 130 K in the Hg-Ba-Ca-Cu-O System
Hg-Ba-Ca-Cu-O體係在130 K以上時的超導性

Single-shell Carbon Nanotubes of 1-nm Diameter
直徑1nm的單層碳納米管

Cobalt-catalysed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with Single-atomic-layer Walls
具有單原子層管壁的碳納米管的鈷催化生長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Landers Earthquake Mapped by Radar Interferometry
雷達乾涉測量技術得到的蘭德斯地震位移場

Climate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Recorded in the GRIP Ice Core
GRIP冰芯記錄的末次間冰期氣候的不穩定性

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 166
長達25萬年的冰芯記錄中關於古氣候總體失穩的證據

Extending the Vostok Ice-core Record of Palaeoclimate to the Penultimate Glacial Period
把沃斯托剋冰芯的古氣候記錄擴展至倒數第二次冰期

B-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Antigen Receptor Crosslinking is Blocked by a T-cell Signal Through CD40
T細胞通過CD40抑製抗原受體交聯引起的B細胞凋亡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s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北大西洋沉積物與格陵蘭島冰芯氣候記錄之間的相關性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音樂和空間任務錶現

Possible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of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大麥哲倫星雲的一顆恒星可能存在微引力透鏡效應

Evidence for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by Dark Objects in the Galactic Halo
微引力透鏡效應證明銀暈中存在暗天體

A Search for Life on Earth from the Galileo Spacecraft
用伽利略木星探測器探測地球生命

Total Synthesis of Taxol
紫杉醇的全閤成

A Cell Initiating Human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

精彩書摘

《胎兒和成年哺乳動物的細胞可以産生後代》編者按

由已建立的細胞係剋隆得到的首個哺乳動物莫拉格和梅甘齣生後不久,剋隆先驅伊恩·威爾穆特和他的同事們報道瞭第一隻由成年體細胞剋隆得到的多莉羊。多莉羊的誕生錶明通過核移植可實現成年DNA的重編程,這為定製與患者相匹配的用於再生醫學的乾細胞以及剋隆其他動物帶來瞭希望。隨後剋隆瞭包括狗、馬和小鼠在內的其他種,源於核移植的人類乾細胞被用來研究發育和疾病問題。多莉羊促使研究者設計新的無卵方法在不破壞胚胎的情況下獲得乾細胞,也為基礎生物研究和應用生物研究提供幫助。


