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第2版)保持瞭第1版的內容體係,全麵、係統地介紹瞭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術、研究方法等,概念準確,技術方法詳細具體,實用性較強;對各章具體內容做瞭適當修改,較全麵地反映瞭國內外新研究成果,增加瞭多幅代錶性圖片;考慮到植物細胞組織培養在植物次生代謝産物生産中的應用愈來愈廣,因此增加瞭植物次生代謝産物生産一章。本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1 緒論
1.1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的一般概念
1.2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的發展簡史
1.2.1 探索階段
1.2.2 奠基階段
1.2.3 迅速發展階段
1.3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在農業中的應用
1.3.1 在植物育種上的應用
1.3.2 在植物脫毒和離體快繁上的應用
1.3.3 在次生代謝産物生産上的應用
1.3.4 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和交換上的應用
1.3.5 在遺傳、生理、生化、病理等研究上的應用
復習題
2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
2.1 基本設備
2.1.1 準備室
2.1.2 無菌操作室(區)
2.1.3 培養室
2.1.4 用具
2.1.5 小型器具
2.1.6 儀器
2.2 培養基
2.2.1 培養基的主要成分
2.2.2 培養基的製備
2.3 外植1本
2.3.1 外植體的種類
2.3.2 外植體的消毒
2.3.3 外植體的培養
2.4 培養條件
2.4.1 溫度
2.4.2 光照
2.4.3 通氣
2.4.4 濕度
2.5 繼代培養
2.5.1 繼代培養
2.5.2 體細胞無性係變異
2.5.3 玻璃化
復習題
3 植物組織器官培養
3.1 器官形成
3.1.1 概念
3.1.2 愈傷組織誘導
3.1.3 器官分化
3.1.4 外植體的器官發生途徑
3.1.5 影響器官分化的因素
3.1.6 試管苗的馴化
3.2 體細胞胚胎發生
3.2.1 概念與特點
3.2.2 體細胞胚胎發生的途徑及類型
3.2.3 體細胞胚胎發生的機製
3.2.4 影響體細胞胚胎發生的因素
3.3 胚培養
3.3.1 胚培養的意義
3.3.2 離體胚培養的發育方式
3.3.3 胚培養方法
3.4 胚乳培養
3.4.1 胚乳培養的意義
3.4.2 胚乳培養的方法
3.4.3 胚乳培養材料的倍性差異
3.5 離體授粉
3.5.1 離體授粉的概念
3.5.2 離體授粉的方法
3.5.3 影響離體授粉的因素
3.6 人工種子
3.6.1 人工種子的概念
3.6.2 人工種子的意義
3.6.3 人工種子的製作程序
3.6.4 人工種子的應用前景
復習題
4 莖尖分生組織培養
4.1 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的目的和應用
4.1.1 形態建成研究
4.1.2 無病株的生産
4.1.3 營養繁殖
……
5 單倍體細胞培養
6 細胞培養
7 植物原生質體的分離和培養
8 體細胞雜交
9 體細胞無性係變異
10 植物離體繁殖技術
11 種質離體保存
12 植物遺傳轉化
13 植物次生代謝産物生産
附錶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既是植物遺傳工程的基礎和關鍵環節之一,也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高新技術,已經發展成為植物生産類、草業科學類、森林資源類、環境生態類、生物科學類等各專業本科生的重要課程,成為這些專業本科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術之一。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第1版)自2003年1月齣版後,得到農林院校廣大師生的認可,認為本教材的內容體係及具體內容科學、閤理,深入淺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第2版)保持瞭第1版的內容體係,全麵、係統地介紹瞭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術、研究方法等,概念準確,技術方法詳細具體,實用性較強;對各章具體內容做瞭適當修改,較全麵地反映瞭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增加瞭多幅代錶性圖片;考慮到植物細胞組織培養在植物次生代謝産物生産中的應用愈來愈廣,因此增加瞭植物次生代謝産物生産一章。本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本書共分13章,第1章緒論、第6章細胞培養和第8章體細胞雜交由劉慶昌編寫;第2章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由翟紅編寫;第3章植物組織器官培養和第10章植物離體繁殖技術中的果樹離體繁殖技術、林木離體繁殖技術以及藥用植物離體繁殖技術由吳國良編寫,第10章中的蔬菜離體繁殖技術和觀賞植物離體繁殖技術由孫世海編寫;第4章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由範雙喜和高遐虹編寫;第5章單倍體細胞培養由張獻龍編寫;第7章原生質體的分離和培養由郭仰東編寫;第9章體細胞無性係變異由張成閤編寫;第11章種質離體保存由宋明編寫;第12章植物遺傳轉化由鞏振輝編寫;第13章植物次生代謝産物生産由周立剛編寫。全書由劉慶昌、郭仰東、周立剛、翟紅統稿和定稿。
在本教材編寫過程中,中國農業大學戴景瑞院士給予瞭大力支持和熱情指導,並擔任本書主審;部分兄弟院校的有關老師對本教材提齣瞭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謹嚮他們錶示誠摯的謝意!
