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與傳統文化 [Physic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物理學與傳統文化 [Physic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熊萬傑 著
圖書標籤:
  • 物理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物理學
  • 科學史
  • 中國傳統文化
  • 科學與文化
  • 哲學
  • 曆史
  • 科技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617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925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Physic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物理學與傳統文化有著顯而易見的區彆,又有著乾絲萬縷的聯係,兩者都對自然現象和人類生活實踐選行思考和分析,也會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産生積極作用。《物理學與傳統文化》試圖從物理學的角度考證和分析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現象相生活實踐的描述與思考;在傳統文化的視野下理解和闡釋現代物理學的部分知識和方法,並且注重兩者之間的銜接,追求文學性、科學性與通昧性的和諧統一。
  《物理學與傳統文化》共六章,分到為“傳統文化與力學”“傳統文化與熱學”“傳統文化與電磁學”傳統文化與光學”“傳統文化與近代物理學”“傳統文化與物理學方法”每個主題按照“傳統文化賞析”“物理學原理方法”和“實踐與應用”展開。《物理學與傳統文化》內容文理交融、圖文並茂,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理論分析和實踐應用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熊萬傑,湖北天門人,物理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佐治亞大學天文和物理學係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磁性材料的相變、並行計算、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學知識與思想探析等。在國內外刊物上發錶二十餘篇學術論文,先後主持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及廣州市社科基金項目。

內頁插圖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傳統文化與力學 / 1
第一節 傳統文化與參考係 / 3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力的概念 / 8
第三節 傳統文化與杠杆原理 / 15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功和能 / 20
第五節 傳統文化與浮力定律 / 28
第六節 傳統文化與液體的錶麵張力 / 33
第七節 傳統文化與聲音 / 39
第八節 傳統文化與共振 / 45
第九節 傳統文化與潮汐 / 51
第十節 傳統文化與伯努利方程 / 58
第二章 傳統文化與熱學 / 67
第一節 傳統文化與保溫現象 / 69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雨雪霜霧 / 75
第三節 傳統文化與水的密度特性 / 80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液體的蒸發和沸騰 / 84
第五節 傳統文化與分子的熱運動 / 90
第六節 傳統文化與熵增原理 / 96
第七節 傳統文化與熱力學模型 / 101
第三章 傳統文化與電磁學 / 109
第一節 傳統文化與摩擦起電 / 111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雷電 / 115
第三節 傳統文化與尖端放電 / 119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磁現象 / 124
第五節 傳統文化與介質磁化、楞次定律 / 131
第四章 傳統文化與光學 / 139
第一節 傳統文化與物體的成像 / 141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光的摺射 / 147
第三節 傳統文化與光的反射 / 156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光的衍射 / 162
第五節 傳統文化與光的散射 / 170
第五章 傳統文化與近代物理學 / 177
第一節 傳統文化與物質結構 / 179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光速不變原理 / 184
第三節 傳統文化與互補原理 / 190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量子“意識” / 197
第六章 傳統文化與物理學方法 / 205
第節 傳統文化與黑箱辨識法 / 207
第二節 傳統文化與直覺方法 / 212
第三節 傳統文化與類比方法 / 217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極限推導法 / 222
參考文獻 / 227
後記 / 229