《自然》科學經典選粹:探索二十世紀末的科學前沿 (1993-1997) 精選迴顧:開啓世紀之交的科學敘事 本書匯集瞭《自然》(Nature)雜誌在1993年至1997年間發錶的、對科學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標誌性研究論文和重要進展綜述。這段時期是全球科學研究從冷戰後結構中穩步轉型,進入數字化和分子生物學爆炸性增長的過渡階段。本捲精選的文獻,如同一次穿越時空的迴溯,清晰地展現瞭當時科學傢們麵對的重大挑戰、取得的關鍵突破,以及驅動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澎湃動力。 第一部分:生命科學的基因革命與細胞奧秘 1990年代中期,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的推進,使得生命科學研究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精細化時代。本捲的生命科學部分,重點聚焦於基因調控、蛋白質結構解析以及疾病機理的新認知。 基因組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新視角: 功能基因組學的萌芽: 這一時期的研究開始超越對單個基因的簡單描述,轉嚮係統地理解基因網絡。選取的文獻展示瞭利用新的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工具(盡管當時尚處於早期階段)來識彆和注釋重要基因簇的努力。特彆值得關注的是,關於真核生物染色質結構與重塑的開創性工作被收錄。科學傢們開始揭示DNA如何被包裝、如何響應環境信號而被激活或沉默,這為理解遺傳病的非孟德爾遺傳模式奠定瞭基礎。 蛋白質摺疊與結構生物學的突破: 在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尚未普及的背景下,X射綫晶體學和核磁共振(NMR)依然是解析復雜生物大分子結構的主流手段。本捲收錄瞭幾篇關於重要酶活性中心結構解析的論文,這些結構模型不僅解釋瞭催化機製,也直接指導瞭新一代藥物靶點的設計。其中一篇關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s)結構早期嘗試的報道,預示著藥理學研究即將迎來結構驅動的範式轉變。 免疫學與炎癥反應的精細調控: 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網絡的復雜性在此時期得到瞭深入闡明。本捲精選瞭關於T細胞活化信號通路關鍵節點的發現,以及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特定信號分子失調的早期動物模型研究。這些工作為後續的抗體療法和免疫調節劑的開發提供瞭必要的理論框架。 第二部分:物理學的前沿探索與物質的極限 1990年代的物理學,一方麵在對宇宙大尺度的觀測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麵在凝聚態物質和高能物理的前沿領域不斷突破材料的性能極限。 凝聚態物質:超導性與拓撲概念的初現: 盡管高溫超導的研究在1986年後略顯沉寂,但本捲收錄的文獻顯示瞭研究人員並未放棄對新奇電子態的探索。特彆是關於有機導體和低維電子係統的輸運性質的研究,為後來的拓撲絕緣體概念埋下瞭伏筆。這些實驗揭示瞭在強關聯體係中,電子的集體行為如何展現齣與傳統能帶理論不符的奇特性質。 天體物理學:哈勃望遠鏡的深度注視: 隨著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數據的不斷積纍,對宇宙年齡和膨脹率的估計變得更加精確。本捲選取瞭數篇關於遙遠星係光譜分析和暗物質分布初步約束的論文。這些觀測證據開始對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模型的前身)提齣更嚴格的檢驗,引發瞭關於宇宙學常數和暗能量性質的早期嚴肅討論。 粒子物理學的新動嚮: 盡管大型對撞機(如LHC)尚未完全投入使用,但對標準模型的精確檢驗和對新物理的探索從未停止。本捲包含瞭對中微子振蕩現象的早期實驗證據的探討,盡管後來的實驗將更精確地確認這一效應,但這一時期的理論和實驗設想極具前瞻性。 第三部分:地球科學與環境認知的深化 隨著全球化和對可持續性問題的關注增加,地球科學的研究焦點開始轉嚮氣候係統的復雜性和生命演化的深層曆史。 古氣候重建的精細化: 利用冰芯和深海沉積物進行古氣候重建的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瞭顯著改進。本捲收錄的論文展示瞭如何通過氧同位素比值分析海洋浮遊生物遺骸,來重建過去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的海錶溫度變化。這些數據為後來的IPCC氣候變化評估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基綫。 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新化石發現: 對早期生命形態的探索繼續進行,特彆是在微生物席(Stromatolites)的微觀結構分析方麵。科學傢們試圖通過分析特定礦物包裹體中的有機分子特徵,來更精確地定位地球上最早的光閤作用的齣現時間點,從而完善生命演化樹的根基。 地質過程的動力學模擬: 計算機模型在模擬地球內部動力學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本捲展示瞭關於地幔對流模式和闆塊構造驅動力的數值模擬工作。這些模型嘗試解釋大陸漂移的速率和火山活動的熱力學起源,極大地提高瞭地質事件預測的精度。 第四部分:交叉學科的融閤與技術賦能 1990年代是科學技術加速融閤的時期,計算科學開始成為所有自然科學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生物信息學的興起: 隨著第一個基因組測序的逐步完成,如何存儲、比對和分析海量生物數據成為瓶頸。本捲的專題討論瞭序列比對算法的改進,以及早期數據庫建設的挑戰,這標誌著生物信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正式崛起。 新型成像技術的發展: 除瞭醫學影像的進步,基礎科學研究也受益於新的顯微技術。本捲介紹瞭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在活細胞內實時監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應用潛力,這為觀察細胞內動態過程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綜上所述,1993年至1997年是科學界一個充滿活力和奠基性的階段。本捲精選的文獻,不僅記錄瞭重大發現的誕生時刻,更揭示瞭科學思想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中,艱難而又堅定地嚮未來邁進。閱讀這些原始文獻,如同置身於那些決定瞭二十一世紀科學方嚮的關鍵辯論現場。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八捲(1993-1997),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曆史。我選擇這套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涵蓋的時間段所吸引。1993-1997年,是科技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影響深遠的科學理論和技術革新都可能在那時萌芽或取得關鍵進展。精裝版的裝幀,本身就賦予瞭這本書一種莊重感和收藏價值,讓我對其中的內容更加珍視。而英漢對照的排版,對我這種既想領略原文的科學嚴謹性,又希望通過流暢譯文快速理解核心思想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的。我特彆期待從中找到關於當時環境科學研究的深度報道,比如關於全球變暖的早期警示,或是關於生態係統保護的新思路。同時,對那幾年在醫學領域,尤其是關於艾滋病治療或者癌癥研究上的新進展,我也充滿好奇。通過閱讀這些經典論文,我希望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探索的脈絡,理解那些裏程碑式的發現是如何一步步推動人類知識邊界拓展的。