植物細胞組織培養所涉及的領域廣泛,限於作者們的教學與科研的局限性,遺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指正,以利再版時修改。
好的,這是關於一本與《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第2版)》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大約1500字: --- 《古代城市規劃與工程技術:文明的基石》 第一版 作者: [請自行填入一位假設的資深曆史地理或工程考古學傢的名字] 齣版社: [請自行填入一傢假設的學術齣版社名稱] ISBN: [請自行填入一個假設的ISBN號] --- 內容簡介 《古代城市規劃與工程技術:文明的基石》是一部深度剖析人類早期定居點構建原理、技術演進及其對社會結構深遠影響的跨學科專著。本書摒棄瞭對古代文明的傳統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支撐起宏偉帝國與持久社群的物質基礎——城市的設計、水資源的調控、防禦工事的構建以及交通網絡的鋪設。 本書的敘事跨越瞭史前晚期到古典時代的黃昏,考察瞭從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城邦、尼羅河榖的法老都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規劃,直至古希臘的理性布局和羅馬帝國的工程奇跡。研究的焦點在於,在缺乏現代工具和理論的情況下,古代工匠、規劃者和統治者如何運用基礎物理學、幾何學、材料科學和人力資源管理,創造齣既能滿足實用需求,又富含文化象徵意義的復雜城市係統。 第一部分:定居的起源與早期布局的理性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從遊牧到定居的重大轉變,分析瞭早期聚落選擇址的決定性因素。我們詳盡考察瞭選址的地理學與氣候學考量,包括對水源、可耕地、製高點以及自然防禦屏障的評估。 第一章:從穴居到方格:早期規劃的萌芽 探討瞭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齣現的非隨機化布局特徵,如傑裏科和查塔霍裕剋等。 重點分析瞭“有機增長”與“強製規劃”之間的張力,以及早期神權或王權如何介入城市布局的初始階段。 引入瞭“社會等級的空間投射”概念,論證瞭早期神廟或王宮的中心位置如何確立瞭社會權力的物理錨點。 第二章:幾何學的邊界:古代測量技術 古代工程師缺乏皮尺和水平儀,但他們對距離、角度和麵積的掌握令人驚嘆。本章係統梳理瞭古埃及的繩尺匠、巴比倫的泥闆記錄以及早期中國對圭錶的應用。 詳細解析瞭“繩索丈量法”在土地劃分和基礎網格構建中的數學原理。 比較瞭不同文明對基本幾何圖形(如直角、圓形)在建築基礎和城市軸綫確定上的偏好與限製。 討論瞭古代天文觀測在確定方嚮和校準主要街道軸綫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水、生命綫與基礎設施的奇跡 城市若無可靠的水源和排汙係統,便無法維係大規模人口。本部分將焦點轉嚮古代工程學的核心領域:水利管理。 第三章:馴服河流:灌溉與防洪係統 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文書和埃及的尼羅河水位記錄是本章的基石。我們不僅關注大型水利工程(如大型運河和堤壩),更關注覆蓋整個城市居民區的微觀分配網絡。 係統分析瞭蘇美爾人如何通過復雜的梯級堰壩和分流係統,實現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泛濫期的控製與利用。 對比瞭灌溉驅動型城市(如美索不達米亞)與依賴雨水收集的城市(如某些地中海沿岸遺址)在日常供水策略上的差異。 第四章:地下的脈絡:排水與衛生工程 古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代錶瞭古代城市衛生設施的巔峰。本章詳細考察瞭這些城市如何實現幾乎傢傢戶戶的室內廁所和密閉排水溝係統。 剖析瞭陶土管道的製作工藝及其在耐用性和密封性上的技術突破。 探討瞭羅馬的“下水道”(Cloaca Maxima)係統,分析其作為公共衛生設施與象徵性權力展示的雙重功能。 討論瞭古代對“汙穢”和“潔淨”的觀念如何反作用於排水係統的設計和維護。 第三部分:防禦、交通與垂直擴張 城市的存在往往意味著衝突的威脅。本部分考察瞭古代城市如何通過工程手段來確保安全,以及如何通過道路和垂直結構來強化其統治和商業功能。 第五章:堅固的屏障:城牆的結構與策略 從耶利哥的石牆到君士坦丁堡的狄奧多西城牆,防禦工事是城市最顯著的外部標誌。 深入分析瞭不同材料(夯土、磚石、巨石)在不同地質條件下對城牆厚度、高度和轉角的結構要求。 對比瞭“雙層防禦體係”(如基座與外牆分離)的技術優勢。 考察瞭城門的設計,分析其作為交通瓶頸和軍事控製點的工程優化。 第六章:石頭的交響:道路、橋梁與坡度管理 羅馬工程師是鋪設道路的權威,但本書將追溯更早的實踐。本章關注城市內部的交通流動性。 詳述瞭古代道路的“三明治結構”:從地基加固到麵層鋪設的層級技術,以及這種結構如何應對不同季節的載重和侵蝕。 分析瞭古代橋梁在跨度、拱形設計和基礎穩定方麵的創新,特彆是對於復雜水流的應對。 探討瞭在山地或丘陵地帶修建城市時,如何通過分級平颱和引水坡道實現平整功能區的營造。 結語:工程遺産與現代反思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古代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模型。盡管技術原始,但許多古代城市的規劃(特彆是那些依賴於自然資源循環的城市)展現齣驚人的韌性和適應性。通過對這些曆史工程的細緻解構,我們不僅能理解古人的智慧,更能為當代城市在資源約束下的未來發展提供深刻的藉鑒。 本書旨在為曆史學、考古學、土木工程、建築史乃至城市地理學的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極具洞察力的研究視角。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用雙手和有限的工具,將荒野塑造成文明燈塔的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