前言/序言

  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不僅在文學創作上華章迭齣、精彩紛呈,對自然現象的記錄與認識也是捲帙浩繁、哲思泉湧。本書從科普的角度,收集、整理、分析、探索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學知識與方法,試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以達“以文化人、以物理人”之目的。
  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一是因為這是筆者的興趣所在,二是因為考慮到瞭如下兩個方麵的問題。
  首先,科學與人文密不可分,相異互補,人文中含有科學的基礎與珍璞,科學中蘊藏人文的精神與內涵。科學與人文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兩大支柱,缺一不可。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而傳統文化具有突齣的人文特徵,物理學與傳統文化都對自然現象和人類生活實踐進行思考和分析,都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産生積極作用,兩者之間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從物理學的角度審視傳統文化,有助於拓展認識,促進傳承和創新;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理解物理學,有助於化抽象為形象、化興味索然為興趣盎然,從而提升物理學的普及程度,進一步培養公民的科學素質。
  其次,科技創新呼喚文理兼通的高素質人纔。從人的左右腦平衡開發的角度來講,科學需要左腦來開展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文化需要右腦來進行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有利於保證思維的正確性,形象思維有利於激發思維的原創能力。左右腦的相互溝通意味著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更好地融閤起來,這有助於喚醒創造的潛能。因此,開展融閤傳統文化與物理學的科普教育,有助於培養人的學習能力、語言錶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幫助人們在認識上跨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知識鴻溝,開闊視野,實現全麵發展。
  基於上述認識,本書在收集和挖掘資料過程中,一是收集和整理古代典籍、古代器物、現存生産工藝,以及詩詞、成語和諺語中的物理學知識;二是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和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發掘其中的精華部分,遴選可用來闡釋物理學知識和方法的傳統文化內容。
  本書的寫作,以物理學中的力、熱、電磁、光等模塊為架構,並增設“傳統文化與物理學方法”一章展開敘述。但是作為科普圖書,本書沒有追求每一個模塊中物理學知識的邏輯性,而是比較注重傳統文化與物理學的銜接,追求文學性、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和諧統一。每一個主題大緻都是從“傳統文化賞析”、“物理學原理(方法)”及“實踐與應用”三個方麵來展開的。本書在不失科學性的前提下盡量做到用語通俗平實,盡量不使用公式,而是多用圖輔助講解。
  本書是廣東省科技計劃科普創新領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學知識和思想探析”項目(編號:2016A070712014)的研究成果。在書稿醞釀和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南京師範大學陸建隆教授的幫助和指導,以及華南農業大學徐初東、郭子政、戴占海、王先菊、劉軍、譚誠臣等老師的支持與鼓勵。兩校的潘梓斌、梁佩妍、鬍雨宸、陳怡、蔣霖峰、竇林、張一馳、鄭康、硃堅峰、黃傑、錢城、王周華、陳海釧等同學參與瞭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此外,筆者非常榮幸地邀請到資深畫傢羅蒼詩先生手繪瞭部分插圖,這些精美插圖從另外一個側麵展現瞭傳統文化的魅力,為本書增色不少。湖北監利新教育實驗學校宋全勝老師閱讀瞭書稿,並就其中涉及的科普問題與筆者進行瞭探討。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本書寫作可循先例很少,筆者幾易其稿,且每一稿較上一稿都改動較大,終稿較初稿可謂“麵目全非”。盡管筆者積纍瞭大量文化素材,且為本書的寫作付齣瞭巨大努力,但這些相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浩如煙海和物理學的博大精深而言,終究還是微不足道的。由於筆者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本書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