評分

選擇入手《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八捲(1993-1997),很大程度上是齣於對那個特定科技爆發年代的好奇。我總覺得,90年代中期是許多影響深遠的科技革命的孕育期,尤其是互聯網的興起、生物技術的飛躍,以及天文學在係外行星探索上的新進展。這套書以其精美的精裝形式呈現,仿佛是一件藝術品,陳列在書架上就足以令人賞心悅目。然而,它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此。英漢對照的設計,對於我這樣一位英語閱讀能力尚可但又希望深入理解科學術語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工具,讓我能在領略原文的嚴謹和風采的同時,也能通過中文譯文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我特彆期待從中看到關於當時氣候變化研究的早期論文,以及那些關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探索。迴想那個時代,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方式與現在截然不同,科學傢們的研究和交流也充滿瞭獨特的挑戰。通過閱讀這些經典論文,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科技發展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的,以及那些奠基性的工作是如何為後來的突破鋪平道路的。

評分

《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八捲(1993-1997)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扇通往過去科學前沿的窗口。我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90年代中後期,恰逢全球科技加速發展的時期,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技術和理論,在那時都可能隻是萌芽。精裝版的質感給瞭我一種厚重感,仿佛捧在手裏的是一段凝固的曆史。而英漢對照的翻譯,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對科學充滿熱情的非專業人士,英文科學文獻的閱讀常常讓我感到吃力,但這本書的設置,恰好解決瞭我的痛點。我可以通過原文感受科學傢的嚴謹錶達,再通過中文譯文徹底弄懂其中的奧秘。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幾年裏,天文學領域是否已經開始齣現關於係外行星的早期觀測數據,以及在材料科學方麵,是否有關於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突破性報道。閱讀這些經典文獻,就像與曆史上的科學巨匠進行瞭一次對話,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的演進邏輯,以及每一個重要發現背後的艱辛與智慧。

評分

我之所以對《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八捲(1993-1997)産生濃厚興趣,主要源於我對科學發展脈絡的好奇心,以及對那個特定時間段的科學成就的嚮往。這套書以其精裝版的質感,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厚重和經典的魅力,放在書桌旁,總能激發我的閱讀熱情。更重要的是,其英漢對照的編排方式,極大地便利瞭我這種對科學文獻有求知欲但又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它允許我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通過流暢的中文譯文加深對復雜概念的認知,有效避免瞭因語言障礙而産生的理解偏差。我尤其關注90年代中期在物理學領域,例如弦理論、宇宙學模型等方麵是否有突破性的進展。同時,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如基因工程、疾病治療的新思路,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一窺那個時代頂尖科學傢們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感受科學探索的嚴謹與激情。這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求,更是對人類智慧結晶的一種緻敬和學習。

評分

這套《Nature》的精裝版,尤其是涵蓋瞭1993-1997年這段時間的作品,對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科學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Nature》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期刊之一,其在這一時期發錶的論文無疑是那個時代科學前沿的縮影。拿到這套書時,就被其厚重的質感和考究的裝幀所吸引,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的緻敬。翻開書頁,英漢對照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能夠更直接地理解那些充滿專業術語的英文原文,並迅速對照中文譯文,確保理解的準確性。雖然我不是一個專業的科學傢,但我對物理學、生物學以及天文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好奇心。這套書就像一個寶藏,讓我能夠接觸到那個時期最前沿的科學發現,瞭解科學傢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論證的。例如,我對當時在基因測序和遺傳學領域的突破尤其感興趣,想象著科學傢們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工作的場景,真讓人心潮澎湃。這種跨越時空的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智慧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是正品,兒子看瞭說書挺好的

評分

書很厚,但是初學者可能有難度

評分

好書,質量不錯,經典中的經典!值得收藏學習!

評分

一年一本速度太慢,還差兩冊盡快齣版吧

評分

非常好、非常不錯!

評分

質量很不錯

評分

評分

為瞭趕活動,買瞭很多科普方麵的書,隻能慢慢看

評分

早就想買這本書,終於到手瞭,好好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