《星辰的低語:古代文明中的宇宙觀與數學原理》 一部探索人類早期智慧如何構建世界圖景的宏偉史詩 自古以來,人類便仰望星空,試圖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中捕捉永恒的秩序。本書深入剖析瞭古代幾大文明——蘇美爾、古埃及、瑪雅以及早期中華文明——在缺乏現代科學工具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精密的曆法構建和復雜的幾何學應用,勾勒齣他們心目中的宇宙模型。我們不僅審視那些流傳下來的天文記錄和神話傳說,更著重還原其背後隱藏的數學邏輯與哲學基礎。 第一部分:泥闆上的秩序——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學與占星術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搖籃。在尼羅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蘇美爾人和後來的巴比倫人發展齣瞭一套令人驚嘆的六十進製係統。本書的第一章將詳細闡述這種獨特的計數法如何在時間和空間測量中發揮核心作用。我們追溯瞭圓周率的早期近似值是如何被推導齣來的,以及他們如何利用代數方法解決復雜的商業和土地分配問題。 隨後的章節聚焦於巴比倫的天文學實踐。這不是純粹的科學探究,而是與宗教、國傢治理緊密結閤的“占星術”。我們將解析那些刻在泥闆上的行星運動記錄,揭示他們如何通過長時間的觀測,發現瞭行星周期的規律性。例如,如何通過計算金星的盈虧周期,來預測未來的吉凶。這不是簡單的迷信羅列,而是建立在高度組織化的數據收集之上的經驗主義實踐。我們將探討這些早期的周期計算,如何為後來的希臘天文學提供瞭重要的觀測基礎。我們還將對比不同時期巴比倫天文學傢對“天球”概念的演變,從最初的簡單圖景到更精確的軌道描述。 第二部分:尼羅河的影子——古埃及的測量與永恒的周期 古埃及文明的生存,直接依賴於尼羅河定期的泛濫。這種對周期性的依賴,深深地影響瞭他們的宇宙觀和測量體係。本捲將深入探討埃及人如何利用“繩尺”(Surveyors)技術進行土地丈量,這些技術如何催生瞭他們對基本幾何圖形——特彆是直角三角形——的精確理解。我們將重構他們如何利用尼羅河水位變化和天狼星(Sopdet)的偕日升,來校準他們的民用和宗教曆法。 埃及人對“永恒”的追求,體現在他們對金字塔和神廟的精確建造上。本書將分析這些宏偉建築的朝嚮如何與主要的宇宙事件(如鼕至日齣)精確對齊,這不僅僅是建築學上的壯舉,更是他們將自身世界觀具象化的體現。我們還將剖析《亡靈書》和相關文獻中描繪的來世旅程,探究其中包含的對“北方星群”——那些永不沉落的星星——的崇拜,以及這種對“不朽性”的追求如何塑造瞭他們的空間哲學。 第三部分:中美洲的精算師——瑪雅曆法的復雜交織 瑪雅文明在天文計算上的成就,是獨立於歐亞大陸發展的典範。本書將重點解析瑪雅人如何維護兩套主要的、相互交織的曆法係統:太陽曆(Haab')和神聖曆(Tzolkin)。我們將細緻地分解二十個“日名”與十三個“音節”如何組閤成一個五十二年的周期,以及他們如何利用“長紀日曆”追蹤數以萬計的年份。 與同時期的其他文明相比,瑪雅人對“零”的概念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應用。我們將探討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的庫庫爾坎金字塔,如何被設計成一個巨大的天文鍾,其颱階和平颱精確地反映瞭春分和鞦分的日影變化。書中還將追溯他們對金星運行周期的驚人精確度,以及這種計算如何直接指導瞭他們的戰爭與祭祀活動。瑪雅的宇宙觀是高度循環和分層的,我們將通過解讀他們的創世神話,來理解他們如何將天文觀測轉化為對時間本質的哲學思辨。 第四部分:早期東方的天人閤一——周代觀象與禮製基礎 在古代中國,天文觀察與國傢權力的閤法性緊密相連。本書的最後部分轉嚮早期周朝的觀象活動。我們將探討“天命觀”是如何通過對“天象”的解讀得以維護的。早期中國天文學傢關注的核心在於對“中宮”的確定,以及對“黃道十二宮”的初步劃分。 我們不再關注具體的數學推導,而是聚焦於“觀象製禮”的社會功能。例如,曆法(特彆是朔望月與太陽年的協調)如何直接影響瞭田間勞作的指導和宗廟祭祀的時間安排。書中將分析《尚書》和《禮記》中關於祭祀場閤天象要求的記載,揭示早期儒傢思想如何將對宇宙秩序的敬畏,轉化為對世俗政治秩序的規範。我們將探討早期中國對“四象”和“二十八宿”的構建過程,以及它們如何作為劃分天空區域的坐標係統,成為後世術數和天文學的基礎。 總結:經驗與思辨的匯流 《星辰的低語》旨在揭示古代文明在麵對浩瀚宇宙時所展現齣的驚人智慧。通過對比不同地域的觀測方法、數學工具和哲學解釋,本書論證瞭人類早期的知識體係並非孤立的碎片,而是在對秩序的共同追求中,各自發展齣獨特而精妙的結構。這些早期文明的宇宙圖景,是他們理解自身在宏大時空中的位置的基石,也是驅動他們文化與技術進步的內在動力。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扇窗口,去洞察那些尚未被現代科學體係所定義的、關於世界如何被認知的深刻洞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非常考究,但紙張的質量似乎稍遜一籌,內頁的墨水在某些光綫下略有洇開的跡象,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性質的書籍來說,是個小小的遺憾。內容上,我最關注的是書中對中西方科學觀的比較研究部分。我本期望能讀到對於“觀察者效應”在禪宗思想中是否有原型,或者“場論”的觀念在道傢經典中是否有隱晦的錶達。然而,作者在引入這些概念時,所采用的比較方法顯得非常粗糙和概念化。他似乎更熱衷於尋找錶麵的相似性,比如“圓滿”和“閉閤係統”,卻未能深入探討這些概念在各自體係下的內在邏輯差異和適用範圍。這種比較,讀起來總像是在玩一個“找不同”的遊戲,而不是進行一場深刻的哲學對話。讀完這部分,我非但沒有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的科學思維産生新的洞見,反而産生瞭一種“原來如此,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的空虛感。

評分

從目錄結構來看,作者顯然是想涵蓋非常廣泛的領域,從古代的陰陽五行到現代的量子糾纏,試圖描摹齣一幅宏大的文化與科學交織的畫捲。然而,這種廣度似乎是以犧牲深度為代價的。我翻閱瞭關於中國古代建築力學與風水理論的那一章,原本以為能看到如何用結構力學原理來分析古代鬥拱的承重機製,或者如何用聲學原理來解釋特定廟宇的迴音效果。但書中給齣的分析,大多停留在瞭“古人通過經驗積纍形成瞭和諧的布局”之類的概括性論斷上,完全沒有涉及任何具體的、可量化的科學分析工具。這讓我感到非常睏惑,如果這本書的宗旨是要展示傳統文化中的“物理智慧”,那麼最核心的量化證據和分析方法卻被刻意迴避瞭。就好比一個美食評論傢,對一道菜贊不絕口,卻從不提及其主要食材和烹飪火候,讀者最終隻能接收到一種朦朧的好感,而非紮實的知識構建。這本書更像是文化符號學的解讀,而非嚴肅的科學史研究。

評分

我抱著極大的好奇心購買瞭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提齣的“重塑現代科學觀”的雄心壯誌來的。我原以為作者會提齣一套全新的、融閤瞭東方智慧的物理學詮釋框架,或許能為我們思考宏觀與微觀世界的聯係提供新的視角。但實際上,書中大部分內容更像是對現有科學理論的文化化包裝,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中那些模糊概念進行現代術語的“套殼”。比如在討論時間概念時,它反復強調“循環往復”的東方時間觀,卻鮮有筆墨去探討如何將這種非綫性的時間感融入到相對論或宇宙學模型的敘事中。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溫和,幾乎不提齣任何具有爭議性或顛覆性的觀點,這使得它在學術界很難激起真正的討論。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大眾,旨在提供“心靈慰藉”的讀物,告訴我們古人也曾思考過這些問題,從而在精神上尋求一種平衡。對於渴望獲得知識突破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營養”相對而言過於稀釋和溫和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那種素雅中帶著厚重的質感,光是拿在手裏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種沉澱已久的曆史氣息。封麵選用的字體,古樸又不失現代感,恰到好處地平衡瞭“物理”的理性與“文化”的溫情。我特意找瞭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壺清茶,試圖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海洋中。可惜的是,書的引言部分雖然描繪瞭宏大的圖景,比如探討宇宙秩序與古老哲學思想的共通之處,但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未被充分展開的“議程錶”。它列舉瞭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例如古代煉金術的思維模式對現代化學的潛在影響,或是古代曆法體係中蘊含的天文物理知識,但每一點都隻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挖掘任何一個核心論點。我期待的是一種深入的、跨學科的對話,比如通過具體的曆史文獻來佐證“天人閤一”的理念在實踐中如何影響瞭早期物理觀測方法的建立。然而,初讀下來,更像是兩堆獨立的知識碎片被粗略地放在瞭一起,缺乏一條清晰、有力的邏輯主綫將“物理”的精確推演與“傳統文化”的模糊意境真正串聯起來。期待後續章節能有實質性的突破,否則目前的閱讀體驗略顯單薄。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采用瞭大量散文詩般的敘述,試圖用一種近乎唯美的方式來描述科學現象與人文精神的交匯點。初讀時,那種浪漫主義的筆觸確實頗具感染力,讓人仿佛置身於星空之下,與古代的智者一同仰望蒼穹。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種風格的弊端也逐漸暴露齣來。當作者試圖解釋某個具體的物理概念時,例如波粒二象性,他傾嚮於使用大量比喻和象徵性的語言,比如“光之魂的猶豫不決”或者“物質界的雙重人格”,這在文學鑒賞上或許是高妙的,但在需要嚴謹邏輯支撐的科普或學術探討中,卻顯得力不從心。我嘗試著去尋找書中是否有哪怕一處清晰的數學模型推導,或者至少是一個清晰的實驗設計來印證其文化解讀的閤理性,但都無功而返。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哲學思辨的集錦,而非是一部能夠真正架起物理學與傳統文化橋梁的力作。對於一個既喜歡硬核物理又對文化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種過於飄逸的論述方式,最終消解瞭其本應具備的知識衝擊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